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政府论读后感(优秀5篇)

政府论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02:35:01 作者:笔尘 政府论读后感(优秀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府论读后感篇一

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惨痛和深刻的。关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是由于高额负债经营带来的资金流通的问题和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造成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长期性的。韩国政府早在8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政府干预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开始对金融系统进行自由化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自由化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根本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本文试就韩国政府是如何对金融系统进行长期干预,以及金融自由化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一下深入的探讨。

一、韩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

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担着将经济中的金融资源从过剩的一方配置到不足的一方,并通过不断地配置,使经济中的金融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金融系统被看作是一个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对金融资源进行不断配置的是各种金融媒介,即各种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市场上资本不足的一方主要是经济中的各生产部门,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实际上是将本系统内的储蓄基金转化成生产部门中的投资,因而金融系统能否有效地向生产部门提供资本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金融系统担负着向生产部门提供资本的职责,工业化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一般快于其它行业的发展。各种高新科技产品(如电子计算机、无线电远程通讯等)总是最先应用于金融业,各种金融产品发展衍生速度之快也是其它行业产品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经济中的金融资产总是超过其它生产部门的总产值的。这个具体是用金融相关比率,即一个经济中的金融总资产(通常用货币供应总量m2表示)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间的比值来衡量的。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系统越发达。另一个衡量金融系统效率的标准是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如果一个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规模的无组织地下金融市场;或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内融资的渠道和利率差别很大,那么,这个金融市场就是分割的,表明金融系统的低效和不发达。金融系统除了起将金融资源从剩余的一方配置到不足的一方,为各生产部门提供生产必须的资本的作用以外,还起着把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进行重新分配,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的作用。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媒介为金融资源提供了一个价格机制和一套清算系统,使其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降低了信息和交易成本,最终使金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个人、商业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在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还有来自境外的各种组织和机构。金融市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以及借债市场和资本市场等。〔1〕 根据以上提供的两个标准来衡量,韩国金融系统的发展程度落后于生产系统的发展程度。韩国的金融相关比率在1992年为41.9%,远低于同期的日本109.5%,台湾167.0%(见表1)。与工业化国家相比,韩国的个人很难从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工具有限;并且长期存在大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不同的企业和投资项目得到贷款的条件和利率相差很大。这些数据和事实反映了韩国金融系统的不发达,无法完全满足各生产部门对资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表1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统计月报》;日本银行《经济统计年报》;中国中央银行(台湾)《金融统计月报》。

韩国金融系统的不发达来源于韩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和管制,正如以下解释的,韩国的金融系统不是建立和发展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之上,而是建立在政府的长期干预之下。韩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其经济发展计划,出口和战略产业政策,然后再根据这些计划和政策建立发展相应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还颁布紧急法令管制金融市场,解救陷入破产困境的企业。因此,韩国的金融系统不能够独立于生产系统之外优先发展,而是根据生产部门的发展目标而发展。可以说,韩国政府是把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执行宏观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工具。

1.政府对金融系统干预的开始

1961年朴正熙军政府上台后,便开始抓紧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控制。首先,作为中央银行的韩国银行对金融系统进行独立调控的权力被剥夺,其本身被置于财政院(mof,后改组为财政经济院mofe)的管理下; 随后,政府没收了由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所有权,对其进行国有化,实行直接控制。由于当时现存的商业银行无法向政府制定的出口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政府又新设了几家专业银行:韩国产业银行(1961),农业合作协会(1961)和国民银行(1962)。这些专业银行都有各自的融资对象,并独立于央行的管理之外。为刺激出口,政府于1964年主动对韩国货币进行了贬值,同时为解决企业外汇方面的问题,又成立了专门的韩国外资银行,还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行。〔3〕1965年,为扼制地下金融市场,截流更多的地下资金到有管理的金融系统中来,政府大幅度提高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从15%调高到26.4%(18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调高到30%);银行的贷款利率从17.52%调高到26%(见表2)。这个措施有效地吸纳了资金,银行的存贷款数量到1972年政府重新实行低利率政策为止,各自增长了大约7倍。在同一时期内,整个经济中的存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左右上升到20%以上,而且高利率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政府论读后感篇二

