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平分生命教学设计(模板5篇)

2023年平分生命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10-04 12:45:44 作者:BW笔侠 2023年平分生命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篇一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鉴于课标精神,在设计本课时,我通过指导朗读、拓展想象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以下是我教学中一个片段的反思:

一、理解朗读品味,感悟真情。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会人物情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

如课文3---5节是感受台湾同胞对小钱的爱:

我先让学生读读3——5自然段,再用波浪线画出使自己受到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想一想感动你的是什么?将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

1、读相关的语句。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全班交流:

出示: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句话怎么感动你?

生:这么危险李博士没有跑到外面躲起来,而是沉着地站在病床旁,我很感动。

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如此沉着?

生: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师:“突如其来”是什么意思?

生:余震来得很突然,没有想到。

师:此时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是什么?

生:能快点抽出骨髓给小钱送去。

师:是的。我们从“沉着”中感受李博士的无私。台湾青年呢,他是怎么做的?

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你从“静静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想快点把骨髓抽出来。

师: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个“静静地”含义一样吗?

生:小钱是毫无生计地躺着,而台湾青年不顾生命危险沉着地躺在病床上为小钱捐献骨髓。

师:这个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难道他不知道危险?不怕危险?那他为什么不远离危险?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怎样的希望。

出示想象练说:

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能让小钱___________。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能让小钱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呀!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感受李博士的无私和台湾青年爱心吧!

3、感情朗读:用不同形式去朗读。

以上片段,在总体把握文本内容和与文本对话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加以引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完成了从“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二、思维拓展,深刻感悟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文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片段:

生:学生读感动的句子。“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句话怎么感动你?

生:这位青年他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因为杭州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是的家人的安危他岂能不担心、不牵挂。但是他此时想的更多的是海峡彼岸的小钱啊!因为,他知道,引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假如台湾青年的家人知道他要在余震中为小钱捐献骨髓,他们会怎么说?请同座位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

生:他的家人知道后会说,你真了不起,虽然现在很危险但你能用骨髓挽救小钱的生命,我们支持你。孩子你去吧,不要牵挂我们。

师:小钱真的是太幸运了,有这么多人在关心他。台湾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一个远隔千山万水,为素不相识的小钱捐献骨髓,他这颗火热的爱心令我们感动。让我们齐读第四段感受台湾青年的爱心吧。

以上片段引导学生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和心灵的感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最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样设计即紧扣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语言,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深刻感受到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简要复述课文。

2、感受艾迪对爱滋病人的关心和帮助,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主要事件

(提前板书课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动人的故事,读好课题。

2、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老师首先要求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下,然后借助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老师要求借助课题来说。

二、借助主要人物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事的。那老师要告诉大家,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了解其品行,那么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人物是谁?(艾迪)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描写艾迪言行的句子。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艾迪的语言描写。

2、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两句话,指名读句。其实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还有没有艾迪的语言。

指名答,出示2句间接引语

4、指名答,随机板书

5、引读2句间接引语和§5

6、师:除了四处打听、翻杂志以外,其实,艾迪还想到了一个为德诺治病的法子,而且他也去做了。是什么?(教师板书)

7、师:艾迪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接下来,老师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注意,老师要求大家用艾迪的口吻来说,想一想,艾迪最有可能会说些什么,等会儿小组派代表来交流。

8、指名交流。师总结:尽管艾迪满心希望,一片赤诚,然而结果却是(生:查无音信)。

9、师:为了帮助德诺治好艾滋病,艾迪千方百计寻找药方。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艾迪为德诺做了些什么。

10、指名交流。

三、借助主要人物的语言,体悟文情

1、师:刚才我们通过艾迪的这两句语言,了解了艾迪为德诺所做的事情。接着,让我们来看看第三句,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2、师:自己读读这句句子,读好艾迪安慰的语气。(自读,指名读)

4、师:是的,正如你们所说,德诺染上了艾滋病后,他周围的人也是这样对待他的,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5、引读2句句子,师:正是因为这种种情况,老师请大家想像一下,艾迪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其他还有什么吗?(心灵上的孤独)。

6、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课文,看艾迪到底是如何倍伴德诺的。(引读课文)

7、引读§8、9(生:读人物语言)

8、师:此时此刻,艾迪的心情如何?德诺的妈妈说的这番话又有怎样的含义?老师请同桌两人对读,仔细体会一下。

9、指名同桌交流读,说体会。随机板书

10、老师请男女同学分角色来读好这两节,男生读艾迪的话,女生读德诺妈妈的话。

11、师:德诺的妈妈之所以会对艾迪说这番话,老师相信德诺在生前一定对他的妈妈曾经说过什么。接下来,老师就请你们展开想像,德诺曾经对他的妈妈说过些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12、引读:§9、§10

