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红色旅游导游词(实用6篇)

红色旅游导游词(实用6篇)

时间:2023-09-29 05:08:07 作者:琴心月 红色旅游导游词(实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一

各为游客大家好,我叫马秋雨,大家可以叫我马导。今天,就由我来带着大家走进这美丽的泰山,希望大家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要破坏这美丽的景色呀!现在,我们出发吧。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泰山。泰山的主峰是玉皇顶,高1524米,山峰挺拔峻秀,雄伟壮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山上有南天门、斗母宫、经百峪、黑龙潭、日观峰等古迹。泰山已有20亿年的历史,是一个由断层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许多山峰都被侵蚀化为平地,而由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的泰山,却仍巍然屹立在大地上,现在人们经常要用“稳如泰山”来形容基础的稳固、不可动摇。

游客们,现在我们是在泰山的“十八盘”这一段。“十八盘”是登泰山最艰苦的一段行程了,请大家要注意安全。“十八盘”自对松山至南天门,约千米。盘道两旁,山峰耸入云霄,如壁直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南天门之下就是摩天云梯,云梯中间有一石坊,叫“升仙坊”。摩天云梯高挂天门,矗立于悬崖之间,化天险为通图,使游人得以攀登而上,直达天门。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南天门。南天门俗称“三天门”,元代道教张志纯首创此门。碧霞祠是岱顶上最大的建筑群。碧霞元君上庙为宋大中祥符年间修建,正殿内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右为送生娘娘,左为眼光奶奶。大殿前有明代铜碑两座,祠内有铜铸千金鼎和万岁楼,南神门上有歌舞楼,整个建筑布局周密,结构严谨,玲珑精巧,金碧辉煌,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胜似天上宫阙。

各位游客,我们的行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记住这雄伟壮丽的泰山,如果大家对我的服务有不满意的地方,请提出保贵的意见,希望有机会再为各位服务!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刻参观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建的。为防御外敌入侵,秦朝,汉朝和明朝共修建了一万三千多里长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大家看,长城全部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砌筑而成的`。城墙外沿那两米多高的成排建筑叫垛子,垛子上面的方形口子是望口和射口,是打仗用的。城墙顶上那一座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这样打仗时城台之间能够互相呼应。

各位游客,那时可没火车,汽车,也没起重机,这一块块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以及建筑材料都是靠人力抬上去的,是现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难怪世界上都公认它是一大奇迹!

参观了长城,大家要记住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只有亲眼目睹了先辈们的这一伟大创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

这天就参观到那里,欢迎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咱们现在正行驶在郑汴大道上,途径中牟就会到达开封,路程大约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未到达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名人名城——开封。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说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因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代的都城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有百万之多,被称为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今天我们就讲讲北宋的都城——开封。

这个城市的名字很奇怪“开”“封”?曾经有人说了两种比喻,说开封这个城市的名字,就像大河解冻一样,说冬天的河水解冻了,到了春天解冻了叫开封,另一种说法就是说开封这个名字自相矛盾,因为“一开一封”正好是相反的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开封的原名并不叫开封,它叫启封,启封城建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为了抵御东边的宋国和北方的魏国对他的侵扰,就修建了为了储藏粮食和兵器的一座城市,取得意思就是“启拓封疆”,简称“启封”。到了西汉时,汉武帝名字叫刘启,为了避汉文帝名字的讳,就把“启”改成了“开”,因为启和开是同义词,所以从汉文帝开始,开封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变化。

这个城市是八大古都之一,他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城市。

非常奇特的第一点:这个城市是一层摞一层像叠罗汉一样叠加起来的一个城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是清代的开封,在清代的开封城下大概几米的地方是明代的开封城,再往下面市宋代的开封城,再向下是唐代的开封城,在现在开封城13米深的低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所以开封城他显示了城与城叠加的一个形式,所以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城摞城。

当然这个城市出现城摞城的主要原因是河水的泛滥,是泥沙淹没了旧城,然后再旧城的城址上再建新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过程。但是也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城摞城的现象。而且我们今天的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开封城摞城的现象,而且他还是城墙摞着城墙,马路摞马路,中轴线摞中轴线,也就是说修建开封城的时候,它的中轴线是没有变化的。今天开封的城市里有一条路叫中山路,这条路就是宋都御街的一个垂直叠压的,所以这种现象在开封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而在世界上其它的城市中都没有这种类似现象的,当然这个现象也给开封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开封城摞城的现象意味着开封经历了五次洪水对开封的毁灭,因为开封城的北面20多里的地方就是黄河,直到今天黄河的河床比开封的要高出11米。

