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版(汇总18篇)

2023年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版(汇总18篇)

时间:2023-10-27 14:17:06 作者:笔舞 2023年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版(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写得出色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旅游业心得体会

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既能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又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享受美食,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作为一名旅游者,在旅游之余,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将分享一些旅游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也能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更好的国际形象。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第二段:旅游能带来的益处。

其次,旅游对于个人的益处也非常多。旅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享受到纯粹的自由与放松。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美食、人文景观等等。旅游可以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扩展社交圈,了解更多的人和事,这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注意旅游方式和态度。

当然,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我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在餐桌上避免浪费,不要在公共区域大声喧哗,遵守旅游规定和行为准则等等。同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尝试接纳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旅游体验。

第四段:分享有趣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和人物。比如说,和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的文化;在景点上遇到一个热心的导游,听她讲解当地的历史和传统;和一些旅游者结伴同行,互相分享心得和体验等等。这些精彩的旅游体验,不仅让我们获得快乐和放松,还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拓展人脉。

第五段:结语。

在旅游的路上,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体验和启示。这些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无论是放松身心,还是开拓视野,旅游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因此,我们要珍爱旅游机会,保持好心态,尊重当地文化,享受愉悦和提升自己。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推动旅游更加发展壮大。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调研,并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旅游从业者,深入了解行业内部的发展动态和相关政策。在此次调研报告中,我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在近年来稳步增长,国内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亮点。特别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等。因此,我认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提高产品多样性和提升旅游资源整合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注意到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对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通过在线预订系统和移动支付手段,旅游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同时,景区和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然而,我也发现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不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了解到在旅游业发展中,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是重要的环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秀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也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景区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旅游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例如,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景区环境管理和推动旅游低碳出行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五、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最后,调研报告也提到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为旅游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可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结语:

通过此次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刻体会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借助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节旅游业心得体会

前不久,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贵州省毕节市旅游,这次旅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天下第一奇山,毕节第一仙境”的神奇之处。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旅游心得体会。

我们先去了赤水市盘石景区,那里有一条全长8公里的栈道,可以踏一踏云端,欣赏到绝美的景色,那中间悬浮的桥、那从山崖上升腾而起的雾气,都让人感到自己置身云端,沉浸在神秘的大自然之中,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觉。

随后我们去了播州区的草海。在那里,我们欣赏到了草海的壮美景色,听到了那声声的鸟鸣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神秘。

最后,我们去了毕节市西秀熊猫大观园。那里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金钱豹等动物的繁殖及保护展示中心。在那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宝熊猫,还了解到熊猫们的生活习性、饲养知识、保护情况等相关知识。

这次毕节市的旅游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壮美以及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让我对毕节市的旅游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希望毕节市的旅游业可以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参与了一项旅游业调研,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对此次调研报告的心得体会。

首先,调研报告详细展现了旅游市场的现状。报告显示,旅游业是全球第三大出口行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10.4%。同时,旅游业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全球有超过3亿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这些数据让我深刻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

其次,报告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他们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提高,创意旅游和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也将迅猛发展。这些预测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

第三,调研报告给出了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报告指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安全问题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报告还提倡加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这些解决方案让我认识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调研报告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旅游项目和经验。比如,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一些地方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增加就业。同时,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跨境旅游和旅游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些案例让我明白到,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和改善。

最后,通过参与此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旅游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其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旅游业的壮大离不开创新和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旅游消费。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入了解了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同时,报告也提出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以及区域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有了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行业,如旅行社、酒店、饭店等,还是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行业,如农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演艺等,都能为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调研报告中还提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根据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长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还能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密集而资源有限,导致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问题;而一些旅游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对舒适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此外,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调整和管理创新来解决。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我深入思考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旅游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其次,旅游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和改善服务态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通过这次旅游业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深入了解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能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旅游业心得体会

旅游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放松身心的机会,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体验不同城市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在过去的旅游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深刻体会到旅游行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业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旅游的好处。

旅游可以使我们远离工作或生活的压力,放松身心。在一段旅行中,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新的美食、探索城市、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古迹。通过这些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拓宽我们的视野。旅游还可以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比如结交新朋友、学会一种新语言、甚至是在旅行中找到自己。

第三段: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旅游业看作一种战略性的产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四段: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和旅游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3.开展旅游推广活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区域的硬件设施。

5.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加入旅游业,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五段:结语。

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双赢,还能带给人们愉悦和放松的体验。当然,作为一名旅游者,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法律法规,保护当地的环境和资源,避免对当地的污染和破坏。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旅游业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旅游业心得体会