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幅画面,这个情景,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13、师:正如你们所说,德诺把这份友情视如珍宝,他要这份友情永远地陪伴着他长眠于地下,这样他就不会觉得孤独。生命无法挽回,然而友情却可以刻骨铭心,无限延长续。

四、理解课题,人文引领

1、师: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看。

2、师:课题不单单指艾迪为德诺寻找(指板书:治疗艾滋病的药方),还指艾迪给了德诺(指板书:医治心灵的药方),那就是(友情),是这份友情让德诺感受到了(快乐),不再(孤独)。

3、师: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他们可没有德诺那样幸运。周围的人都怕被传染,所以他们得不到关怀,更得不到快乐,有许多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为了帮助这些艾滋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自读)

4、那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这些艾滋病患者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有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广告语。

5、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篇四

师: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带着一个10岁的身患绝症的孩子远赴他乡去求医,这一路,他们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艾迪要为德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呀,让我们追随他们一路的行程,去感受一番。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他们一路的艰辛。

生:不知走了多少路,船破进水了,他们俩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一路的艰辛。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他们一路的艰辛:为了省钱,他们晚上就睡在随身携带的帐篷里。我觉得他们那么节省目的就是为了把钱省下来给德诺治病,很让人感动。

生:德诺的咳嗽又厉害起来了,药也快吃完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心酸,怎么办呀?!

师:是呀,怎么办呀!艾迪该有多着急呀!

生: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呆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这句话赶我感受到德诺的生命已经很脆弱了,他马上要死了。

(大屏幕上打出这句话。)

师:真了不起!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来,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读?

一生很投入地朗读了全句,掌声随即响起。

师:老师被你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深情地朗读,读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德诺在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中苦苦地寻找回家的路,可怎么也找不到。

生:我看了德诺浑身冷得发抖,嘴唇都发紫了。

……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德诺用微弱的声音在喊:“艾迪,你在哪?”(生哽咽着说)

生:我听到德诺在说:“我冷,我冷!”(生眼圈红了)

师:多可怜的德诺呀!同学们,把句子再读读。(生齐读,深情而又伤感)

师:善良的同学们,愿意伸出你们的援助之手吗?愿意和德诺交个朋友吗?来,送德诺一句鼓励的话吧!

生:德诺,你一定要勇敢,坚强!

生:德诺,不要怕!艾迪就在你身边!

……

点评: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的灵魂深处,与文本,与语言文字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受到感染熏陶,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是的,别怕,艾迪就在你身边!艾迪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

生:艾迪把一双球鞋塞给德诺,说:“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在你的手上,艾迪肯定就在你附近。”

(板书:塞)

师:艾迪塞给德诺的是什么?

生:球鞋。

师: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

生:温暖。

生:勇敢。

生:友情。

生:幸福。

……

点评:教师巧妙地抓住了重点词“塞”,在“塞”字上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让原本简简单单的文字变得厚实、丰满,充满人情和意味。

师:难道艾迪为德诺做的仅仅只是书上介绍的这三件事情吗?(打出大屏幕,出示句子补充。)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生:孤独时,艾迪给他送去(温暖);

生:难过时,艾迪为他送去(安慰);

生:快乐时,艾迪与他(一块分享);

生:看,落叶纷飞的小路上,艾迪正(搀扶着德诺散心);

生:瞧,病床前,艾迪正(给德诺讲故事);

生:听,德诺绝望时,艾迪对他说:“(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点评:通过句子补充,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播放凄美伤感的音乐。)

师:可是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德诺年轻的生命,秋天的一个下午,那是一个落叶纷飞的下午,那是一个生死离别的下午,那是一个让人肝肠寸断的下午,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的6、7、8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就会……(教师边说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学生伴随着音乐读着读着,有的同学哽咽了,有的同学呜咽了,有的同学泪流满面了……)

师:同学们,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生:我很难过,德诺那么年轻就被病魔夺取了生命。

生:我很感动,为艾迪对德诺真挚的友情而感动。(边说边呜咽)

生:我很欣慰,为德诺拥有艾迪的爱而死而无憾感到欣慰。

……

点评:学生的情感流淌的是那么自然、真诚、感人,如果没有之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没有做足语言文字的文章,学生的感受能如此深刻,情感能流露得如此真诚吗?水到渠成呀!

(大屏幕打出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送给他的那双球鞋。)

(板书:抱)

师:德诺抱着的是什么?

生:是球鞋。

生:是温暖。

生:爱。

生:永恒。

……

点评:艾迪的一“塞”, 德诺的一“抱”,简约而不简单呀!

师:程老师这篇课文读过不知多少遍了,可每回读着就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读着读着就会想起(大屏幕出示三句关于友情的名言)马库斯·t·西塞罗说的这样一句名言,读!(生齐读)。

想起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样一句名言,读!(生深情的齐读)。想起西德尼·史密斯说的这样有句名言,读!

