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2024年吴正宪文学作品分析(精选22篇)

2024年吴正宪文学作品分析(精选22篇)

时间:2024-02-22 06:03:03 作者:文锋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而还有一些作家则是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现实的丑的揭露,对人性的批判,通过“审丑”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如鲁迅、李宝嘉、果戈理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辞犀利,善于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黑暗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审美分析。

鲁迅是思想者,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对其的冷峻剖析,通过内敛审美情感、隐蔽审美情趣而进行传递,表现出外冷内热的情感,而这正恰恰说明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

孔乙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深受封建礼教及封建科举的荼毒,麻木、迂腐,通身透着文人的穷酸气,是个深受旧社会摧残的可笑、可恨又可怜的滑稽形象。但我们发现先生对孔乙己表现出更多的则是同情和怜悯,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腐朽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践踏、蹂躏和摧残地强烈控诉,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郑重维护、追求和肯定。

《傍徨》中的阿q更是这一思想的强烈体现。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对他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阿q是一个由于黑暗社会造成的可怜者的形象。他是一个自欺欺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人。先生通过对这么一个人物的否定,另辟蹊径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先生作品的审美反向性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他不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审美塑造,而是通过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从反方向上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除此之外,先生作品的美,不侧重于其形式(画面的优美、语言的华美),而在乎其内容与思想。作者往往把对“美”的追求放在作品人们对社会对思想的认知层面。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对待读者乃至于对待自己,他都渴望人们对于他们的解读是基于对社会、事物的深度理解和探寻上,而并非表面的暂时的解困。而这才是真正对美满、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鲁迅作品的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伤逝》中,对子君和涓生这对毅然从封建礼教家庭中走出来,走向自由恋爱生活的年青人,文章并没有给予十足的肯定,甚至还有更多的疑虑。在先生看来,冲出封建家庭只是迈向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结局,盲从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先生正是通过对子君悲剧命运的呈现,来引发世人的冷静思维和深刻反省。美好自由的新生活从来不是简单能获得的。先生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对养育他的祖国的深厚情义,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渴望她更强、更美,才为她深深地思虑和担忧。一个光明、美好、和谐、强大的国家正是在无数个像鲁迅这样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儿女的缔造中诞生出来的。这样的作品还不够美吗!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具有伟大的审美价值与深刻的审美意义。如果我们单单从其文章的思想性与革命性方向来解读他的作品,显然是对他的误读,也有损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他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情感,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奉为典范。

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表达和启示论文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创造,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的情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性内涵更是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意蕴。一定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作品的意义相关联,文学作品教学更是离不开对文本意义的挖掘。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仅仅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蕴,重视其审美功能,体现文学性,找寻文本的灵魂之所在。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最后往往会提出关于本篇作品的中心思想这一问题,诚然,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一定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对文学作品进行升华,从而使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贯穿于作品始终时,我们就认为这是作品的主题,即作品的中心思想。这种做法,是将主题与中心思想混为了一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内蕴必定是丰富的,既有思想的火花,又有情感的`迸发,形象在内容中展现,内容在层层深入中升华。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多种意蕴的综合,不能简单的靠对中心思想的归纳与演绎得出。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将主题作为分析文本的意义内核更为合理。因为主题不仅包含了思想方面的意义,也包含了情感、审美、语言形式等各方面的意义,浑然天成的构成了作品的意义内核。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内核,抓住了主题,也就抓住了文学作品的灵魂之所在。然而,作品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作品的主题,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深刻而又丰富,要深刻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从作品的情感、思想、审美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而这种内涵最终通过审美的方式体现出来。正如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论述文学作品的意义中提出的那样,意义包括功利意义、政治意义、认识意义和伦理意义在内,“但如果这些意义不融在审美冶炉之中,如果它们同艺术的审美意义折中地共存而不是有机地纳入其中,那么作品可能是不坏的直观教具,或是有用的物品,但是永远不能上升到艺术高度。”[1]审美意义是由文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单纯只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它必须通过与文学作品的其他意义相交织,才能构成完整的作品意义阐述。

文学作品主题所蕴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时,要切记摒弃以往在课堂上像分析中心思想那样千篇一律、僵化死板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内蕴的做法。具体来说,切忌教条化、图解化、功利化文学作品,曲解文学作品本真的意义内涵。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作品的内容愈是复杂,其内蕴就愈是丰富,主题就可能会出现多元化的情况。当然,在我们初中文学作品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内容一般不会非常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单一的观点来解读作品,使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与文学性消失殆尽。

意义蕴含在形象之中,在解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从对形象的把握入手。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思想、情感、行为都无不蕴含着作品的意义,因而要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切入。如在解读《孔乙己》时,全篇没有一个“悲”字却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凄凉,而这些在通过分析孔乙己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的外貌、动作、语言后,便能深深地体味到这种悲凉,这种分析更是深入理解鲁迅本人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而对于抒情性作品则要重点从情感形象来把握,在情景交融之中体会作品的意蕴。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祖国比作自己伤痕累累的母亲,用一颗赤子之心歌颂祖**亲,通过有形的形象把无形的情感表达出来,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进一步我们要探寻的是作品“表现了什么”和“怎样表现”。“表现了什么”通常是我们语文课堂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分析形式,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来达到教学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通过什么事件(题材)的叙述,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主题)。如在《最后一课》中,作品通过展现小弗郎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由小及大的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怎样表现”则涉及关于真正体现文学作品文学性的形式结构和语言。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层层剖析文学作品的内涵,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又如利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观点让学生体味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异同,打开文学的内宇宙,从而摆脱只要说语言就是“生动”“形象”的樊笼。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结构上就可分为以大哥为代表的常人世界,和以狂人为代表的病态世界,其深刻的意义蕴含在两个世界相互交织与分离之中,同时,狂人的病态心理又自成结构,构成了一个对常人来说“陌生化”的世界,使读者在这样的语境中重新审视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

三、结语。

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探寻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意义,它将饱含情感、思想、审美等内涵的文学传递给人们。意义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意境、意象、形象和语言之中,也存在于作品不同层面的结构之中。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意义之所在。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苏轼的性情毫无遗漏地体现在其词作中,无论是他立志报国的豪放词,还是他缅怀妻子的婉约词,整体的都透露着一种清旷超远的意蕴。他将自己真实的性情毫无遗漏,酣畅淋漓的寄寓于词作之中,苏轼的词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其主线就是旷达。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将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轼的旷达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旷达词风的表现,继而从整体上了解了苏轼的性情、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史。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阅读法,认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内容,研读苏轼的传记和词作,通过对其词作地细读,发现苏轼本人性格率真、胸襟旷达,而其词作则是通体透着一种清远旷达之气。然后结合前人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对苏轼词作的旷达之气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学史探究、词作细读、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20xx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认真阅读作品。

20xx年3月:按照老师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0xx年4月中旬以前:完成提纲,请老师帮助修改,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4月中旬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5月中旬以前: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5月下旬:修改初稿。

20xx年6月初:完成论文二稿,请老师提出意见,并修改。

20xx年6月上旬:定稿,打印,准备答辩。

[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

[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读者啊,我先以男子汉的身份、以兄弟的身份,求你准许,当每个角色露脸的时候,我非但一个个介绍,说不定还要走下讲坛,议论议论他们的短长,如果他们忠厚好心,我就爱他们,和他们拉手。如果他们做事糊涂,我就跟你背地里偷偷地笑。如果他们刁恶没有心肝,我就用最恶毒的话唾骂他们,只要骂得不伤体统就是了。”《名利场》中时不时地穿插着全知叙述者的评论,这些评论有时是进行解释,有时是发表一些感慨,有时是跟读者进行交流,有时甚至是探讨与情节完全无关的小说写作问题,呈现出夹叙夹议的文体风格。

有人这样评价《名利场》中的介入性评论:“缺了萨克雷自己的声音,他对名利场态度中的忧郁和同情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是他的评论缓和了可能令人痛苦难忍的场面。不仅是道德方面的痛苦,而且是精神方面的贫乏。小说中的人物,从最好的到最坏的,几乎没有什么观念;小说的智识氛围是由他的评论提供的。”也有人认为《名利场》这类小说中穿插的评论大多说教味太浓,这些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评论令不再相信叙述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对叙述者的这些介入性评论在小说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进行一番梳理,由此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一、深化主题、呈现本质。

再比如,爱米丽亚在交际场上完全失去了在学校时的好人缘,叙述者对此作出解释:“有些爱找错儿的读者叫起来说:‘怎么的?爱米丽亚在学校里朋友那么多,人缘那么好,怎么出来以后碰见的奶奶姑娘们倒会不喜欢她呢?她们又不是辨不出好歹的人。’亲爱的先生,别忘了在平克顿小姐的学校里,除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跳舞教师之外一个男人都没有,女孩子们难道为着这个老头儿吵架不成?”这样入情入理的分析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名利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一旦受到欲望和利益的驱使就可以说变就变。

再看乔治的父亲老奥斯本,他本是爱米丽亚的父亲赛特笠先生的街坊、朋友,并且由他一手栽培起来。然而当赛特笠破产,老奥斯本立刻翻脸不认人,不仅撕毁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约、诋毁天真的爱米丽亚,而且成为赛特笠最强硬的债主。叙述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他要让人知道他自己并不自私,并不狠心,并没有因为投机失败而气恼,而是合伙的人存心阴险,用卑鄙的手段坑了他。加害于人的家伙唯恐别人说他出尔反尔,只得证明失败者是个恶棍,要不然他自己岂不成了个混账东西了吗?”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叙述者通过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使读者模糊的感觉明晰起来,引导他们认清名利场的生存法则并且进行理性评判。叙述者指引我们在纷杂的故事面前如何思考,他会让我们恍然大悟、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和悲伤。

幼儿文学作品分析:儿童的语言

以下观点虽是40多年前发表的,但至今仍能从中读出真知灼见。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所谈之事无关宏旨,却在细微处见精神。

一、两种语言误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这是儿童文学与成人的文学共同遵循的规律。但由于读者对象不同,儿童文学语言有其特殊的品质。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两种语言误区如梦魇般地纠缠着不同体裁的作品——成人化与娃娃腔。即使是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常有此弊。贺宜在其童话《“神猫”奇传》中也犯过他自己认为是“不要忽视的缺点”的成人化错误,其中像“黑蛋清楚地听到了那小小老猫的喉咙里响出只有猫才会发出的叫声”一句竟长达字29,至于40字以上的复句则有若干。另一种误区是娃娃腔,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也时有所见。如“糕糕”、“饼饼”、“困困”、“觉觉”等,并不是个别、偶然的字眼。作者的用意,也许在于让自己的语言与孩子的语言接近一些,但在无意中肯定了儿童的娃娃腔是正确的,说得不清不楚的方式是可以默许的,从而,与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和提高儿童的语言品质相抵触。严文井认为:“一定要让作品做到: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并且真正可以从当中得到有益的东西。一定要善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话,而这同装天真、装幼稚、满嘴结结巴巴的所谓孩子腔,决不是一回事。”

(一)浅易、简洁。即“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老舍《儿童的语言》)。浅易、简洁是儿童文学语言的一种艺术追求,而不是语言品质的降低。鲁迅先生在翻译《表》时曾打算“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结果“译得不三不四”(《表译者的话》),这种自谦的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浅易、简洁的艰难。高尔基认为:“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这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例如,同样写大雁,下面两首诗的语言水准就差距甚远。

