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苏轼定风波教案(优质18篇)

苏轼定风波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3-11-26 07:47:07 作者:ZS文王 苏轼定风波教案(优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从以下链接中下载,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苏轼定风波心得体会

苏轼定风波,纵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幕。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生经历中常常伴随着波折和困境。而《定风波》这首词,正是他在人生低谷中创作的杰作。通过分析苏轼定风波的心得体会,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苏轼的胸襟和修养,更可以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有着深刻的启示。

第一段:《定风波》的背景和苏轼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的背景是他被贬谪广州,迫使他离开京城投靠南方。在他的一生中,遭遇了诸多的挫折和困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以极其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处境。《定风波》一词,描绘了他对自然界风暴的形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澎湃和矛盾。尽管身陷囹圄,但他的心态依然自由、乐观,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段:苏轼对困境的认知和态度。

苏轼在《定风波》中表达了对困境的客观认知和积极应对。他写道:“落叶风前卷,游丝雨后飞。”这是对风暴来袭和结局的形象描绘。苏轼用形象的语言和场景,描述了他的心境和对困境的态度。他并没有嘲笑自己的命运,而是积极地把困境看作是磨炼自己的机会。他在“希夷公”这一角色中,表现出了对逆境的坦然和从容。

第三段:苏轼的处世哲学与心灵修养。

苏轼的处世哲学和心灵修养有助于他面对挫折和困境。他坚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足以成全一生。苏轼也有着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力量来化解困厄。他在写《定风波》中表达的自然意象,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自然法则的领悟,这也成为他心灵修养的一部分。

苏轼定风波不仅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许多启示。他的坚韧不屈和积极应对态度激励着许多人。困境和挫折并非终点,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积极面对这些挑战,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第五段:对于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苏轼的定风波给我们带来深思和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放下困境,用宽广的心胸去容纳一切,接受自然规律的安排,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我们要相信,任何困境都不是永久的,只有在坚持与努力中,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总结:

苏轼定风波是一篇描写困境和挫折中顽强向前的词作,以他坚韧的意志力和乐观的心态,激励和鼓舞了许多人。我们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要学会接受困境,从困境中寻找机遇,磨砺自己的意志,不断提升自己。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只有在风暴过去之后,飞翔在大自然中的蝶会更加美丽。

苏轼定风波教案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定风波苏轼教案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

《定风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苏轼定风波教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苏轼定风波心得体会

定风波,乃是苏轼一生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一段经历。这段历史发生在北宋末年,那个时候,苏轼已经成为了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坛和政坛上都有着相当高的声望。而这次高宋的政变,让苏轼落得了个事业双双破产、家中散尽财产的下场,苏轼更是被下放到了岭南地区的儋州,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岳阳楼之行,便是在将因这次定风波。对于苏轼来说,定风波是一段深刻而痛苦的经历,但正是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对人生、对社会认知的一次颠覆,也让他在困境中重新审视人生,领悟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真理。

首先,苏轼在定风波中体会到了人事无常的真理。定风波之前,苏轼是名利双收,处于他的事业巅峰,然而事业就如同飘渺的云彩,一朝被人打破。这次政变使得苏轼功名尽解,一夜之间名声扫地,原本极受景仰的文坛巨子也成为了众矢之的。通过这次事件,苏轼深刻领悟到世事变化无常,歌颂者很快可以成为批评者,而批评者也轻易可以沦为被批判的对象。这让苏轼明白到名利乃是浮云,从而不再过于看重名誉和地位。

其次,在定风波中,苏轼体悟到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道理。苏轼在被贬儋州期间,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反而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新家。他立志在这片土地上作出一番事业。无论是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还是为人民普及文化知识,苏轼都在尽己所能地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为人民提供帮助。苏轼在这个时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公正的理解,他追求道义正义,把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再者,苏轼在定风波中体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观。尽管处境艰难,苏轼仍旧坚守他的信念,他总是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对文艺和善政的理想,从不妥协。在岭南,苏轼写下了他的《岳阳楼记》,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人道主义思考。这篇文章不仅在那个时候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积极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苏轼的这种担当和胸怀,为后人树立了不妥协和进取的榜样。

