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纸短情长散文 月亮情结散文月亮情结散文(汇总10篇)

2023年纸短情长散文 月亮情结散文月亮情结散文(汇总10篇)

时间:2023-10-14 15:32:02 作者:碧墨 2023年纸短情长散文 月亮情结散文月亮情结散文(汇总10篇)

欢迎词是为了庆祝和纪念,它可以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分享喜悦和成果。注意欢迎词的节奏和语调,在口语化的表达中也要保持庄重和礼貌。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欢迎词范文,希望对你的撰写有所帮助。

纸短情长散文篇一

月亮情结(网友来稿)

邢文举

应该说,中国人有月亮情节;因为,每当月亮升起来,放射出它的光芒,便惹起中国人的万般情愫。征夫怨妇,望月而叹;骚人墨客,感月而哀;悲欢离合,乡恋别愁无不跟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东升西落。似乎一切的忧愁烦恼统统是被月亮无端招惹出来的。在中国人眼里,人们的种种心境,都能假月相证,月亮有着无穷无尽的意蕴,请让我撷取一二,奉献给各位朋友。

一.月亮能引发人的宇宙意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空中明月把人思维引向苍穹引向宇宙引向神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引发了人的无限遐思。

二.月亮能引发人的的生命意识。月亮的升沉圆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多像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无怪乎人们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三.月亮引发了人的缺憾意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没有十全十美。

四.月亮引发了人的沧桑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的永恒,人事的`有限,使人生发出不尽的感叹。

五.月亮象征了人的理想。月亮高居苍穹,可望而不可即,“明月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亮像极了人生的理想。

六.月亮代表了完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的皎洁引发人们对纯洁无瑕的崇拜。

七.月亮引发人的思乡之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牵动了游子的乡思,他们不能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八.月亮引发人的团圆意思。“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月亮圆了,孤寂的人怎能不黯然泪下,怎能不“清风明月苦相思”。

作者邮箱:xingwenju@

纸短情长散文篇二

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也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沿岸古迹林立,从长江入口处开始,沿岸有瓜洲古渡、全国名刹高旻寺;有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有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

生活在扬州,对这条运河并不陌生,却依旧感觉它像一位神秘的武士。神秘是因为它的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武士则因为她比想象中的坦荡宽广。而现在看看,我感觉它更像精明干练的少女,没有长江的壮阔,很是细长,且又没有瘦西湖的`婉转柔美,走势直来直往,多少有些工整。我想运河若是一位女子,她定是一位潇洒可比男儿的活泼少女。虽比不上许多名川大河的诱人姿色,却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散发着朴实的精彩。

春天的运河很美。“多情最是杨州柳”,运河堤上依水而傍的扬柳,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树影婆娑,似青烟绿袖,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桃红柳绿。远处绿雾中瘦西湖白塔的塔尖和五亭桥的飞檐翘角隐约可见,那翘起的檐角,仿佛向游人倾诉远古的玉人吹萧,翘首千年等待的悲凉故事。

傍晚行走在运河边,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的景色,河面的船只,好似都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的油漆,让人勾起绘画的欲望。画卷长长的,有股“数点扁舟向斜阳”的诗意,简单而直观。

早晨,再次漫步在古运河旁,你会惊讶地发现她早已和两岸百姓融为一体。阿婆手执衣槌坐在河边,河水轻轻托举起小木盆,悠悠荡漾,敲打声顺着河水的波纹传递到脚边,有了轻微的震动。邻家阿公早已端来小凳,坐在柳树下,手抱朱红色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哼着扬剧。杨柳依依,和对岸的古槐相衬,竟不显得突兀,反而相得益彰。我再一次凝视,竟蕴育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平添了几分生机。

渐渐地,渐渐地,河面的船只多了起来,密密麻麻的泊船好似壮观的“龙门阵”,给运河增添了几分威武。

当我收回目光一低头,不经意间看见不远处的泥土中反射出点点光芒。走近了它,用手指头将它一点点从泥土中掰出,一看,原来是一块青釉瓷片,颜色已经有些褪去,但花纹依旧精妙美丽。或许它是金兵进城时砸碎的花瓶的一块,或许它是唐代某个大户人家精致的瓷盘的一角,或许它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碗,但是无论它曾经是什么,它都代表了扬州的过去,记录了扬州的历史。

现在,当大运河被拓宽,奔流着生机,经历了太多的繁华,淌过了扬州千年文脉,我想她更需要静下心来,悄悄地沉淀,积累扬州厚重的人文历史,沉淀扬州丰厚的文化底蕴。

纸短情长散文篇三

也许没有人会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在乎到处都有的南瓜,心里的尊崇甚至犹如一尊无处不在的神灵,这是爹妈遗留给我的好传统。爹妈未去之前,任何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心里的地位,都没有极普通的南瓜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小的时候,我也是很不理解爹妈的过激行为:不就是个南瓜吗?哪家没有三五个呢?谁稀罕它呀!可能这世上除了我的爹妈,不会再有人对南瓜如此顶礼膜拜了。

直到妈“走”了之后;爹,有一天也病得不轻,医生断言:“准备后事吧!”眼看着,爹也要步妈的后尘走了。

我流着泪问:“爸呀!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

爹头蠕动了一下,嘴也机械地张了一下。然后他用手指指指我的书桌呢喃着说:“南-瓜-下-那张纸,你-看-看。”

爹断断续续地把话说完,就安祥地闭上了双眼“走”了。我成了没人疼爱的孩子了,在爹“走”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突然一下子长大了。我擦干了脸上滚落的泪水,强颜欢笑,全身心地投入爹的.丧事中,这样一直坚持到五七后,我才放松了点。

一天深夜,我于睡梦中,忽然想起爹的最后嘱咐,我一下子惊醒。于是,拉亮了电灯,找到了依然压在南瓜底下的那张纸。纸上歪歪斜斜写着一些文字:“南瓜,是我家的恩人,没有南瓜,59年我们一家人早就没命了,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结,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长。虽说一天只吃一顿南瓜饭,但我们一家老小都没怎么饿着、更没伤着,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尊崇南瓜的原因。整个乡镇,能有几户人家没有饿死过人呢。南瓜对我家的恩惠,难道不值得永远牢记心中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什么神呀,灵呀,教呀,都不信的来由。之前,我们也信过神鬼之说,也信过教,也没改变过什么。你妈说,以后我们啥都不信了,就信南瓜神;因为啥都骗人,只有南瓜,不骗我们,对我们实诚,在要命的时候,是南瓜渡我们一家老小走出了罕见的大饥荒。我怕自己突然不告而别,就留下了这些文字给你;我怕我“走”后,你不再信仰南瓜神了。所以留下这些文字给你,是想告诉你,做人要实在,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即使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至于信仰,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这我不是不知道。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呀,切记!”

