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模板9篇)

2023年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模板9篇)

时间:2023-10-03 05:08:02 作者:文轩 2023年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模板9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1重视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职工思想素质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辉煌的业绩,一定要重视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以解决职工思想认识入手,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去推动企业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应充分认识职工的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将“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方针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之中。

1.1运用榜样力量教育职工,发扬企业精神

以先进模范人物作为榜样,可将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2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首先,抓职工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职工,就要不断提高职工思想觉悟,使其精神面貌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应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常年坚持把岗位培训、技术比武等作为职工技术培训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办各种培训班,举办各种职工业务比武等形式,把培训、使用、收益三者结合起来,同时,企业也可在远景规划中,把职工职业技能、文化水平等作为主要内容,以此激励职工学技术、学文化。

1.3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学习兴趣

企业应采用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对一些重要岗位,包括管理人员、班组长等职务,都可以采取公开招聘,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方法,激励职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的高低是影响职工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企业要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以奖励学有所成、技能水平高和做出较大贡献者。

每个企业都有这样那样的竞争激励机制,关键在于竞争激励机制是否建立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之上,能否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阳光操作而不是暗箱操作,在于能否用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去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创造性。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打击而不是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1.4以规章制度规范职工,用文明环境培育职工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修订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员工手册》、《规章制度汇编》等,下发到每个手中,以新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1.5加强职工的素质教育,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开展以厂为家的思想教育;二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三要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法。

2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职工“充电”

知苦不怕苦、同心协力迎接挑战的顽强斗志,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1职工间要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

企业之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存在着差异,企业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在职工之间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技术差的向技术好的学习;文化低的向文化高的学习;经验不足的向经验丰富的学习,让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普遍得到提高。

2.2请进来与送出去

为提高全员素质,企业应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两条渠道对职工强化培训,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授课,送出去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深造培训。

2.3团体学习

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就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只有加强团队学习才能将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团体学习,可以更好地规范个人行为和思想,形成一个能从整体上想到协调配合的组织和群体,能够将企业的共同目标变成个人目标的延伸,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以实现共同目标。要始终把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员工学习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以此为动力,开展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团队学习,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目的。

3岗位考核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

要使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立“用人有定员、岗位有标准、上岗有合同、指标有考核”的劳动用工制度,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对职工的考核。

3.1建立健全岗位考核规范

3.2明确岗位考核内容

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在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在考核时也因岗位而有所差异。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法: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突出岗位技能培训着重抓好生产一线班组长和技术工人的教育。

一是广泛开展“一专多能”和“导师带徒”活动。按照岗位“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要求开展多面手操作赛平台,职工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调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举办多形式讲座,从实际出发,开设多种培训班。以内提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员工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通过岗位培训、继续,使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各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适应岗位要求。

三是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企业可运用精神激励法、典型激励法、现场激励法和形象激励法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法基础素质。同时也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体行为动力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每位职工的智力、能力和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还可大大提高企业凝聚力。

总之,提高职工素质、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现代企业中,人是最大的,也是无穷无尽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建立现代企业教育为基础,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岗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使培训、考核、上岗、待遇一体化,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促进企业的发展。

这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一)、个人学习要强调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同时还要强调自主管理

。成为实力强大的个体,是每个人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很多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仅仅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能逾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对于很多理论知识听起来、读起来都是跃跃欲试、雄心壮志,似乎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但是真正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了。因此,员工应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做到自我求发展、自我提升的自主管理,即对于本职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估总结,自己开展批评。在这个自主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二)、组织学习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制度可以约束人去做什么事,而文化可以诱导人如何做好事。因此,组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

(三)、形成学习型企业强调团体学习、互相学习。学习型企业就是把员工的个人愿景逐步发展到他们的共同愿景,把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企业共同的目标前进。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的核心宗旨是如何让企业中的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整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葆青春。它强调的是团队内外的交流的同时要求学会互相学习,即向员工(相互)学习,向客户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等。推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员工参与实际工作的积极性,能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升员工的素养礼仪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二

本学年教科室主要工作是根据《鳌江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年工作规划》,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学习培训、教学科研、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本学年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本学年教研组教研活动主要是磨课。对于磨课活动,各位教研组长都能精心选课题、认真设计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语文组磨课7次、英语组磨课7次、生物组磨课6次、数学组磨课6次、化学组磨课6次、政治组磨课4次、地理组磨课4次、体育组磨课6次。以上各组活动安排实效、磨课后材料上传校本博客平台及时。