最后,苏轼在定风波之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到了一次全新的重生。他明白了名与利的浮光掠影,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力量和个人命运的相互联系。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人生,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和人民。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和,以及对世事的超然和洞察。苏轼的心灵成长和价值观的转变,既是他个人经历的成果,也是他对定风波的深刻体验的结晶。

通过定风波的经历,苏轼逐渐变得成熟,不再追求名利,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和纠正上。他成长为一个对人生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和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苏轼在困境中找到了自我,他的心灵之旅无疑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所启迪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勇敢面对社会的挑战,用苏轼的定风波之经历来充实我们人生的价值。

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

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1课时。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然后完成导入时试题。)。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请听——(再读《定风波》)。

诵读《江城子》跟《定风波》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苏轼《定风波》【】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苏轼《定风波·红梅》阅读练习

《定风波》一词,借他人之事,抒自身之情。其下片云: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看。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

“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下面“诗老不知梅格”,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

读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上学期学的,老师已为我们讲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来读时,却又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爱的词人,有关于苏轼的史料、《百家讲坛》、以及他所写的诗、词,我都读过、看过、背过。苏轼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仕途上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是仍然抱着一种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事实。而《定风波》这一首词,就体现了苏轼被贬之后,他能够坦然的去面对,没有其他文人的那种怀才不遇和满腹牢骚;他心中想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而我最钦佩苏轼的就是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精神。

这首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苏轼在出去游玩时,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来雨停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点当时的背景的话,再读这首词,感觉就会不一样。苏轼写这首词是在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这经历许多波折之后的苏轼就是《定风波》中的苏轼。这雨,就相当于贬谪,而苏轼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着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并不看重这次贬谪,先看“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中略带俏皮,又带一些挑战性,而从“吟啸”和“徐行”来看,这分明是很轻松嘛,试想,如果你被老师一顿批,还会在雨中漫步,或者时不时的喊几嗓子?这说明,这点小事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此时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这“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烟雨”是一语双关,代指政治气候,这不就是说,在这场里,我苏轼就能够穿着蓑衣,可以任凭风吹雨打,照样来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阙,看了就会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觉,“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头看看曾经的沟沟坎坎,在转过头来,还是依然,这样心中无风无雨,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淋雨之狼狈,也就是怀才不遇的心情。换种说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也正凸显了苏轼会抱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现出他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这就是苏轼这首词所要体现给我们的一种心态。也许也是我们要在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榜样。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种平常心,那做起来就会顺利很多吧!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试题答案】。

1、c点拨:abd的正常语序应为:a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枣花簌簌落衣巾;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暗渡迢迢银汉。

2、d。

3、b点拨: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b点拨:“吟啸”是指“吟咏、吟诗”,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5、b点拨: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7、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2、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7、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试题答案】。

1、d点拨:a:两个“风流”意思相同,都指“英雄的业绩”;b全对;c:“千古”表示时间很久,不是实数;d:赢得:只落得;可堪:哪堪,不堪。

2、b点拨:借代,其余为比喻。

3、b。

4、a点拨:以凄凉之景,表离情别绪。

5、c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6、d点拨:据词的句式及格律来看,甲处应是五字,乙处应是六字。

7、c点拨: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符合词中信息。

苏轼定风波赏析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习完成。

苏轼定风波心得体会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其中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定风波》。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表现,引发了广泛的涵义与讨论。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读过《定风波》后,对其中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个人对苏轼《定风波》的心得体会。