看完爹的遗言,我才知道我家为什么总与人家有些异样,原来是信仰上的区别。怪不得,人家的孩子都说我家是另类,都不喜欢跟我玩。即使跟我玩,也都是不怀好意,总是想方设法地整我。久了,就有了恐惧症,从此远离了这些喜欢捉弄我的那些人,养成了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习惯。直到我读高中,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才逐渐地走出了孤僻的阴影。阳光男孩的称谓,就是读高一的时候,同学们送我的一个外号。班长说:“叫你阳光男孩,你从此就会与阳光同行,逐渐地会被阳光把你异化,成为大家中的普通一员,再也不会有人叫你另类。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大家。”

也是那年,我里里外外果然都焕然一新,从此告别了孤陋寡言的时代,迎来了属于我的美丽的人生新时代。

自从知道了南瓜的秘密之后,我也一心爱上了丑陋的南瓜。所谓的南瓜脸,就是说那脸很不养眼、很难看。但在我眼里,南瓜虽然形状多样,好像不中看,但却很好吃。尤其是吃多了细米白面的人,更是视南瓜如养身的珍宝。有商家独具慧眼,利用南瓜开发、生产出了味美色艳的南瓜饼,可谓是风靡全球。

记得爹在那张纸上还写过:“不管你的生活怎么变化,你都要保持着最初的心态,去面对滚滚红尘的诱惑;也不管到何时,你都要坚守对南瓜的真心喜爱,永远不动摇;不管你生活得是好、还是不好,都不能不种一些南瓜,留着自家吃,最好坚持每天都要吃一些南瓜,只有粗粮、细粮配合着吃,才可以达到完美的营养整合。爹知道,你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爹也不担忧你的未来,因为知道你是个心中有梦、有追求的人,有梦的人,终有一天会达成心愿的,所以爹走得非常安心。你若安好,便是爹的晴天。”

于是我利用零星的时间和星期天,把房前屋后的土地都挖好、整理好,然后种上南瓜秧,秋天的时候,竟然收获了很多又甜又大又好吃的南瓜。有几个小贩暗里相中了我家的南瓜,不断地打扰我,让我割爱给我高价收购,被我三番五次地拒绝,仍是厚着脸皮纠缠着我。经不起小贩们甜言蜜语的献殷勤,我就答应出让一部分卖给他们,小贩们这才一个个心满意足地离开我家、坐着拖拉机满载而归。

等人车都走远后,我给爹妈上了一炷香。跪着,告诉了他们,我的意图:“南瓜大丰收,太多。吃,是吃不完的,与其放在家里占不少地方,不如卖给急要的小贩一部分,这样利己又利人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卖了一些多余的南瓜,即换来了钱、可以购买油盐酱醋,又宽阔了家里的地方,还免去了管理它的麻烦,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相信您们若还在的话,也会像我这样做的。再说,谁跟钱有仇呢。如果放着方便不方便,我不是神经病、很亏吗!”

寒假的一天,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相约来我家。于是我整出了我发明的、丰盛的南瓜宴,来招待我的学兄弟姐们,大家吃过后,一个个只伸大手指夸赞我做得好,这让我很受用。我这才知道,所有的爱好,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的,比如我对南瓜的情结、喜欢。本来只是遵从爹的遗训无奈地去执行的,没想到,竟然就爱上了它,而且越爱越深。我在心里决定,继续研究、开发南瓜的资源,比如南瓜素,以及南瓜做得菜品,如果开发出来,豫菜岂不是如虎添翼、更加丰盛了吗。我也知道,要达到目标,路还远着呢。但不管路途如何艰辛,我都要倾尽一生的精力、所有,奉献给南瓜事业,这就是我所谓的爱好--南瓜情结。

纸短情长散文篇四

很多男生都有武侠情结,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就喜欢看一些打斗类的动画片。我五岁的时候,家里就买回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窑背上“栽”一根自制的“天线”杆子,凑合着接收了两个台,每到下午六点多点的时间开始播放动画片,比如《魔神坛斗士》,《恐龙特辑克赛号》,《天宫战记》等都是我的最爱,放学一回到家里,一搁下书包就开电视看动画。由于当时的信号不稳定,屏幕上总是布满了雪花一样的斑斑点点,模模糊糊只能看见人物的轮廓,更糟糕的是画面还或上或下不停地翻飞跳跃,我只有用力睁大双眼、放大电视音量听里面的声音凭空想象。待到把节目看完时,感觉头晕眼花的很不舒服,得静静地呆一阵子才能缓过来。