洛克的《政府论》是分为上下两篇的。在“上篇”,他剥茧抽丝般地驳斥了罗伯特.菲尔麦公爵在《先祖论》中提出的“一切政府都是绝对君主制,没有人是生而自由的”的论点。紧接着,洛克在下篇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一套完整的关于“人类社会”状态的理论。

洛克的理论一下子就抓住了社会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人”。他的关于“人”的论述是从“人类原来自然地处于什么状态”开始的,并由此推导出人类创造的“政治权力”,并追溯了它的起源。

人原来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洛克说:“那是一种完整无缺的自由状态”,“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确乎是一种难以想像的状态。撇开洛克所引以为据的“上帝造人”说法不提,倘若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飞回那遥远的过去,当猴子渐渐地进化成人,地球上第一次有了人时,人与人之间一定是自由与平等的。

这种自由与平等其实就是人权的自由和平等。所谓人权,洛克说:“一切人都具有自我照顾和自谋生存的权利”,这是“上帝扎根在人类心中和镂刻在他的本性上的最根本和最强烈的要求。”而“自我照顾”和“自我生存”的权力,确切地说就是生命权和财务权,以及为捍卫这个权力而衍生出来的表达诉求和争辩,即结社、集会及自由言论的权力。

依据洛克的分析,在这种人人拥有自由、平等的人权的自然状态下,人除了受自然法则的约束外,每个人都是享受着超级自由的高级动物,除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困扰和威胁,以及人性之中本然的道德准则,比如人不能互相残食之类规则的约束之外,每一个人都是高度自由的。他对自己的一切拥有全部的决断权,他就是他自己的君主,他能够确定法律,当然这种法律不能约束除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别人也有他自己的法律。他可以宣布侵犯其生命者的罪行,他可以判决对其财产侵害者的惩罚。

人权,就是显得如此神圣。

政府论读后感篇三

斗胆看了洛克的《政府论》,完全是抱着崇拜的心情看完了这本可以被称之为“圣经”的政治类书籍。

《政府论》,洛克的政治著作。1690年出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

全书分上、下2篇,上篇撰于1681年,作者逐条批驳了保皇派思想家菲尔默宣扬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说。下篇撰于1689年,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洛克用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人处在一个时代能够看清楚这个时代,看清自己的国家,甚至看清楚自己国家的前途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洛克就做到了。他可以理智的驳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和王位的世袭理论,并且看到英国资产主义革命的光辉的前途。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本身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对他用《圣经》上的理论来驳斥“君主神授”的思想,其实是不屑一顾的。但现在想来,一个人对一件事件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这没什么了不起,即使在惊世骇俗。但这个人如果能在这个看法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并且把以书的形式出版出来了,实在是应该让我们来尊敬的。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触是第一次如此透彻的看清楚了政府的职能——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谋福利。祖祖辈辈的我们放弃了很多的权利,放弃了很多自由,放弃了我们最早的自然状态。本来的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上帝,我们可以把打猎打到的藏羚羊认为就是自己的而不用担心会不会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甚至可以把一片因为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海滩认为是自己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而不会受制于任何人。当我们的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去惩处那些我们认为罪有应得的人。可人类毕竟是个群居动物,个人保护自己以及财产的力量太有限了,我们渐渐的发现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力量似乎更大些。我们联合成为国家,置身于政府之下,要求他保护我们的财产。正是这种情形,我们甘愿放弃各自独立的各种自由,比如惩罚权,交由我们中间被制定的人来专门行使。所以写到这里,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我们放弃了种种的权利交给政治社会,由立法机关按照政治社会的利益所要求的程度加以处理。这一切,都是出于各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及自己的自由和财产的动机。所以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绝对不希望获得比现在差的生活状态。

