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科学粽子飘香教案(模板7篇)

最新科学粽子飘香教案(模板7篇)

时间:2023-10-08 13:28:43 作者:曼珠 最新科学粽子飘香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一

学校奉献杯赛课,我上了《花瓣飘香》第二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和作者一样也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着!

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去作者的院子里摘花,但又为了不影响其他赏花人的心情而不忍摘下整朵花,他时刻牢记爸爸的叮嘱,把不惹妈妈生气当成金科玉律来遵守。多么善良的女孩呀,是我们现在这批独生子女的学习典范,我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从文章那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善良、懂事、孝顺的品质

2、学生自读感悟并勾画语句

1、作者被小女孩的行动感动了,你从那儿读出来?

2、你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吗?如果你有一枝月季,你送给谁?再引导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3、拓展作业:请同学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结合三八节)

第三次,在学生读懂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基础上,三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小女孩对父母的深情像花瓣散发出的芬芳,悄悄飘进了作者的心,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第四次,读在全课结束时,代表着让同学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

这四次课题的朗读一咏三叹,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学校听课老师也和我作了交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1.在朗读人物对话时,提示语不读。朗读有待加强2.在指导“小女孩摘花”一节还不够细致,不能仅仅从“小心地”“双手捧着”两个词指导。其实“飞快地”一词很有嚼头。

可以说小女孩怕阳光晒到花瓣,花会枯萎,花没那么香了;可以说她想让妈妈摸到带有露水的花瓣;可以说花儿好看不能摘,她怕自己摘花瓣被别人发现。可以说小女孩怕妈妈没看到她人,不知道她去干吗的,会很担心的,所以她要快点走!可以说……这样一个时刻爱着妈妈的孩子,事事为妈妈着想的懂事孩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在钻研教材方面还要下一番功夫。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二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内容来源于www。]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三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四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

“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

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当今天孩子们的“爱母”小报摆在我的桌上,一张张和母亲的合影,一张张展开的笑颜......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五

《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文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在精读感悟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1、反复诵读,注重实践。

本文情节简单,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有很美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清脉络,逐层研读品味语言,通读全文升华情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着眼开放,给予空间。

新课标的实施策略,更注重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其弹性、空间和发展。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上,没有环环相扣的问题,没有精雕细琢的分析,甚至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孩子自主研读思考,自由表达交流,力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教学中我抓住“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句话展开教学,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找找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孩子认真再读课文后纷纷回答,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让他们说说原因,或者从中读出的点滴体会。在读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小女孩捧着花瓣飞快地跑远了。”这句时,有的孩子说:“我感觉到小女孩很紧张,因为是人家的花瓣,她怕被人家发现,所以飞快地跑。”有的孩子说:“我感觉是小女孩想让妈妈早点看到这美丽的花瓣,所以飞快地跑。”

再有,在孩子说到课文第九自然段中“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时”,有的孩子说:“小女孩想爸爸了。”;有的说:“因为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所以小女孩难过地哭了。”等,孩子们的分析稚嫩、有趣,充满童真。不是用对错可以判断的。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在孩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拓展了一个说话练习:花瓣送给妈妈后,妈妈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孩子说:“妈妈会抚摸我的头说‘孩子你长大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亲亲小女孩说‘花瓣真香,摸着真舒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以及妈妈对小女孩的爱已经牵动了孩子们的心,这种温馨的场景离他们是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熟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撞击,那种对父母的爱从心底升起。此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问孩子:“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是怎么爱的呢?以后还打算怎么孝顺你的父母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六

这篇课文是我在学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为了给语文组“一人两节课”活动开个好头,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

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课前的导入,我认为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读的有点飘的意思了,老师还没闻到花的香味,再读课题,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读的很好了。

4、在课文结束时,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我们三(1)班所有同学的心中了。

不足:

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有些幻灯片在切换时,切换的声音比较大,破坏了课堂上那种难的的静静的美,温馨的气氛。

2、课前预设出现了局限性。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我课件制作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以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慌乱,这也说明自己的课题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3、课前我准备了一朵月季花,为了让学生体会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觉像绒布一样,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给学生去摸去感受,这种方法与本节课是不协调的,与小女孩爱花护花是不相符的。

科学粽子飘香教案篇七

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花瓣飘香》这一课如果排成课本剧会更有味道,建议大家一起把这篇文章改写成剧本。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