后来,因为村里有人偷电不慎把变压器给烧坏了,上面没有人肯管这种“闲事”,村里就有三年多时间都没有电。莫说是看电视了,就连我写作业都只能重新启用搁置了不知多少年的马灯照明。没电也导致了山下的水泵抽不了水,日常的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境,全村人只能用水桶到山下去挑水。而电视似乎一下子彻底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距村里五里之外的一个村子是大队部的所在地,后来改称行政村,不仅有水有电视,还买了一个类似于大锅模样的卫星电视接收器,几乎每户人家都看上了卫星电视,能收到好几套电视节目,让我们村里的大人小孩羡慕不已。有一年,刚放暑假不久,西藏卫视每天中午开始播放两集《射雕英雄传》,我们村的孩子每天都成群结队往返十余里去邻村看。看完回来的路上还兴致勃勃地讲里面精彩的故事片段,竞相猜测后面的情节如何向下发展,路途上一点都不觉得累。即使被突然降临的瓢泼大雨淋成了落汤鸡,也依旧跟打了鸡血似的欢蹦乱跳。当年《射雕英雄传》的魅力不仅仅是吸引了我们这些向往武侠世界的小孩子,就连出山种地的人,修缮窑洞的人,亦或是在灶台上忙活的主妇,一到播出的时间就全都不顾一切地扑到了电视机跟前,在场院里铡草的人们则干脆把电视机搬到了场院中间,一边铡草一边看《射雕》。

就在奔波着追《射雕》的过程中,我无意中见邻村一位同学手里有一套《霍元甲》的连环画,心就止不住痒痒起来,缠着人家说了几大筐的好话,才勉强借来让我看两天。结果我看完一遍又看一遍,反反复复看的没完没了,直到人家伸手问我要时才不舍地还给人家。看着同学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真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套精彩的武侠故事书,一定看个够!尽管我很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宽裕,根本没闲钱让我买这类“闲书”的。

我中学的第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开始认真对待写文章,从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细细斟酌起来,同时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最早读的是古典名著,由于当年条件限制,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武侠小说。我用节省出来的零钱买了许多古典的战争小说和水浒别传之类的书,谈不上多经典但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同班的校长儿子向我一本接一本的借,却从来不还。我等不及就问他要,他说丢了就不理我了。当时我并不明白他是故意不还我的书,心里还总可惜自己的书都白买了。

九八年,央视播出的大型连续剧《水浒传》,着实让我们疯狂了一阵子,晚自习的'时候,我们偷偷跑到后勤老师家里或者是街上去看。当时我正值初三,学校看的很紧,晚自习时校长和老师轮番上阵盯着学生,可还是刹不住学生们看《水浒传》的热情,班里经常空出一大片的座位来。校长气的咬牙跺脚:“谁要是再看电视让我逮住,揍你个半死然后开除滚蛋!这帮不知轻重的混账东西,马上毕业考试了还看什么破电视剧,班级的升学率上不去不说,连自己的前途也不顾了?”管归管,骂归骂,逃课看电视始终没有杜绝,很多老师胳肢窝里夹着教课书走路也在大声唱着“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县城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各色商贩云集,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大街小巷,人们摩肩接踵地穿梭在街道上尽情地闲逛。我和家人乘着村里的一台手扶拖拉机也来赶交流会,父亲给了我十块钱,让我自己去逛,买点吃的或者玩的。那时候的十块钱对一个孩子来说相当于一笔巨款了,我装着钱在街上逛了大半天,也没有买东西,最后,在书店里买了一套叫做《奇情仙缘武林劫》的小说,花了九块五毛钱。我捧着书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就看起来,直到和家人会合回家的时候才起来。父亲看我把钱都买了这种闲书,狠狠的骂了我一顿,发誓再也不给我零用钱了。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一句话也不敢说,悄悄地回家了。后来,很多人问我借这套书,也不知什么时候就找不到了。

正式读武侠小说始于高一。县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陈列的都是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我一发不可收拾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很多次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把钱省下来用来租书看。同桌的丹跟我志趣相投,我们看完各自租的书就又互相交换看,只是为了赶还书的时间难免走马观花,粗略地看个大概就匆匆忙忙把书还了。要是超过了还书的时间,又会被多计一天的租书费。

除了看小说,九十年代遍地开花的录像厅也是接触武侠更便捷直观的方式,而那个年代也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很多经典的武侠作品都被演绎的入木三分,一次次把我们带入那个刀光剑影的侠客世界,至今仍然光彩夺目。我特别喜欢电影版的《笑傲江湖》,那沧海一声笑的洒脱深深激荡着我向往武侠世界的心灵。直到今时今日,笑傲江湖的音乐一直是我的手机铃声,从来没有换过。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武侠小说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穿越玄幻等新的武侠形式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其中不乏一些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但绝大多数却是为博点击率语不惊人死不休,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或香艳、或恐怖、或惊奇的成分,这类小说光是名字就让我心生厌烦,绝不去看。不是情节不曲折,也不是悬念不吸引人,而是感觉这些小说里总是缺少了点什么。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形式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该有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问题的忧虑,以及人们对时代勇于担当的责任。我尤为钦佩萧峰对慕容博大义凛然解释何为精忠报国的精髓:一是保家卫国,二是改善民生,令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绝不会为一己私欲,妄动干戈,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这样的精神贯彻小说始终,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久久不能释怀。不需要多少搜肠刮肚的奇思妙想,小说也会血肉丰满,不会让人有缺少东西的感觉。“武侠”二字中,要做到“武”相对容易得多,只要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机遇外加自己的努力不难做到,可要做到“侠”就没那么容易了,不只是打倒蒋门神这种恶棍,也不是带兵出征杀敌那么简单,“侠”的精义恐怕连武侠大师金庸也无法准确的解释出来。《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对“侠”最深刻的理解吧。网络中流行的许多小说正是缺少了这类灵魂的东西,即便能博得眼球赚取点击率,也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消散在浩瀚奔腾的文山墨海中。

武侠是成人童话,同样具备文学自身迷人的魅力,读武侠能挖掘深刻的人性,汲取侠客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领略大爱无疆的侠义精神,如同我们挚爱的李小龙电影一样,催人奋进,自强不息!