这让我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那些农民,那些不被压榨的吃不上饭了只得吃“观音土”,那些不被压榨的“卖儿卖女”是绝对不会像陈胜吴广那些人一样起义的农民们。我想如果那些农民能够比较清楚政府存在的职能,也许不会一直过着那么凄苦的日子。这似乎得感谢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是他们的愚民工作做的“好”。从焚书坑儒到各种各样的文字狱愚,弄着广大的农民。再是从汉代开始的狡猾的“独尊儒术”也坚定的支持着父权,或者说皇权。无不在在可怜的知识贫乏的农民脑中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作为普通农民的他们只能卑贱的活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把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的大部分交到中央。遇到了皇帝比较开心大赦天下的日子,少收点地租,还得五体投地的感谢一番。如果按照洛克的理论“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之物脱离自然状态,他就对这一自然之物享有排他的所有权”。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们如果有幸读到这部著作,一定会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可怜,人家抢了自己的土地,然后租给了你,还得感谢人家一番。

这就是穷人的自由:人们殴打他——他请求,用拳头殴打他——他哀求,如果人家让他走开,倒是多少还有几颗牙齿得到保留。

所以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形象。虽说“怒其不争”,但能怪他们吗?他们只是世世代代都老老实实种地的农民,他们几千年的梦想也不过是“一亩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也是个相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但还是始终算不上是学者,可以像洛克一样“破”,但是他不能“立”。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虽然伟大,但是不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吧。

当然,不管怎么样,封建主义还是结束了,被束缚了千年的农民被解放了出来。不过虽然说土地税已经被取消了,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当然这是后话了。

政府论读后感篇四

这就是一个建立契约、执行契约、违背契约、打碎契约的过程。读了《政府论》的下册,我才知道原来社会契约这个概念并不只是卢梭的观点,洛克的政治观点中无处不透露出对社会契约的赞同和肯定。我在思考,这是否是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处死查理一世的一种解释。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了代表资产阶级的一会,1640年为了筹集征讨苏格兰的军费,他又重新召开议会,企图对资产阶级征税,这成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自己被送上断头台。作为为英国的资产阶级开辟道路的思想先锋,洛克似乎在说正是因为查理一世背叛了这样一种契约,企图侵犯人们的合法私有财产,才导致了革命的暴发。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契约论的实例。无论是卢梭的,还是洛克的,我都赞同这样一种社会契约论。暴政本身就是反社会的行为,如果统治者的暴政侵犯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人民就有权推翻其统治,这是一种普遍真理,在我看来。无论是封建式的农民起义,还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抑或是其他社会,如果统治者或者是政府无视人民利益,一切以自我满足和自我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那么这样的统治者或是政府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人民有权利并且应该对其施以最大的惩罚,即摧毁其统治,这是天经地义的。和平方式只能换取一时的利益保证,却给不了永恒的保护。我想这可能也是社会不断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财产,作为《政府论》的一个核心话题,作者花费了很长的篇幅进行论述。其中谈到:如果有人对共有地的东西施加以自己的劳动,使其产出了多余其自然状态下的产出,那么这就是一个人的私人财产了。意即财产是由圈占所得,你可以尽你所能地圈占,只要你不造成浪费,并且不影响其他人的财产。作者将这一部分定义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也就是在政治社会政府需要保护而不能随意侵占的部分。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有很多疑问。当然,对于劳动创造财产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洛克假设的是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社会后共有的土地还是足够多的,每个人都不因其所占而减少他人所拥有。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在当时的生产力量和资源状态下,似乎这一论点还可以稍微立得住脚,但我们如果将这一观点放到现在,又似乎有点荒谬。

显然,资源是有限的,正是资源的稀缺性,才导致了我们所说的资源配置,如果个人无尽地圈占,只要稍微加以自己的劳动即可将这一部分占为己有,那么这个社会应该早就乱套了。此外,作者又宣扬要节制,也就是节约,每个人只取走自已应得的,不要多拿。后来又说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得原始的食物等各种易于腐坏的财产可以通过交易转化为可以长久贮存的货币,这像是在为资产阶级获得利润最大做解释。只要资产阶级愿意,他完全可以凭借其相对于普通广大百姓的优势地位圈占足够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生产,然后通过交易的方式使其转化为货币,这当然不叫做浪费了。种种迹象表明,洛克都是在为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与获利方式进行宣传。如果联系到英国资产阶级执政后发起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这更像是对资产阶级获得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的论证。不知作者在写《政府论》时,是否想到过圈地运动的暴力行径?是否思考过圈地运动对农民阶级的伤害?这就是我的想法与疑问。

