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新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大全5篇)

最新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10-10 23:34:03 作者:BW笔侠 最新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篇一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篇二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 )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 )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篇三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 、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从0 刻度到1 刻度之间就是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 厘米?从0 到2 之间是多少?2 厘米里有几个1 厘米?0 到5 之间是几厘米?0 到10 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 、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 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 、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 、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个1 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

1 、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 张10 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 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结论。

2 、认识1 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实际观念。

3 、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 ,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 米。”“篮球场长30 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 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 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篇四

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在学习的头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首先初步了解厘米,感性上的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引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先出示了一段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衣服的故事,由于测量是用的是师傅的“拃”,裁衣服时用的是徒弟的“拃”,由于标准的不同,他们做出的大小不合适,于是两个人产生了疑问,“怎么会小了呢呢?”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5、量一量。教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1厘米、几厘米长度的方法。

但是通过练习我发现,不足之处就是在实际测量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把尺子放在要量的物体上。需要进一步强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认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厘米,而且学习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下面就此谈谈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在认识厘米时,不是真接告诉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再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用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认识“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