纸短情长散文篇五

月亮光光

把老牛幺到梁上

梁上没草

幺到沟老

沟老捡到一个瞎核桃

……

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夜我和奶奶坐在院子一边乘凉,一边听奶奶不紧不慢地讲着好听的故事。

夏天的夜晚特别凉快,晚风吹拂着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蛐蛐蝈蝈唱着悦耳动听的歌谣;月光洒满小院,也洒在树枝上,树影婆娑。那时那刻,邻居的谈话声、小孩的嬉笑声以及驴子骡子的嚎叫声都交织一起,像一首月光曲,整个人儿陶醉在乡村夜晚的美景里,睡意全无。

奶奶讲完故事后,就教我数天空中的星星。看着密密麻麻的星星,我一颗又一颗地数,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数啊数,怎么也数不清!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你找最亮的一颗,那就是你的心!”我顺着奶奶的手指,找啊找,璀璨星空里真有一颗最亮的星。之后,每有明亮的夜空,我都会寻它找它,而它一眨一眨的眼睛也似乎给我说着什么。

我好奇地问奶奶:“那颗最亮的星星给我说什么呀?”

“乖孩子,它说你长大了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啊!”

奶奶接着指着那一轮明亮的月亮说:“月亮每月十五圆一次,你细心看,上面有一位老人正在给牲口拌草,他驼着背,用棍子搅来搅去,多像你爷爷的背影啊!”

我偷偷地看看奶奶,她泪眼朦胧,目光僵成了一条直线。我偎依在她的身边,凝望着月亮,生怕它飞走了。

奶奶和爷爷两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他们一生两个男孩,没有女儿。我就不解地问:“在那个年代其他人家都是四五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只有两个呢?”奶奶告诉我,在父亲两三岁的时候家里闹饥荒,爷爷就去陕西讨口粮。我白天在农业社种工分,晚上出去挖野菜、打槐树叶、煮玉米芯,就这样早出晚归,独自一个人养活着一家人。”

有一次,看着面黄肌瘦的二叔饿得哇哇大哭,奶奶想到了白天农业社收的萝卜在场里堆着,晚上没人看,可是那里传说鬼很多,平时一个人都不敢去。为了可怜的二叔,她只好硬着头皮去偷萝卜。晚上两点钟,奶奶蹑手蹑脚地往场里走去,边走边看,生怕被人发现了。她走进场里,忙拾了些萝卜,吃力地背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就靠在墙上歇息一下。突然,看到对面山上鬼火滚来滚去,时远时近,奶奶冷汗淋漓,浑身发麻,脚腿也不听使唤了,但又立刻镇定了下来,继续往前走,走到古崖底下,看到远处一个高大的背影,若影若现,时高时低,奶奶以为是看萝卜的人在追她,就不敢动弹了。过了一会儿,硬着头皮往前走。忽然,这个人转过了身,跟在奶奶的身后,走起路来没有声响,轻飘飘的。奶奶魂不守舍,她偷偷地转身看了一眼,天啊!满脸血迹斑斑的,是不是传说中的鬼啊!我今晚肯定要被鬼捉了,可怜的孩子咋办?她发疯似地背着箩卜一口气跑回了家。

哭顶什么用,人得生活啊!奶奶寻着最亮的一颗星星,祈祷:“没吃没喝,孩子们快饿死了,求求老天爷给我生活的勇气吧!让我度过难关吧!”霎时间,她发现月亮更亮了,星星也更亮了。

这岂不是“叫天天灵,叫地地灵”吗?感谢上苍啊!奶奶惊喜地寻思着。

在缺衣少吃的那个年代里,可怜的奶奶恓惶地熬了几十年。她是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坚强,真不敢想象。

每晚,她都会寻找天空中那颗最亮的那颗星星,并把对家人的牵挂全都装进了月光匣里……

也许是奶奶的善良感动了天地,也许好人一生平安吧,她肚子上的疙瘩破了,血水四溢,她感到轻松多了。在药物的配合下,奶奶的病竟然奇迹般好了!

那最亮的一颗星,它是奶奶的眼睛,给了我温暖和力量。高考落榜后,每晚向月亮诉说心中的痛,月亮好像抚摸着我的头,给我擦干眼泪,给我勇气和信心;当我走上补习之路时,每晚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与月亮对话,思念在外打工的父亲,思念爷爷奶奶。我下定决心: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路向前,绝不回头,最后终于榜上有名!

日子一天天过,人一节节地活。月亮,是我一生的牵挂,每每望着夜空里的那轮明月和眨眼的星星,心就会坦然:天之大,地之大,我有一双腿,有坚定的心,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儿!

纸短情长散文篇六

初识石羊是孩提时在母亲讲述老一辈背盐的往事中,那时石羊在我的意象中她只是一个出盐的地方;再识石羊是念小学时,在一次父亲的训话中偶然提及,原来父亲曾在那里上过学,原来那里还有孔庙、孔子铜像,原来那里还有在父亲那个时代大姚的最高学府。后来相继上了初中、高中、大学,我对石羊的认识就不再局限在以上的意象中了。然而我对她的向往却越来越强烈。

她离我的家乡桂花并不远,但俗人可能就是俗事多,多年来总未能成行,十二年前父亲的去世使我惧怕了,因为我的脆弱,我不敢去追寻他当年的脚印。这种遗憾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里堆积,使我心头又多了一块心病,连只要有父亲的梦里就都会有石羊的影子,或许父亲到现在还经常去那里吧。我想我真的得下决心,得找出时间去一趟石羊,对,是一定要去的。

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循着父亲当年的脚印踏上了这块我神往多年的故土。我的身心终于与她交融了。

站在这块土地上我才知道原来我并不是很懂她,我知道的仅仅是她的一小部分。然而在其间我能依稀的感觉到石羊的盐文化、儒教文化曾盛极一时。当被称为蛮荒之地的云南的大部分地域还在沉睡的时候,她就已经醒来,并且用她的盐文化和儒文化诠释着她的魅力。如果把她比做一位母亲的话,那么她身上的盐就是滋养周边儿女的乳汁,深厚的儒家文化便是她丰富的精神财富,她就这么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哺育和培育着下一代。

如今,古老的盐都她那曾经拥有过的繁华,失落得很彻底,只能从依稀躺在路边的建筑中还能看出点。然而站在了这块土地上她的过去、现在就犹如一副画展现在眼前。岁岁年年,人事沧桑,当所有的繁华都曲终人散的时候,悠悠的香水河和石羊孔庙依然向人们讲述着石羊古镇曾有的辉煌。

