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选7篇)

时间:2023-09-28 08:58:54 作者:FS文字使者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选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一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二

每一次在总结的时候,总会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的确,开学已经一个月了,第一单元的测试结束了,翻阅学生的试卷,发现了很多问题,细细想来,学生在试卷上反映的问题和自己平时的要求以及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一下是我针对各种问题的一些思考。

书写一直是我重点强调的问题,无论考试卷面分的多与少,我都一直认为写得一手好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俗话说:“字如其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优秀的人是一定不会写出乱七八糟的字的。尽管寒假我也要求学生练字,可开学后同学们的反馈仍旧让人觉得收效甚微,这一次的单元测试,有些同学依旧是原来的模样,丝毫没有进步。因此我觉得今后在教学中讲解生字这一环节中我应该加入一些对同学们书法的指导,这样或许会让他们真正的知道字不仅是写会,还要写得美观。

此次试卷的基础知识同学们掌握的较好,字词很扎实,连平时学习稍差得同学也有进步,这说明平时认真批改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应继续再接再厉!

每一次考试阅读理解题成为了同学们的难点,因为这道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平时我讲解课文的时候,会不时的提点他们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可是还有很多人在这道题上失分较多。我想之所以阅读题不会做,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文章没有读懂,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一篇阅读题只要不会做,就要再去读文章;其次,阅读理解往往有很多需要总结概括的题,很多同学的概括总结能力不够,因此即使他知道大致答案也不能完全作对,在课堂上训练孩子们的概括总结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在课堂的点点滴滴进行渗透。

此次习作较难,很多同学写得都不尽人意。习作一直都是语文的难点和重点,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写作服务,因此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多积累,多阅读,多练习写依旧是制胜的法宝,在今后的教学中依旧要坚持进行。

一张试卷虽不能说明一切,但却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导向是否正确,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有失败才有成功,有缺憾才会进步,继续努力吧,在失败中找寻成功的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三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宗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贯彻健康第一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3、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水平一、二和五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制订本计划。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以游戏和体操中的基本体操和基本队列为主,本学期应加强对学生的动作要求技术的规范程度为主要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小学生广播体操、基本队列、跳短绳等项目的动作要求及成绩。

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基础知识,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2、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完成所学知识的动作要求。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受到团结、拼搏、竞争、乐观的教育。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够健全,协调能力不够好,在本学期中,教材中的难点是跳绳,另外、应加强学生的身体基本姿势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的姿势,培养良好的体态。

1、走和跑主要以:300---500米跑走交替、两臂放在不同部位的走。

2、跳跃主要以:

a、单脚跳;

b、跳短绳。

4、游戏:《找同样的小动物》、《大鱼网》《跳绳接力》、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四

1 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生字。

2 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 有收集谜语或自编谜语的兴趣。

识记生字写好生字兴趣的培养

字卡词卡背景图大力士一位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过三关

1 第一则谜语:

1)学生自由读读――指名读――学习生字――齐读

2)学生猜谜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谜底的?

4)教师小节猜谜窍门。

2 第二则谜语:

1)朗读谜语(多种形式读读)

2)教师引导学生把几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

什么东西是“绿的”?“红的”又是什么?

哪些“绿的”“喜欢及时雨”?哪些“红的”“怕水来攻”?

为什么“绿”“红”在一块儿就起凉风?凉风是在什么时候起的?

3)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用红绿粉笔写出“秋”字。

4)找出谜语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 第三则谜语:

1)复习“请,晴,情,清,精,睛”启发学生思考。

2)读读猜猜,交流体会。

3)识记生字。

4 顺利过了三关了,大力士说:“小朋友们真棒,上山吧!”让我们一齐欢呼我们的成功吧!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 出示全部生字.齐读--开火车读。

2 引导学生观察6个要写的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鼓励学生收集谜语或自编谜语。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六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2、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获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3、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4、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学会一些读书的方法,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2、联系实际于生活中学语文,积累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篇七

13.

《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

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

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

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

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

空间。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

如施教过程中,

曾有学生说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把蔷薇说得很美,

美在把蔷薇比作了笑脸。

在学生的理解水平说把蔷薇比作了笑

脸未尝不可,

但是从老师的经验来说这就是错误的,

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拟人

句,

那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这个修辞手法告诉学生呢?如果不告诉那万一考试

时碰到又怎么应对呢?告诉吧,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接受吗?犹豫不决,

课堂时间可是有限的,只有含糊其辞课后再说。

不足之二:

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

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

其时我

心里也急呀,

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

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

话不知不觉

就多了起来,

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

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

在转,

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

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

这是一个非常大

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14.

《蜜蜂》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

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

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

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

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

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

老师,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

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

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

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

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

抓住

“听

说”

这一词语,

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因此

要做这一个试验,

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

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

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

那就是

“在做这个试验前,

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可是孩子的问

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

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

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

这个问题一下

子打乱了我的设计,

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

怎么带去的,

放飞蜜蜂时

的天气情况,

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

“你可

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

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

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

说完后,

我自己向孩子们

提出了这个问题:

“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

并引导孩子们进

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

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

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

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

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

在引

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

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

让孩子们探讨呀。

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

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

个问题,

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

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呢。

课虽然结束了,

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

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

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15.

《玩出了名堂》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尝试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

、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

自我感受以及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

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

计的:

导入课文时,

进行一个说话训练:

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说时加上爸

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

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谁玩出了

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

可都说是

做出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为了区别发明和发现,我顺势引导,我让学生补充板

,

显微镜,填上一个用“发”字组成的词。突破了词语关。第三和第五

自然段很简单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

而第

4

自然段是难点,

我递进式的提出

几个问题:

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

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

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

了解微生物。

总结课文时,

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

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

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

玩可要节制

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在教学中,

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

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教育。

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

注重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

情以表现人物,

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养,

总结时,

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

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

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

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

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

能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点脱离学生,没能融于课堂。

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16.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自主感悟,

而字词的训

练退居其次。

尽管如此,

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

行了训练,

在本课教学中,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找

骆驼的现场,

充分融入文本,

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恰当的

“导”

“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

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

让学生自己

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的过

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

老师对课文的解

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

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

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

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

教师不

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