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问题>最新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汇总5篇)

最新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7 23:26:05 作者:笔尘 最新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易冲动,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再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六一儿童节装扮教室的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来源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先整体地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幅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中,通过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另外2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从而引出除数是7、9的除法,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计算497、279,并点名说出求商时所用的口诀。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诀,口诀缺几商是几。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精心设计活动。

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设计成帮助动物宝宝们解决难题。1、小猪吹泡泡:小猪正在练习吹泡泡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猪吹的泡泡飞得更高哟!2、小猴摘桃子:大家齐了协力让小猪的泡泡吹得更高了,小猴可急坏了:原来小猴子想摘些桃过节,可是树太高了,需要爬梯子,梯子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动物找朋友。3、动物找朋友: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有几只动物宝宝来到了我们班,想和大家交个朋友。谁能解决我身上的问题,谁就是我的好朋友!这样,通过一个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又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不足之处:

对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不够,感觉上就是让学生模仿用口诀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455应该先想几乘5等于45,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具体方法是:先看除数,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就想几的口诀,口诀缺几商就是几。

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探究新知(例4的教学)的部分,我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朋友解决"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从而帮助学生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学生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在主题图呈现的顺序上,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整副图;还是先出示问题,再出示条件。最终我决定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现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我再补充出示条件。问学生现在你们能帮他解决了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后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需要两步来计算),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列算式去计算.但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要整体观看整幅图所给出的条件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历联系整幅图、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审题。

在教学做一做及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说了说,要解决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建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做一做的类型和例题的类型有些不大一样,导致学生在刚学了新知转到做一做的变题练习时,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够在上了例题之后,先将书后的第一题(和例题题型一致)给孩子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尤其对一些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在整个练习中,由于我在备这节课时把重点摆在让学生会分析题目上,忽视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没有让学生自己审题,都一直扶着学生做。这点导致了学生在自己做练习时也忽视审题,找不到题目中的已给出的条件。所以他们自己做题时就无从下手。可见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要给孩子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审题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节课讲下来,我认为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的问题:

1、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扶、放的度。对于学生,我总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习惯把题目中的难点告诉他们,引起他们的注意,避免出错。但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能力角度,学生没有真正的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学生内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学习中通过被肯定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堂课没有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解出题目的信心,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课堂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做,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我这几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深深地体验到作一名好教师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惧,每天、每节课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

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我以通俗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我哪个地方还不知道,我还不会算,然后再提示他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加强理解。

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这节课努力实践的目标。

一、利用富有童趣的画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大象运木头”、“草地上的小动物”等素材有机的组合在了一幅图画中。借助图画,把学生带到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随后勤劳的大象,可爱的小鹿,调皮的小猴……都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生动的语言跃然图上。

二、运用独特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行探究

教学教材中的“做一做”时,我首先出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然后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紧接着让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一共有多少之小鹿?”“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都参与了这次探究活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气氛活跃,人人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与别人讨论交流的同时,既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在处理“小猴图”的时候,我又作了小小的改动。首先我给学生出示的小猴图表示的是2个4相加,学生用乘法计算出小猴的只数以后,我说:“小猴玩累了爬到树上休息去了。(一边移动一只小猴到树上)现在我想求小猴的只数,又可以怎样列算式呢?”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立刻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马上有学生想到2+3+3=8、2×3+2=8的计算方法。还有学生想到用3×3-1=8。这样的变式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才能用乘法解决。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有人说,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最有价值的。确实,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三年级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1.有24只羽毛球,平均装在4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装几只?

2.每根跳绳3米长,学校买来18米塑料绳,可以剪成几根跳绳?

3.吴老师有30张卡通画片,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张画片?

4.30个同学平均分成5组去浇树,每组有几个同学?

答案

1.24÷4=6(只)

2.18÷3=6(根)

3.30÷6=5(张)

4.30÷5=6(个)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