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大全(19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大全(19篇)

时间:2023-12-21 23:17:23 作者:文轩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安排。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份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约分与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设计

在找12和18的因数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运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一步探索出找最大公因数的另外两种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四)学情分析。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五)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找完两个数的公因数。

教学关键: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有序地筛选出公因数。

(六)、教法选择。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这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学生练习时,再引导学生发现用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对本课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补充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七)教学准备: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约分与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约分与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1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出示课件)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

五、教具、学具。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一)玩一玩。

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

(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看一看:

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

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

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6分钟后检测。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

独有公有最大。

16的因数:1,2,4,8,168,16。

12的因数:1,2,3,4,6,123,6,12。

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

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

(三)、做一做:

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试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

1、填一填:

(1)10和15的公因数有:

(2)14和49的公因数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四)、议一议:

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做错的同学对照课本找错因,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

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a、找对应因数。

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

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

c、排序法。

d、短除法。

e、分解法。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

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整个议一议环节,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

(五)练一练: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出示课件)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把下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1,2,3,4,6,9,12,18,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2、填一填:

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出示课件)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5和118和95和8。

4和89和328和7。

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科学、醒目、美观,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八、反思:

回顾这节课,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但要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约分与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北师大版找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文档为doc格式。

《最大公因数》的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下)第79―81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和反馈交流,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初步应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初步应用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书上介绍了()和()两个数学概念。

(2)问:你认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什么知识有关?

(3)追问:那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生:先分别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你会求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大家试一试。

二、关键点拨。

1、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学生反馈: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8和24的公因数有1,2,3,6。

《约分与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上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小学数学。我的抽签号是13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最大公因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在做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找最大公因数》教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最大公因数》的教案

师:18和24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还有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生1:筛选法。

先写出较大数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从大到小找24的因数中谁是18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4、12、8都不是18的因数,6是18的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明白了1、2、4是16和12的公有的因数,即是16和12的公因数,4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找最大公因数课件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2)综合运用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练习。

1、填空。(课本第67页第7题)。

(1)9和27这两个数,能被()整数,()是()的倍数,()是()的约数。

(2)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数是(),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

(3)在4、9和16中,成互质数的两个数有()和();()和()。

(4)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和()。

(5)如果甲数=2×3×5,乙数=2×3×7,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大公约是(),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填在书上,再集体交流讨论,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1和49和65、10和20。

16和1580和5、6和7。

说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及理由。

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80和10015、8和30。

25和330、60和75。

19和388、9和10。

让学生用短除法做,选做三题,交流时注意用短除法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二、综合练习。

1、你能用下面的一个或几个概念和一个或几个数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整数自然数整除约数倍数。

奇数偶数合数素数质因数。

教学过程。

备注。

例2:2和8都是自然数,8能被2整除,8是2的倍数。

2、动脑筋:下面每组数中,你能找出不同类的数吗?

(1)1473。82345。

(2)21216223647。

(3)23792943。

学生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教师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只要有理由,就应该肯定和鼓励。

3、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排列如下:

8的最小倍数。

最小的自然数。

最小的一位奇数。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三、课堂。

四、作业。

1、课本上第9、10题中剩余题目各选一列。

2、《作业本》。

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今天是周一,我们学校校优质课的最后一天。王**老师和我带着我们五四班的孩子前两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第一节是王**老师的语文课《梦想的力量》,第二节课是我的数学课《最大公因数》。

今天这节课我上得比较轻松,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探索研究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学生的探索和知识建构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就有几点疑问,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质疑的地方。比如:一节概念的探索总结课,学生的练习量该有多大,练习的层次应该有多深,这是备课时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到上课前还在犹豫可以做多少练习。最后决定以学生的探索生成公因数的概念为主,后面的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正是因为这点犹豫,在教学中出现了两个质疑的点:

一是4和8,12和36,5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已经发现前两组数是倍数关系,但是其余的就没敢让学生继续探索,不敢继续深入。

二是走进生活的练习,题目的设置贴近生活,但教师的引导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公倍数的教学非常相似,吸取了公倍数教学时的教训,本节课教学公因数概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读题,说清题意,再进行操作,这样以来学生是带着问题去操作的,不像公倍数时部分学生题目都理解不了就开始动手操作,不能完全达到本题操作的目的。在教学求公因数方法的时候,我也让学生与公倍数求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公倍数是无限的,没有给定范围时要写省略号,而公因数是有限个的,要写好句号,表示书写完成;还发现找公倍数时是找最小公倍数,而找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还发现求公因数的方法中是先找小数的因数再从其中找大数的因数,而求公倍数却是利用大数翻倍法,找出来的是大数的倍数,再从其中找出小数的倍数。不仅两个例题的教学过程相似,连练习的设计也是相似的,所以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时候,已经对练习的形式较为熟悉,练习完成的较好。正因为两节课太相似,所以小部分学生已经有些混淆了,分不清怎么求公倍数,怎么求公因数,这个是在以后教学中要避免的。

