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23篇)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23篇)

时间:2023-12-06 06:06:48 作者:薇儿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思考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教育专家的教学反思心得和经验,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6枝,7枝,5枝铅笔,由于数据非常接近,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单,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2.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

第二次平均枝数时,我故意出示1枝,2枝,15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相差较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好像比较难。学生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师无痕的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这样小小的改动,显然不满足于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算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意识。

3.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我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这条看似重复劳动.没有什么价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本题的思维含量,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一位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另以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总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平均数当然不变,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感受了平均数的区间,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就逐渐清晰了起来。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四次课题会上,山西省阳泉市赵才老师承担了人教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研究课。结合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授课情况,现写出几点反思意见,供大家参考。

问题引导学习,揭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出示了两幅山西、北京两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班内学习的情景照片,通过这两幅照片,教师设计了计算这两个班的平均人数和平均成绩的问题,激发学生动手活动的热情,从而引入平均数的学习。当学生在计算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数的问题上出现不同的解法分歧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之后,认为在两个班级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式能更好地反映这两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实验课,课程类型:展示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出发,有浅入深,让学生们在生活实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魅力源生活!”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展现自我,能提出见解,能解决别的同学的疑问,让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成功、收获喜悦,使学生自主的学,快乐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这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生本”理念还很不到位。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总体上还可以,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改进的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三为主,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数学落实训练为主线。

2、题目的设计与处理。

以问题串的形式抛出问题,从易到难,分解了难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及解决了问题又实现了对新知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注重方法点拨,策略知道,规律型的东西的总结。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采用独立思考,以互助合作,讲台展示,屏幕讲解,等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4.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语言到位。

5.学生亮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在一位女生讲解问题二的之前,我还担心她说不清,但是却把每个空都用等量关系先表达出来,然后又用分式或整式的形式填写,做到了“空空有等量,步步有依据”,她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所以我们一定要放开手,不要吝啬自己的“三尺讲台,让这块宝地变成学生的地盘。

师生关系:通过这节课,发现和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了,在课上老师和学生就像朋友,教师要走到学生中,聆听她们想法,并参与其中。征求她们的意见。

6.应急处理恰当: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超出了课前设想,在处理“捐款问题”中,很多同学都直接站起来要回答问题,,因为这节课,他们表现的太优秀了,于是我征求其中一位同学的意见,问他可不可把这样的机会让他其他同学,他欣然的答应了,而且是让给了我们班最羞涩的一位男生,这时候我看着他怯生生的看我的眼神,我面带微笑说“李斐同学是比较羞涩的,但他学习认真刻苦,请同学们给他加油”这时候,教师想起了一片掌声,当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将问题讲完的时候,我顺势说“他说的好吗”同学们都说好,于是又是一片掌声。当他回到座位要坐下的时候,我及时问了一句“有信心了吗”这次他的声音很响亮“有了”这样我和我的学生就完成了一次对性格胆怯的学生的信心教育,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培养了同学们谦虚,谦让,团结互助的精神。

7.不足,由于时间原因,擂台大比拼没有能够圆满完成,本来是想过这道问题,让大家知道一到应用题可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能够识别哪些是分式方程,一道题可以同时考核两个学习目标,并设想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汇总,让学生主动到黑板写自己的答案,来培养同学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后教学中要对时间还有好好把握,及时调整,收放自如。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斐。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书上在做图形的环节,给出了四个范例,学生在预习时肯定都能掌握。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平均年龄=(16×1。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勾股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11、知识目标:(1)掌握勾股定理;(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2、能力目标:(1)......

平均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教案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788573。

乙738082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数学八年级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并说说你会计算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所以,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小羊们自己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哪块草地的面积更大?(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二)、学生思考、猜测。

3探究新知。

(一)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引进格子图。

师:请你们来数一数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平方厘米,不满一小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同桌交流方法。

3、生汇报想法。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等学具,动手操作,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要怎么剪才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这其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板书:割补法)。

3、四人一小组,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研究方案;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法来进行操作研究;由组长进行操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快速解决问题。

4、展示学生作品: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提问: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边说边板书)。

4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

(板书:s=ah=6×4=24㎡)。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43米,高20.1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填表。

4.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8米。()。

(2)a=5分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5.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6×3=18(平方米)()。

6.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8×7=56(平方分米)()。

7.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课后小结。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的?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通过例题由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培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们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课堂效果:在这节课上,11班学生状态非常好,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感觉这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对初中二年级的教学,我有这样的理解,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加强烈,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模式的形势下,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以至于喜欢学习你的学科。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就象我校开展各科教师互相听课,人人参与,人人参评,这就给我们教师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唯一性.。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5.分清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即。

5.渗透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1.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3.通过对立方根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

本节内容教学法为:类比法。

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分式。其中,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厌学普遍,听不懂的学生太多,上课发言的同学太少,回答问题没人愿意举手。

要在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狠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做好学生的查漏补缺工作。通过本学期教学,争取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认真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上课时,老师要关注学生,让学生能专心听课,认真思考问题,不说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索、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做笔记,捋清课堂知识脉络,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创造中。

(5)、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坚持教改教研,与同行共同探讨数学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吸取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技能。

6.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争取创造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发展;

7.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工作中积累更多,更好,更宝贵的教学经验,撰写经验文章。

针对差生、优生辅导,我想采取以下做法: 1.优生辅导

主要要求班上成绩突出的学生,尽量会做课本“问题解决”中的练习,并能适当做些课外资料上的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争取个别或小范围内对他们进行指导,讲解,并对一些提高题、难题的解题思路作出相应的分析,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兵”的方法,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指导监督他们的学习。适时也可由教师亲自辅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自信。

相关范文推荐
  • 12-06 中国四大名著心得体会(优秀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身表现的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改进和提升自己。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名著,
  • 12-06 药房服务演讲稿(热门18篇)
    服务月是一个展示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舞台,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接下来是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
  • 12-06 职场发言稿职场会议发言(模板16篇)
    发言稿的语言要简练、精确,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共鸣。我们特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发言稿,希望能够给您在写作发言稿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2-06 旅馆承包的合同(优质14篇)
    承包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通过明确约定任务和责任,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现在,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承包合同的模板范例,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施工单位:____
  • 12-06 有妈妈的唠叨真好(专业13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好坏,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度和观点的独特性。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深度思考。我有一个唠叨的妈妈
  • 12-06 暑假计划我的暑假计划(实用18篇)
    暑假计划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暑假计划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想法。考试结束了,暑假终于来临了,
  • 12-06 平安单位活动总结大全(19篇)
    活动总结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积累经验。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为深化平安双塔建设、维护
  • 12-06 可爱的小白兔初中(汇总19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优秀作文则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表达技巧。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给人以思维的冲击和
  • 12-06 写自己的梦想(通用18篇)
    梦想是生命中的动力源泉,让我们充满斗志和决心去追求。下面是一些激励人心的梦想实现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由小人物变为大人物的人,他们永远不会
  • 12-06 社会工作者入党志愿书(热门18篇)
    入党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必经之路,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费缴纳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尊敬的党组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