点评:名言的出示恰是时候,当名言的出示与学生情感的发展水乳交融的时候,这样的拓展就成了文本资源最有力有效的补充。

师:我也想说!(师在黑板上范写:如果说生命如花,那么友情就是那露。)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写一句吧!

(生提笔疾书。)

师:来,让我们一同分享。

生:如果说生命是鱼,那么友情就是那水。

生:朋友让我们的生命五彩斑斓,友情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

生:朋友就是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伴我们一路同行。

……

点评:在学习三句名言的基础上,教师写了一句,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加上学生情感的积淀,学生的语言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师:感谢艾迪,感谢德诺,感谢同学们,让我们在语言文字里畅游,让我们精神得到了洗礼!

总评:这是一堂有较强语文意识的语文课,教师很善于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去诵读,去内化。同时,这堂课牢牢地抓住了中段阅读教学的落脚点: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如:一个“塞”字,一个“抱”字,“塞”这个字老师做足了文章,塞还是整个第4自然段的向心力和支撑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品味,最后让学生感受到艾迪对德诺那份真挚的友情。其次,本堂课突出的特点是,教学任务集中。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上重笔泼墨,以至于在6、7、8自然段上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本堂课一个亮点是,文本的有效拓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如:通过句子补充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两位小伙伴的日常生活,感受艾迪对德诺的友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名言的有效利用,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当然本堂课还暴露出了一些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供大家议讨商榷。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片断]

这节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是“循环小数的意义”,课前备课过程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

“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此时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动手计算1÷3=,58.6÷11=这两道竖式题。”而后,我把同学们求的商“0.33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一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二题的商呢?……”课堂上的一切都如我所想顺利地进行着,我也感到非常得意。

正在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而顺畅的教学:“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这突然这一问,班上立刻哗然一片!孩子们先是一愣,而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

生: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来完成,何必浪费我们那么的时间呢?

生:我不同意,如果是学习确实需要,我认为该用的时间还是要用的。

生:用计算器多好啊!节约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习更有用的知识。

生:可我们都没有带啊!更何况考试的时候会让我们使用吗?

……

出人意料的一个个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顺利的教学进程。一向自信的我竟也有些措手不及了,但我又马上镇静下来,理顺思路,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让老师惊喜的!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随即,我暗自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设计,既然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感兴趣,不如就因势利导,结合校本课程的主题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生:春夏秋冬

生:日出日落

生:周一到周日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人都从出生到死亡

生: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因为人死了就不能再复生了

生:人死了虽然不能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

确实,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如果从人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啊!孩子们讨论得愈加热烈而富有创意!

这真是一场意外的智慧火花的大碰撞,是一种生命的别样精彩!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课了,当我再次听到孩子们“谢谢老师”这稚气的声音时,以往的习以为常突然变得有些不自然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压力,一种鞭策,我相信这股力量来自于我可爱而敢于挑战、置疑的学生们,它将激励我重新开始“为师”的征程……此时,我想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孩子们”——一群创造生命精彩的孩子们!

[教学反思]

这堂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真切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实意义,也更深切地领悟到了《新课程标准》里“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这一节课,与其说是我教给学生新知,不如说是孩子们大胆地质疑教材,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教育了我,从而促使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1、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以人为本

在《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创意、新的启发。

在这节课中,当一个学生提出“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时,我的心情很是复杂,又震惊,又欢喜!震惊的是原来顺畅的教学设计被这一问题打破了,让我些不知所措,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这个孩子的提问或许会遭到老师的一顿痛斥!欢喜的是在今天,在对“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学习实践的时代浪潮中,我的教育观、学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这个孩子恰恰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己见,有独立思维的孩子,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爱护与引导!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由他的这个问题出发,灵活机智地提问,激发出了更多孩子们围绕数学主题的奇思妙想,使整个课堂变得民主而充满灵动的创意惊喜!

数学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更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民主的心态、科学的理念展开每一次教学。

2、尊重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创新

创新是21世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已经普及几乎每一个领域,当然它也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词汇,它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词汇的代表。在《课程标准》中,创新意识是此次修改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

“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这一提问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尺浪!这在教学中不常规且出乎意料的一问,也让我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的绝佳契机!我适时地稍做引导,就立即正成为了学生们结合数学知识展开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引发课堂上“头脑风暴”的精彩一瞬!

这个教学片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到地给让学生们留有提出质疑、各抒已见的空间和权利,悉心呵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通过提问引导教学不断深入、升华。

3、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感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通过网上培训学习,我意识到:第一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这次网络培训即将结束,但我仍会抱有一颗好奇心、一份执着行走在“教与学”这条神圣而充满未知的道路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认真地研究学情,更努力为学生提供有研究价值、有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此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愿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创造生命的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