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通用5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17:44:47 作者:ZS文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篇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篇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为关照。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时代性和实践性。依据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不同内容和特点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相互承接的两大发展阶段,产生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两大理论体系。在9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全面把握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强固这一根本特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与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共产党人的根本法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思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指向。只有将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和实现路径。第七,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贯穿着与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大敌,经验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大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同时克服与防止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第八,“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相互支撑的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党的领导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党的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的新期待,深入研究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回答和解决围绕新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必须密切适应执政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两大主题,紧扣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新考验,深入研究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回答和解决执政新要求提出的新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顺应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和新的考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重大而长期的神圣使命。

篇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其应尽的责任。而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深入了解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潮流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影响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正确的社会实践导向和民族精神等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就基本上基于以上四种影响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对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在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人生观必然不同。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的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私有制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为大学生寻求科学的人生目的和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出了正确和科学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有客观规律可循。人们虽然不能创造与消灭规律,但却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领域,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多种结构和层次的、不断变化着的物质体系,它的发展也是合乎规律的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主观的人生目的与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的统一。

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只有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促进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才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要自己选,自己走,别人无法代替,但正确选择的前提应是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从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任所欲为地从主观愿望出发。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体现了大学生在人生的特殊领域——职业生涯中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特有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针对大学生的现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择业和就业是人的职业生涯的开端,“以人为本”的就业观是对人们主体性追求自我实现理想预期的肯定,又反应出不同个体的劳动力价值对社会劳动分工的必要满足。离开人们的主体需要的就业过程是对人自身发展的束缚和否定,离开社会化劳动分工现实需求的就业过程把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分离开来,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就业观要求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实现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二)理性的就业观:马克思认为,理性的择业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而不是求得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最足以炫耀的职业。马克思告诫我们:“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就业价值问题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当一味追求名利、享乐、虚荣的标准,非理性的热情势必使得理性的诉求无法实现,只有实现价值观上理性主义的回归,才可能实现理性价值和非理性价值在实践层面的统一。

因此,人们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把职业劳动当成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更要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把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成是就业的重要标准。在注重现实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作待遇的同时,看重职业选择和自身个性、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幸福负责,凭借开阔的视角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规划职业生涯,找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共鸣点,完成职业生涯中的初次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社会实践导向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实践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在认识、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正确导向,这是大学生“成事”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个体价值追求的关系,坚持共同的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追求,创造人生价值,这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人生道路上应该把握的精髓,如何把这个精髓转化为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成功”的关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校园和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决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成才紧密联系起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效地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这两种错误倾向;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放到实践中实习、实验,学以致用,走在实践中成事、成才、成功、成人的正确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质。马克思哲学在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与中民族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资源,也就是赋予其特殊民族性的过程。它也起着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是提炼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将理论高度上升到与中国大学生塑造现代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具体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指引我们拥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精神都能与时俱进,相互依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在于要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而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树立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作为90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继往开来,担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必须激发大学生的时代精神与创新进取意识,与时俱进,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便利,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模式,根据变化发展了的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切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解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蓄力量。

总之,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有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发挥到祖国建设中,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传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基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0300。

【2】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21,(10).【3】汪庆春,孟东方,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21(5)。

【4】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32).【5】潘金玲,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导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2期,2021年3月。

【6】叶蔚甄,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2021。

篇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摘要:始终坚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当代大学生、启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探索,历经种种挫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以恶是各种“左”倾、“右”倾思想斗争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分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直到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方面。

1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他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科学成果,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毛泽东同志密切关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力开拓者,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更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是创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发展自身,让自己的人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指导社会前进的方向。我们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才能适应社会,让自己与社会同步发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当然离不开人民群众,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参加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就如同一个工厂,如果买有人需要它的产品它注定要倒闭。

篇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浅析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同感的有效举措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

1840年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那时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1921年正式成立这样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革命斗争,结果是不理想的,在经历一系列挫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开始思索适应中国革命良性发展的道路和指导思想,他们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理论,并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使毛泽东思想体系更加的丰富、成熟。在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那就是改革开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三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构建而成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切实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追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紧密结合,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关心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升学就业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或本本化而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生疏感,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突出实践性,才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与好感,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锤炼,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突出民族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所阐发的“新原理”,它既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熟谙中国的实际并时刻紧扣这一实际。中国化从价值层面来讲首先就是一个民族性的认知范畴,一个理论体系只有做到民族化,才能凸显理论的本国特色。对中华民族而言,中国特色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就必须把其基本理论不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元素之中,因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一种理论提供广泛的民族情感和心理认知基础。