2、本学年备课组活动主要有月考试卷分析课、月考后教学存在问题分析、说课、磨课、同步练编写讨论等。

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1、为了使师徒结对工作有实效性,本学年我们加强过程管理了过程管理,每位师傅每月至少听徒弟课2节、徒弟听师傅课至少5节,并当月马上上交反馈表。本学年共有3位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

2、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及开展教师说题解题等学科素养比赛。

三、组织听随堂课活动

为了使每位教师能顺利过好上课关,本学年用7周时间随机安排行政与部分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进行了听随堂课活动,听后及时进行了反馈。

四、做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论文课题等的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本学年教科研方面我们学校老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童素苗、王松原、王李胜老师获温州市教师学科素养比赛一等奖,丁家盛、陈爱群、毛芳都、余赛光、金亮等老师合作的命题竞赛获市一等奖。胡允国、应申拉、杨守怡老师获温州市教师学科素养比赛获市二等奖,本学年教科研方面获市三等奖以上共32人次。获县级奖以上共121人次。

五、组织全校教师参加的5次讲座培训活动。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参加了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的“放飞希望”小学体育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领会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通过理论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学校的功能,教师的职能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观课议课,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才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自我。

在培训过程中,蒋老师首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

其次,蒋老师重点讲解了,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再次,讲解了关于体育课的教学反思的写法,并要求教师们动手写一写,举例说明了课改的关键是什么,教师角色转变和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重点讲解了,怎样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科研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本质的东西,论文的抄袭性,要有自已的独立风格,个性,和实效性。 蒋老师的亲和力、严谨、优美姿态及幽默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了她对新课程的理解。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技巧教学。所谓“愉快”就必须先“痛”而后“快”,否则谈何“愉快”!

这次培训中,在和那么多的体育教师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见识,增长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这些日子的学习培训,感觉既忙碌又充实,收获颇多。培训期间,经过蒋老师的指导解决了我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此期间蒋老师曾亲自到我校观摩、指导了一节体育课,让我们得到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他们对体育教法的一些见解都非常值得我学习。从这一过程中我接受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都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一定会在我今后的教学发展中,起到持续的指导作用。

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感恩、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四

结合“大走访”活动,梳理作风效能建设现有制度,对行之有效的制度、群众认可的办事流程,长期坚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修订完善,强化执行,建立长效机制。对活动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干部依法依规办事能力,保障政务透明运行。

作风效能提升年活动,是履行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职能使命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也是深化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机关作风常态化的重要手段。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高仁乡将继续探索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作风效能提升工作常态化。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五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性行为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六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让数学文化渗透课堂,让数学文化彰显学生的人生智慧。

本文阐述分析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提出开设“数学文化”课,是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具体阐述了“数学文化”课的特点、切入点。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人们总是视数学为工具性学科,忽略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导致创造性退化,灵性泯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也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这种狭隘、片面、简单的数学观给数学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遮蔽了数学的本来面目,扭曲了数学的本真形象,导致了数学教师不能全面、客观、深入地理解数学。

其次,狭隘的数学观导致偏激的数学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更有甚者它将导致学生形成扭曲、变形的数学信念。

经常听到学生在问老师离开学校后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经常感受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却厌倦、厌烦着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程度也在加剧;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这样的学习经历也给学生留下了太多的阴影,而且这一阴影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

认为数学就是演绎、计算,无法体验数学的历史性,无法领悟数学的人文性、文化性,无法领略数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更无法感受数学内在的美与和谐。

二十一世纪初,数学文化课程进入了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数学。

数学文化课程具有文理交融特色,是渗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改革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我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多的,而数学的数学素养即研究精神、思想方法、思维训练,对每个人是绝对必要的。

因此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终身受益。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本文将从“数学文化”这一角度切入进行讨论。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是前出现的。

它的专业说法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景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

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

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

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具有其重要特征。

(1)数学文化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植根于人类丰富思想的沃土之中,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古代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发展,同民族之间的数学交流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古到今,数学对哲学、对艺术、对文学等学科的影响深远,中国历代数学家以及他们在数学上做出的丰功伟绩给文化传播带来重大影响。

殷代时,我国就使用十进位制和位值制;儒家经书《周易》中的八卦中包含有二进制的萌芽;天干、地支构成了中国的六十进位制;宋朝时杨辉著有《续古摘奇算法上卷》(1275年)内载有四阶、五阶、六阶、七阶等的当时称纵横图;举世闻名的杨辉三角;《周髀算经》和《九章》记载的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要早5;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称密率)比西方人要早千年。

