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优质5篇)

最新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23:13:03 作者:笔砚 最新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篇一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篇二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用尺子量身边的小型物体的长度基础上学习的。提出一个问题,黑板有多长,我先用学生尺去量,结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学生一阵嘘嘘声,太麻烦了,后来一个学生说她的尺子比较长,是30厘米长的,稍微快点了,但是还是很麻烦。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是有很长的尺嘛,还有学生说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结果量出来有4米长。

量黑板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来量,老师帮忙。提出除了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测量。

让学生说说米尺和学生尺的不同用途,学生就说,量大型的物体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体用学生尺比较好。

详细认识米尺,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最多是100厘米,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为总长是1米,说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长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长。当孩子们平举着手臂,微微向前弯曲,大概就体会到了1米原来是这样形象的。

第一天忘记带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带来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围,挑一个胖点的,瘦点的,先教学生怎么量,然后让学生给学生量,让学生给老师量,分别把数据记在黑板上,量了几位同学后,学生对腰围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来一位学生,估计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估计得比较合理。因为量衣尺不够,只有个别同学实践量腰围。所以需要布置到课后作业,让学生家里去量。

学习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长度感,即使身边没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计物体一边的长度。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估计一下,以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在学生学会了用食指宽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微微弯曲表示10厘米,用两个手臂平举微微弯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计了。

先估计教室长度,估计学生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测量。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课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绳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篇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 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 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1 cm长的物体,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 1 cm 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 1 厘米、 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以及用手比画 2 厘米有多长, 使 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 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 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 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 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去思考、 去探索。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 要求还没有讲清, 学生就开始行动, 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 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在表达时, 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 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 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篇四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2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还没有讲清,学生就开始行动,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在表达时,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确定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