因此,推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就必须考虑民族性的特征,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髓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去。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具有广大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加深大生群体的心理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并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追求演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力,进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不断为这个使命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积蓄力量。

篇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推进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经验,指导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向人们昭示了一项伟大事业的前进进程,给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指引人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指导,是中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和经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科学体系,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基本理论,又要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行动的指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一些改变,使其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它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而开拓、创新和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和不断推进是历史的必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为中国解决了重重难题,同时使中国的丰富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篇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给我的启示

我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程,既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面临着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在近代社会的主要任务。在种种思潮的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为中国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其核心内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结合世界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和摸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伟大崇高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科学的,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必须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俄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与各自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极其宝贵的,但当中国革命运用俄国革命经验时,仍然需要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参考中国革命的经验时,同样也是需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和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包办代替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通过“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情况的结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成功的结合只能代表这一次的成功,结合是一个过程,应该在实践中始终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中国国情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国情是基础,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主要是发展生产力。既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存在非社会主义的成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主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种种挑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把当代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指导

个方面所构成的相互结合、双向建构、统一互动的关系结构。它既非马克思主义原封不

动的照搬,亦非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复制,也不是二者之间简单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二

者在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实践基础上相互整合而生成的新的构体。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发觉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形成的一门科学,也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问题的全然思路。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员工,应深刻熟悉到学习这门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那么如安在实际工作中深刻熟悉、贯彻落实并加以应用就应是咱们应该试探和总结的重要问题。

一、深刻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应用的前提?深刻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文化、历史和理论等多视角来分析。从现实进程当中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此刻咱们眼前的事一个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其根基在于实践,动力在于直面和应付各类问题,是问题在主导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也应以问题为实践进程的向导。

第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研究进程,而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例如,如安在建国初期解决作为农业大国的农人土地问题;再例如,如安在现实际工作中合理行政、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不能离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从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始终坚持群众线路,发动群众解决自己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是少数学者或政治代表人研究和创作的进程,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从生存和进展的实际需要动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进程。因此应鼓舞和发动最广大群众深刻明白得并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体思想,且不断实践;行政部门也应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转化为工作实际是正确落实的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性是围绕中国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因此转化的进程也确实是在关键性问题上始终贯彻其思想的进程。例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进展、如何进展”,和更现实的“什么是行政工作的核心、如何推动行政工作”。

第一,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人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毛主席所说的“一分为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管任何问题都应看到其“两面性”,不简单下判定,必需坚持客观分析、全面分析,同时应踊跃采纳多渠道意见并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深切、充分考虑。

第二,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要求咱们以进展

的目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进展观即是其历史形态之一。“与时俱进”的科学进展观确实是要求咱们站在时期的前沿,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发觉并解决问题。因为咱们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前人的,无法借鉴就只能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精神来科学分析与预测。因此,实际工作中也应清楚的熟悉到所做的一切工作是不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查验。

最后,转化并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人们办任何情形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或价值取向,因此判定一个人或组织的价值取向,只要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立场即可。只有勇于直面问题、代表进步和正义才能取得群众的拥护;从“为了谁”、“依托谁”动身,才能判定出“我是谁”、站在谁的价值立场上,同时还要看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谁受益、谁拥护,是不是经得起历史的查验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先进掉队。

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提高行政公信力的关键

证具有如此的两个特性,那么它就能够使行政职能焕发壮大的生命力、制造力、号召力,也就实现了行政公信力的提高。

只有始终贯彻并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行政职能焕发出壮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今世中国表现出壮大的生命力的全然缘故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前后创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进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而当咱们回忆中国自主进展、不断壮大的进程会发觉,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不断深切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我国在现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维持长期稳固的进展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正表现了我国行政职能的壮大生命力。关于现实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也就不言而喻,即需要不断检讨自己是不是遵循了这一思想和其昭示的客观规律,在行政进程中成立良好地政府形象、提高行政公信力。