刘徽的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打下理论基础;负数的应用以我国最早,东汉时期就已用赤筹表示正数、用黑筹表示负数;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给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还解释二次方程;《九章算术》中用“盈不足”的方法解二元一次联立方程;16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还介绍了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到了宋朝,周宓的书中称它为“鬼谷算”。

北宋的沈括、元朝的朱世杰、郭守敬以及后来清朝的李善兰等对“堆垛”(即高阶等差数列)都有建树。

中国现代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承洞证明了(1+5),王元和潘承洞合作证明了(1+4),尤其是陈景润证明了(1+2),距离猜想的圆满解决仅一步之遥(当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最后一步必定是最为艰难的);华罗庚为了把数学用于生产实践,研究了优选法、0.618法等大众喜爱的应用数学,他对极值问题也有相当研究。

(2)数学语言的高度统一性。

语言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体系,它在明确和传递主观意义上的能力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要强。

数学语言源于人类自然语言,但随着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数学语言符号化,精确化程度高,它能区别日常用语中引起的混乱与歧义。

同时数学语言又是简洁的,解析几何的创立者笛卡儿认为,代数使数学机械化了,因而使思考和运算步骤变得简单了。

数学文化中使用的数学语言具有绘画与音乐那种全球性,甚至有人猜测它可能具有超越地球文化的广度,由于数学语言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统一相一致的趋势,数学逐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这一特性能使数学文化超越某些文化的局限性,达到广泛和直接传播的效果。

(3)数学对象的逻辑建构性。

数学对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但数学对象相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它又具有明显的客观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来自于数学抽象。

在严格的数学研究中,只能依据相应的定义进行演绎,而不能求助于直观。

因此,相对于可能的现实原型而言,数学对象是借助于明确的定义“逻辑有”得到建构的。

(4)数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

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活动是一个多元活动的复合体,它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数学传统。

作为数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家显然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数学传统。

数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数学传统的巨大变革,在对象层次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连续性,先前理论常常在新的形式下得到保存。

因此数学传统的不断变革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辩证统一。

由于数学文化是一种延续的积极的不断进步的整体。

因而其基本成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具有相对不变的意义。

数学有其特殊的价值标准和发展规律,相对于整个文化环境而言,数学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5)数学文化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其内在方式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渗透力。

数学中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给予人类思想丰富的启迪。

如非欧几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欧氏几何来

自于人类先验综合判断的固有观念。

其外显方式表现为数学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

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给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来,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数学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体现在尽管有些数学家不时地宣称他们的课题已经近乎“彻底解决了”,所有的基本结果都已得到,但事实正好相反,数学问题的解决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由于上述特征,可知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数学最初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发展的。

随着数学本身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又表现出了相对独立性,具有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部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数学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二、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比任何时期都大,因此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

已不再只是理工科学生的专利了,所有的学生也需要学习数学。

虽然不同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但大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

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中,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技巧的堆砌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的每一个重大的发现,往往伴随科学认识的突破。

同时也使大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了解到数学在科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认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关联的、生动鲜活的、具有探索性知识特征的科学与文化形象,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

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源和流,使他们对数学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穿透,从而认识数学的本质,促进大学数学的学与教。

因此,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课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及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数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献身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不仅看到严谨丰富的数学,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家,数学活动中质疑、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与合作的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数学研究中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全面系统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

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对学生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

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因此,数学文化是大学数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设“数学文化”课,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让数学文化渗透课堂,让数学文化彰显学生的人生智慧。

数学课堂应从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用数学的精神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科学的数学走向文化的数学。

(一)探索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

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

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

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文化。

从数学问题的角度切入,比如:1、兔子问题与黄金分割;2、芝诺悖论与无限;3、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开和混纯;4、投票选举的合理性与代表的名额分配问题;5、五次方程根式解与近世代数;6、费马大定理与“会下金蛋的母鸡”,7、希尔伯特23个问题;8、新千年克雷问题等等。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探讨,展现数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和谐之美。

学生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

(二)搜集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

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从数学典故的角度切入,比如:1、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2、《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3、蒲丰投针的故事;4、从日心说到地心说,再到开普勒三定律;5、一百多年来的'国际数学大会,1900年希尔伯特关于23个问题的演讲,七十多年来的菲尔兹奖;6、韩信点兵的故事与中国剩余定理;7、非欧几何的由来和发展;8、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三大流派。

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们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

学生们了解到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艰辛历程后,对他们那种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受到极大地鼓舞。