石羊古称白盐井,系蒙氏时有羝(公羊)舔土,掘地取卤得石似羊而得名。关于这个地名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龙女牧羊》。追溯历史渊源,始于西汉,唐初置泸南县,后更名盐泉县,属姚州都督府统辖。天宝以后,属南诏管辖。在宋时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商贾云集,这里有着由财富堆积起来的繁华,现今仍有许多当年用青石板铺成的`人马驿道遗址,各种骡马蹄印清晰可见;还有那充满氤氲湿气的古盐井还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孔庙和清康熙年间铸成的孔子铜像、南北相对峙的南北二塔、“封氏节井”大型浮雕、古时的“七寺、八阁、九座庵”和穿镇而过的石羊河(古称香河)上的三步两座桥无不折射出盐文化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

座落于石羊镇象岭山脚下的孔庙及孔子铜像是整个古镇的灵魂。整个孔庙占地面积6584平方米,建筑面积1616.8平方米,由大成殿、天子台、朱子阁、仓圣祠、明伦堂、东庑、大成门、泮池、月拱桥、照壁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格局采用中国古代宫殿衙署的庭院形式布置,讲究纵横轴线,突出主体建筑,两侧对称排列次要建筑,形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大成殿殿顶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门窗、木柱用朱漆彩画,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头上有乾隆、康熙等历代皇帝、名人所题的“万世师表”、“与天共参”、“圣集大成”等匾额,红底金字,光彩夺目,殿内供奉有始铸于康熙38年,铸成于康熙47年(1709年),高2.3米,重2.5吨,世界上最大、铸造时间最早、工艺最精湛的孔子纯铜像。看着头戴冕冠,手捧朝笏,仪态威严,正额端坐的孔子铜像,使我想到当年父亲前往石羊求学的历程,父亲的仁爱、聪慧、睿智或许与石羊深厚的孔子儒家文化的底蕴有着些许的关系。我虽不才,但是我依然在心底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小心事,所以从不信什么神佑的我,就在那天却在孔夫子的铜像面前就那么虔诚的跪下了,口里还念念有词。不为别的,只是想让我能更象我的父亲。

在孔庙的东西两庑供有孔子七十二贤人塑像,七十二贤人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里面还保存有一块著名的封世节井浮雕,浮雕由6块大理石直缝拼成,高2.2米,宽4.1米,画中有人物80多个,马28匹,刻绘于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其画面上部为石羊名赋,中部为石羊风光,下部为明末清初张虎带兵攻石羊的历史事件。是明清时期石羊历史的一个缩影,被外界称为刻在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

在孔庙座落地象岭山脚,香水河南北还有始于汉,盛于唐的古盐井。早在西汉,白盐井就已发现食盐并挖井取盐,先后开辟井硐百余口,各井硐一直划分为五井区:即观音井、旧井、乔井、尾井、界井等五井区,至明清时期,共有盐井56井;至1949年前,尚有涉卤井70余口。曾有诗云:观旧乔界尾五井,熬卤制盐财源开。大灶小灶鸡窝灶,桶盐盆盐佛像盐。车水马龙羊城郡,万贾云集四方交。一泓卤水千年味,两岸青山万寿青。时至今日,灵羊井和庆丰井仍在使用之中。看着这些古盐井,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当年我的曾祖父母们从老家出发爬山越岭前往石羊背盐的情景,心里有几许涩涩的酸楚。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现在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这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间集会较多,有“龙王会、观音会、开井节、杨梅节”。我来时并没有赶上集会,可是对一个比较好吃的人来说,在这里真的可以解解馋,古镇的风味小吃颇多,有椒盐饼,黄粉汤,酱米线,盐焖鸡,菜盒子,金钱酥,眉毛酥,油炸果,抓饼,锅贴,枣子糖等,其风味既有皇室传统,又继承滇味的精华,使人赞不绝口,深受游客喜爱。对于我来说我最情有独钟的还是椒盐饼、盐焖鸡和锅贴,当然了这里的小土饼那可是好吃的不得了,如果你真来到这里了你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当要离开,回眸相望时,心中总还是那样的牵挂,总还是那样的不舍,我只能再次和她约定,只要有时间我还要再来。

纸短情长散文篇七

爱家人常爱家。

这天,我女儿因暑假补习英语需要,想买一本英汉词典,走遍县城几个新华书店门市部,女儿都因价格原因没能如愿。

“到爱家量贩看看吧。”我告诉女儿,“爱家图书也是一流的。”鉴于常年与爱家量贩西平店的交往,我总是喜欢爱家量贩的商品。

我陪女儿在爱家量贩图书柜组查阅后,就买下了一本新版的《英汉词典》。回家后,女儿查阅单词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书中有一页字迹模糊,印刷着墨不均。我规劝女儿:“算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有些印刷模糊,但丝毫不影响阅读。”

“还是到爱家量贩调换一本新的吧。”女儿告诉我:“爱家的信誉一流,这本书的瑕疵可能是装订工人一时疏忽,爱家进货时也不可能一页页都翻遍查看;当然责任也不在爱家量贩。我想,我们去跟爱家领导汇报一下,他们一定会负责的。”

“那好,我们把问题反应给爱家领导后,领导可以反应给图书供应商。这也是对爱家量贩工作的一种促进。”和女儿意见达成一致后,我们就来到了爱家量贩西平店。我们把事情的经过向爱家量贩西平店李经理汇报后,李经理很是认真地说:“你们的较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也为我们今后进货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我们一定给你换一本新的《英汉词典》,同时,报销你们这次的往返路费,以此算我们对客户损失的小小补偿。”

“调换一本新词典就行,路费就免了吧。”我和女儿笑笑告诉李经理。毕竟当时买书时,我们做客户的也有检查不到位的责任。

李经理笑笑告诉我们:“不满意便退换。这始终是我们爱家量贩向客户做出的郑重承诺。信誉是爱家人的生命线,口碑是爱家人的发展动力。今天,我们不但给你们换书,一定要补偿由此给你们客户带来的不便。”李经理说完,硬是把我们来往的车费塞到了我们的衣兜。临别,李经理还一再鼓励女儿好好学习,来年考入理想的大学,同时,闲暇时间多到爱家量贩观光、购物、指导工作。

这天晚上,我看到女儿拿着崭新的`《英汉词典》,在灯下认真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露,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商家不顾顾客利益,把赚取客户最大经济利益作为经商目标,丧失了最起码的经商道德;而爱家量贩西平店却反其道而行之,始终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信誉如生命,把客户当上帝。爱家量贩今天在西平商界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其经商之道真让有些商家汗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可见全豹。今天爱家量贩李经理用爱心和诚意,不但帮我们换了一本新的《英汉词典》,更给了我们对爱家量贩一次全新的评价。这真是:词典有价、真诚无价。车费有价,信誉无价!