“秋风吹,雁南飞,整整齐齐排好队。个个不离群,好像亲兄妹。”另一首同题诗歌的其中一节写道:“我们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远近闻名,多少诗人画家将我们写入画幅谱进诗文,我们也最爱这个国家多么辽阔广大任我们南迂北移,我们更爱这里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前一首既简洁浅易,又形象有益;后一首则概念化、成人化,诗中的“妇孺皆知”、“远近闻名”、“辽阔广大”等词语已由于深或抽象,无法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规范、优美。儿童文学有教导儿童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只有规范、优美的语言才能促成这一任务的完成,才有助于向儿童宣传祖国语言的健康美与纯洁美。像这样的诗句“跟妈妈返外家,告诉外婆共姨妈”是既不规范,更不优美的。而像郭风的《豌豆花·蝴蝶》:“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既符合儿童的天真口吻,又规范优美,即是成功的`范例。至于像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描写语言,则是优美到神秘的经典样板,对儿童具有永久的魅力。

(三)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本是文学语言的特质,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语言形象的要求比成人的文学更具体、直观,更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如《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摹声与拟人的运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形象感。生动,主要是指语言的活泼与情趣。如《爸爸来信》一诗:“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

如何写得浅而有味。

(一)造句平易,句子短小。如“早晨,小花猫醒来了。妈妈给小花猫穿衣服,小花猫说:‘我不穿!’奶奶叫小花猫吃早饭,小花猫说:‘我不吃!’哥哥教小花猫跳高,小花猫说:‘我不跳!’姐姐教小花猫抓老鼠,小花猫说:‘我不抓!’爸爸教小花猫爬树,小花猫只好学着爬。”四个“我不”,说明了小花猫的任性,“只好”说明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不敢执拗的情态。造句平易、短小,却有着儿童化的表现力。

(二)力避艰深词语和不常用的字。例如,《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算是一首写得相当好的儿童诗了,但其中的一些字词仍欠推敲,像“报告”、“个人作用”、“片面提高”等等。

(三)多用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少用连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形容词必须是具体的、能感觉到的,如“大、高、甜、苦、凶”等,而像“慈祥、无情、激动”等较抽象的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四)多用修辞手法。如神话《精卫填海》儿童改写本,需要对大海进行描写,可是儿童大多是没有出海经验的,于是改写者就用他们所熟悉的“躺在摇篮里”和“荡秋千”来分别比喻船在风平浪静中和在风高浪急中的不同情景、感觉,既浅显又有味道。其它修辞手法如拟人、摹状、夸张等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使陌生的化为熟悉、使深奥的变为浅易、使抽象的变为形象,让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接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之,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做到如茅盾所概括的那样:“语法(句法)要单纯而又不呆板,语汇要丰富多彩而又不堆砌,句调要铿锵悦耳而又不故意追求节奏。儿童文学作品要求尽可能少用抽象的词句,尽可能多用形象化的词句。但是这些形象化的词句又必须适合读者对象(不同年龄的少年和儿童)的理解力和欣赏力。”(《一九六o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

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表达和启示论文

复词“左右”“上下”除了用于表示空间义外,还可以表示概数义。在表示概数义时,两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可以根据语感和习以为常的话语规则来区分,但对于把汉语当目的语的学习者来说则是一个难点。

一、“左右”“上下”表示概数意义的情况。

(一)“左右”“上下”在时间域内表示概数义。

1.“左右”“上下”用在时间点后表概数意义。

a.“左右”可以用在时间点后面表示概数义。

(1)上午七时[左右],日军全部进入一一五师设伏地区。(《中共十大元帅》)。

(2)早在公元705年[左右],我国就有了“敦煌星图”。(《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总结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左右”可以与“分、时、天、月、年”等表示时间点的词连用,表达概数意义,表示在时间点以前或在时间点以后。

b.“上下”一般不用在时间点后面表示概数义遍检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没有发现“上下”用在时间点后表概数的语料。

2.“左右”“上下”用在时间段后表示概数意义。

a.“左右”用在时间段后表示概数意义。

(3)他拍照签名就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直到我们不得不去记者招待会,人们都疯狂了。(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4)如果说太阳在宇宙中已经生活了50亿年[左右]的话,那么,在这个漫长的年代里,它绕着银河系中心只转了20圈左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左右”与时间段连用,表示略长于或略短于表达的时间段,与“左右”连用表示概数意义的时间段,可长可短,较为灵活。

b.“上下”与时间段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5)所以,行书从产生到现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6)可是反映的生活却无限广阔,[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都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出来。(《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不与事件、节日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

(7)到珍珠港事变[前后],除这一个师装备完成外,并增加了英印军第十七师等。(《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二)“左右”“上下”在数量域内表示概数义。

1.“左右”“上下”与事物数目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a.“左右”与事物数目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8)初步统计,已经产生危害或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1)但1999年以来,中国水稻每亩平均单产一直在420公斤[上下]徘徊。(《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2)与对手的比分差距几乎都在20分[上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一般可以用“上下”来表示概数的,皆可以用“左右”表示,如上文中的“体重500克[左右]”“水稻每亩平均单产420公斤[左右]”。但是,用“左右”表示概数意义的不一定可以用“上下”表示,例如上文中“已经产生危害或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上下]*”、“质量为太阳20倍[上下]的恒星*”,这种表达是明显不正确的。

2.“左右”“上下”与百分数分数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a.“左右”与百分数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13)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50%[左右]。(《周恩来传》)。

(14)抗日战争以前,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不过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周恩来传》)。

b.“上下”与百分数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15)艾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还有一些国家的患病率已经在总人口1%[上下]徘徊。(《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6)投票率最低为32%,英国次之,为38%,法国也只有50%[上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3.“上下”“左右”与距离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a.“左右”与距离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17)世界第一大城墨西哥城,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每年下沉10厘米[左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8)不过,翼龙有两支长达2米[左右]的前肢,展开时能够飞翔。(《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b.“上下”与距离连用表示概数意义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上下”不能用于表示距离方面的概数意义。张豫峰(2004)也认为,“上下”不能用于表示距离方面的.概数意义。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用“上下”约指距离的例子:

(19)过了黄庄,汽车开到三十里上下,原野闪旋,列树退却,村舍出没。(俞平伯《进城》)。

(20)直着嗓子叫喊的声音,沿河一里上下都听得见。(张爱玲《连环套》)在表达距离方面的概数意义时,用“左右”比较多,用“上下”较少。

4.“左右”“上下”与年龄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a.“左右”与年龄连用表示概数意义。

(21)那时,我12岁[左右]。我不知道去那里干什么,他们让我转身,向前走,再走回来。(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23)他走上街头,看到70岁[上下]的老人,就拉住他们。(《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24)据介绍,“小白桦”舞蹈团女演员的年龄应在20岁[上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一般来说,数量域中,可以用“高低、大小”修饰的词语也可以用“上下”修饰,表示概数意义,如文中提到的“平均每亩单产、比分差距、患病率、投票率、年龄”等。在表示年龄时,10岁以下一般不用“上下”,如“三岁上下”这样的表达,虽不存在语法上的错误,但并不符合母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一般可以用“上下”修饰的词语,也可以用“左右”修饰。尽管“上下”和“左右”基本可以通用,但是“左右”的使用更频繁,更容易接受。

总的来说,“左右”和“上下”在时间域和数量域内都可以表示概数意义,但是“左右”比“上下”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广。

二、“左右”“上下”表示概数意义差异的原因。

(一)“左右”比“上下”更早用于表示概数意义大约从汉代起,“左右”就出现了用在数量结构后面表概数的用法。例如:

(25)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东汉·史论《论衡》)。

(二)“左右”相较于“上下”方位性弱,模糊性强“左右”在表示空间概念时,如果参照物发生变化,则“左右”表示的方位和范围就会有所变化。“左右”表示方位可以是参照物本身的左边和右边,也可以是参照物自身以外的左侧和右侧;表示范围可以表示参照物的周围。

(三)“左右”“上下”的词化。

杨吉春(2007)在《汉语反义复词研究》中提出,“在分析反义复词词化程度的等级时,是考察反义词组最初词化为反义复词时呈现出来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与词化前有何差异。

结语。

“左右”“上下”都可以表示时间域的概数意义,“左右”可以用于时间点,也可以用于时间段,“上下”不能用于时间点,只能用于跨度较大的时间段。在数量域中,一般可以用“上下”修饰的词语也可以用“左右”修饰。尽管“上下”和“左右”基本可以通用,但是“左右”的使用更频繁,更容易接受。

从表示概数意义的历史来看,“左右”比“上下”早;从词的方位性来看,“左右”的方向性弱于“上下”,模糊性强于“上下”;从词化的角度看,“左右”比“上下”词化程度高,更具有词的特性。因此“左右”比“上下”的使用范围更广,接受度更高。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给你一个最佳视角,就会发现运动中炫目的精彩与无穷的魅力。

专注时,力量总是无穷无尽。

有时会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比赛,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选择怎么度过,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结果。

比赛的结果或许不重要,但过程确是必不可少。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享受这个过程。

不论是自己,还是一片天地,一次完美的发现,生命从此将会与众不同。

是否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自己,否想让自己不断更新,让生命更精彩。

是否,想做真正的自己?

飞翔,是人类最原始的愿望。

勇敢,给梦想一双飞翔的翅膀。

坚定,执着,耐力,希望,力量,信念,专注,拼搏,奋斗。

这些素质,都可以从运动中获得。

生命的不同,不在于如何努力,而在于,是否想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改变,很简单,只要开始,就不晚。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证明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挖一个漂亮的坑,埋掉所有的抱怨【2】。

扯一米“微笑”阳光,洒在心田,写一首“鼓励”诗篇,撑起你天空,勿让抱怨再轮回。

—题记。

我还以为我很乐观,但很快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说了多少抱怨的字眼。

现在想想有多少次自己对工作发泄怒气,对疼痛和痛苦发牢骚,对世界局势唉声叹气,有对天气抱怨连连。

到这里,我震惊—我本来以为我自己是个乐观的人。

讲到抱怨,“有时候”代表“不常见”。

抱怨不应该常发生,但是如果一星期你抱怨十次以上,那你可能陷入了习惯性的抱怨状态,这样对于你并没有好处,影响了你的心情,下次抱怨的时候,你先问问自己,一件让你抱怨的事情有没有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也许是你习惯性的将它想的太坏,太不好,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不堪设想。

不论做什么事情,要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每一个阶段。

表达哀伤、痛苦、不满能不能解决你所抱怨的事情又或者是问题呢?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的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是抱怨就是我们好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

下次当你想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吗?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比如赚更多的钱、有稳定的工作、能减轻体重等等,我们应该寻找每一天被恩赐的小小喜悦。

唯有不抱怨、不焦躁、不气馁,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是个有福之人!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的热情。

其实看世界需要换一个角度,这样你会将那些抱怨转换为让自己前进的动力,挖一个漂亮的坑,丢弃所有的抱怨,填上快乐的土,埋葬所有的哀怨,把握心中的方向,追求生活的梦想。

究竟什么是能量?【3】。

在向大家全盘公布所有提升美好能量的秘诀之前,我们首先来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能量吧!

