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最新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

最新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23-09-29 11:55:55 作者:笔砚 最新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篇一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篇二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2)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习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新课标第一网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 六)、统计(3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篇三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2、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4、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5、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例1

例2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

例3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

4.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1

例4

例51.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2.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3.培养简单的逆向思考推理能力。1

单元测试及情况反馈1

合计4

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篇四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练习法

六、板书设计

毫米  类似物体  比较

操作  彼此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四、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六、板书设计

一分米=10毫米   一分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长?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千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三、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四、教学重点:

千米有多长的现实概念

五、教学难点:

千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六、板书设计

千米=1000米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千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演示-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到教室以外感受千米的长度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解法

五、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吨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四、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六、板书设计:

一吨  一头牛的质量  一头猪的质量

一个学生的体重    老师的体重

第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比较他们的特性

引出长度以及重量单位

新课标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篇五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单元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不仅能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了解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体会数字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编写这本教材的编辑室的叔叔阿姨们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你们知识这些信件是如何传递的吗?(出示例1下面寄信的流程图)师:把信件投入邮筒后,邮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是根据每封信上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的,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

2、探索邮政编码的结构

观察以上这些地区的邮政编码,你发现了什么?

师:湖北省较大,所以仅用44还不够,因此湖北省的省级代码有两个,除了44,还有43。

观察以上邮编,猜一猜前三位表示什么?前四位呢?

师:前三位表示邮区,这里的448就表示湖北省的荆门邮区。前四位表示县(市),如这里的4482就表示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你能与同桌说一说其它两个邮编前四位分别表示什么吗?(如有条件可通过课件了解湖北省中的不同邮区。)

(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武汉市二七邮政支局 430012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市双洞门邮政支局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武汉市武胜路邮政支局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武汉市钟家村邮政支局 43005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市中华路邮政所 430061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市水果湖邮政支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武汉市红钢城邮政所 430080

师:最后两位数字表示的是该邮局的投递局或邮政所。

(4)请大家打开书113页,找到上面的邮政编码。这是表示谁的邮政编码?同桌交流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注意结合收信人的地址来说)

结合发信人的地址你们能说一说100081表示的含义吗?

师说明:由于北京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所以它的邮编第三位和第四位数字都是0,只有81是表示投递局。我国还有3个直辖市,他们的邮编分别是上海市200000;天津市300000;重庆市400000。如果是省会城市,他们的邮编第三位第四位也均为0,如江苏省南京市210000;广东省广州市510000;四川省成都市610000;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三、巩固练习

1、你还收集了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

师: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推行邮政编码为了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信函自动分拣机可以通过拍摄到信封上的邮政编码,通过皮带传输和机械手把信函放进特定邮政支局的信格里。机械分拣可比人工分拣的效率提高10倍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牌号``````)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教学反思: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听过多节有关的研讨课,但临到自己教学时才真正体会到本课教学的艰难。

虽然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查询,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倍感吃力。如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的邮编是100008,它的第三、四位都是0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邮编4300xx第三、四位也是0呢”;“邮区是不是指什么市?”“邮区与市、区、县有什么关系?”一个接一个问题“炮轰”过来,着实招架不住。

二是对教学方法的争议。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以讲授为主的内容,还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以观察发现探究为主的内容。常规课老师们往往选择前者(因为高效),比赛课或研讨课老师们往往选择后者(因为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那么到底选用哪种方法能够在常规课内既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我选择了以后者为主,适时辅之以讲解,效果还不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很活跃。

备注:

1、编码与大数的区别。大数和编码的位数都很多,但是编码不是大数,可以问学生“编码是一个大数吗?是一个多位数吗?”要让学生搞清楚这一点。邮政编码不能说是6位数,而应该说是“由6位数字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身份证的一些常识及其编码的科学性,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编码、应用编码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数字编码的基本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来身份证是一个很重要的证件,那身份证上都有哪些信息呢?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身份证号码记录表,说说自己从收集的身份证号码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教师巡视)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行政区代码它只记录到省、市、区(县)。前两位表示省,接下来两位表示市,再后面两位表示县或区。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7至10位表示年份,11、12位表示月份,13、14位表示日期。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所在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编写的顺序,单号分给男性,双号分给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511182197302110031

518182197604280022

510182194712260011

5、区分新旧身份证号码

同学们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吗?知道哪一种是新型身份证码?

师:比较一下,新型身份证号码跟旧身份证号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新身份证号码把出生日期的年份写完整了,最后多了一个校验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板书设计:数字与编码--身份证

42 01 03 19750802  122     x

省 市 区 出生日期 顺序号 校验码

教学反思:

全班在课前都完成了父母及自己身份证号码的收集任务,而且他们早已在编码中发现了出生日期的秘密,因此本课只剩一大重点--性别如何从身份中区分需要突破,同时简单介绍前6位、后4位的含义即可。教学十分顺畅,学生十分喜欢做根据身份证推断爸爸、爷爷、妈妈这一类习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