旅游是一种让人寻找幸福,放松身心和拥有美好记忆的活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支撑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并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行业。通过我的多次旅游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旅游业的作用和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第二段: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旅游业的兴旺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除了对经济的支持,旅游业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游可以让人们疏离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消除旅游者身心疲劳。同时旅游也能够增长人们的见识和开阔人们的眼界,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让百姓们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观念。

第三段:旅游业的问题和挑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一些景区的资源利用、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不断突出。有些旅游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旅游垃圾的回收难度增大,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一些旅游区域呈现出“为了客人而客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利的局面。

除了环境问题,旅游业自身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些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过于依赖单一景点的开发和经济效益,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突显。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需要提高和改进,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第四段: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旅游者,我们同样应该关注旅游业的环境和文化问题。游客的旅游行为应该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游玩期间要爱护环境,尊重文化,保持秩序。同时游客的出游行为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应该理性消费,不盲目购物,不随意破坏文物和风景区,以礼待人、文明出游。

第五段:结论。

旅游业的发展带给我们收获,但它同时也需要我们关切和支持。作为旅游者和爱好者,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游客的行为准则,尽早提高自己的意识,为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相关各方也需要健全管理机制,控制旅游业的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只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毕节旅游业心得体会

我最近去了毕节旅游,感受到了当地旅游业的热情和发展。我很喜欢毕节这座城市,它的山水风光尤为迷人,也让我感受到毕节人民的友善和淳朴。这篇文章主要是我对毕节旅游业的心得和体会。

毕节的旅游业是发展得很快的,我看到了很多新兴的景点和旅游项目。比如,我去了赤水河漂流,从漂流的过程中我能深深地感觉到毕节旅游业所蕴含的无限的魅力和独特的特色。这种特色并不一定是指像这样的旅游项目,更多的是毕节地区浓郁的广西民族文化氛围。我参观了广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对广西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很多新的了解。在当地,我也尝到了一些当地特色美食,如酸汤鱼和花落人家腊汁肉,都让我感到了毕节的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在毕节这个城市,我更感受到的是当地居民的诚实和友善。在以往的旅游经历中,经常会碰到些欺诈和欺骗的情况,而在毕节,我所遇到的都是热情友好的人们。其实,正是这些善良而真正的人情味,让人们真正想要了解和旅游这样一个地方。

说到毕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看到了很多当地的景点都缺乏规划和管理,导致很多地方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而且,一些旅游项目的价格过高,对于有些游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瓶颈所在,希望当地政府和旅游从业者们能够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毕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旅游业也是这种活力的重要体现。在我这次的旅游经历中,我看到了它的希望与未来。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去感受和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更期待着能够再次回到这里。

毕节旅游业心得体会

近期,笔者有幸前往贵州省境内的毕节市进行旅游。在经历了几天的游览和交流后,我对毕节市的旅游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毕节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多山、多水、多绿的自然风景,在人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毕节市境内的黄果树瀑布、镇远古镇、大方南王溶洞等景点都已经成为了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知名旅游胜地。

其次,毕节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还有待提升。尽管毕节市的旅游资源不少,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道路交通不畅、住宿条件欠缺以及景区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制约毕节市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最后,毕节市的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民营企业的努力。未来,毕节市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破解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同时,民营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推出更加创新、贴心的旅游产品,提升毕节市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在这次旅游中,我不仅看到了毕节市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亲身感受到毕节市人民的友善和热情。希望未来,毕节市能够在旅游业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让更多的游客来到毕节市,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天台旅游业调研

(共和县发改局2011年3月11日)。

共和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旅游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着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产业效益稳步提高,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6至2010年是共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8.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宾馆从业人员109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2、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成果。

托共和处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重要过境地的区位优势和沿黄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地理优势资源,通过争取,将我县的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之中,为全县今后旅游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收益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共和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5万元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4、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县旅游行业管理围绕“三创”(即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的理念,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全县旅游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一是龙羊峡库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景区。二是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全县旅游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提高了旅游干部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认真开展旅游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旅游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二、旅游发展优势和基础。