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

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与他在一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感到快乐;而有的人总是悲观、沮丧、消极、懒惰,与他在一起时,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地压抑和不快乐;有的人浑身散发着喜悦与爱的能量,就像绽放中的美丽花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有的人浑身充斥着冷酷、自私与怀疑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会吓退本想亲近他的人。

能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对于人的能量场来说,我们可以将能量划分为两大类别:负能量和正能量。

使我们消极、低落、自卑、沮丧、丧失斗志,找不到生活乐趣和目标的,就是极其糟糕的负能量,一个人生命的振动形式越是以负能量的状态存在,他的生活可能变得糟糕。

而使我们充满热情与信心,让我们永远乐观、积极、阳光、自信,使我们能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就是美好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持续处在正面的能量场中,那么成功与幸福将是唾手可能。

为什么不同的能量,会使我们的生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能量具有吸引性和传染性两大特性。

所谓吸引性就是说,相同振动频率的能量会互相吸引,引起共振。

所以负能量往往会吸引坏事,而正能量才会吸引好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锦上添花”“好事成双”等说的都是能量的吸引性和共振性。

此外,能量还具有传染的特性,长时间跟某种能量的人一起,我们就会感染他的能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能量的传染性。

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表达和启示论文

学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落实,这不仅是让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更高,更好的实现收支平衡的基础,这也是整个学校规范有序运营,能够良好展开日常各项工作的根基。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在财务工作的管理上,对于财务分析都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整个财务管理的体系也不够完善健全,久而久之,不仅会让财务工作的整体管理效率很低,还容易带来很多潜在隐患。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改善,不仅要加强对于职校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也要在财务分析方法,财务管理模式上有更新,这样才能让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更高。

一、加强职业学校财务分析意义。

(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当前加强职业学校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随着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当前会计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学校的经济管理方面,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可以及时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经济控制工作,全面了解学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通过加强职业学校的财务分析,可以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学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且监督会计工作的运行,这对于完善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工作可以对一定时期内职业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会计工作进行汇总和检查,了解财务工作的明细,这对于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评价财务运行中的绩效。

随着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大多数的职业学校财务中都实行绩效制度,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职业学校的发展和经济运营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这对于了解职业学校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运营绩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职业学习财务分析中存在问题。

(一)财务分析因素不够健全。

总体来看,当前职校的财务分析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于财务的综合管理上,以及对于财务工作的执行监督上,这是大部分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构成。但是,随着职校的不断发展,吸纳学生的人数的迅速增多,新的背景下对于职校财务管理和分析的内容和重点都在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在财务分析上对于这些常规内容有关注,也要试图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整个财务工作,比如应当考虑到如何有效筹集资金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壮大,且在学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应当如何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大部分职校都没有对于这些方面有考量或者涉及,财务分析因素的单一与不健全,使得整个职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较为低下。

(二)缺乏财务分析长远规划。

目前很多职校在制定财务分析方案和计划上都缺乏长远考量,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往往是集中在当下,没有一个长远的对于学校发展的计划,也没有在财务分析和财务方案的整体制定上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推动。现在的职校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整体发展方略,没有形成好的发展规划,尤其是未能在财务方案的制定和财务分析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助力,那么职校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其成长。

(三)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财务分析和财务综合管理总体上来说是一项专业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但是,当前很多职校在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并不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专业化知识也较为缺乏。这直接导致具体工作实施起来遇到各种阻碍,不仅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也较低。

三、完善策略研究。

(一)加强对于财务分析工作重视程度。

首先,职校要充分提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给予财务部门以更多的实际支撑,让财务分析管理工作有更好的实施空间。职校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质量要求,要监督相关部门高质量落实具体工作,同时,也要给予财务部门工作展开以必要的外部条件辅助。只有首先认识到财务分析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在这个范畴上进行强化,财务分析与综合管理的实效才能慢慢有所提升。

(二)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素养。

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很有必要,这是促进这部分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很多职校财务部门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状况,今后职校在人才录用上应当相应提升门槛,选取那些具备相应资质,同时有相关从业背景的人才。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内现有的财务工作人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提升空间,可以定期组织财务部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结合其工作范畴、工作需要提供相应的延伸指导,以提升现有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化素养,保障财务分析管理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

(三)加强对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的范畴很多,需要展开的具体工作也比较繁杂。总体来说,除了要让财务分析人员良好落实本职工作外,有条件的职校还可以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或者是指派特定员工,来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落实状况展监督管理。这可以让财务分析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被发现、及时得到处理,这不仅可以全面提升财务分析实效,也能够保障财务分析管理的规范有效,是高质量财务分析体现。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不但体现出多样性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也形成和体现出许多文学传播思想或观点。这里所谓的传播思想主要指鼓励、强调、号召,以及推动或扩展文学传播的意见、观点、主张,另外,有些关于文学推介、文学互动的观点和态度也属于文学传播思想的范畴。古代中国的文学传播,因为一些文学传播思想的推动或作用,无论是原创的文学还是已存的文学,其传播都会得以或加速、或扩大、或深化、或久远的实现。从传播学立场考察,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外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很多的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尤为集中和突出。易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或体现出明确的文学传播思想。下面我们择要进行归纳、提示和说明,并加以特定的评价与揭示。应该说明的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追溯,较早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架构。同时,有些文学传播思想还不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而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种泛文学传播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孔子关于“言”、“文”关系的说法,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愿的,文采是用来完善语言的。你不说话,就没人知道你的意愿,你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到远方。在这里,被称为“文”的文采或文学性表达,尽管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纯粹文学,但却包含着纯粹文学的主要因素。显然,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具有推动文学传播意义的,其含义是在强调思想的传播要靠丰富或突出的文采来辅助。而这种提倡和主张以“文”行远的传播思想,又因为孔子在中国的特殊文化地位,在后来的文学传播中起到了非常权威的推动作用,造成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孔子与这个观点相近的表述还有《论语·雍也》的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也是“文采”的意思;“质”即质朴;“彬彬”就是相互掺杂各占一半。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更将这个观点解释为:“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即文与质的关系,延展到礼的传播层面,文采就不但是传播“言”的媒介,也是传播礼的依凭。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实质是强调文采对个人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

尽管在当时的语言生态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传播观点与今天所说的侠义文学传播有很大的距离,但在具体操作上,孔子所提出的观点则跟文学传播关系密切。这一点在他关于“诗三百”的一些阐述里得到说明。孔子主张人们要努力学习“诗三百”,而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使自己的“言”得到很好的传播,他甚至极端地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是“诗三百”,是很明确的文学。由此可见孔子的这个观点对文学传播的意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传播思想还体现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创作倾向上。先秦时期,一些作为哲学家、政治家和纵横家的诸子,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公开提倡这个观点,甚至有人还在口头上表示轻视文采,但是在创作实践上,他们却非常重视以文采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庄子。庄子口头上说弃却“文章”和“采色”,但他的文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却是最文采飞扬、文辞华赡的。《庄子》之文在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固然在于其思想,但灿烂的文章辞采和生动的文学表述也是重要的原因。这显然说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观点是被庄子实践着的。与此相类似,孟子的文章、荀子的文章也都倾向以文采增强气势、以修辞强化表达。先秦诸子散文尚文采创作倾向的影响所及并不仅仅止于当时,流波所被,是相当深远的。在这样的创作倾向影响下,先秦以后的文人学者,大多都在写作上讲求文采,因此,先秦以后的很多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文学家。班固的《汉书》、刘勰的《文心雕龙》、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一类的著作,尽管大都不是文学创作,却依然丽辞华章、文采飞扬。这说明在中国古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思想,是在思想主张和创作倾向两个向度上产生着作用和影响的。

与此同时,“再次立言”也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思想产生着积极作用。该观点同样语出《左传》,该书《襄公二十四年》云: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就人的成功而言,最高层次的应该是德遍天下,以德服人;次一级的是为国家立有战功,报效祖国;第三层次的应该是著书立说,以诗书传世。这三个层次人生理想的实现都可以达到使人永垂不朽。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立言就是创制文学,把文学创作当做人生的“不朽”目标,应该是对文学价值的高度确认。这对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应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立言作为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目标或毕生追求,曾经被许多文人学者所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自觉而明确地把忍辱含诟写作《史记》,当成是圣贤立言以传世的工作,郑重强调这个“立言”工作是一项不朽的事业。在接受宫刑处罚以后,用“立言”作为精神支撑,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了闪耀着伟大光辉的历史著作。司马迁以后,“再次立言”就逐渐嬗变为士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方面,对作家起着重要的精神依托和人生价值鼓舞作用,以此也勖助了文学的传播。与“再次立言”文学传播思想相联系,是司马迁提出的“成一家之言”。从传播的角度看,这一观点也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文学传播思想因素。这种思想观点见于《史记·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傲傥非常之。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从古到今,我国的茶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小有盛名的,且茶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网站是当今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方式,茶类网站的设计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发展势头迅猛,加之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茶类网站页面设计的方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再加上多种思想与文化间相互碰撞,引发了设计师们对茶类网站页面设计的关注度。

1中国元素含义及形态。

1.1中国元素的含义。

所谓中国元素就是人民大众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不但包含隐形的精神内涵,也包含有形的图案、符号。由于受我们国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在设计网站时,也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和谐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站就更加要把握好尺度,也就是要表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同时又要预防失去自身特色,一味的模仿他人。

1.2中国元素的主要表现形态。

第一,方块字书法,方块字有抽象符号的作用,它自身就具备审美趣味。汉字在网站的设计中是一种符号或是一种特别的图形,它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载体,表现出它的形状外,还代表着文化方面的意义,比方说: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结构简省、画笔连绵;楷书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把中华书法的艺术融入到现代化的网站设计中,能够有利的彰显出网页所独具的文化民族特色。第二,图形。在设计网页图形的时候,要在传统图案上加以丰富的想象力,选择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给浏览者一个新奇而又独具特点的视觉感受。将传统图案里的点、面、线、色彩、纹理等融入到网站设计里,形成具有传统特点和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审美特色,图案的多样性和统一、平行、尺寸比例、韵律以及节奏等特点,将这些特点融合到一个画面中,彰显出循序有律的艺术规律。第三,版面。通常为了引起阅读者的注意,会在网站显著的位置上放置关键的内容,例如版面的中间或是上面,并且,设计师通常会将同样主题的内容统一放到网站页面的同一区域里。在我们国家设计师在设计网站时通常会将版面划分为图形区、文本区、版权区等等。

2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茶类网页界面设计的可行性。

网站页面设计中,最基础的视觉元素有色调、版式、图片、形状、文字,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特有的视觉元素,比方说多媒体、动态等。网站页面设计考虑的就是怎样将这些元素合理的安排,呈现出一幅和谐、明了、美观、而又统一的网站页面,让浏览者可以更加清楚、有效地了解信息同时还会给其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全世界不同区域内用户的审美心理存在千差万别,就像欧洲国家他们不太喜欢色彩艳丽、花里胡哨的设计风格,而是相对喜欢一些雅静、简单、简洁而又严谨的风格形式。韩国的用户喜欢细腻、布局整洁、清晰的设计。与其相比,我们国家大多数的茶类网站页面缺乏特色之处,一味的随俗浮沉,无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其实,我们国家有着十分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元素,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合到茶类网站页面的设计中去,相信一定可以设计出具有我们国家独有的、特色的网站页面作品。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