通过这些数学家故事的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

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

通过数学的历史,学科结构、趣味问题等来探讨学习数学的意义。

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欣赏数学名题,培养数学思想方法

观看数学电影,比如“黑梦帝国“、盗梦空间”等,欣赏数学名题,培养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化处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

从数学方法的角度切入,化归的方法;变换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合情推理的方法;反证法;数形结合方法;抽样调查;分类方法;观察法等等。

从数学观点的角度切入:近似观点;抽象观点;一一对应观点;对称观点;多样性和统一性观点;“变中有不变”的观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运算与结构;博弈的观点;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等等。

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切入,比如:符号与变元表示的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整体思想;极限思想;抽样统计思想;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量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最优化思想;数学机械化;数据处理与数学统计;数学审美思想;分解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等。

数学中渗透着数学思想,它们是基础知识的灵魂,如果能使它们落实到我们学习和应用数学中去,那么我们得到的是很多的。

(四)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文化价值;倡导一种精神---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去真正的热爱它,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

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南开大学出版社,.

[2]邓东皋、孙小礼等.数学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5]张楚廷.数学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6]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m].高等教育出版社,.

[7]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王宪昌.数学与人类文明[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10]王元明.数学是什么[m].东南大学出版社,.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七

营建“特色研修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张东兴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这个素养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打造“沧州语文人”这个团队形象的时候,我们将平时所说的“教研活动”改称“研修活动”,“研究”与“修身”并重,将传统的教研活动只“研究事”转变为“研究人”――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下面就以两年一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沧州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大赛为例,谈谈我们具体的做法。

一、与时俱进:从“素质赛”到“素养赛”到“课题研究活动”

十多年前,有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被称为“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的主要内容多数是“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朗读等专项。开始,我们基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关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举办全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大赛。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一路探索,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20,首届教师教学素质大赛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知识笔试、听力、朗读、写作等单项基本功能力展示,还包括教学设计、答辩、特长展示等综合项目的比赛。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答辩包括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认识,这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才艺展示”却被一些人所不理解,认为这个跟教学无关。其实,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才艺,这样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会融入日常教学中,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实践证明,这个环节虽然分数不多,但是参赛教师非常重视,观摩教师也非常享受,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生命活力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第二届教师教学素质大赛时,新课改已经全面推动,为了宣传新课改的理念,弘扬“沧州语文人”的语文课改主旋律,我们增加了以“享受语文”为主题的演讲。同时,为了引领教师们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增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测试。这两项内容的设置,一是凸显了课改思想的引领,一是强化了现代教学手段的技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都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发挥了教研活动的导向作用的。

,第三届教师教学素质大赛,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让语文人生更美好。这样的活动主题继续高擎“享受语文”的课改旗帜,为“沧州语文人”描绘了“让语文人生更美好”的理想王国。在内容的设置上则增加了以“课改中我的‘知’与‘行”’为主题的演讲,这其实也是课改三年来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一次总结、交流和提升。

,第四届教师教学素质大赛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教研活动思路上,我们彻底淡化了“比赛”的功能,将“教师教学素质大赛”和“小学语文专业团体培训”有机整合,采取了“合作研讨、比赛交流、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活动中提供了阅读课和作文课两节优秀课例,并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就这两节课进行了课例研讨。参赛教师以课例为内容进行了评课。听课、评课就这样被纳入活动中来。参赛教师又分成三个人一组进行了合作备课,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了合作备课的成果,这个过程将朗读课文、说课以及课件制作融为一体,集体备课、说课、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被融合为一体。即兴答辩和才艺展示作为传统项目被保留。在参赛教师们进行合作备课的同时,我们又分专题进行了课改经验交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列出了“二十个关注点”让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明明白白观摩,明明白白思考。最后,我们对全体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进行了培训结业测试,颁发了培训证书。可以说,这次活动效率高,形式多,收益大,前所未有。

,从第五届开始,“教师素质赛活动”改名为“教师教学素养大赛”,这个变化代表了我们的学术活动更加注重教师的职业修养。我们将朗读、知识问答、现场答辩整合在综合素养现场问答环节,继续引领老师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并有了非常重要的几个变化。

1.设计了“精彩十分”现场授课。

2.增加了教师的个人评课及集体评课。

参赛教师不仅要进行“精彩十分”的授课,还要对其他教师的“精彩十分”授课进行评议,评议又分“定向评议”(按照参赛顺序对指定的课例进行评议)和“自由评议”(自由评议本组四节“精彩十分”课例)两部分,“个人评课议课”和“集体的课例研讨”都有体现,比赛过程运转流畅,研讨既深入又开放。