女儿看书的当儿,我悄悄地问:“为啥总是喜欢到爱家买书呀?”

“顺心呗。”女儿笑笑,“爱家人常爱家。我们都是‘爱家’的人,为什么不能喜欢‘爱家’呢?这——,就是我们的爱家情结。”

女儿说完,我们会心地笑了。

纸短情长散文篇八

天变凉,稻金黄,又是一个丰收季节。闲暇时,牵小女逛街。她驻足水果摊,缠着要烤芋头吃。五元称了两个,个匀称、香喷喷、热腾腾、黄澄澄,确实让人唾津潜溢。但不知有没有当年小伙伴们田头架起树杈,用豆秸烧的芋头那样令人回味。看着小女馋猫样,忽然想起母亲好几次催我回家捎带芋头的嘱托。

周末回老家,母亲已准备了满满一蛇皮袋。每当此时,母亲总是感慨地说:“今年又贵了,都赶上稻子的价了。我打算拉集上去卖。”“别卖了,就那山坡上的两分开荒地能产多少啊?分给我们兄妹几家罢了。”我说。“变精贵了。不卖,不卖!每天早晨吃碗芋头稀饭就是舒坦。你三弟又来电话了,说要留点春节吃。”母亲年年说着类似的几句话。

几句朴实的话语常常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早些年,家乡的连片旱地大多插芋头。夏初,犁过的麦田须打成垄。兜垄可是辛苦活。两百多米长的田块,父母用锄头一块块兜起、捣碎。垄要大,那能多结芋头。完成这种工作,靠的是父母坚强的毅力和长满老茧的双手。但我想其中更多的因素或许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远景。

插芋头可要全家齐上阵。母亲刨坑,父亲担水,姐剪芋秧,我分秧苗,哥哥培土。为了验证父亲的'叮嘱,有时我偏把几株秧苗倒个儿放,看它们日后能不能开出粉红的喇叭状的花朵。一家人有说有笑,劳动中充满了很多乐趣。

芋头的管理是有讲究的。当藤状秧爬满垄时,需要顺着沟底把一根根秧条翻过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除去垄间杂草,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秧条生出须根吸收养分。翻秧间隙,拭去额头的汗珠,嚼着垄间刚摘的小瓜,望着伏在一侧极顺溜极碧绿的大地的“丝发”,怎能不叫人赞叹劳动改造自然的伟大。

最令人回味的是收获的季节。收获是艰辛的。砍去丝丝缕缕的秧条,刨出芋头扭去须根,再切成片状,均匀撒开晾晒。一天下来,手上沾满了浆液,很黏,总是洗不干净。遇到雨天,得连夜把芋头干一片片摸起运回。收获也是快乐的。扭须根时,弟弟“霍元甲”状用掌去劈,配以“哈、哈”的伴奏,常令父母捧腹。

食用的红心芋头须在场边挖个大窖子贮藏。窖顶成脊状,用土覆盖。那可是孩子的乐园。捉迷藏、滑滑梯、甩皮卡是常有的项目。过年时,母亲便把煮熟的芋头放在棉布里用力挤压,流出黄亮亮的汁,用劈材火慢慢熬成块状,那是我们的最爱。现在回想起来,母亲那时看着我们兄妹几个贪婪地咀嚼的动作,满脸一定洋溢着生活的甜蜜。

小小芋头,丝丝情结。如今,当人们品尝着脆如萝卜、甜似苹果的芋头,会有多少情愫萦绕其中,也未可知。

纸短情长散文篇九

我在告别我的家乡晓塘冲后第一次出远门到一家文化单位供职时还不到十九岁。我工作的这座城市是一座古老的小县城。其实,我对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意,我在这里无非是做一次长久的客居。永难忘怀的是,每个重要或不重要的节日里,我总是要闯过从一座座雅致舒适的楼舍里飘散出来的欢声笑语和美味佳肴的酥甜芳香,踏着黄昏血红的夕阳走过那绵长的街道,让孤独沉闷的跫音遗落于城市外的潇水沿岸或那一条条于我既陌生又亲切的田垄。

后来,我终究还是没能在那座湘南小城呆上多长时日,我终于在客居了仅仅一年后便飘泊到了另一座城市。我居然没能返归家园,而又一次背离了我的乡土。

这是南方一座红豆遍野的省会城市。

在这座城市,有一位属于我的十分可人的女孩。她是我的同乡,叫阿美,在这座城市的一所院校上学。

后来,我又自费去了一座北方古城求学。在这座瑰丽的古城,我似乎一刻也没有淡忘我的乡土,尽管我既要忙于学业又要为生计忙碌和忧愁。正因尝够了一个农人的后裔只身都市的种种苦衷,对乡土田园的情感才愈加深浓,几多回走过这座城市街道漫步于北方的玉米地,我的心里总会被一种温甜的气息填得满满荡荡……在如是的心境中,我同时也不无由衷地产生这样的愿望:有朝一日,当我永远不再是某座城市的客人时,我要时常邀请我乡村的亲友们来我所处的城市小住;我可以很少地去菜市场买菜,而到家里去拿些用“糠头火”烘烤的香喷喷的腊鱼就是;我可以按季节的变化回到家里拿来各种蔬菜和各类香气扑鼻的糯米压酒和那又浓又醇的土烧酒来招待我城市里的友人们……因为这一切都沾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带着我的家园厚土那无法排解的馨香。