在开封城成立的2700多年间,开封共决口泛滥42次,其中五次是完全摧毁了开封城,当然每一次开封城被毁以后,每个王朝的人又迁回来,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的开封城。这样开封的发展历史,他数次被毁灭的历史,也早就了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品格,就是“黄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烈火烧不垮,灾难压不倒”。

在开封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历史名人,而在中国古代最为人们知道的.就是北宋建都开封的时候出现的两个人,一个是包拯(包公),另一个就是著名的杨家将,这两个人物目前在开封都有它的历史遗存,有包公祠和开封府,在开封府里面还可以看到一直留到今天的开封府题名记。这个开封府题名记是北宋建国100多年以来,历届在在开封担任府尹的人的一个简历介绍,实际上就是北宋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一个花名册。其中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据说这就是包拯他曾经在59岁时,担任过开封府尹,因为开封当时是北宋的都城,开封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长官了。但他的名字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只有一个凹陷的槽,。据说这个开封府的题名记是后世的老百姓在参观的时候都用手去摸这个包公的名字,包公的名字就被摸凹陷下去了,到南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凹槽,其实包拯在开封只做了一年的多的府尹,人们之所以怀念包公是因为他在开封担任府尹期间,要求把开封府大堂的正门大开,允许老百姓自由上公堂告状,另外他惩治的都是京城的贪官,富豪,恶霸,刚正不阿,为民除害,所以深受百姓的爱戴。

另一个在开封流传很广的就是杨家将,在开封有一个天波杨府是纪念杨业和他的子孙抗击当时的契丹人的故事。

杨业本来是西汉名将,后来归附宋朝以后,就为宋朝镇守陕西边塞最后因为受到主帅潘美陷害,再受伤以后被俘,最终绝食而死,此人被称为“杨令公“所以从”杨令公“杨业开始,他的后代包括他的媳妇,儿媳妇成为一个系列,宁死不屈,抵抗外敌的一个英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封人的骄傲,也是形成今天开封人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

开封市一个非常有奉献精神的城市,我们知道开封他在北宋时期,已经成为大宋王朝的国都,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开封一直是河南的一个首付,一直到民国时期,河南省的省会一直都设在开封,到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才从开封迁到了郑州,而迁到郑州的原因,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19世纪末在洋务运动崛起以后,中国开始有了现代化的铁路,当时修建横贯南北的京汉铁路,就是从北京——郑州——汉口的铁路,后来的汉口——广州也修了铁路,再往后把这两条铁路打通,就是我们的京广铁路,这个铁路原来修的时候,原计划是要经过开封的,经过开封的话,第一他是走直线的,走郑州的话它需要拐一个弯,在一个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的省会。但是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承办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觉得开封段的这一段黄河河床面积太宽不好修,如果修到郑州莽山这个地方,是黄河最狭窄的地方好修,,为了节省经费,所以张之洞决定这个铁路不从开封经过,就向西挪了七十公里,当时的一个小县城,叫郑县。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所以这样一来京汉铁路从郑县通过,也就是从郑州经过,而不经过开封,这就给开封带来了一个大的问题,因为开封的交通不便利,因为他不是京广铁路线上的城市,所以开封在1954年把领导河南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交给了郑州,也就是从这一年河南省的省会从开封迁到了郑州。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这个城市有他独自特有化品位,开封文化很受大宋文化的影响,大宋文化的遗传在开封表现的实足,可以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进了皇家寺院,让他画一幅汴京城的景色,张择端花费了很长时间,画了京城成交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画完以后多才多艺的宋徽宗用一种特有的书法体叫瘦金体,在上面题字。这幅图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他曾经五次被收藏在皇宫里面,四次从皇宫被盗出,但值得庆幸的是至今还非常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第二,就是大宋文化的丰富性。中国古代历来有四大发明,但是除了蔡伦的造纸术是汉代发明的以外,像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三大发明都出现在宋代,所以宋代我国古代一个极其繁盛的时期。

北宋文化在开封留下来的影响非常大,北宋有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这些人的书法一直影响到今天开封的书法。开封学习书法的人很多,开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批命名的“中国书法名城”,开封有个碑林叫翰园碑林,它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书法名园,开封市现有的国家书法会员121人,这个数字比其他一个省的中国书法会员还要多。

开封在宋代还成立了一个专业性的大学叫文绣院,是专门学习刺绣的,所以开封汴绣也是名闻全国的,我们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曾经把一幅著名的汴绣《清明上河图》送到人民大会堂,放在人名大会堂的河南厅。