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中文专业虽然不像一些新兴专业那样前景广阔,但也有其优势。面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2)立足地方,联系实际,教育传道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结合。

池州学院地处江南小城——池州,池州市是一座历史生态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称,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古代文学史中,李白、杜牧、岳飞等著名文人曾驻足流连此地,也留下了千古风流文章。对于地域文学,学生怀有好感且有继续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域文学的讲解,结合池州市地域风情,可以在传统体育知识与学生的心理渴求之间建立一架桥梁,可培养学生爱校、爱市,对培养有爱国情操的当代大学生也显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青睐。在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联系地域文学或者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视角。自古以来,地域的烙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作家和作品中。学界对地域文化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课程相继在各大高校展开,成为了研究生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或全校公选课,其影响力、作用也越来越大。总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立足地方,联系实际,充实地域文化,将教育传道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对培育学生的家乡情结、母校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再现历史的情境式教学。

所谓情境式教学,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创设特定的事例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教学主要目标,其实现需在理论积累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而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联系现实不够、教学实践重视程度不高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部分授课教师认为,本门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开展不开展都无所谓,再者,也不清楚该用何种方式去开展。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教学实践环节可采用再现历史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一是开展教学采风与观摩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杏花村文化园、齐山翠微亭等知名文化景点,联系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历史,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探索精神。同时,配合教学活动,可组织学生观看《大明宫词》、《红楼梦》、《游园惊梦》等知名影片或戏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可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来提升同学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上巳节,古人喜在水边吟诗唱和,我们亦可以将古代场景还原至当代。这种情境还原法教学有助于同学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古人情怀,熏陶古典气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从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段,包含了《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主干课程。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是先讲史,后讲作品,按部就班的进行。如今,若依旧延续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因此,对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第一,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传统课堂教学部分,即作家生平思想创作、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三大块,可交予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可进行抽查以保障自主学习之效果。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内容着手:一是联系地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结合池州市情,着重讲述各种特色文学史,如地域文学史,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运用于社会,切合应用型办学定位。我校现有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可结合中心研究课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学生推向科学研究,也为日后毕业论文等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二是面向市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当代文化市场,结合时下热点、焦点文化现象,在课堂上予以交流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等。这些作品中吸收借鉴古典文化艺术的不在少数。如方文山的创作、琼瑶的作品等是其中借鉴古典文学成功的范例。学生可能不熟悉原典,但对这些当代文化却十分熟悉,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纳、积极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化过渡到古代原著,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第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当包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可围绕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可做以下尝试:一是穿插专门史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文体写作能力,如散文史、诗史、词史等,结合优秀作品认真学习、揣摩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字与句的推敲等方面的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学中文体发展脉络,避免断代文学史讲述中连贯性差的缺点,也可以微观上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并积累写作所需的文体知识。二是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的讲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古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当代社会看似相去甚远,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立足当代,联系现实,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讲解。古代文学教学应当瞄准新兴的文化市场,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如在讲授词这个文体时,可让学生讨论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系;在讲授词的起源时,可带入词的起源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具体词作时,可举当代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诗词的句子或歌曲,等等。这种实例的列举,充分展示了古今文艺作品的关联,帮助学生挖掘身边的古典文学,使之了解到古典文学的学习与当今现实不仅不是脱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刺激其学习兴趣。第三,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鉴赏能力即审美鉴赏能力,亦称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需要基础文本分析,更多的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如在鉴赏谢灵运的山水诗时,除了文本解读,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带入影视理论解读时就会发现,谢诗像是一部电影,不断地变换着场景,且多动态画面;用这样的角度去解读同样是山水诗行家里手的谢眺,就会发现其与谢灵运不同之处在于,谢眺的诗色彩斑斓,但多静态画面,如同油画,这样的比较既生动又具象,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其转型将为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也为当今大学生之全面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改变当今古代文学教学与时代脱节、与现实脱节的弊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更是古代文学自身发展所需。因此,在高等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不会淘汰,但是不改变自身,就一定会淘汰。

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意大利文学家姜尼罗大里(1920~1980)的童话充满游乐性、幽默感,对历史、对社会生活有概括力。

1950~1957年间写了童话《洋葱头历险记》,1959年写了代表作《假话国历险记》。

他童话中所表现的理想十分崇高,因而姜尼罗大里在童话史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被公认为20世纪童话的泰斗型作家,于1970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

罗大里勇敢地把童话的笔触深深地探进了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在童话内描绘社会上严重存在的多数人无权无利、贫穷困顿,少数人暴虐无道、作威作福,一切都真假莫辨、黑白颠倒的社会现状。

《洋葱头历险记》和《假话国历险记》正是这样的童话杰作。

《洋葱头历险记》讲述的是洋葱头的爸爸老洋葱因无意中踩了柠檬王一脚被关进监狱,洋葱头探监时,老洋葱告诉他监狱里关的都是正直的人,而强盗、杀人犯却在柠檬王的宫中养着。

洋葱头下决心救出监狱里的人。

但是,正当他准备营救南瓜老大爷和村民时,却被番茄武士投入了黑牢。

在田鼠、小樱桃和小草莓的帮助下,他才被救出来。

后来由于青豆律师的背叛,他又落入番茄武士之手,被关进老洋葱所在的监狱里。

田鼠把洞打到监狱,救出了他和所有的囚犯,柠檬兵纷纷放下武器,大家共同推翻了柠檬王的统治,获得了自由。

《假话国历险记》写孤儿小荣莉来到假话国,这是一个以假乱真,谎言横行的国家。

小荣莉团结瘸脚猫,联合画家,揭露了海盗的真实面目,最后用歌声震坍监狱和国王的宫殿,将假话国从地球上抹去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马克吐温写的四大著名长篇小说之一,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汤姆索亚半夜去坟地,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

接着,汤姆由于贝琪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哈波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

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

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

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

在法院审理凶杀案时,汤姆克服恐惧指认出真正的凶手。

接下来汤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贝琪迷路了,又在洞里碰到了凶手。

汤姆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摆脱了凶手,找到出口安全归来,最后还找到了宝藏。

这篇儿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极富动态美。

《小兔彼得的故事》是英国作家碧丽克丝波特(1866~1943)享誉百年的著名童话。

波特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绘画教育,喜爱小动物并用绘画来表达想象。

她收养了许多小动物,有兔子、蜥蜴、青蛙、蛇、鼠、狗、刺猬,《小兔彼得的故事》中的彼得就是她的宠物兔。

在英国彼得兔已家喻户晓。

作者16岁时就用图画画树林里的兔子、松鼠以及自然。

波特将这些图画整理成图画故事书,就是这本《兔子彼得的故事》,共700多幅图画,在西方它被称为“绘本图书高不可攀的顶峰”。

瑞典作家阿斯特丽林格伦创作了《长袜子皮皮》并一举成名。

她一生有童话80余部,小说及其他作品百余部。

作品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出版,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等重大奖项。

阿斯特丽林格伦被认为是瑞典20世纪中后期的童话泰斗。

林格伦不仅是瑞典文学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划出了一个新时代,即从林格伦开始儿童文学被注入新的元素,从此拥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长袜子皮皮》出版于1945~1952年。

皮皮天不怕地不怕,邋里邋遢,翘着两条小辫子,脸上有很多雀斑,大嘴巴,蓝上衣拼红布条,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

她有用不尽金币的箱子,她有一种能控制任何场面的能力,皮皮不顾禁律做她想做的事。

皮皮野性、狂放,反对呆板教育制度。

皮皮是林格伦理想中各种天性都获得发展的一个假定形象。

童话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女作家的渴望凝结而成。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摘要:儒家中庸之道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和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只有内容意义与形式结构、对象客观与主观建构、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作家与读者等方面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里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严守中庸,才能重建并凸显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近年来,发掘、整理、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遗产的步子却迈得不够,不少泛着历史光彩的物事正在褪色、消亡。

因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儒家中庸之道能否经世致用,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由来及其涵蕴。

中庸之道也称中道或大中之道,它是历史经验积累和浓缩的产物。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和比他晚出一个半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把中庸视作最好的德性,大力提倡。

使孔子感到痛心的是周代后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人们多把中庸抛在一边,不再认真踏实地履行了。

《中庸》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篇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里的“无过不及”从孔子的“过犹不及”一语衍化而来,是对中庸最明白最恰当的解说。

就文学欣赏而言,任何作品都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但在实践中,古代文学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必须严守中庸,即在对立统一的几对矛盾中遵守平衡之道。

以诗、词为最根本阵地的古代文学,其研究更无法回避这两个问题。

形式结构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用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内容意义是作品中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情感的社会生活。

形式与内容之间体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闪现,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不可分割。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作为文学研究,尤其是在以含蓄蕴藉著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更是应该掌握好二者的平衡,既要析出其在布局谋篇中的妙处,又不穿凿、拆散“七宝楼台”;既要解悟作品真正的思想价值、审美意义、哲学思考、又不附会诸般“社会的”、“历史的”、“美学的”风貌。

现今的诗词研究者也常会做类似的事情,或是一首诗词只剩下起承转合、伏应断续,或是要从一首小小的诗词中“挖掘”出“深刻的哲学思想”、“重大的历史意义”。

笔者认为,应该说这样的研究都是有失偏颇的,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价值的破坏,对读者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阻碍。

对古代文学作品形式结构和内容意义的研究,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作一定的扩展和深挖,但前提必须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出结论时更应严守中庸。

古代文学作品的对象,是在古代社会出现并流传的,它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旧传播并备受关注。

这种作品具有过去性、历史性,是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古代与现代,虽不是完全对立的,但必须承认,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是社会的状况、思想意识还是读者的范围、接受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表现了文学传统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如果单纯考察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情况,分析作品在其产生时的思想和艺术,就会与现代的读者阅读产生比较大的距离,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如果一味地用现代的分析方法和视角观点来关照古代文学作品,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却古代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实趣味,同时会最终造成读者的厌弃。

比如,以下这样的研究就会破坏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三言”中有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的是商人蒋兴哥与其妻王三巧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蒋兴哥出外从商时,三巧耐不住寂寞被人引诱与另一个商人陈大郎通奸的复杂的爱情故事。

在对这一篇作品的研究中,学术界出现了若干种区别很大的观点,其根本分歧就在于对文学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关系的界定。

几乎对接“是一出在道德上与心理上忠实于爱”,“三巧全心全意,正是这种爱,纯洁了她的意识,以至于与处同样情境的西方女性相比,她的彻底摆脱忧虑的坦然,道德上令人清爽”。

而徐朔方先生《论“三言”》一篇中,则认为,作品强调“少男少女,情色相当”,三巧与陈商之间的所谓爱情,只是“情色之娱”,不配作为爱情看待。

这篇小说不是对礼教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否定。

前者的观点是以现代的角度在考察作品,体现的是当代人对人性的认识,后者则立足于作品当时的道德和思想基础,没有现代思想的参与。

两者都失于偏颇,没有能够体现出一篇有着产生于古代而流传于现代的`双重性质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发送者、媒介者和接受者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作为文学,它的发送者是作家,媒介者是作品,读者是接受者。