1、资源优势。目前,共和境内有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资源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原明珠青海湖;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农区和牧区的分水岭、象征藏汉文明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西海屏障日月山;标志着人类科技与智慧的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唐蕃古道、丝绸辅道;藏、汉、回、蒙、撒拉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浓郁淳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2、区位优势。共和县地处青南交通要道,青康公路(214国道)、109国道横穿全县,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出青藏南牧区的重要驿站。共和县西与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相连,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相望,东北、东南与湟源、贵德两县毗连,东南隔黄河与贵南县为邻,西南与兴海县接壤。全省确定的近期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两圈两带”:环西宁旅游经济圈、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圈、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游览带,共和县位于该“两圈两带”之中,为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而且著名的唐蕃古道也经过共和境内,充分证明了共和县旅游在省内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

游发展总体规划》时,经规划组调查,全县记录在案的旅游资源数量达178个,类型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湖泊、高山、河流等自然旅游资源及宗教文化、古建筑,古遗址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和资源类型丰富。核心资源有青海湖和黄河大峡谷为主景区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周边分布有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水域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遗址遗迹、古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温泉旅游资源富集的景观资源特点。

4、乡村旅游优势。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接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

三、发展目标。

上,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支柱产业”,对于我县旅游发展的定位,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1、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依托青海湖、温泉、龙羊峡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和完善观光游览、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产品,构建种类多样、吸引力强、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2、形象定位:高原湖滨温泉,度假休闲天堂,服务人的地方。

3、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名牌精品。

4、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合理配置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资源,形成完整的、关联紧密的行业结构,构建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疗保健旅游、观光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相适应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争取我县“十二五”未旅游业目标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4亿元,年平均增长25%和50%,相当于全县gdp的0.66%左右,旅游业发展成为共和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困难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共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

步。但是旅游发展起步晚,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1、旅游总量低,发展较为滞后。共和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缺乏拳头产品,旅游总量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有利开发条件,一些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尚未得到整体开发,个别有价值的景区景点尚处于发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共和县目前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旅游接待设施薄弱,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有些景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使共和难以引起旅游开发商的兴趣。

3、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共和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不足,高层次定位不够,没有确定重点的建设项目。无法树立起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在省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虽然共和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大量闲置。而旺季集中在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4个月,此时,旅游人数较多,旅游接待存在明显压力。

5、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共和县周边存在很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如共和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具有较大的潜力;黄河流域有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面,对共和旅游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资源的同质性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其一,两大王牌旅游资源青海湖和龙羊峡不是共和县特有、独有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北岸有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龙羊峡库区南岸还有贵南县;其二,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在果洛、玉树有明显的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适量的导向性投资,对解决旅游宣传促销、教育培训、编制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支持,仍然是必要的,这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必不可少的资金保证。

2、加大旅游管理建设的力度。

旅游业是共和县未来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其重要性不断增强,为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建设:切实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大政府主导协作的力度。各级领导重视旅游业发展,要经常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旅游工作,把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要解决和协调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发展该地旅游业贡献力量。所以,必须在行政配置、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对全县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旅游开发区的开发和管理,要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为准则,勇于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目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城镇规划方面的影响做出评价和进行监督。

3、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制订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要让投资者放心投资,有钱可赚。对旅游企业的新增所得税,财政部门可以采取收支两条,予以适当返还;新开旅游企业,在前几年可以享受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对低息贷款的发放也应有所倾斜,支持和鼓励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的发展。

六、对策思路。

1、注重对客源市场的调查研究,使客源市场开发战略更具科学性。同时对共和县本身的资源状况、接待能力、旅游产品形象、促销工作效果、环境承受能力以及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情况等,也要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客源市场内外环境因素的把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打造出共和县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使共和县的旅游业在省内占有相当的比重。

更多的游客。

3、共和县应通过提供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旅游服务,使“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得以充分实现,让游客在旅游区的旅游中真正感受到乐趣。因此,旅游区良好形象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游客的忠诚度,有助于确保稳定的客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新客源的范围,有助于增强在旅游区竞争格局中的优势。

4、注重分销渠道的开拓,增强客源市场开发的促进力。客源市场的开发需要有合适、高效的分销系统或畅通的渠道。共和县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网络,必须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具体措施有:

(1)参与西宁市的对外销售活动;(2)参与青海省的对外销售活动;

(3)注意与周边其它旅游区的联合销售。通过上述销售渠道的开拓,从而促进客源市场的开发。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国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许多地区和部门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如此,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已异军突起,为中国单调的入境旅游业增添了几分繁荣,但这种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业中的问题人手,阐释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并提出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拙见,旨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旅游专业人士对国内旅游的深切关注。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自然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法律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交通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旅游业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经济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目前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4.国内旅游行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有了可行性,如人文或自然景观的开发、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的改善都为补充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尽快地使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被消费者所接受。政府部门应在产品和市场丰富的地区推动旅游专线列车的发展,旅游专线列车是目前中国旅游者最易接受的交通工具。