首先,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深深的忧国之情。词中所描绘的定风波是他远离朝堂、归隐江南的象征。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苏轼投射出对满朝文武的不满与失望。他所表达的忧国情怀不仅仅是对朝廷腐败和无能的愤怒,更多的是对社会风气的担忧。他在《定风波》中选择借自然景象来批判社会,以期唤醒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关注。苏轼用“风”来喻指社会风气的变异,用“波”来象征对人心的撞击和冲击,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变化与流转,他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殷切渴望。

其次,苏轼的《定风波》中还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在词中,他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壮美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他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将云、花、春风等自然元素和人的思绪内心相融合,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温暖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苏轼提醒人们应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向往美好事物,追求幸福和喜悦。

第三,苏轼在《定风波》中呈现了对命运的思考。他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无边落木和长江滚滚来,寓意着命运的无常和无法抵挡的力量。苏轼这样描绘命运的力量,既是对自然界的描绘,也是对人生重大转折和挫折的思考。他深知人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但他并不向命运低头,而是鼓励人们要积极面对挑战,迎接人生中的风雨,不被命运所左右。

第四,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写道:“复下白波静,千钧救与投机泉”。这两句词句既表达了他对艺术追求深度的渴望,又展示了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笃信自我价值的品质。在苏轼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与世无争的态度。他希望通过艺术表现推动社会的美好前进,与社会共享人生价值。

最后,在苏轼《定风波》中,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自由的理想状态。他在词中写道:“遥闻浩荡汉阳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何用鞭牛作策杖。”这是对自己归隐江南之后的境况的描述,虽然无法在朝堂上发声扬名,但他依然保持文人的自信和自由。他认为,内心的宁静和境界的高远更加重要。这种理想状态,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放松和自在的心态,也启示着人们对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苏轼的《定风波》无论从题材还是意义上都是一首卓越的词作。通过对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品味和对苏轼的追寻,我们能深刻了解苏轼对社会、自然、命运和艺术的思考和表达。他在词中所表现的忧国之情、对自然界的感悟、对命运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宁静的理想状态,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读完《定风波》,我对苏轼的人生追求和独特的思想境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苏轼词》

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

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

景,清商不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读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我劝慰自己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淡然、清雅、平和、从容的心态,顺境或逆境,都淡然从容地去面对。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骄傲自满,失败之时不灰心丧气,收获的时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时候不抱怨。学习苏学士淡定自若,宠辱不惊的胸怀与魄力。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态潜心育人。

作为教师,我希望,我的育人过程如夏花绽放,我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优雅美丽,由内而外散发着淡然平静。当尝过工作中的五味杂陈、历尽育人世事后,让自己更从容淡定地面对教育过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让岁月赐予我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未来的日子或许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或许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论为人师的过程中波澜如何折腾翻滚,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永远是春天。

《苏轼词》

梦也。然公诗复云:“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

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沣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

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定风波》为苏轼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健康励志演讲稿(实用18篇)
    失败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总会找到成功的门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励志故事,或许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启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
  • 11-26 读镜花缘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模板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愿大家都能从中受益。。经过一周的军训,我们逐渐习惯了这军事化的生活,体会到
  • 11-26 山东泉城济南范文(21篇)
    山东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山东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指导。5月4号,我们到济南游玩。
  • 11-26 政治忠诚政治定力自我评价大全(15篇)
    通过自我评价,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思路和方向。这些自我评价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自我评价例子。自我评价是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
  • 11-26 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时的灵感和参考。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 11-26 八年级第二单元寻觅春天(通用18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言语抒发情感,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细腻。下面是一些写得不错的优秀作文范文,可以让你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成功之处。又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切都
  • 11-26 以案促改的剖析材料(优秀18篇)
    通过撰写经验材料,可以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得失经验记录下来,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经验材料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写作经验材料的范文,供大
  • 11-26 物流年终工作总结大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在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努力工作的汗水和收获,同时也能够提取到一
  • 11-26 经发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模板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内工作情况进行概括和评估的一份报告。下面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年初以来,在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紧缩信
  • 11-26 学生自我鉴定(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既可以是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品,针对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范文范本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范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