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决定于创作意图与接受意识的统一。

而文学研究的价值也同样决定于其对作家和读者的解读是否是创作意图与接受意识的统一,是否能够在作家与读者之间,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能够更好地沟通。

尤其是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这种沟通尤为重要。

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能够立足于作家当时的创作背景,从作家角度正确解读其在作品中蕴含和宣扬的意识,而后要关注作品在长时间的流传中意义与价值的转换,然后立足现代体会新的阅读角度、非专业的读者可能产生的阅读期待,最终找到古代的作家、古今并存的作品与现代的读者之间的中介点。

明确作家与读者因古今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意识差异,以及其间由于共同关注一部作品带来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掘或引导读者的阅读期待,也能使作家的创作意图被充分地理解。

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古代文学作品者就应该有既客观又主观的身份定位,在作家与读者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也就是严守中庸。

否则,就与一般的读者无异,无法完成作为研究者应该完成的任务。

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进行研究。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留存至今的古代文学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常被学者研究。

因而,一些作者认为要想作品不乏味,要想出新,似乎只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在某一立场上,对其钻研到极致。

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条死胡同,反而把结论与作品推得更远,导致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作品本身的价值完全间离,也就失去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因而,只有在内容意义与形式结构、对象客观与主观建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作家与读者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文学作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也就是严守儒家中庸之道,才能够得到真正符合历史实际、时代实际、作家实际和读者实际的观点。

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流传、经久不衰而又韵味十足。

参考文献。

[1]徐应佩.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夏至轻.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徐朔方.小说考信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海明威文学作品“硬汉”形象演变分析

18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一生中创造出了许多硬汉式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本文以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为线索深入分析海明威作品各具特色的硬汉艺术形象。

对于硬汉这个形象,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硬汉标出的是一种“你要打倒我,我就绝不能倒下”的顽强的气势,在这些硬汉身上,最常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勇敢、善良、仁慈,当然还有顽强。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笔下就有这样一批硬汉。说到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就不得不说其中的一个人物——尼克。尼克是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主人公,这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早期雏形。在《在我们的时代里》对尼克的描述是:一个爱好户外运动,富有冒险精神,同时又热爱学习的人。但是当他长大后参加了战争,最后带着战争的创伤和失落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海明威创造这个人物的用意实质上是想借着尼克的形象对当时美国民众由于战争引发的危机感和大众幻灭感的一种揭示。海明威在调整自我对于生存环境的态度后,为了帮助人类走出战争带来的阴影从而创造了尼克这一形象,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形象依然带着悲观和无奈的印记。虽然海明威的这个人物形象没有达到他自己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个形象依然在他个人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个人物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中对硬汉形象的一个最初的探索,这个探索直接为他之后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的出现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尼克是海明威笔下一个不成功的“硬汉”,而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巴恩斯却是海明威笔下第一个比较成功的硬汉形象。巴恩斯是海明威第一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主人公,他同样参加过战争,同样在战争中身与心都受到了伤害。他爱着布莱特,却因为丧失性功能的原因而不能与之结合,所以这份爱也就成了痛苦。但是巴恩斯积极地工作,并且努力地生活,他回到比利斯山去欣赏风景,他会去看斗牛的激烈搏斗,最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在海明威笔下还有一个叫亨利的人物,他是海明威塑造的另一个反战人物。他在战争中为了抢救战友而受伤的表现,展现出了他的英勇,但是他也是厌恶战争的,他不认为战争可以为人们带来好处,因而带着爱人凯瑟琳去了和平国家瑞士。虽然亨利与巴恩斯同样都带有反战的情绪,但是与巴恩斯不同的是,亨利在反战的同时敢采取行动,退出战争。但是这样的硬汉形象是缺乏生活理想的,是迷茫的抗争者。这些人物在刻画的过程中都表现出对战争的被动和对生活的消沉,这些都与作者海明威的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当时,海明威正在寻找自己文学的突破口,寻找生命的真谛。

随着海明威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不断成熟,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另一个人物——乔丹,他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与之前的处于自身利益和战争的无意义而反战的形象不同,乔丹积极地参加了西班牙战争,他参战的原因是出于对民族利益的考量及对法西斯的憎恨。(论文范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乔丹这个人物形象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意义。尤其是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那个炸桥的情节,这个情节的安排更加突出了乔丹这个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这个情节的安排也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2年,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一年他发表了闻名世界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使海明威的小说成就达到了另一个顶点,这也是海明威最后发表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对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精神力给予了极大的赞赏和歌颂。《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小说作品的巅峰之作,在其中海明威塑造了与以往不同的硬汉形象。之所以说不同以往,是因为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为他的硬汉人物找到了灵魂,这就使得《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有不同于以往人物的特性,而那个灵魂就是人类经历千年而不变的价值所在——人类的自信精神。

在这部小说中,老渔夫的勇气和坚持让无数人动容,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也是源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勇气,是老渔夫的勇气打动了读者,是老渔夫的坚持为这部小说填上了金灿灿的颜色。“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而这句话也正是这部小说展示出的一个真理。在小说中,海明威笔下的这个老渔夫虽然经历了苦难,但他一直坚持着。虽然他的结局不能说成是美好的,但是这也正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老渔夫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的确是这样的,自古流传的一句“人无完人”就说明了人类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只要人类自己正确地看待这一点,并且尽力弥补甚至战胜这些不足,那么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成功,都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个胜利者。当然,所谓的成功并不是说这个人成了“完人”,而是说他没有像自己的不足妥协,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就是这样的一个胜利者,他用勇气和坚持成就了自己的胜利。虽然老渔夫只是将大马林鱼的骨架带了回来,从人类世俗的观点上看,他并没有获得胜利,但是老渔夫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在理想主义者的眼中就是一个带着闪光的胜利者。老渔夫的胜利就在于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和鲨鱼投降,而是一直抗争。仅仅是这一点就是海明威笔下老渔夫桑提亚哥与其他“硬汉”形象的完全不同之处。可以说在海明威之前的作品中,硬汉的形象仅仅是性格特征中的“硬”,这种硬汉对读者的吸引力完全是来源于人物性格的不同,是因为这种性格的不同而让读者印象深刻。然而在这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的坚硬不单单是呈现出来的性格的特征,而是具备了性格和精神的双重的硬汉特质,在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古希腊式的悲剧精神的现代版的演绎。同时,《老人与海》中表现的主题已经不是主人公的性格这么肤浅,而是进行了深化,主要为了歌颂人类的自信。老渔夫向世界的宣告,其实就是人类的自信在向世界宣告。人类可以被消灭,但是绝不可能被击败。人类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可能很渺小,会失败,还会经历很多的悲惨和折磨,但是人类始终是战斗着的,人类是即使失败也不会屈服的,即使未来的路充满了威胁和不确定的伤害,人类也会一直一直的前进再前进。对人类而言,精神的胜利远比物质的胜利更加珍贵,人类会不停地为之努力。

四、结语。

通过对海明威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梳理,我们可以试着探索海明威的内心。海明威塑造的硬汉都有同一个特点:面对必定失败的战斗,从不悲观、哀叹,依然保持着人应该具有的风度。海明威在4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以简洁、清新、干净、单纯的文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他贴近生活,尊重人性,塑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典型,沿着这些硬汉式人物成长的轨迹,我们发现他们由于具有共同的人格素质,相似的人生经历,并存在于相同的生存环境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使这些人物形成了一个可辨认的群体特征。无论是亨利中尉、乔丹,还是桑提亚哥,他们都曾以某种形式受过伤,但他们都没被打倒。老渔夫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显示了人类不断向自己的体能极限挑战的精神,这些硬汉式人物在肉体及精神上具有的极大的潜力和勇气在一代代作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美]贝克,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63.

[2]王松林。20世纪美国文学要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84.

[3][美]威廉·瓦特。海明威传[m].周国珍,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75.

[4]罗光汉。海明威:一个现代神话[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86.

[5]宁倩,美国文学名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78.

【作者简介】。

李水平(1962-),女,湖南醴陵人,本科,郑州铁路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3.1茶类网页版式与中国水墨元素中的“章法构图”

茶类网站页面设计师在设计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构图,就是最优秀的创意也必须从构图开始,只有通过构图形式的变化,才能将视觉语言效果呈现出来。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水墨画中,构图被称之为“布局”或是“章法”,在水墨画中是十分重视构图的,他不是遵从欧洲国家的透视理论,相反的是具有自身特点和呈现方式的,比欧洲国家的绘画更有随意性,使得画面中融入了画家更多的思想意识。在构图的过程里,我们国家的水墨画是比较重视“计白当黑”,巧妙构思保留着大小、主次、轻疏不同而形成的“空白”,给观赏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使画面更加的独具特色。我们在设计茶类网站页面时也要这样去做,将我们国家的艺术审美形式融入到设计里,让网页中游走着“空白”,给设计师和浏览者的心灵沟通提供平台。现在茶类网站页面设计流行简约同意境相结合,茶类网站页面设计可以参考我们国家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原则,通过简洁的概括水墨画以及再应用来提高页面设计的意境,使得网站页面设计多元化,例如敬庭尧,他在设计个人网站时,选用的就是水墨元素的设计,它的网站将水墨的优美与页面中的空白呈现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茶类网站页面设计中主要运用水墨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视觉元素,在配备墨印、印章、水印以及宋体字,文字和图案遥相呼应,创造出一幅完美衔接的构图搭配,给人们浏览网站页面时带来一种书香气韵和视觉上的冲击。

3.2茶类网页设计中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

在茶类网站页面的艺术设计里,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就是色调,和谐的色调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及艺术的渲染力,让人们记忆深刻。在设计里,色彩关系到所有的设计元素,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在茶类网站页面设计中,吸引浏览者眼球以及让其自发进入网站了解网站内容和阅读网站内容最为关键的.就是色彩的搭配,色彩肩负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亚洲传统色彩的特点是神秘而又婉转、含蓄,在传统色彩中包含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蕴含着古老民族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在我们国家的传统色彩中,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中部等五个方位以及金、水、木、火、土等五行,我们国家的色彩文化和大自然、宇宙世界、哲学理论、伦理道德等许多观念密切融合到一起,组成我们国家独有特色的传统色彩文化。在我们国家的历史记载中,最早开始使用黑色、白色这两个颜色的,还有不同深浅的赤色,而且被广泛的运用。所谓的赤色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红色,红色是我们国家人民最喜欢的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颜色,它蕴含着许多种不同的含义,有个非常贴切的词语就是“中国红”。我们国家茶类网站页面设计就能够把网站页面的主色调设计成不同成色的红色,用它来呈现出我们国家茶文化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历史意义。

3.3茶类网页设计中汉文字的应用。

信息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方式就是文字;我们国家汉字的独特形状表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且它有思维导向与图形表意的作用,是构成网站的基础。在茶类网站页面设计的过程中,有些设计师也许会忽视了文字排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网站页面所有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多的就是文字信息。网站页面中除了大段的正文描述外,像其他的,例如网站页面标题、引导、指示信息、文字链接、说明图片等内容,这些内容也不能离开文字表述。我们国家和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四国被称之为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在这四个文明古国中,我们国家的文字是一直被运用的,从来没有出现被停用的情况,一直不断被改进,不断被完善,一直被沿用到现在,追溯文字的发展历程,我们国家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的形式,最后在象形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方块汉字,直到现在它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有个名字叫“悟空堂陶社”的网站,它就是采用我们国家象形文字的独特之处,把“悟空堂”这三个字做成拥有十足意蕴的独特标志,这种设计让浏览者感觉像是回到了原来的自然意境中;茶类网站页面中对细节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处理,比方说字号的大小和字号字体的选择都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这些细节之处都充分表现出我们国家茶类网站页面设计正在努力朝着突出本国特色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国家茶类网站页面上的字体多数是选择偶数级别的字号来决定字体的大小,像是2pt或是14pt,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页面上多行文字的边缘处不容易形成锯齿状;与此同时把行距之间的距离调大,这样做可以改观过去汉字在页面上拥挤杂乱的现象,科学的调整文字版面之间的间距与节奏;最后去除了过去一味的追求像欧美国家网站一样美观的外表,而选择小的文字字号,进而影响到文字信息的阅读效果的这种做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传统的文化元素不但是传承技巧和智慧的语言,同时也代表着设计师们独特创意的心声。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茶类网站时候,站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和创新。在设计网站时将中国元素的图案、形状、意境、色调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来完成网站页面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艳.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高展.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市场现状分析及营销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郑莎莉.基于网络数字媒体的茶文化推行方案设计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张兵文,李付青.基于云计算的茶企营销网站安全研究[j].福建茶叶,(7).

