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4篇)

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4篇)

时间:2023-10-12 12:31:38 作者:XY字客 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4篇)

在社交场合中,自我介绍是展示自己个性和魅力的机会。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意见建议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一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二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看图写景抒情。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三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 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 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四

记承天寺夜游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五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

(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六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七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激情导入:

三、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相与步于中庭空明

交横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五、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明确: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在生活、学习、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排泄自己的烦恼、郁闷呢?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谈、哭、写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一个月字”。塞北的寒冬来了,天气非常冷,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话,通过写景写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学生写几分钟后,四人小组读,再推荐几个写得好的,在班上读,大家品评谁写得形象生动。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二题。〈〈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找老师、课代表、组长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书下注释,到老师花名册打对勾。

板书:

知识扩展: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八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十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课时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十一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1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十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答案: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七)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带拼音篇十四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2023年长安乱的经典语录(汇总11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的重要工具之一。接下来是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常见问题和回答示范,希望能让大家对自己更加了解。长安乱的经典语录篇一3.让一个人变强大
  • 10-12 2023年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写作方法研究(实用19篇)
    在编写竞聘报告时,我们需要突出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展望。下面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的整改报告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经济责任
  • 10-12 2023年三年级花之咏阅读理解答案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9篇)
    个人简历是展示我们的求职经历、教育背景和技能特长的重要文档,它对于我们求职来说非常重要。请看下面这些岗位职责的案例,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工作。三
  • 10-12 2023年励志晚安心语正能量 晚安心语励志话(精选18篇)
    个人简历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清晰列出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技能和荣誉奖励等信息。下面是一些实际岗位职责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励志晚安心语正能量篇一把一
  • 10-12 2023年幼儿园大班健康鼻子保健操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8篇)
    通过个人简历,雇主或招生官可以迅速了解求职者的背景与能力,从而做出初步的筛选。接下来是一些精选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幼儿园大班健康鼻子保健操的教
  • 10-12 最新写时间的日记(优质10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个性和魅力的机会,可以通过独特的自我介绍方式引起他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这些自我介绍范文能帮助你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写时间的日记篇一青
  • 10-12 表姐结婚的祝福语短信(优质8篇)
    个人简历的写作需要注重突出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这里有一份典型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表姐结婚的祝福语短信篇一1.祝福你们新婚愉快,
  • 10-12 豆豆班安全总结文档(汇总8篇)
    学习总结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学习问题。如果你对知识点总结不太了解,可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些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豆豆班安全总结文
  • 10-12 2023年贫困家庭的申请书 家庭贫困申请(实用17篇)
    奖学金申请书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学术表现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未来学习计划和目标的规划。以下是一些低保申请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启发和指导。贫困家庭的申请书
  • 10-12 新年贺词洋气(汇总8篇)
    它是一个员工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发挥员工个人能力的平台。这是一份精心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对大家在撰写自己的自我介绍时有所启发。新年贺词洋气篇一想要得到春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