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黄鹤楼语文教案(模板16篇)

黄鹤楼语文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6 08:59:41 作者:曼珠

教案模板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模板的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语文教案-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欣赏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游园时的情感变化。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春天。

1.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了赞美的诗篇,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课件播放大自然的风光。学生交流感受。)。

2.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和宋朝诗人叶绍翁一同游园,感受春日独有的魅力。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总结学法,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古诗。

1.通过预习,你对叶绍翁有怎样的了解?

2.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

3.按照你们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你们一定能自己学好这首古诗。请你自己先来读一读,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别人。

(生练读,提示“苍柴应”字的读音。)。

4.再读古诗,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诗的节拍。

5.读准字音只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懂诗意。还记得以前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6.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如果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字词一定记录下来,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1)理解“柴扉”。

生:我想问大家“柴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柴草做成的门。

师:的确,“扉”就是门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看插图知道的。

师:看插图也是理解古诗意思的一个好方法。

(2)理解“小扣”。

生:我们组想请教大家“小扣”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你们的动作来回答他的疑问吗?

(生做敲门的动作。)。

师:让我们把桌面当作柴扉,我们一起来“小扣柴扉”。

师:你为什么这样轻轻地“敲”?

生:因为诗中是“小扣”。

(3)理解“应怜”。

生:我想请问大家“怜”是什么意思?

师:一个“怜”字,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另外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露似珍珠月似弓”。

生:是爱护、爱惜的意思。

师:在诗中,诗人认为园主人爱惜的是——。

生:青苔。

师:有些字我们可以联系其它诗句、上下诗句去想一想。“应怜”的“应”字,请你也用这种联系上下诗句的方法想一想它的意思。

生:“应”是“大概”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推测。

7.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8.理解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9.朗读古诗。

三、读吟深化,感悟诗人情感变化。

1.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诗人游园寻友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默读这首诗,拿起你的笔一边读一边品,你从诗中哪些字能体会出诗人的这份情感。

(生从“久不开”体会出诗人开始很扫兴。从“关不住”体会诗人又感到有些欣慰。)。

2.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诗人焦急等候的那种心情。

3.透过一“关”一“出”这两个字,我们体会出诗人的欣喜,谁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

4.宋朝诗人陆游也曾描写过出墙的红杏。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

5.透过一个“关”字,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枝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红杏,它显得——。

(课件出示红杏的图片。)。

(引导生理解红杏象征一种突破束缚的力量。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

6.这也正是春天章现出来的势不可挡、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赞美这枝红杏,赞美春天!

(生齐读后两句。)。

7.诗人久久驻足凝望,望着这只春天的使者——红杏,她仿佛已经看到了……。

展开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8.我们能不能把这满园春色的感觉读出来。

(自己先试读,男女生分句试读。)。

9.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游园经历,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还表现了此行由扫兴变得欣慰的心情变化。而这一切都融在短短的28个字当中,这就是古诗独有的凝练的美!谁愿意伴着悠扬的古曲,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所以读前两句时,声音应低沉一些。

10.学生尝试背诵这首诗。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崔颢(hao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

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欢赌博。(没有欠债记录)。

2.经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

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

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总结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这2句有气场吗?

有。

表现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这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

“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因为第。

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一样,前后紧连,语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去”,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去”、“空”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复”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这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无限风光在险峰”,毫无忌惮的崔颢打破常规,勇敢地站出来“重复”,给我们做着示范表演。

中国古典诗词,让我们兴奋的时候真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历历:清清楚楚。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这2句应该是实景描写。最后一个字“树”又是入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家园。

见景生情,汉阳树想起了家乡树,洲中草想起了家乡草,勾起联想之际,正是“日暮”时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时候。

最后一个字“是”还是入声。

乡愁,理不尽的思绪。

回不了家,才是愁,这愁就像江上烟波,浩渺无际,蒸腾弥漫。

最后那个字“愁”,才是本诗的中心。

前2句重复,第2联不对仗,而且平仄不规范。一般首联点题,尾联总结,这首诗也不是太协调(由沧桑逐步引出乡愁),不正经。

一个“不正经”的人写了一首“不正经”的诗,但气场飞扬,他的“愁”,唤起了的人们的共有,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曲径通幽”,另类精华。

