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月亮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最新月亮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5 16:29:56 作者:字海 最新月亮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长过程“蚕”。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即第三生长过程“茧”。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变蛹后,又变成了蛾的过程,即第四生长过程“蛾”。

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二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习,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三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四

按进度,今天应该上《蚕姑娘》的第一课时了。说实在话,初读这篇文章,我并不太喜欢。可是多读几篇以后,随着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入,慢慢的喜欢上的这篇课文。本文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符合儿童的心理。

一上课,在学生读好课题后,我简单的抽查了孩子们预习生字的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接着该分段读课文了。我打算在这个环节中达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二是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读第一自然段,我出示了“暖洋洋”这个词。读准这个词后,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第一个孩子说:“春天出太阳的时候。上周我们还去放风筝,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的理解是到位的。另一个孩子说:“我躺在妈妈的怀里也有这样的感觉。”呵,他把这个词理解得更到位。我抓住时机说:“难怪蚕姑娘想快点出来呀!谁再读这一段?”孩子们读得很投入,特别是“钻”字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读二三四五自然段时,我抓两个词“蚕床”“变成”。“蚕床”这个词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是比较远的,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看图,找找哪里是“蚕床”,孩子们只要看到21页下面的图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并不能到此为止,我知道图上的东西也许很多孩子是没有见过的。我说:“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孩子们纷纷说开的,有的说看到外婆家用这个来晒粮食,我问:“为什么把它叫蚕床?”孩子们说,蚕姑娘在这里吃饭睡觉,当然应该叫蚕床了。第二个词语我结合课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在孩子们读完了这几个自然段后,都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蚕姑娘变成了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变成”这个词语。

第六自然段中我也用结合图的办法弄清“盖新的房”,至于“一声不响”这个词,我想要留到第二课去解决了。

反思:杨再隋老师说:“本色语文要克服杂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高林生老师也提出了语文低段教学的四个必须,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要把理解词句和课文定位在适当的程度。我觉得我节课中把目标定位于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目标比较单纯。对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的理解,我定位于结合生活实际和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应该是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的。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五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六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丝围巾,我妈妈一直带的。

生:还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丝衣服。

生:还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轻很舒服。

师:对呀,这些东西都是蚕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蚕姑娘变成了蛾姑娘,飞呀飞呀,过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蚕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师: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蚕姑娘说,你太可怜了,生命太短了。

师:是呀,在我们眼里,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

生2:她不后悔,因为她为我们带来了丝绸。

生3:我也觉得蚕姑娘不后悔,因为她带给我们美丽,她自己觉得很高兴。

生4:蚕姑娘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张扬,所以尽管生命短,但她已经为我们做好事了,她很高兴。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人了解了蚕的一生。一、树立整体意识段落结构的分析虽不是低年级教学的特点,但从整体把握,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还是要渗透在其中的。本文脉络清晰,就让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循环的板书,让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蚕的生长,对蚕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二、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本文中的词语主要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个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大又小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三、注重构段的训练本文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适当板书,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文章背下来了,等于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习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说的真不错。”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恩,你说的是对的。”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你说的完全正确”。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又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引导学生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与语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先彻底、周全地想清楚,在这之后,学生的说话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我上面的一个教学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我鼓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知道什么说什么,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按照条理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此时我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要求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理顺自己的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九

蚕,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不易接触到的昆虫。这对教学《蚕姑娘》这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来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缺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再是费劲口舌,也无法体会到课文的精妙。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天都有人在上课,如何解决这棘手的问题呢?上课铃一响,灵感几乎也由此催生:用简笔画为孩子们画出蚕的生长过程吧!

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课题,开始了授课:蚕姑娘从哪里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个问题简单,孩子们很快说出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我随即在课题的上方画了一张纸,纸上点了很多小点儿。根据我童年的记忆,蚕卵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孩子们不知我要来这一招,立刻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课堂进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这让我想起窦桂梅的“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句话,更激发了我把课上好的斗志。于是,开始领着孩子们用朗读走这一趟蚕的生长过程。而我手中的粉笔,则随着孩子的朗读画着蚕从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直至结茧成蛾的状态。此时再看黑板,围绕着课题,已有了六个小圆,用箭头把这六个圆连起来,就成了蚕的整个蜕变过程。告诉孩子,这时蚕又开始周而复始地繁殖起来。孩子们更吃惊了,对这未知的.昆虫充满了兴趣。

在兴致勃勃的图解完全文后,我给了学生一分钟,让他们试着背诵。居然大多数同学都会背了。假装夸张地问他们怎么这么快就会背了呢?孩子得意地回答:看着图背,一下子就记住了。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也没有多媒体把形象直观的蚕呈现给孩子,甚至我的没有经过训练的简笔画还显得那么拙劣,但学生却很感兴趣的接受并很快的内化。想起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指出:“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块)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本节课,架起这两者桥梁的便是这图了。当学生声音、图像合成一体时,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意象,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月亮姑娘教学反思篇十

《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小文章,形象地介绍了蚕一生的四个变化:卵——蚕——蛹——蛾,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几个小朋友家里正好养过蚕,说了不少关于蚕的知识,然后出示了四幅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段话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在第一课时小朋友就对蚕的生长有了深刻的了解。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正是向我们介绍每一阶段的特征。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总结了学法后,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个填空:从()里钻出来()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第二次变得又();第三次变得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反复的朗读也为背诵打好了基础,三堂课下来已经有不少小朋友能全文背诵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