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最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10 16:58:50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例题是学生在校园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校园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校园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理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侧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能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另外,在学生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学生的素材应充分一点,如选择学生的例子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学生的比较。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篇二

通过实践与反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本课是笔算例1的延续,教材以解答主题图中“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再通过“计算是否正确”的问题引出验算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52÷2,利用竖式进行准确地计算,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并正确计算,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二是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有一部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两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屡屡出错。

三是课后练习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此时我应该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采用小组竞赛、个别表扬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问题,把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待于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篇三

在学生学完口算除法之后初学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借用学生已有的口算除法基础,先让学生口算24÷2的商。学生会利用口算经验先算20÷2=10,4÷2=2,10+2=12。接着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在二年级已有表内除法笔算的基础,课前已进行巩固复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出现两种笔算情况。

学生借用口算的顺序先用2个十除以2在商的十位上写1,然后用商1(个十)和除数2相乘,2个十减去2个十分完,再把个位上的4落下来,4个一除以2商的个位上写2,用商2和除数2相乘,4个一减去4个一,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学生利用口算的结果,直接在商的'位置上写上12,在被除数24的下面写上24,24减24得0。

在学生试做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以上两种做法,通过展台让学生比较、探讨。通过比较,结合学生分小棒的过程,先分整捆,再分单根。学生对做法一表示肯定,说明笔算过程体现了分小棒的过程,分的过程有层次,先用除数去除十位上的数,十位分完,再用除数去除个位上的数,商是两位数。接着学生就做法一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在被除数2的下面写上2表示什么意思?生回答:表示2个十,是商1个十×除数2的结果。被除数4下面的4表示什么,表示商2个一×2,是4个一。

学生对做法二分析的原因是因为二年级学习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没有体现分的过程。

为了巩固学生的笔算方法,让学生试算52÷2,学生借用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笔算,体现先分被除数的十位,十位上的数没有分完,剩下的整捆要和单根合起来接着分。12个一除以2商6个一,在商的个位上写6。

本节课借用分小棒的过程,结合口算除法让学生初学商是两位数的笔算,学生理解起来较好。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篇四

教完了两课时的笔算除法,我才彻底明白:“教”在发展中的课堂上,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上学期乃至第一周的教学中,每堂课我都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新知,我只处于调控与引导方。可教了让人棘手的笔算除法后,我才信服:该教时还得教。短短的35分中,不能把如此难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如无头苍蝇般乱猜测了。课堂的效率是尽量让他们理解,少走弯路!

记得去年在一次培训中,王伟老师也曾抛出这样的一问题:数学从直接教方法过渡与发展到设置情境让学生们探究,看似走了弯路,速度慢了很多,但知识毕竟表面上是学生们自己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简单粗暴地丢给他们强输的。可是这样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吗?例如计算?当时一同前往的雪儿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仍坚持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们探究的做法。毕竟计算是缘于问题,又将回归问题的解决中去的。

但是在第二周的“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法再放手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了。他们也有了很多专家们呈现的那些环节:笔算除法到底是先从个位算?还是先从高位除起呢?多数学生受到类似迁移的影响,认为除法也应该是从个位算起的。于是,我借助小棒让他们分,从简单的两位数(例2中的52除以2探究),结果发现从个位分起,再分十位,十位中的5个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只能分两个十,还有一个十还得回到个位再分,于是出现了:若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还得回到个位再分,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怎么办?从个位依次分,然后再到高位分不完再依次回到低位?这样太麻烦,所以数学家们经过研究与学试,发现除法从高位算起会方便得多。所以进入了我们的算理:从高位算起!

三年级我已是教第三遍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更注重让学生们练,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纠结于算理的说。每学完一道例题的竖式,都会有学生感叹:“好麻烦呀!”除法的笔算就是一件很麻烦的工程,需要我们细致地引导。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了教法,既然学生无法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也无法自主探究并写出竖式,而这一环节的知识又是那么重要,所以我大胆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教!让学生看并听老师是怎么算的,然后自己试试,针对他们第一遍的掌握情况,从他们最难理解的地方再次入手教!即便教的痕迹这样重,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明白。那一节一过的教学往事必须停止,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跟着专家们的说法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用的,面对孩子们对除法笔算的理解难,所以我们都决定加课时,打牢根基!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篇五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知点的跨越度太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练习题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

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易于理解,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二是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

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一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

这部分知识如果分两课时教学,把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另做一课时来学习,时间会更充足,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三是课后练习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鉴于这种现实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必须放慢进度,针对于部分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一定要让孩子们彻彻底底的掌握方法并作业一次到位,以免以后形成思维定势,一直的错下去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