[5]黄静.网页ui设计中“中国风”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

[6]罗岱,王玉砚,黄静仪.中国元素在旅游导览系统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08).

[7]祝晓铭,王艳平.高校站banner的设计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33).

作者:徐天乐马芳芳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茶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古代文学作品中便有众多的茶文化,而这些茶文化正是通过“茶语”建立起来的。从先秦时代《诗经》简单的“茶语”形式,到明清小说繁荣的“茶语”艺术,既是茶文化演变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文学;茶语;茶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悠久灿烂。上起神话传说,下至清末小说,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不论是《诗经》中的先民歌唱,还是盛唐的诗歌艺术,或者宋词的婉约豪放,抑或《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昭示着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绮丽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囊括中国文化的大宝库。茶,作为一种饮品,最早被饮用和种植是在中国。因此,中国有着漫长的茶历史,并最终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茶文化。中国的茶饮品发展成茶文化,得益于中国文士的参与。“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1]正因为中国雅士文人的创造,将回味甘醇的茶演绎成了内蕴丰富的茶文化。当然,在浩若星海的中国茶文化中,“茶语”作为独特的存在形式,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所谓‘茶语’指的是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茶文化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2]由此可见,“茶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而中国茶文化正是中国文人的文学创造,因此,中国的“茶语”更多的体现在中国文学中。尽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曾出现王旭峰“茶人三部曲”这样的茶文学巨著,但其“茶语”的内涵基本上还是延续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因此探寻“茶语”的意义和内涵,还是要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寻找。当然,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作品中的“茶语”也有着流变和融合。

1先秦时代的“茶语”

先秦时代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年代,古代先民总是有着强大的歌唱热情,几乎世间之物皆可纳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国的《诗经》集中容纳了先秦时期的先民歌谣,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诗歌的开端。当然,中国的茶元素也便进入了《诗经》的创作视野。《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3]但先秦时代的还未出现“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尽管先秦时代的《诗经》已经将茶作为文学素材加入创作,但是先秦时期的“茶语”还十分简单。《诗经》中的“荼”还只是作为一种植物的代号呈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没有更加广度和深度的内涵。也正是以《诗经》起点,中国文学才开始了真正的“茶语”形式。

2两晋时期中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两晋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体量和容量都有了开拓。两晋作为中国历史朝代可谓昙花一现,但两晋时期的茶文学却异常发达。两晋的茶诗不但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小说与散文也有了长足发展。正是两晋时期的茶文学繁荣,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语”。两晋时期,茶诗出现了张载《登成都楼》,左思《娇女诗》。前者的诗将茶作为关照对象书写,暗示了西蜀繁荣的茶贸易。后者则记录了煮茶的全过程,并将茶作为文学对象书写。两晋时期的茶诗已经摆脱了《诗经》中单纯的植物名称,茶在诗人的创造中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两晋时期的“茶语”开始呈现出文人思考和诗人关怀,显示出了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当然两晋时期,除了茶诗,还存在小说和散文。干宝所著《搜神记》、陶渊明的《续搜神记》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节,这样的文学手法一方面显示出两晋时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茶已经作为文化载体,有了“茶语”,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两晋时期,杜育还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录茶事的大赋《荈赋》。杜育将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赋予了茶以极其明显的“茶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唐朝时期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茶圣”陆羽写成了《茶经》,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国“茶语”到了唐朝呈现出集大成的形式。陆羽的《茶经》更像是专门论述茶文化的茶专著,也正是因为此,才体现出了专业性和体系性。当然,唐朝的文学也异常繁荣,唐诗几乎代表了唐朝繁荣灿烂的文化艺术。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也兼容开放,因此,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茶诗占据着重要地位。单《全唐诗》来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与茶相关的茶诗。也正是由于这些流芳百世的大诗人、大文豪对茶的书写和关照,使得唐朝的“茶语”呈现出更加多元、复合的精神意蕴。“诗仙”李白有一首《赠玉泉仙人掌茶》,赞扬了饮茶的益处,成为了茶诗精品。杜甫有《重过何氏五首》,以茶作为意象,抒发对生活的怀想。杜甫的茶诗清新脱俗,意味深长,成为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之下的一道明丽风景,代表了诗人的精神维度和艺术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写茶诗最多的是莫过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诗名为《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术语与称谓。白居易茶诗中出现大量的茶用语,一方面说明诗人对茶文化的喜爱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茶语”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和固定形态。唐朝的茶诗,有着浓烈的文学气息,但同时也显示出了特殊的茶语茶言。由此可知,“茶语”到了唐朝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语言表达,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有中国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4宋朝时期的“茶语”

如果说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发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顶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经融到了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写茶诗、茶词,但是无论广度,还是深度,苏东坡都是第一人。在苏东坡的茶诗中,他记录平生遭际、艺术理想;他书写君臣关系、父子情深;他表达人生感悟、文学哲思,可以说中国的“茶语”到了苏东坡时期,到了海纳百川,无所不及的地步。从体量和广度上说,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经实现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时,从作品中对茶的描写和表达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独特与不凡。唐朝的茶诗更像是借茶来抒发个人情愫,茶诗到了宋朝,则更加细腻和深入。文学作品中不但注重对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开始细腻描写茶的形态和泡茶、煮茶的详实经过。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茶活动,既不同于杜育《荈赋》单纯关照,也不同于陆羽《茶经》的单纯介绍,这是带有科普和诗意的结合,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黄庭坚的茶词《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写的精品。黄庭坚以独特的艺术感官,将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捕捉进文学创作,将茶的精神向度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秦观的《满庭芳》也是茶词经典。词人在书写茶文化时,不但在乎内容的详实细致,更注重韵律的和谐和统一。因此,秦观的茶词《满庭芳》达到了韵律与情思的完美结合,堪称精品。宋朝的“茶语”,在众多诗人、词人的开拓下,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来越深化,同时在描写上也注重细节和精准,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5明清时期的“茶语”

时至明清,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现出了诗词所不具备的优势。小说作为长篇写作,可以将故事、诗词、戏剧融为一炉,成为中华文化汇聚融合的艺术载体。明清时期小说中的“茶语”,也开始变得多元而丰富。不但有唐朝时对茶的别称,如“雀舌”、“麦粒”等茶名的延续,同时也大量使用茶成语、茶谚语、茶歇后语等语言表达。明清小说中的“茶语”首先是特别注重将“茶联”、“茶诗”作为小说回目或开篇诗词使用,使小说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如明末清初小说《风月梦》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围寻事生风”,《情梦柝》也有与茶相关的回目。小说中直接使用茶词、茶诗作回目和开头,既能提高小说的文学性,又没有束之高阁,增加了市井气息和生活趣味。除了小说中使用“茶”作回目、开篇诗词,还有的小说则在故事中大谈饮茶之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便有诸多的对于茶的谈论。妙语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将其埋入地下,为招待贾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将饮茶之道引入小说,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时也在乎其亲民色彩。将饮茶之道作为故事情节处理,是一种寻求雅俗之间的平衡,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茶语”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雅俗共赏”的最好证明。除了回目和情节,明清小说中还将“茶语”演绎成了“茶俗”、“茶风”。明朝烟水散人的《桃花影》、清朝白云道人《赛花铃》的故事中都涉及到了饮茶习惯和喝茶之道,并且作为默认的大背景呈现。中国茶文化中的“茶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概略到详细的过程。中国茶文化中特殊的“茶语”表达,正是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茶语”表达,同时中国意蕴丰富的“茶语”艺术也成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和美学追求。从先秦时期只是作为植物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到两晋的建构和发展,再到唐宋的开拓和丰富,直至明清小说将历朝历代优秀的“茶语”形式融为一炉。中国的“茶语”艺术经历了漫长而波折的发展史,同时也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荣辱兴衰。中国“茶语”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演变、发展,这是中国文学创作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3]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6.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学一年级】下册: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学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下册:《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学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学一年级】下册: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学一年级】下册:

《小池》。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小学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

】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学一年级】下册: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学二年级】上册。

《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三年级】下册: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下册:

《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四年级】下册:

《忆江南》。

【小学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小学五年级】上册:

《长相思》。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小学三年级】下册:

《乞巧》。

【小学四年级】上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学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四年级】下册:

《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小学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小学五年级】下册: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小学三年级】下册:

《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学四年级】下册:

《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

【小学五年级】上册:《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学五年级】下册。

《舟过安仁》。

(宋)扬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学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六年级】《菩萨蛮大柏地》xxx1933年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像天歌。白毛俘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学六年级】《咏梅》xxx1961年12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步诗》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游子吟》唐代·孟郊。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石灰吟》。

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

元朝·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长歌行》汉乐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toscientificandtechnicleproceedings,istp)是世界著名的3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重要,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对其收录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较为客观地体现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sci—e数据库—年收录的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以便揭示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选取webofknowledge检索平台下的webofscience子数据库sci—e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02—18。检索方法:在检索项内输人2003—2013,检索范围选择“出版年”,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orproceedingspaper)”进行精炼,再对所检索出的结果在webofscience类别中选取“cardiaccardiovascularsystems”学科进行精练,最后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国家/地区”,在分析结果中选取:peoplesrchina,得到5801条记录,从中筛选出以中国大陆地区为通讯作者单位的共3770条相关文献。

1。2统计分析选择数据库中的“作者、标题、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地址和被引频次”项目下载并保存,对检索保存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3770条文献的出版年、来源期刊、机构、地区、作者及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心血管系统研究领域的现状。

2结果。

2。1年代分布论文的年代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3]。2003—2013年sci—e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年代分布(表1)。