3.增加了高校教授的专题点评和培训。

我们请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沧州师院的王桂宏教授就《文本朗读与文本解读》进行了专业讲座。她主讲的关于“文本解读”问题也是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专家的加盟提升了常规教研活动的学术水平。

4.以课改中的重要问题作为活动关注点。

我们根据当前课改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如下关注点:师生关系的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教学策略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教学时间的合理掌控;课例研讨及微格分析;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现场评课的方法技巧;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经典诵读与文本把握;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转变等。最后的总结报告,我明确地提出:要走教师科学发展之路。

,第六届教师教学素养大赛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将教师素养大赛的项目和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在一起。课题开题成为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笔试部分,特意设置了参赛教师对初步拟定的《沧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评议的题目,请参赛教师对这份课题成果提出修改建议,作为继续研究的重要参照。在“精彩十分”现场授课以及评课议课环节,重在依据课堂评价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在答辩环节,所有的题目均指向引领教师们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实施恰当的评价策略,既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关于评价的专题培训。素养大赛活动已经转变成国家级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匠心独运:从“注重比赛”到“内涵发展”

如果仔细梳理我们走过的六届赛事、十年历程,就能体会到在谋求语文教师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所追寻的方向、所做出的努力,也能体会到为什么“沧州语文人”这个团队能够迅速地成长、壮大。

1.满足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我们保留了包括朗读、知识问答、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测试等基本项目,只不过,我们逐渐从单项比赛走向了综合测试。为了推动课改,我们适时地强化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引领沧州课改的“享受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旗帜,及时地进行课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教师们需要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需要学会如何说课、评课、议课,需要进行集体备课,需要进行课例研讨。教师们的成长还需要同伴互助,我们就设计了小组集体备课、集体展示备课成果、互动进行课例研讨等项目。每一届的活动,我们都会有40―50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经过历练和培养,目前已经成为“沧州语文人”这个团队的精英力量。很多骨干教师在教师素养赛中也得到成长。

2.满足了教师成长研究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的需要。

目前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还是以“比赛”为主,评论文、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没有任何的变化,没有新内涵,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也不太大。

我们的六届活动,从“单项”走向了“有机整合”,从“无目的”走向了“有主题”,从“比赛”走向了“专业培训”“互动交流”“专题研究”。从内容上、形式上来讲也是新的,从教师的发展上来讲更是新的。创新让我们的活动有了魅力和凝聚力,创新让我们的教师有了活力和潜力。

3.满足了完善教师职业人生的需要。

我们除了要研究学术,研究教学,更要关注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在谋划活动的过程中,用“成就教师之美”的思想做了很多的事情。

(1)娓娓道来的“友情提示”。

每次活动,我们都采运不同形式推出一些“友情提示”,它不是一种“公众形象”的塑造,而是一种人性美的呼唤。这些也都成了人们参加学术活动后收获的重要组成。请看下面的一些提示,也许不知是哪一条,就会使人怦然心动: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在会场吸烟。――很多时候,你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保持整洁优雅的环境,营造和谐舒适的氛围。――尊重他人劳动,显示自身修养。

请尽量不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环保无小事,点滴见精神。

请把手机关掉或调为振动。――以举手之劳,成就文明之风。

请您持出席证进入会场,准时参加活动。――维护学校秩序,共建温馨校园。

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色彩就有多丰富。

登上这一个舞台,展示出你的风采。

关注教育教学现象,发掘教育教学资源,发现教育教学规律,谋划教育教学未来。

(2)看似无心的优秀影视作品。

我们经常在活动中穿插播放教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如《音乐之声》《春风化雨》《美丽的大脚》《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家有儿女》。我们曾经从《音乐之声》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提炼出和教育教学有关的近二十项观点;我们曾经剖析了《美丽的大脚》中的片段,让教师们感受到农村教师的心灵的可爱,也体会到其中某些语文教学环节的得与失。当教师们随着剧情会心一笑或是眼含热泪时,善和爱的人性之美也在他们的心田根深蒂固。

(3)折射人生的“小试题”。

我们还会经常将一些小的`考验摆在教师们的面前,让他们去思考和应对。例如,“教师教学素质大赛”和“小学语文专业团体培训”有机整合的第四届活动的结业考核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在最近几年的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抄袭现象,有些教师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打印参评。为倡导诚实务实的良好学术风气,我们拟在今后的优秀教学论文等教学成果评选中建立“诚信承诺”制度,也就是让教师在“诚信承诺”上签字。