这节课的作业也能反映一些本节课上的`问题,在教学公倍数的时候,我没有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作业中不少学生在公倍数一栏填写的数字,同时出现在左右部分的集合中,在这节课练习时,我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希望学生们能记住,在完成练习五的时候还发现,部分学生对于2、3、的倍数的特征记得不清楚了,所以在判断是不是它们的倍数的时候还有一些人用大数去除以2、3、5的方法来判断,耽误了很多的时间,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要是在做这一题之前先让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想必他们会节省更多的时间。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教材设计了一个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正方形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公因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公因数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公因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节课的上课情况感觉较好,课堂比较流畅,重难点也都注意到了,但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容易出现漏掉因数的情况,如9的因数容易漏掉因数3等。在写公因数的示意图时,部分学生出现中间写了公因数后,两边还是将所有因数都写了进去,这一情况在预设时我虽然想到了学生会错,也在课堂上进行了说明,但是少数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

用例举的策略找出所有公因数的.教学中,教材上有种层次不同学生可以掌握的方法参考,在这里的教学中我只是参照教材注重了这两种方法的讲解,这里教材的应是要求学生有序地列举就行了,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可以不一样,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有些学生运用了一些比较独特的方法寻找公因数,教师应该给予肯定,说明只要有序地列举出因数来寻找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哪种方法更好,更适合自己,进而对自己的算法进行优化。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一个童话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讨论,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再思考探索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然后用问题的形式,通过复习16和12的因数,让学生再找两个数的因数、找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找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因数的过程中,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同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总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旧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而且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此过程中我还注意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一、分析基础知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理解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因数;能够采用枚举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动手、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从拼摆过程中发现公因数,再通过进一步探究明确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找出已知面积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确定怎样使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其次,引导学生观察这样的几组数据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右面的这些数据都是左面这些数据的因数。三是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指出用红笔标出的这些数据是左面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找到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把握内涵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的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因数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因数的基础上学习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本节课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也是……”即“公有”。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找出12和16的因数,然后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揭示出“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含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这对加深概念的认识很有好处。本节课我注意利用反例,来凸现公因数的含义。在用集合图法来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的时候,找到填写错误的学生的例子,提示学生注意:并集里填写的是两个数的公因数,而没有交在一起的集合图中,只填写这两个数的都有的因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因数的概念。

四、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有时指向性不是很强,学生不能很快地明白老师的意图,影响了学生的思考,须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两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2平方厘米和3平方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时,学生有些困难,我应该让学生动手在本上画一画,帮助学生找到,降低难度,这点考虑不周,没有切实联系实际。

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应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多阅读、多听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但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有相当的难度,至于为什么要把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一些学生还不太明白。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介绍,还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这种方法技能。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我感觉比较简单,学生好接受,好理解。但是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一直要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时为止。如果用此法,学生必须首先认识“互质数”,并能正确判断。虽然有关“互质数”的内容教材83页“你知道吗”中有所涉及,相应知识的考查在练习十五第6题中也有所体现。

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相关范文推荐
  • 12-21 房屋买卖协议电子版做(优质20篇)
    在买卖中,买家要考虑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则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买卖是人们在市场交易中以货币或其他等值物品进行交换的行为,它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基本方式之一。
  • 12-21 重阳节中班教案社会大全(20篇)
    中班教案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班教案的编写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1、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重阳节,学
  • 12-21 健康照镜子教案及反思(模板17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接下来将分享一些教案模板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舞龙是我国的一项
  • 12-21 高中生创新设计方案(实用14篇)
    预先制定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行动和偶然性决策,有利于更好地掌控工作进度。小编希望这些计划书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划书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的效果
  • 12-21 有担保人的借条打(通用18篇)
    担保协议通常包括担保期限、担保金额、违约责任等条款。小编整理了一些担保方式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第一条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及利率本合同项下借款金额为人
  • 12-21 刑警队工作体会(汇总20篇)
    工作体会是对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工作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工
  • 12-21 幼儿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需要合理分配教师的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份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大家借鉴。幼儿时期英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
  • 12-21 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承诺书范文(16篇)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社会实践报告,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和感悟。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
  • 12-21 中班音乐教案版本范文(21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在中班教案的范文中,可以看到教师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1、初步感知三拍子节奏,能用身
  • 12-21 三年级语文教师教案(通用21篇)
    教案可以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