由表1可见,近10年来sci—e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3—增长速度十分明显,年和年论文增长速度下降趋势较明显,年以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2。2来源期刊分析sci—e收录的3770篇文献共分布于115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中国论文为32。78篇。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276篇,最少的仅为1篇。发文1~10篇的有41种杂志;发文11~20篇的有22种杂志;发文21~30篇的有11种杂志;发文31~40篇的有11种杂志;发文40篇以上的有30种杂志。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如果把期刊划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3个区[4],可进行如下划分:发文100篇以上的期刊有10种,为核心区,共发文1417篇,刊载在8。70%的期刊上;发文40~95篇的期刊有21种,为相关区,共发文1208篇,刊登在18。26%的期刊上;离散区为发文量小于40篇的期刊,共有84种,共发文1145篇,刊登在73。04%的期刊上。在所有期刊中,进入布拉德福分区第一区的是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核心区域,共有10种期刊(表2)。

由表2可见,这10种核心期刊杂志中,q1等级的期刊只有2种,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为5。509,其余杂志多为q2和q4等级,其中最低的仅为0。607,为q4等级杂志。由此可见,中国大陆作者发文数量虽然较多,但是发文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3被引情况分析2003—2013年sci—e共收录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3770篇研究论文,其中2632篇文章被引用,占全部文章的69。81%,总被引频次2328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18次。被引频次在前10位的文章(表3)。

由表3可见,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的文章,被引频次为542次。其余9篇文章的引用次数也均在100次以上。高被引论文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工作进展,同时也揭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4通讯作者分布分析研究论文的作者数量,可以了解该研究的学者关注度和核心作者群,并有利于了解研究团队情况[5]。按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1950位通讯作者,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有1345人,占总发文量的35。68%;发表2~5篇论文的作者共有516人;发表6~10篇论文的`作者共有64人;发表11~15篇论文的作者共有14人;发表15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14人,共计发文363篇,占总发文量的9。63%,共被引用3003次,篇均被引8。27次。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m=0。749√max,本文中m为6。发文6篇以上的作者共有92人,占作者总数的4。72%,共发文章997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26。45%,不符合普赖斯定律的“作者占20%、论文占50%”核心作者群的规定[6],表明研究心血管系统领域的作者分布广泛,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见表4。

由表4可见,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作者中,除1人发文量是19次之外,其余发文量均在20次以上。

发文量最多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共发文章53篇,总被引频次451次。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绍良,共计引用次数为73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5。17次。其余9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在10次以下。

2。5研究机构分析3770篇论文共涉及367个机构。其中发文1~5篇的有250个机构,发文6~10篇的有38个机构,发文11~20篇的共32个机构,发文21~30篇的共13个机构,发文30篇以上的共34个机构,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依托于各高校院校的附属医院发文较多,科研水平较高。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排在第1位。共有6家机构发文量在100篇以上。北京大学虽然发文总量不多,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为10。51次,排在第1位。由此可见,各机构在sci论文发表中不仅要注重总的数量,更要注重文章的质量,高被引频次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将是今后sci文章发表的重点和难点。

由表6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江苏是论文发表最多的3个省市,占全国总发文量的49。87%。论文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差异巨大。海南、宁夏和青海3省文献量总和仅为5篇,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尚未有文献发表。

3讨论。

3。1sci—e收录论文数量增长较快,论文质量有待提高通过对2003—2013年sci—e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来该领域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心血管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医疗实力在不停增强,心血管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科研人员的重视。但也应该注意到,在3770篇研究论文中,引用次数5次以下(不包括0次引用的文章)的文章总数为1508篇,占全部文章的40%,被引次数明显偏低。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国家的名义对sci论文的被引次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2010年,中国的sci论文被引次数在世界排第八位,国家要求在年,sci论文被引次数要在世界排名进入前5[7]。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科研人员急需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加强高水平论文写作的能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论文影响力。

3。2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科研实力雄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发文机构看,前10位的机构主要为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是科技论文的高产机构,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水平,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专家教授云集,科技实力雄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是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地区分布看,一些偏远地区如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论文发表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等具有优势,文献产出量大;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献产出量低[8]。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重庆2个直辖市在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章较少,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心血管领域科研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提示国家科研低产地区应加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科建设。

3。3高水平通讯作者推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通过对论文通讯作者的分析,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心血管领域代表人物为葛均波、胡盛寿、马长生和陈绍良等。他们均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在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总体来看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研究队伍正逐渐壮大,但是作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水平通讯作者对该领域研究走向成熟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3。4结语。

近年来中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期刊论文分布广泛,发文机构较为集中,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区的高校及附属医院在心血管系统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此外,论文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4参考文献。

[1]卢福昱,胡玫,董时军。利用sci数据库计量评价北京3所传染病专科医院科研实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12):50—52,66。

[2]曹霞,杨华。中国大陆妇产科学领域sci—e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0):58—62。

[3]曹霞,陈1云香,杨华。基于sci—e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11):11—16。

[4]李桂贞。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6(8):30—32。

[5]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0):54—57。

[6]郭鹏,余星,刘洋。1982—2011年我国运动性贫血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64—67。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1.1我国因果关系理论。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严重危害结果的行为,损害了社会的结果。所有的行为是不是人与人之间,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实现刑法,结果造成自然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结果。由于刑事罪客观方面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我国刑法学界,有两种学说的争议焦点,即“因果必然性”和“因果关系”。

1.1.1因果必然性说。

1.1.2因果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权变不包括因果按照必要的前提下发生,即在刑法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行为是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可能的,而且这种行为必须与结果的规律,不切断一个现实的可能性的行为。提出的理论的标准是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很难判断该行为是否包含下,这是很难判断的结果符合行为的规则,因为许多规则尚未知道和掌握所产生的结果”。此外,因果关系,过分限制的因果关系,量程范围,因此没有正确定义的刑事责任。此外,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被定义为“接触的内在本质”,所以因果关系和法律等同起来。

大陆法系的刑法1.2的因果理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哲学的一部分,二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在刑法在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的研究,以绕过偶然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理念,但“条件”,“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理论”领域。

1.2.1条件。

“条件”是由奥地利诉讼法学家格拉泽创立,由德国帝国法院的法官冯?布雷丰富和发展。“还有就是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的行为和结果,必须证明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即“不作为,没有结果”。“条件”的思路,具有同等重要的所有条件得到结果,扩大无疑成为了犯罪的范围,扩大了它的原因,极有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范围内。更严重的缺陷是隐藏在自己的运行机制:“使用的前提下思考排除方法,人们必须已经知道什么情况会导致什么,知道这些条件的原因和如何发挥作用,否则,病情理论无法操作。

1.2.2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现在是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克里斯,尊重,许多日本刑法学界和播放开始后,德国。为了确定根据这一理论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普通百姓的经验,这个时候从行为开始,结合各方面的因素一般人可以考虑和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实际发生的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并不是否认了“条件”,而是要“条件”显示出的条件之间的关系是前提,那么很大的限制,从提炼许多条件的原因。

1.2.3客观归责理论。

客观插补是指一种判断链接的行为,结果,只有当行为损害保护的对象,并根据该结果的危险因素已引起人的行为,它可以具有与客观插补问题。客观归责理论的实质是根据刑法确立,以限制因果关系的范围。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客观归责理论成果作为的法律责任,应受法律保护,而这个对象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危险的法律所禁止。此外,其危害行为,可能被列入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3我们在借鉴国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国家。

若干意见的理论,都是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特别是,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因素应出台,否则容易产生主观怪的错误。这是很容易犯错误。在理解和因果关系改善的过程中中国的刑法理论,还应该了解和掌握英美法系的理论,研究其合理之处,为中国的基准,以提高理论。

在美国刑法中,是“近因”,确立该法律的理由。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朱怀志说,是“不干预因素打破因果链,当然,还是概率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原因。”“概率”是一种可能性,“当然”是指行为可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在“过程”的情况下,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比较容易的,结果直接“原因”,“领导”作用的行为,即“因为”。在“概率”的前提,因果关系的判断是比较复杂的。

据美国“近因”,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所涉及的因素的行为是否有机会看到,其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行为的开始是不会损坏的近因推进行为和损害,也导致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是前进的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原因发生的结果。二是看从所属的行为干预的第一幕,如果由先前的行为干预行为造成的,首先的行为是从,或反之的结果。这是因果关系的中国的刑法理论可以用来参考。刑法因果关系的多层次美国吸收结构,区分客观存在的损害结果,阐明了多个行为上发生损害结果的作用产生的各种行为,并拥有完善的因果关系理论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因果关系理论在侵权法和刑法的比较。

2.1因果关系在侵权法和刑法在链接谈到刑法,让人联想到刑法和共同侵权行为的这一共同点内容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仅起到刑法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着在至关重要的作用侵权行为法的关键要素,以确定责任归属之一。因为因果关系是客观的基础上确定的刑事法和侵权的责任,因果关系的必然会议的关系,刑法因果分析和侵权法。在搜索的完善基于它们的异同的比较,在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的新思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

2.2不同的因果关系在侵权法和刑法。

我们也希望看到不同点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这两个不同的目的。研究因果关系在侵权法是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程度,以确定更好,并确定在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保障犯罪嫌疑人为重,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不平衡。其次,在刑法和侵权法的关系,以确定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在侵权法只需要一个“高概率”的标准,并在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刑律的,必须严格准确。由不同的三,归责原则既因果关系,侵权法可以是一个责任,也可以是无过错责任,但在刑法中,如果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行为损害本身没有主观过错指导,在这样的信念是什么类型的故障的考虑,同时也澄清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

2.3对因果关系的侵权法关系理论模型。

关于在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理论开发时间的侵权法较短,所以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与此相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的英美侵权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因此,更对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意义的改善和发展。

一分为二。因果关系在英美法系的侵权法,提出了“二分法”的理论。第一个层次是关系到判断是否发生第二个层次,即基础后的行为和人,法官破坏行为实际上是基础概念,法律政策公正公平的法律价值判断是什么原因,是法律上的原因或近因。这是第一责任,那么不属于行为的法律原因被排除在外,这确保了由侵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但也有规律的客观性。这可以参考的因果关系在刑法理论,刑事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是重中之重,这种划分对定罪量刑的司法实践有益,也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法制社会的权威的维护。在文献。在参考国外这一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被视为法律上的原因,相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也可能导致事实上作为补充的基础上,但它需要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或引入太多的主观因素在法律,将不利于法律的目的和进的价值和落实。

3因果关系在刑事司法实践。

3.1在实践中因果关系的问题理论。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司法实践中过于重视因果关系,无论是律师,还是法官的定罪判决,注重因果关系,即存在“过分强调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一些社会不应该被制裁“的影响力极大的犯罪现象。因此,在这一现象的缺点,这种趋势正在逐渐被抛弃。有时,为了平息受害人一方情绪或平息社会舆论,没有过多的讨论,甚至忽略因果关系的问题,主观归责出现的趋势。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3.2因果关系理论。

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判断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步是进行判断的行为。抽象的,一般条件,而不是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是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实现的行为和犯罪条件的结果。审判的行为应遵循结果的判断。结果,必须是刑法的危害结果有意义的评估,仅限于所造成的直接结果的行为,避免了无限扩展的因果链;规范评估最终的法律因果关系。真正的区域之间的因果关系到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步是主观因素来判断因果关系,给演员动作是容易确定,使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具有可操作性。是完美的理论,在实践中也应该敢于尝试,以及完善的理论,但也是基于现实。从现实的理论框架只是一个幻想,是不可能真的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司法实践。

海明威文学作品“硬汉”形象演变分析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如何解析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看看下面的文章。