综上所述,笔者强调了国内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国内旅游业并不是孤立于国际旅游的对立物,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国际旅游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又是相得益彰的。只要我们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整个旅游业的腾飞便有了两个巨大的助推器。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天台旅游业调研

xxxx居委会坐落在xxx镇南部,位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xxxx脚下,距xxx城区仅12公里,xxxx河贯穿全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形式一片良好。

全居现有户数144户,人口523人,现有耕地面积837.1亩,草场面积9481.35亩(632.09公顷),林地面积450亩,牲畜存栏数1774头(其中黄牛110头,改良牛232头,马69匹,牦牛3头,绵羊523头,山羊29头,猪8头,鸡800只),2012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1009.3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8.69万元,第二产业239.5万元,第三产业591.13万元),人均收入8996元,现金收入5398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xx旅游业的升温,xxx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3月以来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xxx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根据村民家庭实际情况,明确分工,通过成立马队,经营手工艺品、经幡、藏香销售以及拍照等方式,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村全民参与旅游业。为确保旅游业安全稳步发展,年初居委会还与每户村民签订旅游业卫生、安全责任书,定期开展培训宣传等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实现全年旅游业无事故。据初步统计,目前xxx居委会群众旅游收入达到了80万元,人均参与旅游业纯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关。

80年代末,xxx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xxx也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随后,居委会逐步走上旅游业发展道路。2000年初,随着xxx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居委会居民xxx购买了第一匹马用于游客运输,随后居民xxx也第一个开始摆地摊卖手工艺品。那时,旅游业发展思路正式形成。

2005年开始,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那时xxx景区出现了第一家藏餐馆,两家小商店,15户家庭拥有了载客马匹。全居委会人均旅游纯收入达到了1800多元。

2008年开始,景点区域有人开始拍照赚钱,有人开了民族小手工艺商店,有人开始买经幡,有人开始卖藏香,有人开始跑客运运输等等,马匹也增至20多匹,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那时,人均旅游业纯收入也达到3500元。

立了2个专业载客马队。同时,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始明确分工——牵马的、买工艺品的、卖经幡的、卖藏香的、拍照的等等,具体落实到位,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部发展旅游业。也是这一年全居委会人均旅游业纯收入突破5000元。

2012年底在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xxx居委会获得xxx第六批援藏项目,该项目主要是xxx周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包括“xx泉”景点开发建设、xxx上山游步道延伸、前山绿化硬化等内容。该工程于2013年3月28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全面竣工。初步估计,该景点的建成将对本居委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3年3月5日—3月底,第二批驻村工作队还争取专项资金22万元,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户”4户,为其购臵电视机、消毒柜、热水器、家具等设备,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3月,驻村工作队帮助居委会制定完善《xxx居委会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后期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既改善了景区环境,有提升了景区知名度。

2014年6月,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完成度假村绿化等一些列工作,标志着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为农民增收。通过广泛征求居委会“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初步形成如下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力,以农牧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同时,要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加以开发建设,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蔬菜采摘、鱼塘垂钓、草原骑马、休闲观光、风光摄影等各种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上下功夫。

(二)挖掘藏源特色文化。

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同时,可重点加强居委会“xxx度假村”项目建设,让游客留得住、可消费。

(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要把旅游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作为本居委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等负责人的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海南建省以来,始终把旅游业作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海南旅游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年至1991年,以中央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饭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热潮,旅游业随之迅速崛起。

2、1992至1994年,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外投资海南十分涌跃,房地产业高度放开,海南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和快车道。

3、1995至1998年,是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调整提高阶段。这一时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所谓“阵痛期”。对盲目性投资、开发进行了遏制,对旅游业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使旅游业的发展稳步提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海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据了解,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至1998年,涉外宾馆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10倍。因此,从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几个阶段来看,短短十年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超前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以尽快提高海南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海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点是港澳同胞构成最大的客源市场,因此,在1993年初颁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中,明确了海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方针、战略重点和目标。1994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又和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海南旅游业战略行动纲领》。同年,该院在考察美国夏威夷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南发展绿色道路”的调查报告,对同处相同纬度的两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都为海南旅游业超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了论证,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按国际惯例办事,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特区特办,为海南的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积极参与、宏观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在规划、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上和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海南省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及风景区域规划》、《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海南省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违规处罚规定》、《海口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方案》等若干地方性法规、条例。98年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对旅行社的管理,旅游用品购物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法治旅”,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这是海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