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未能真切地将自己的脚印永久地留给任何一座城市,我于城市依然是一位伤痕累累的客人。身为农人的后裔,每每在寄居的城市感到心灵苦累的时候,我便要回到我的乡土田园之中去,并顺口寻一条其实并不高明的理由或谎言,搪塞家乡纯朴的亲人们对我归家的善意探问。

家乡依旧。田园依旧。我的美丽殷实的乡土田园呵,她并未因我对她无数次的背离而将我丢弃在那属于别人的城市,她居然那么宽宏大度地以其博大的襟怀容纳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归,依然那样毫不吝啬地在我迷离的视域里舒展她那永远美丽诱人的风姿。

【槽门】

就在这样一个静谧孤寂的夜晚,在异地他乡一间简陋的斗室里,我点燃一支如血的红烛。凝望飘摇的烛焰,我分明已经步入家园那座古老的槽门之中。我的魂灵和生命正在一片遥远而又切近的月光地带倘佯。我看见一位少年坐在古老的槽门口,眼里注满了犹如古槽门一般的神秘之光。

槽门其实是一道分外庄重结实的石拱门,两边分别竖立着一块近两米长的条石,上面隐约刻有些许文字。少年自然无法读懂这些神秘苍老模糊不清的文字,就像读不懂这座古槽门的由来与历史。阳光洒在古槽门两边的条石上,泛起一片幽冥的光泽。

一位老人也常常坐在槽门口一边赶鸡一边讲述一些如同古槽门的生命一样久远的故事。老人无儿无女,孤寡一人,人们都叫他槐佬佬。老人赶鸡的办法很有趣,他在稻田的那一头打一根木桩,将一根草绳系在木桩上,沿田埂边一直牵到槽门口,然后将绳头捏在手里。只要有鸡缩头缩脑溜到田埂上作偷啄稻穗状,他就一下一下拉动草绳,将鸡们吓得拍翅而逃。然后,继续津津有味地对少年讲述那些“蟒蛇成精”、“蠢子拜寿”之类的故事。

讲故事的槐佬佬逐年逐年地衰老下去。这是一位曾经挑过盐跋涉过八百里盐路的老人,但他却从不在少年面前提及那段异常苦难的挑盐故事,尽管这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且比他向少年讲述的任何一则离奇荒诞的故事都要生动传神。他对少年讲的每一个故事都令少年开怀大笑,讲述中,他自己也显得十分开心。

于是,少年便在老人不断重复的故事里长大……

后来,老人就没再来赶鸡了,没再在槽门下出现。

那一声有着丰富内容的巨响从此也就深深地扎进了少年的内心,以至于这位少年在成为一条闯荡人生的汉子后,突然选择一个秋夜,借助黯淡而温馨的烛光,让一缕乡愁潜入那堆遥远的废墟。尽管那片废墟早就树起了一幢温暖的房子,里面住着他的弟弟、弟媳和他可爱的小侄女以及他年迈的父母,他却并没有多少惆怅和失落,只觉得那是一种十分深刻的物事的轮回。

【碓屋】

自从槽门于那个午夜从我的记忆里轰隆然化作一摊废墟之后,与之紧邻的碓屋就显得越发的残破和古旧了。

十余年的风雨变迁中,碓屋虽还弥留着它苍古朴拙的残貌,但它也仅仅是意念中一间朽败的老屋罢了。踏入碓屋,再也无法见到那长达一丈、既粗糙又沉重的木制碓弓了,亦再也不能觅见那嵌在屋地里的石制碓坑。而今,映入视域的,只有比遥远的往昔更稠密更零乱的串串蜘蛛网,只有那一间一间的小猪栏和成堆成捆的柴禾,它们毫无规则、零零落落地将碓屋切割成无数的小块,将碓屋往日的古朴灵性和幽幽意韵肢解得一片狼藉。

记得许久前,我是常常跟了母亲光顾碓屋的。母亲将谷子挑进碓屋后,我便用“马瓢”将谷子一瓢一瓢地揣进空洞洞的碓坑里,而勤俭的母亲便脚踏碓弓,一下又一下吃力地将碓板踩得“咿咿呀呀”,并伴随碓弓顶端的钢头碓尖落入碓坑时的“嘭嘭嘭”的尾音,整个碓屋便充满了凝重而古幽的韵致。母亲真是一位十分勤劳而有着强悍生命力的伟大女性。

碓屋十分朴拙。

碓具也十分朴拙。

我一直弄不懂,我是该为伴随碓屋里咿咿呀呀的幽深音韵和嚼着糙米拌薯丝还活得那般有声有色的昔日父老乡亲感到悲忧还是畅然?这个疑惑就像简朴而又深奥的碓屋,一直盘踞在我思想的沃野,并逐渐凝成一道特异的情结,亲切而又陌生。

如今,我已浪迹天涯,一年中已难得在自己的家园图得几日的清静,更淡释了往昔里对于碓屋的那份幽趣。在走过了一座座不是我的城市之后,在品尝过了一个个我难能永恒拥有的城市女孩的温情之后,我终于敞开了自己久抑的真情,重新步入了被枣树与翠竹缭绕的家园深处,重新走进了家园的碓屋那幽幽的温馨与古意之中……尽管碓屋早已成了一间破败不堪的残屋而再也没有了碓坑,没了碓弓,没了那沉闷单调而又质朴亲切的音韵,可我却对这古老的屋舍依然饱含着滚烫的激情与依恋。

我虽然格外依恋我的乡村,依恋我的曾有过一座神秘的槽门与碓屋的家园,但我却从来就不愿永久的留在那里;而且,我也并不太向往和热爱城市生活,倒是常常心生厌倦,但我却又毅然决然地从我异常爱恋的家园走了出来,且不打算再回到我那温馨的乡村去,我弄不明白我这样的抉择又到底缘于何种情结。