文学作品如何解析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1】。

拿到一篇文章,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的从上往下去阅读它。

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顺手一丢,完事。

当有人问起是否看过这一作品时,他们志得意满地点点头,说:当然看过!那能否请你说说这一作品呢?有人好奇的问。

这部作品讲的是(关于故事的情节,有人的记忆超强。)那能否谈谈你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呢?有人不依不饶。

我的看法是是结结巴巴、勉勉强强的说了几句,有人脸上已经开始冒汗了。

关于这部作品,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请教,不知有人招架不住,想溜之大吉了。

经不住三句问,一切都暴露在太阳底下。

要想经得起别人的三句问,首先自己必须作好功课,对作品进行较深入的思索。

对于那些不能一读而过的文学作品,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比较阅读。

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

比较,可以是横向式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式的比较。

具体来说,可进行同一题材作品、同一标题作品、同一主题作品、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现以同题作品《论读书》为例。

一篇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散文,另一篇是中国作家严文井的随笔散文。

从内容来看,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促进重用。

但比较而言,培根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厚。

从语言来看,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

考察两篇作品同中有异的产生,与两位作者所站的立场不同有关:培根是散文家的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他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而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识,亲切之中发人深思。

通过比较,我们对这两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至于其它几类比较,在此就不作一一分析了。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有比较才能鉴别。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二是拓展延伸。

如果仅仅关注于作品本身,那我们的视野必定会被限制住。

在把握作品的同时,作适当的延伸,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

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向延伸呢?下面四个角度可供我们选择:情节、主题、作家和文体。

(1)从情节角度延伸: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从佛来思节夫人口中得知--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作何感想,有何表现?莫泊桑一字未提,留待后人去想象。

我们后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对作品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将情节续编下去,如此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形象、对作品的理解。

(2)从主题角度延伸:如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从主题的角度去延伸,请来席慕容的《乡愁》,作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稍异于比较阅读。

主题延伸是让原来的作品作主角,延伸的作品作配角。)。

(3)从作家角度延伸:一部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后,不妨再接再厉去搜寻一下这部作品的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多多接触不同的观点,让自己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

(4)从文体角度延伸:如《〈呐喊〉自序》,从文体出发,可以延伸至《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等等。

从一个作品出发,伸展触须,挖掘其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就是拓展延伸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种阅读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法--针对作品中的一些敏感、值得深究的话题进行探讨。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提高我们的评价能力。

当然,其答案不是确定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不管是比较阅读(横向、纵向式学习),还是拓展延伸或探究式学习(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立足作品,放出眼光,积极搜寻,认真思考,拥有心得。

读书读到这份上,不管是别人的几问,都可招架得住了。

更为重要的是:相信任何作品、任何难题都会被你啃出味道来。

一部文学作品如何分析?最合适的答案是:随便怎么分析。

这不是玩笑。

文学文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各种学科的各种角度进行分析。

哲学、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神秘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如果你够狠,也可以用上物理学、化学等等看上去毫不沾边的学科知识和规范。

一切学科的最高级都是互通的。

随意举几例。

用哲学分析文本的有德里达,史学分析文本的有陈寅恪,心理学分析文本的有弗洛伊德,语言学的有形式主义,数学的有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后殖民主义,等等。

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文本,从文学文本中抽取对该学科有价值的材料和元素,为该学科的研究服务,这就是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论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的思路。

那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何在考研中回答一道“分析某文学作品”的考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前提。

第一,其实文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学科,没有所谓“文学学”。

第二,比较正规的高校,一般不会笼统地让你“分析某作品”,它一定要给出一个限定,也就是一个思路。

接下来我解释。

第一,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要和我急。

文学明明是国家规定的一级学科,怎么能叫“不是一个学科”?吴弘毅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呢,你这个叛徒!

哈哈,其实未必。

国家要建设文化事业,就要有相应的名分,这是一回事。

大学的科系并不见得完全适应学术的需要。

二者可以互不干涉。

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特殊的。

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说某个文本是文学作品而某文本不是。

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文学的性质渗入到所有文本中。

我们看来“肯定是”文学的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的文学性表现得特别强烈。

就如我写这篇说明文,其中也用了很多属于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你把它当文学作品看,也没有问题。

“纯文学”不存在。

同理,也没有“纯”的文学研究。

对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各学科、各理论的集合。

例如文学史的写作,必然要有史学的介入。

而所谓“文学理论”,其实是应用各种学科来解释文学、应用文学的大杂烩,纯粹的“文学理论”-“文学学”-“文艺学”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文学作品和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文学研究顶多是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大家要破除一个迷思,就是,怎样的解读才算是文学的?才算是中文系的?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运用你的知识,去揭示作品的意义,这就够了。

所以,中文系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让你混日子。

要想研究文学作品,功夫在文学外。

至于鉴赏?鉴赏属于艺术感觉范畴,是纯个人的事情,无法交流,无法规约,与学术研究无关。

培养文学鉴赏功力,完全不需要进中文系。

第二,既然文学本身就是大杂烩,所以考试时考虑到公平与效率,一定会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限制,让你在出题者的思路内操作。

一般来说,正统的文学理论(像神秘学、物理学、化学这类太偏的不会考),对待一部作品,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作者。

2、作品。

3、环境。

作品和它的时代有什么关系?怎样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外部因素?

4、史论。

5、理论。

研究者有无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如有,对该作品的解读,是支持还是冲击了该理论?对该理论的生成发展有无贡献?在这个层次,你可以借题发挥,尽量表述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果你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科的议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创新也没关系,有创新才不正常),可以用精当的语言,结合作品表述出来。

这就叫研究能力。

一切学科的研究,最高目的是形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明白这两个前提,我相信面对一道作品分析题,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准备与回答了。

在复习备考阶段,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亦即关于作家、作品和历史的基本知识,否则答题时没有材料,只能放空炮。

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文学理论,掌握东西方关于文学的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

必须在学习知识和他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文学观和艺术观,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抄教材。

在答题考试阶段,必须明确审题,努力调动自己掌握的一切有关材料,思路要敏捷清晰,迅速地根据以上几个大的方面,组织材料,阐述观点。

一旦材料组织完毕,就要根据平时思考得出的自己的理论体系,恰当地征用已有的理论资源,如现象学、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哪个趁手用哪个,哪个熟悉用哪个,力图完美地揭示文本的一些问题。

当然,不是要大家机械地套用理论。

恰恰相反,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论,才能恰当地征用理论。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

茶多糖是一类从茶叶提取出来的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抗辐射、降血压、抗血凝、抗血等功效,是一种极具应用和开发前景的天然产物,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

在茶叶的种植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大量粗老枝叶和茶叶灰末等副产品常被丢弃,另外由于人们在茶叶消费时追求茶叶的.档次,使得中低档茶叶滞销而挤压,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能从其中提取茶多糖作为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则可变废为宝,为粗茶和中低档茶的综合利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本试验通过对粗老茶叶中的茶多糖的提取与测定,为粗茶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仪器: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学仪器),kq-500vdb双频数控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超纯水机(南京易普易达科学发展有限公司);电子天平(赛多利斯利科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等。

试剂:无水乙醇,蒽酮,浓硫酸,葡萄糖,丙酮,无水乙醚等,所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2茶多糖的提取。

1.2.1工艺流程。

粗老茶叶-烘干-研磨-温水浸提-过滤-浓缩-乙醇沉淀-静置-离心-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交替洗涤-烘干-茶多糖粗成品。

1.2.2具体步骤。

称取10g粗茶,60度干燥2h,磨碎过40-50目筛,温水浸提(80度,80min,3次),过滤,减压浓缩,沉淀剂,95%乙醇沉淀,离心(4000r/min,10min)得沉淀物,用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交替搅拌洗涤2次干燥(60度,4h),得粗茶多糖,称量。

1.3蒽酮-硫酸试液的配制。

称取0.30g蒽酮,加100ml浓硫酸,置于棕色试剂瓶中,摇匀后置于冰箱中。

1.4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上述标准溶液各2.0ml置具塞试管中,以2ml蒸馏水作空自,每管再加8ml蒽酮-硫酸试液,立即摇匀,冰水浴冷却。沸水浴中加热7min,流动水冷却至室温,10min后在560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对葡萄糖浓度(c)作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c=105.0383a-7.2499,r=0.9995。

1.5换算因子的测定。

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茶多糖0.0102g,溶解后定量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然后加纯化水定容至刻度,80度水浴加热,再超声1min增溶,摇匀,制得茶多糖贮备液。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其吸光度,由回归方程求出贮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测得其葡萄糖含量,按下式计算换算因子。因茶多糖干燥后在水中溶解性降低,故按1.2.2项下的方法制得多糖提取液取等量两份,经乙醇沉淀洗涤后,一份直接加纯化水溶解(复水性好),定容,测定吸光度和茶多糖含量;另一份干燥至恒重,称得茶多糖的干重,由二者计算平均换算因子。

1.6茶多糖的测定。

精确称取粗茶叶1g,按照1.2.2项下方法制得茶多糖,然后将制得的茶多糖溶解后定量转移于100ml容量瓶中,加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80度水浴加热,超声1min增溶,摇匀,制得茶多糖样品液,蒽酮-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由回归方程计算试液中葡萄糖浓度(c),按下式计算样品中茶多糖含量。

2结果与讨论。

2.1茶多糖提取最佳条件选择。

选择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三个因素、三个水平,进行茶多糖提取最佳条件的选择。

2.2重复性。

精确称取粗老茶叶1g,按照1.6项下方法处理后重复测定6次分别计算茶叶多糖含量,rsd=0.54,表明精密度良好。

2.3稳定性。

精确吸取1.6项下制取茶多糖样品液1ml于具塞试管中,每间隔1h测定溶液的吸光度,rsd=0.23%(n=5),在5h内显色稳定。

2.4加样回收率。

精确称取3份粗老茶叶各1g,加入精制茶叶多糖约20mg,按1.6项下方法测定茶叶多糖含量,计算回收率,回收率范围为98.86%-102.32%。

3结论。

本实验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粗老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方法快速、准确、灵敏。由正交设计得出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粗老茶叶中茶多糖含量较高。

相关范文推荐
  • 02-22 申请书申请放假(模板16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凸显自己的优势。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敬爱的领导:一年一
  • 02-22 2024年个人规划报告(专业17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南和启蒙教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规范、培养写作意识和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2-22 vr体验红色革命历史心得后感(热门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 02-22 采购员心得体会解析(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的里程碑,记录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和领悟。接下来,我们将分享几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心得体会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 02-22 房屋租赁租赁合同(模板18篇)
    租赁合同详细规定了租赁物、租期、租金以及其他相关条款。以下是一份标准的租赁合同范本,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考和借鉴。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是指租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
  • 02-22 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倡议书范文(20篇)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范文范本,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经过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一起来欣赏吧。全体市民朋友们:当前,全市创建国家卫
  • 02-22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16篇)
    职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避免在职业生涯中盲目地选择和行动。通过以下的范文,你可以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职业规划经验,为自己的规划提供参考。
  • 02-22 参观展览馆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祥
  • 02-22 建筑承包合同(优质15篇)
    承包合同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必须明确,否则可能导致争议和纠纷的发生。以下是一份比较完整的承包合同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 02-22 安全实践调查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城市实践调查是我所在大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