3、确立“一省两地”符合海南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战略,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在建设休闲度假胜地中,针对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提出了把旅游通道变成旅游基地的设想,一手抓旅游景点、景区项目建设,一手抓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市场营销,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上升。

4、实施全社会共办大旅游,外引内联,使海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海内外,岛内外和省内各种经济成分及各行各业投资,介入海南的旅游业。十年中,海南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4亿美元,另外,利用国外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20亿美元。

三、对发展我省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对山东、海南两省旅游业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对发展山东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旅游业法规、条例,努力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环境。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有关的法规、条例建设尚不及时、不完备,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2、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外引内联,增强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海南旅游业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调控、约束作用,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权限;二是充分利用海内海外、岛内岛外的一切力量,吸引外资,动员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共办大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全社会共办大旅游,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同时也会出现众多小企业各自为政,削价竞争以及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导致旅游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对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应鼓励其以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兼并,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为统一促销、统一报价、统一服务标准,从联合中出产品品牌,出经济效益。

3、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我省旅游企业的发展步入规模化经营。我省也应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来一个突破,抓大放小,组建集体化的上市公司,开放搞活小企业,理顺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另外,可以尝试网络化经营管理,这将是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尤其是旅行社行业推进网络化经营。还可以尝试把旅游景点景区与其它的经营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区域性企业集团,这也是一种试验。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树立山东旅游新形象。

(1)突出宣传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组合和包装一批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旅游名品,树立整体意识,品牌意识。

(2)在销售模式上要有所转变,可根据山东的实际,多推小包价、散客异地成团、家庭式旅游等。在销售价格上可考虑基本构成加自由选择,以便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源。

(3)针对海外的旅游考察促销活动,应统一归口管理,把有限的促销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萨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xx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xx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

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安排,我局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xx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xx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xx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xx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xx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2、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xx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xx族人口占全国xx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xx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xxxx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xx民族文化村等。

3、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xxxx族人的主要菜肴;xx茶叶“xx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xx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二、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xx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2、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xx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xx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xx二级公路(xx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4、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xx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xx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xx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xx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xx自治县xx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xx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5、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xx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xx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xx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xx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2、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xx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3、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5、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xx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xx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xx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xx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xx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xx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xx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3、远期目标(——):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xx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xx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xx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xx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xx“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xx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五、几点建议。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xx看xx,鼓励并大力支持xx、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5、解决宣传推介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不宣传推介,xx缺乏知名度,客商缺乏投资信心。建议采取高端运作模式,专家策划,通过举办大型生态旅游节、xx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手笔宣传推介xx,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形成文化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吸引和鼓励外商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开发。

6、解决旅游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充实文化旅游部门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人员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xx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xxxx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xxxx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xxxx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xxxx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xxxx—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

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xxxx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xxxx特色民俗文化包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xxxx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xxxx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xxxx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xxxx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xx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市旅游业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旅游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相关范文推荐
  • 10-27 2023年和时间赛跑读后感(通用14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思维过程的一种记录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10-27 热门银行账户承诺书(案例13篇)
    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业贸易时期,为了方便交易而诞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家知名银行,希望对大家在选择银行时有所帮助。1、热心接待客户,创造温馨环境。以
  • 10-27 热门业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4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和整理的机会。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公共
  • 10-27 最热全面依法治国论文(模板14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可靠参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清晰明了的观点和逻辑。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 10-27 优秀跑操比赛主持词(汇总16篇)
    主持词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文雅,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言辞和措辞。以下是几篇精选的诗歌、散文,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文学的享受。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为增强学生体
  • 10-27 优秀普法宣讲活动主持词大全(18篇)
    值此隆重时刻,我作为主持人,将带领大家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时光。我们有幸请到了一位行业领军人物,他将分享他的成功经验。男:同志们,朋友们;女:*镇的父老乡亲们;合
  • 10-27 优秀致富带头人心得体会(案例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指在农村地区拥有一定
  • 10-27 实用超市的工作计划蔬果范文(15篇)
    一个好的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范例和参考,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工作计
  • 10-27 优秀长征精神心得体会标题(案例12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思考,也是对他人学习和借鉴的一次奉献。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些心得体会都是真实的故事,它们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启发。在红军长征的历程中,无
  • 10-27 热门寻访红色足迹心得范文(14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