【盐篓】

纸短情长散文篇十

从乡下来省城后,我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可在之前,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电影迷。

70年代末以前,我们村里放映电影,主要是宣传上级的文件。由于那时候,人们对开会特别不感冒,总觉得跟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那是当官们的事。老百姓宁可到地里干活,也懒得聚到一块听人家唠唠叨叨地作报告。后来,不知谁想了这样一个办法,只要开大会,就得放电影,并且电影还要在开会结束后才放。有时为了宣传一些文件,制成教育片,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搭上一个有情节的影片,并且在通知开会时,先在高音喇叭上广播出电影的名字。每逢此时,村支书那沙哑的家乡话就会变得不再那么刺耳,反倒添了几分温柔,诸如:“老乡亲们注意啦,今个早晨吃了饭后,到大队开会,散了会演电影,片子不赖,打仗的《闪闪红星》。不过,娘儿们别带群孩子,由于地方小,人太多了挤得慌。”那时候村里连台电视机都没有,条件稍好点儿的人家买个半导体收音机就不错了。碰上这码事,一家老小全员出动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是白天放电影,再加上大队屋子窗户又多,就得找来床单,旧被子,把漏光处堵严,整个房间处于封闭状态,冬天还好,夏天那热乎劲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也阻止不了人们拖家带口的匆匆脚步。

到了80年代以后,这种纯粹为开会放电影的情况渐渐被结婚放电影取而代之,不知从谁家开始,只要家里有结婚的,就得找人联系放映员,谈价钱,到县里拿影片,并一时成了大流行。有钱的专门弄一些新片,有的连放三天。即便没钱,借钱也要放,影片自然会是一些价格低廉,已经放过无数次的老片子。从放电影上就能看出各家的实力,但也不乏有低调的,那应另当别论。

对孩子们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听到单声炮响了。按照我们当地风俗,结婚要放炮墩子,是单响的;老了人,放双响的二起脚,再加上鞭炮。只要早上听到了炮响,到了学校便立即成了同学们议论的主话题,有好些次从路上就开始了,知道谁家结婚的同学将会滔滔不绝地讲人家的情况,因为清楚了家的位置,就能猜测放电影的大概地方了,既然出了钱,谁不愿离自己的家近点,话中免不了还要估一下家庭实力,看看能放几场。

由于放映员是本村的,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放映员家,打听具体的位置,放什么影片,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孩子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到人家来了,虽说那时天还大亮着。装电影放映机的是一个大木箱子,全部家当都在里面,然后用一辆专用人力车拉着去。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能摸摸箱子,拉会儿小车,那将是非常开心的事,哪怕仅仅是帮忙推了一下。一般情况下放映员是不会让别人拉的,由于车上的东西并不沉,再加上他生怕孩子们不稳当,给弄坏了什么,我那时是这样想的。别无选择,我们也只能一大群在车后边打闹着边尾随着走。孩子们如此,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也不愿错过这难得的机会,早点做口饭,吃了后就抄起板凳,到放映点等着去了。

那个年代的老百姓都比较封建,村里的青年男女,即便是婚后,也不敢当众拉拉手。尤其是未婚女子,晚上绝对不让随便出门,哪怕是出去办事,稍晚了,还要遭到家长的训斥。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便是放电影。只有这时,她们才可以与左邻右舍的朋友结伴而行,光明正大地走向那挂好映幕,人声鼎沸的打谷场。未婚女子如此,男子也好不到哪里,即使有心仪的姑娘,也不敢轻易对人家表白,只有到了放电影时,他们才可以说出那些久埋心底的情话,做出那些在梦里无数次困扰着的事。还别说,我们村好些青年男女就是在那个时候私定终身的。

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大小伙子老良让我把一张纸条交给一个姑娘。由于是初次给人办事,既害怕又兴奋,那会儿我已经知道他们俩的事了,拿上后,我磨磨蹭蹭走到了那姑娘身边,鼓起了勇气说:“良子给你的信。”她接过后,略待片刻,还不等我离开,就撕了个粉碎,扔到地上。我清楚事办砸了,羞愧难当!第二年春天,他俩竟然结婚了,按照乡亲辈,我管她叫嫂子。一天,她到我家串门,当提到那件事时,她先是捂着嘴笑了一会儿才说:“傻小子,有你这样送信的吗?俺们姐妹一大群都在,还指名道姓地说,还怕别人不晓哩,偷偷地塞给我不就是了。我撕的不是那信,是块废纸,后来我还是借故出去了,这事我俩还得好好谢谢你!”

放电影不但娱乐了人们平淡的生活,也为小商小贩创造了商机。叫卖的无非是瓜子、花生、油条之类,偶尔也有牛羊猪肉。可最值得一提的要数五英的`缸炉烧饼和焖子了。他逢映必到,从不间断。每次他都是站在人群的最后边,一个油乎乎的柳条筐,筐里一边放烧饼一边放焖子,然后在上面盖一大块干净的白棉布,生怕凉得快,有时在棉布上面再盖块厚垫子,一盏夜行灯在筐旁边静静地照着,有时可能是为了省油,没人时把火调得很暗,散发着淡黄色的光,只有有人光顾时才舍得拧亮点儿。由于以前的猪肉不打水,再加上祖传秘方,焖子香而不腻,烧饼也是脆而不硬,买上两个烧饼,再来半斤焖子,那绝对让你满口喷香,百吃不厌。一般他都是默默地站在那里,边吸旱烟边看电影,只有在换影片的间隙,才象征性地喊几声:“烧饼,刚出炉的烧饼,焖子还热着呢!”由于那个年代村民们都特别穷,虽说只要花上几毛钱就能解个馋,可绝大多数人还是舍不得,宁可回家后啃那一日三餐,一看就饱的烂山药。因此,生意也不是太好。

时间过得真快,二十年匆匆而去,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电视,电脑也不断地走进千家万户,电影在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可孩提时的那些看电影的往事,有时会不经意地蹦出来,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且那么地清晰,随之一缕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真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