开封目前著名的还有,开封夜市,而开封现在著名的夜市是鼓楼夜市,是来源于北宋的州桥夜市,北宋时期最有名的就是州桥,州桥夜市延续到今天就是现在鼓楼夜市,鼓楼夜市的品种不仅开封人喜欢,而且郑州人,许昌人,新乡人经常晚上开着车,跑到开封去吃夜市,吃完后然后再返回的。

夜市小吃的品种繁多,味道各异,有老开封人喜欢的黄焖鱼、馄饨、火烧夹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汤,也有年青人喜爱的八宝粥、冰糖红梨、花生糕等。夜市上的凉粉摊很多,“老开封们”吃凉粉颇有讲究,红薯粉、绿豆粉做成的凉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酱和辣椒,若炒得不黄不焦,他们是不会满意的。品尝过开封炒凉粉的游客曾说:“不吃开封的炒凉粉,就等于没有来开封”。

众多的开封美食中桶子鸡是一绝,用三年以上的母鸡,经过百年老汤煨制而成,色泽金黄,肥而不腻,鲜嫩脆香,创始于北宋年间的开封马豫兴桶子鸡更是其中的绝品。

被称为“女生杀手”的杏仁茶,据说这是由宋朝宫廷传入民间的风味小吃,不但色香味俱全,还有养颜美容之功效。

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惟要记住,吃灌汤包子注意抄底,横中一吃,否则,未及将汤汁吸纳,其汤就顺着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汤沿臂而流,可及背心。所以,吃灌汤子必须全神贯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顾。

灌汤包子不仅有形式美,而且其内容也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们大家对开封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咱们马上就要到达今天将要参观的景区了,稍事休息一下。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五

缙云山,雄峙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米—951米,山间早霞晚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观云雾之奇,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景区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素有“小峨眉”之称,是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饱览自然风光的最佳去处。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森林面积达13平方公里,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246科,922属,1966种,其中有桫椤、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5种;有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特色植物38种,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和植物物种基因库。山上竹林茂密,品种多达十余种。有节肢动物2纲,20目,147科,1264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1目,51科,189种。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野外实习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重庆市环保教育基地”、“重庆市绿色教育基地”等称号。

最高,海拔1050米;狮子峰最险峻壮观,其余各峰亦各具风姿。

缙云山系全国自然保护区。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珍稀植物。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此树是1。6亿万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

素有“小峨嵋”之称的缙云山,堪称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以及观赏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的绝佳去处。

缙云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山中缙云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0xx年),后曾称“相思寺”、“崇胜寺”、“崇教寺”,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寺中自古办学,名为“缙云书院”。寺内现存有宋太宗诵读过的24部梵经。寺外石照壁上“猪化龙”浮雕,为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残像,据传是梁或北周作品。

旅游导游词

甘肃旅游导游词

华山旅游导游词

湖北旅游导游词

海南旅游导游词

兰州旅游导游词

安阳旅游导游词

池州旅游导游词

鸟巢旅游导游词

乡村旅游导游词

红色旅游导游词篇六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根”的情结。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解一点小知识。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就是自发移民。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记载的。

【二门楹联】

大家请往这里看。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二门上这幅对联后两句的意思是,迁民们的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谈论起大槐树后裔们脚上的小脚趾盖。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迁民壁画】

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

我们现在想,明王朝为什么要大移民呢?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山西作为“表里山河”,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于是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大好局面。明王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现状,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尤其是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记忆和最后标志。

【古大槐树处】

大家再看看这座碑亭。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祭祖堂】

这是祭祖堂。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大意为祭典活动连接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树荫蔽万里。祖宗功德庇护九州大地,寻根追踪皆归祭祖堂。每年祭祖节期间,有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万游子都前来祭拜。故乡对于海内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或概念而已,但更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寻根认祖情结,祭祖堂正是这样的抒情平台。让我们的祖先保佑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富盛,永远安康,永远幸福吧!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2023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教师演讲稿(实用10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
  • 09-29 最新公职人员交通违法承诺书 交通违法承诺书(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9 本草种植合同(优质5篇)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合同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本草种植
  • 09-29 宝宝宴致辞精简版(精选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 09-29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模板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
  • 09-29 教师信访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是我帮大
  • 09-29 实用安全主管简历工作经历大全(15篇)
    理想是对于自我实现和价值实现的追求,它让我们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实现理想需要我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理想总结,希望能够
  • 09-29 2023年接诉即办工作个人发言(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
  • 09-29 2023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校 中小学秋冬开学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方案(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29 2023年清明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简单的清明节的手抄报(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手抄报简单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