下面就烦请您来为我们草拟“诚信承诺”,字数在50字左右。

当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认真地草拟“诚信承诺”时,一种“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信念就会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心中了。后来,根据参赛教师们写出的诚信承诺,拟定了全市各学科优秀论文等教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的“承诺宣言”。

(4)涵养品行的“好习惯”。

我们的教研活动场地一般就是在学校,那些承办或者协办活动的学校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一天的活动结束之后,承办学校的老师会清扫会场上的垃圾。有一次校长感慨道:“如果咱们的老师们能够将会场上的环境维持好,那他们的素质就真的上去了。”从此之后,我们的大型活动都有了一项特殊的安排:与会的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都要在县市区教研员的带领下做值日。可以想见,当我们的教师有了这样的好习惯之后,他们也会影响到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5)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沧州市小语会有个惯例:每位从语文教研员岗位上退下去的县区教研员,都会得到一份富有文化味道的纪念品――张贺卡,贺卡上会有我们精心撰写的一副对联,既是对这位同志工作和人生的总结,也有美好的祝福。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多人的业务素养在不断得到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人的生活情感在发生着改变;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人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感到的却是幸福和温暖。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八

一、培训学习,让我了解教学的目标、意义。

我聆听了专家的报告,他们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让我了解教学的目标、意义、方法,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培训学习,我明白了如何去组织教学和如何做老师。听了老师们的课,受益匪浅,他们的课覆盖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我明白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特别深的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研讨》、《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的撰写》、《说课与评课的研修》、《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等。心中不由地涌起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

2、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带来的思想道德教育:鼓励教师安心是最高的境界;激发教师负起责任、开拓视野;勉励教师不辱使命建设现代教育;激起我心中的许多感想。使我能对自己的心态作一个调适,让我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感受到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合理宣泄、调整认知等方面靠近,作为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学会改善师生的关系;上课时不要总是板着脸,睁大眼睛盯着学生做猫抓老鼠表情,应把教师亲和、快乐、美丽的一面展现在课堂跟学生交流,才做到师生相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培训学习,促使我进步、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学习,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好书,就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恰当把握教学生成”。要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总之,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及名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双提升活动个人心得体会篇九

经典润泽,提升人格――如何利用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平平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初级中学)

摘要: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留下的古训和事例,是学习经典、传承文明的根基,也是整个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依据。在文化快餐越来越流行的当前环境下,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浸润下,获得人格素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经典文化;人文知识;人格;素养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中华文明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国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了一个信仰有些缺失的氛围中。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只强调高分的获取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学习和钻研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统统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课程安排上就能看到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经典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是为了升学和评比,不惜花去大量时间给学生灌输考试攻略,或者直接针对考试命题安排授课内容和方式,这些方法、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学习经典国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学习内容。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及《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在这些内容中,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有的适合中高中学生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选定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心生浮躁,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更是让语文教师深感无奈。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认为能够不学自通,就算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面对此种危险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教学地切入点,善于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讲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从屈原身上学习求知的执著,从文天祥身上学习看淡生死的坚贞,从林则徐身上学习浓浓的爱过情怀……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滋养自己的文化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故事教学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论语》中有关名言警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他们身边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让学生彻底地了解这些言论的出处和由来,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和消化。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生学习古书典籍、诗词歌赋、文言名篇,不能只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时间久了,学生对这种教学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与学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识地说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意间就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

巧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效率,可借鉴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师检查课程作业发现有学生做了温习,而有人没有做的时候,就可以借此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恰逢其时的教育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组织1次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鉴赏大赛、中国名人故事演说大赛、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等,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学细胞。寓乐于学,将课外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四、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结果的检查,不能完全依赖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因为,语文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价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将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他们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内。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纳的评价指标有:背诵课文的情况;正确理解字、词、段落的程度,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程度以及学校举行的“阅读星星”“卫生天使”“行为标兵”等日常的评比活动的表现等。最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综合在一起,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拓展媒介,巩固强化

经典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参照标本。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公共课堂、公共讲座、各类图书馆藏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著作,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又扩大了学生的接受面。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能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意识,提前让他们接触这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提倡。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文学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根据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进行现代舞台剧的演绎,并将其拍摄下来,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录制后的视频除了可供学生自身回顾之外,还可以放置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分享,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增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承,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应该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经典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人文关乎一个人的灵魂修养、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保持在一个较佳的水平,他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授者,语文教师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华。银杏树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张福军。精读国学经典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