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大全9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大全9篇)

时间:2023-10-14 04:32:35 作者:雅蕊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大全9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一种工具和规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小班教案,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一

1、理解“扎煞”等6个词语的意思,读好难读的句子,学会用近义换词法、想象理解法等理解词语。

2、学会用关键词复述课文,用批注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猎狗慢慢地走近·····”

3、初步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指母爱的力量,并试着运用课堂学习到的技巧仿写片段

一、谈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是一种不起眼的小鸟,可是在它身上,却发生了极不寻常的事。那是怎样的故事呢?来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次,试着理解。

2、读得如此投入,老师都不忍心将你们打断。刚才老师把难读的词语整理了一下:

(课件出示)

摇撼嘶哑掩护

先出示第一组,说说你的发现,(相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语有强调、补充的作用)这样的词语还有······能说说他们的意思吗(用近义换词法理解词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扎煞搏斗拯救扎煞就是张开,伸张的意思,这组都是动词,可以用想象理解法来理解词语。理解了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再读读难读的句子,谁来试试看。

3、出示句子

4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整理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掉落退

7、谁能理清课文的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不能根据板书,再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三、精读课文

1、刚才你的讲述十分精彩,整篇哪些自然段特别精彩,请快速浏览课文,用五角星标在自然段前面。

2、交流:出示4、5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关注到了第4、5自然段)

3、师: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默读课文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这两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用笔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4、交流:师示范批注(别急,我来给大家做个示范,我划的句子是,看到了——,想到了——)(板书看到的,听到的)(我要把掌声送给你们,多么精彩的回答啊,瞧,学语文就是圈圈,读读,划划,想想,学习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5、猎狗是为了吃小麻雀,老麻雀是为了拯救小麻雀,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用文中的话回答)

6、出示: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7、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站在地上,拍打着小翅膀

8、那句话好?说说原因(写出了小麻雀的无奈,柔弱,娇嫩)(板书:写具体)

9、还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麻雀?

11、在小麻雀成为猎狗目标后,老麻雀是袖手旁观吗?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12、出示4、5自然段,老麻雀的这一部分描写(理解“落”说明老麻雀的救犊心切,写出了老麻雀速度快,指导学生朗读)

13、它原本可以“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引读句子)

14、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强大的力量是指什么?指名生回答。

15、这种强大的力量不仅震慑住了猎狗,连作者屠格涅夫也被震慑住了》原文结局是这样写的(出示原文结局)

男女生分自然段读

四、课外链接:在大自然当中,也常有类似的因为爱而产生强大力量的事情。比如海面上的信天翁和海里的鲨鱼(出示学习活动4)学习单。

五、推荐书目

师引: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了麻雀关于母爱的伟大的故事,其实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故事。如:

我的新阅读计划

海明威《老人与海》沈石溪《狼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二

1.认识“岳、湘”等8个生字.

2.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评式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

2.你是怎样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的?

3.读课本第31页“交流平台”的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

4.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看课本中的图片.这是什么?(一张汇款单)

2.请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疑问?(汇款单上的金额为什么要大写?)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了防止金额被篡改.)

4.出示大写数字,指名认读.(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5.同桌合作.一个说数,另一个用大写数字写出来.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的名称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含义.

2.出示词语: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

3.读一读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4.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第二题.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是怎样介绍事物的?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指出说明方法.(作比较)

2.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将我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4.拓展练习:请你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塞”“锁”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1)“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这是出自徐悲鸿的一副对联.此段用南北方景色的不同,道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2)“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一副回文对联,就是上下联从最后一个字往前倒着念和顺着读是一样的.回文要做到“似倒而顺,似顺而倒”,这有赖于巧妙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匠心.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歌《沧浪亭》,“清风明月”指的是自然界的景物,它们没有主人,人人可得而享之,所以说原本是无价的.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歌《过苏州》,写苏州景物美好宜人,山水亦似有情,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济南大明湖的一副七言对联,语言精练,对仗工整.上下联巧用两组数词,仅用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几个最具特色的景观,就极其生动逼真地概括了济南古城风貌的秀美景色.这不仅是对大明湖绮丽风光的精彩描绘,也是对风景如画的济南城的由衷赞美.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请全班交流.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雨过山头绿,云来地上阴.万色云霞花四照,一潭水月镜双清……)