国力竞争和各类力量较量更趋猛烈,给我国进展带来新的机缘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切进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进展的重要战略机缘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咱们那个十几亿人口的进展中大国,党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有。因此,在现实工作中也应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更广漠的战略高度,在行政进程中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不断创新,让一切行政行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符合广大群众的全然利益,提高行政公信力。

务是宣传和普及今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功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踊跃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化和通俗化,依照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明白得能力、思维方式、文化风俗及生活适应,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深切浅出的阐释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明白得和同意。关于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即是:通过行政部门的一切行政行为及不断向公共化推动,使广大群众也能明白得并深切实践,使咱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功效日趋深切人心,才能使咱们行政职能表现出壮大的感召力。

综上所述,深刻熟悉、转化为工作实际、在行政进程中始终贯彻并非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化、公共化是咱们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所必需实践的三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期表现,也是党和国家对咱们的必然要求。只有从自身做起并躯体力行才能带动最广大群众一同深切实践,不断完善并创新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

篇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姓名:吴远林

学号:120511614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对学习的启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我的脑海里,马克思主义似乎离我很远,平时总觉得是我们的上层建筑用

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好像没有什么很实在的东西我们能够抓得住。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其实在现在看来,纵向比较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民生活,我们今天的日子可以说富足安康;横向比较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感,也就是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吧。应该说,大部分的老百姓看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好不好,主要是看自己的生活好不好,腰包鼓不鼓。他们不能也没有意识去看马克思主义,但今天我们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觉得社会主义确实好,社会主义带给大家幸福生活。这在六七十年代也许就只是大家嘴里唱的歌,但今天我们都能够切切实实地感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所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

离开了具体实践,就是无的放矢,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就会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征程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

2012年11月17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人所要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概括并集中阐述的“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概括。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基于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抓住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思考、重点解决。

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所以在主持起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提出:“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也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我们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进程中,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展现出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坚强毅力和政治勇气。

(四)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他指出:只有正确把握和顺应中国、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2013年6月25日,他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他强调: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2017年12月28日,在接见驻外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并据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于国际形势,一方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

关于世界格局,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两极格局解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之后,又一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需要。因此,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和影响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对于这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变化,确定我们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倡议和举措,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出中国梦,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年后的2018年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再次突出阐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传承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因此,多次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传承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论述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突出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近70年、中国******90多年、近代历史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在论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历史底蕴和融通中外的话语特征,在海内外产生强大感召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比如,在论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比如,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比如,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这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此外,诸如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的大国风范和非凡气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总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扎根中国社会土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有力指导中国实践,又鲜明回应世界呼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篇四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所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

离开了具体实践,就是无的放矢,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就会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征程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

2012年11月17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人所要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概括并集中阐述的“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概括。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基于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抓住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思考、重点解决。

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所以在主持起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提出:“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也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我们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进程中,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展现出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坚强毅力和政治勇气。

(四)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他指出:只有正确把握和顺应中国、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2013年6月25日,他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他强调: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2017年12月28日,在接见驻外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并据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于国际形势,一方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

关于世界格局,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两极格局解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之后,又一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需要。因此,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和影响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对于这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变化,确定我们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倡议和举措,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出中国梦,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年后的2018年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再次突出阐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传承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因此,多次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传承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论述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突出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近70年、中国******90多年、近代历史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在论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历史底蕴和融通中外的话语特征,在海内外产生强大感召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比如,在论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比如,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比如,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这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此外,诸如

不忘初心

、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的大国风范和非凡气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总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扎根中国社会土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有力指导中国实践,又鲜明回应世界呼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心得体会篇五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相关范文推荐
  • 09-25 最新佛理名言经典八句(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 09-25 最新东北财经大学于洋简历(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东北财
  • 09-25 2023年树清廉家风创廉洁家庭 树清廉家风创廉洁家庭倡议书(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树清
  • 09-25 改名申请书格式及(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 09-25 2023年小学数学课题学情分析方案(实用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
  • 09-25 品管月总结犯了错(精选10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 09-25 最新师说原文全篇 屈原文化节心得体会(优秀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 09-25 最新企业文化四字成语口号霸气(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5 支部会议记录内容(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 09-25 最新心理活动主持稿开场白 心理剧活动主持词结束语(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