历代公认的,写黄鹤楼最好的一首诗。

黄鹤楼七年级语文教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1985年在今址重建。传说三国时费祎于此驾鹤豋仙,因此得名。2.昔人:指传说中驾鹤豋仙的费祎等人。3.载:年。空:徒然地。4.悠悠:遥远,无穷无尽的样子。5.历历:清楚可数。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7.乡关:家乡。8.烟波:水波渺茫,烟雾笼罩。

诗句大意:

首联:仙人驾鹤离去杳无影踪,此地徒然留下一座黄鹤楼。(怅然若失)。

颔联: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只有白云千年以来徒然地在高空中飘来飘去。(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颈联:天气晴朗,遥望汉阳,绿树清楚可数,江中的鹦鹉洲上芬芳的草生长茂盛。(美好,充满生机的景色)。

尾联:已是傍晚,遥望远方,何处是我的家乡?这水波渺茫,烟雾笼罩的江景,使人油然而生思乡的愁绪。(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通过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绵绵的思乡愁绪。

黄鹤楼九年级语文教案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本实录是现场即时整理,可能会跟实际有所出入,请以录像和录音材料为准)。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语文教案-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你背得最好的诗。

2、复习以前学习的古诗的方法。

a、读古诗 b、借注释、明诗意 c、想象画面d、体会。

1、简介作者。

2、师范读、学生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画出不懂的词句。

3、借注释、明诗意。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相继启发理解。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读诗句,想画面。

(1)、师范读、指导节奏。

(2)、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3)、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5、谈体会。

诗中主要写了我去游园,但主人不在,没能进入到园子里游玩,就在我感到遗憾时,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应怜      印。

赞美春天。

的景色。

扫兴。

小扣      久。

春色      关。

欣慰。

一枝      出  。

黄鹤楼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两课时。

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闼濑乡窥巍峨。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明确:(费yi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当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修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阎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来。

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地位价值。

于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园林的短文。(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葆生艇子娠搜剔无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出示幻片3。)。

携余往。

缘坡植牡丹、芍药。

人不得上,以实奇。

坐其中,颓然碧窈要求:记住词义。3.“磊石”奇在哪里?

明确:(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然后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交流更正。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元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的第一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于园。

张岱。

第二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自己游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游于园所见所感。

奇在磊石。(以石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水阁和四周景色及感受。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黄鹤楼送别》教案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教案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教案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黄鹤楼教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黄鹤楼教案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黄鹤楼送别》教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相关范文推荐
  • 12-06 网站编辑辞职信(精选21篇)
    在写辞职信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离职决定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辞职信样本,供大家参考。李总经理: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
  • 12-06 珍惜眼前初二(汇总16篇)
    优秀作文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维世界。我们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阿凯,橘子要吃吗?”太祖母用她那干涩的嗓音问我
  • 12-06 煽情的毕业演讲稿(热门16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用文字书写出来,用来对一定范围、一定人群进行阐述、辩论、传播的一种独特形式。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准备演讲的朋友们。
  • 12-06 语文教师双减政策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这些教师心得范文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的一次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 12-06 学生开学简单大方的自我介绍范文(20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表达自己个性和特点的重要方式,可以展示你的独特之处。如果你对自我介绍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自我介绍参考。各位老师: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面
  • 12-06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演讲稿(优秀21篇)
    教师演讲稿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教师演讲稿范本,供广大教师们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演讲有所帮助。
  • 12-06 三年级暑假英语课(模板22篇)
    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英语总结的范文素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出去游
  • 12-06 我心中的太阳是父亲(模板18篇)
    优秀作文是用文字展现美好情感和情景,通过准确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 12-06 大班综合教案会变的月亮(精选20篇)
    通过大班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这份教案的实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 12-06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心得(优秀15篇)
    读书心得是对书籍内容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这里有几篇经典的读书心得范文,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和理解书籍会很有帮助。。早在五年前,我的书架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