4.读了这些对联,你有什么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字的大写,学习了新生词汇,能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积累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发现自然的美丽和奥秘,体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2.在学习中,能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介绍事物.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三

1、认读;嫌、弋、柬、倩、粼;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板书旖旎明媚)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小塘春色》。

早水草鸭红蜻蜓春燕人

静;绿茵;倒影……

旖旎明媚

动波光树林……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列提纲或小标题

(3)画图

(4)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课件

(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

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2.险: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想?

2.你如果你是那条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重点讲些什么?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分组联系生活讲故事,然后分别请四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到前面讲

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跳水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

3、逐字、句,翻译理解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

放录像:事例

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六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投影片、录音机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6、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指导朗读

8、齐读这一段

9、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

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

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

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

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完成《练习与测试》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八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致”“情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说、议中理解课的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1、激发学生对爷爷的敬佩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2、启迪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反民事情做得完美。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读课题。

2、教师导读: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将给我们是什么启示呢?请大家自读课文。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乌斯曼老爹说的话,并读一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字音:“曼”是前鼻音;“瓷”是平舌音;“拢”的声母址“|”字形:注意“陶”字的右边里面足“伍”;“傻”下中部分的撇和点不能丢,注意区别“意”和“竞”。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3、指名说一说课文国王的宝碗讲厂—件什么事?(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爹用了—年时间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样的碗,但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国王和陶工们)

(反馈白读的情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交流学生的情况。重点认读生字,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要点语,说一说,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整体温表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条理,讲故事

1、引导学生想—想事情的起因

2、指名反馈。

起因: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经过: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答应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试

结果:一年后,乌斯曼老爹研制出—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却不肯把方法告诉大家。加法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说—说。

4、指名说一说这个故事。(在讲故事,让学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乌斯曼老爹话的含义,从中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精致观赏陶工浑身裂缝奇妙情愿沉默笑眯眯

2、师导:今天,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1、师导: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换给国王的宝碗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他自己重新做的)

3.教师质疑:是呀,这只宝碗并不是补好的,而是重新做的。同学们,这只宝碗能修补的没有一点儿裂缝吗?(不可能)那乌斯曼老爹为什么要答应帮助陶工们呢?(指名反馈:因为如果他不答应,陶工们就必死无疑)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读一读。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当初是怎么答应陶工的请求的。乌斯曼老爹想了想说:“到你们国王那儿去,让他给我一年期限,也许我能想出办法来。”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真的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想修补宝碗的办法吗?(不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你能想像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宝碗肯定是修不好的,可是如果我不答应,这些陶工就都会被绞死。如果我用一年的时间试着去重新研制一个和这个宝碗一样的瓷碗,成功的话,他们才有可能获救。)

6.教师导读:乌斯曼老爹想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可是大家就是好奇,把乌斯曼老爹围起来,想问个明白。这时老爹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教师出示句子)我和你们做的一样,没有什么秘密。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

(1)指名说说乌斯曼老爹的秘密是什么?(认真、努力)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事情做得完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说的话中还有哪一句和这一句的意思差不多?(指名反馈)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韵事。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乌斯曼老爹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本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自已的认真和努力做到了)

(2)从乌斯曼老侈说的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加深学生对这个道理的感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乌斯曼老爹说的话,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想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研制出一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模一样的瓷碗,挽救了所有陶工的生命。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经过乌斯曼老爹的努力,这件事情成了可能。你们想对乌斯曼老爹说什么呢?(学生抒发自己的感要卢)

2、教师: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案篇九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

4、默读。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

4、作者写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这样写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实),所以说武松不仅是个神人,同时他也是个凡人。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作者对武松打虎的过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武松的形象,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水浒传》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