但作者宣扬的保护私有财产这一点我想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想自己合法的财产被别人占有。政府可以征税,但要征有所用,让人民感受到税收带来的公共利益的增长,真正的让广大的人民心甘情愿地去缴纳税款,而不是以一种强迫式的以满足自身暴政所用的姿态去征税,这是每个人都反对的。可以说,洛克这一资产阶级的观点(当然现在在我们国家也在逐渐完善对居民合法财产的的保护),对后来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影响深远,在法国大革命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被写进了《人权宣言》,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几大基本法则之一,这无疑是洛克的成功。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政府论读后感篇五

最近一段时间,拜读了17世纪英国的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洛克的大作《政府论》,他在这篇著作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府理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只是读了下篇的了了十九章,但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 洛克在下篇全书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政治思想观念。

其一、自然状态

洛克的论述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的前提之上,他认为要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就必须研究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他在书中指出:“在政府出现之前,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洛克认为,所谓自然状态应该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人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人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虽然拥有处理自己人身和财产的无限自由,但谁也无权毁灭他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在这样的状态中,每个人的权利如果受到了损害,他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理性对罪犯进行自卫和惩罚。这种状态直接区别与霍布斯主张的在战争状态下的“利维坦”,从而为资产阶级获取自然权利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即在契约社会中,人们的这些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的,那么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阶级的反抗,争取自身平等地位就都具有合法性的历史来源。

其二、社会契约

虽然人们在自然状态中是自由的,但是自然状态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若如前文所说人人都具有相平等的权利,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权利必然会出现交叉,这时就需要一个公正而独立的机构为他们调解纠纷。并且在社会中总有人不按照正义和公道做事,当人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时也需要一个拥有强力的机构为他们主持正义。由于自然状态中这个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人们开始走向联合,人们联合形成一个集体,并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托付给这个集体代为行使,以便享有一种和平、安全、舒适的环境,并形成一种强大的保障来防止其他不怀好意者的入侵。政府就是为了避免种种自然状态的不便之处,为了更好的保障人们的权利这一目标,而建立的一个公正稳定的执行机构,其唯一的功能就是保护其成员的财产。这就为资产阶级避免受到封建阶级的压迫,为了资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寻找了理论基础。

其三、财产

洛克认为财产的所有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存在的。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做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要付出劳动,并没有损害他人的权利,那么他就拥有他的劳动所对的自然物。这就为资产阶级的资本扩张、原始积累提供了合理性。另外,洛克在议会主权之外,还加上了财产所有者“本人的同意”这种原则来限制,防止封建贵族势力对资产阶级的侵害,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成果不被他人所占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四、权力

洛克认为,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统治,更好的保护公民的财产,必须在国家各机构间形成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必须将各种权力分属不同的机构去掌握。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他将国家主权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立法权决定了国家的形式,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它必须由民选的立法机关来掌握,立法权是不得转让的;行政权是对内执行法律的权力;对外权是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结盟以及进行外事活动的权力。行政权与外交权相互联系紧密,都应交给国王或行政机关掌握。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关系,立法权居于最高的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国家及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权利让渡,权利是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只是为了保护人民自由、生命、财产安全的。国家及政府必须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威以保证人的自由、生存和财产的权利为目标,国家政府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如果国家政府没有能力服务于这个目标,那么人们根据契约可以废除政府拥有的权利。洛克这样划分权力一方面是针对这三种权力本身不同的属性,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对权力的划分实现对权力的约束,以防止取得立法权的一方以权谋私,这样来为资产阶级的发展铺上一条坦途。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2023年孔乙己的读后感(实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
  • 10-07 2023年蚕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法(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
  • 10-07 2023年喂出来读后感(通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
  • 10-07 苍穹之下读后感(优秀10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倔老头读后感(大全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7 2023年书简阅中国读后感 谈美书简初中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
  • 10-07 莱茵报主要内容 莱茵石的手镯读后感(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 10-07 最新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实用10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
  • 10-07 2023年童年书目读后感(大全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
  • 10-07 独立自主的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