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掌声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18篇)

掌声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6 14:07:47 作者:念青松

在备课过程中,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以下是一些教育部门发布的标准教案模板,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

《掌声》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掌声”前后发生的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

二、扎扎实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这样在写字的过程中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表达不够清楚,如:我们把这些词语写一写,让学生产生了误解,因而在时间上比较匆匆,有的学生甚至没来得写“鼓励和姿势”,写得不够到位。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落”字读得不够准确,就让他们说说“落”字其他的读音,通过比较,加深了记忆。较难区分的音近字“忧郁”和“犹豫”,我就采用指名到句子中读一读,齐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学生学得愉快,练得扎实,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着实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围绕变化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词语采用多种方法感悟、体验、拓展。语文教学主要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充分发挥教材潜在的可以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在词句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脱离课文语言学习专门去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在教学掌声前的英子时,我通过让学生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抓住“总是默默地”感悟。)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当英子由一位忧郁的小女孩转变成一位自信的女孩子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他还敢自信地参加哪些活动?孩子从想到说,积累了语言。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读到悟,我总能和孩子一起认,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想得很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很多地方做得很不到位,存在许多不足,请专家和老师们多多指正。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午时好!我是今日的4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白杨》。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述生动。经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必须了解之外,我们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景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本事,可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

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经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讲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将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经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资料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忙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本事,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设计如下: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然后让学生经过文章的描述,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貌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经典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本事经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解决问题。第一步,让学生找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再读一遍,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述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能够自由回答。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环节不要求十分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能够了。第三步,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我将采取比较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最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品质。

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谈谈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所以我经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白杨礼赞》片段,让学生讨论本篇课文中白杨的形象和反映的品质。在学生讨论后,将《白杨礼赞》中关于白杨形象和品质的描述与本课所反映的白杨的形象与品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教材资料的理解。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一样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我将以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因为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当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让学生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经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各位评委教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经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经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经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到达用情活力,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经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主要资料。但总结课文的主要资料,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景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资料,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活力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比较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境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终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并且也能在必须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比较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小学语文《掌声》评课稿

《掌声》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评这堂课,我想给项老师一点掌声,因为对我来说我觉得不是我来评这堂课,而是应该向项老师学习这堂课的教学.这是堂成功的课,它让学生学得愉快,让听课老师听得轻松.项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诠释了《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主导思想,让对话“活”了起来.整堂课,老师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亮点。

1,课文导入轻松自然。

本课的导入是整堂课的第一个闪光点.教师引入了《千手观音》节目最精彩的部分,最后那热烈的掌声的响起……然后项老师说:“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塑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2,正确把握课文重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这堂课在对课整体步骤安排中,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依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教师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体会出小英孤独,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过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小英快乐的情感.虽然教师没有刻意把两段进行对比,但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比出前后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找找小英情感变化的原因,学生当然很容易找出是两次掌声使小英产生了变化,但学生这时真正感受到的是掌声对一个残疾人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惊人的.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当中,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注重朗读,读得有效.

(1)读有要求:项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讲读第一段与第四段时让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来感悟英子,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项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产生直觉,抓住英子的心理,细读揣摩,把各种情感体会溶入朗读读出了一个x满的英子.

4,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容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

项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项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然后让学生逐段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动手划,动口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的说小英很害怕,怕同学们会笑话她,所以她的头立刻低了下去;有的说小英很感动,因为她的眼圈儿红了;有的说掌声给了小英力量,所以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项老师乘热打铁,让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时就通过朗读把小英的内心给读出来,此时,学生的朗读动情,投入.就这样,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中理解了小英从自卑,犹豫到感动,自信的过程,更好地体会了掌声的无穷力量,突出“掌声”的内涵.

5,联系生活体验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项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见到怎样的小英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小学语文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流连忘返”造句,能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一处景物.

本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一种构段方式写出一处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说”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难点.

在上一册课文中,学生已接触过”总分”这种构段方式,及”比喻”这种表现手法.

本文教学要求学生勤动脑、动手、会与别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普遍读书不注意感情朗读或掌握不够.也没养成与人交流探索的习惯.还有就是学生很少出远门,根本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要画出不同姿态的云雾也不容易.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本篇课文教学我让学生通过”读、思、画”感悟庐山美及文章的语言美.

根据讲读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本课.

首先第一课时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以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1。

第二课重点分析课文.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一).谈话导入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接着板书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精读第1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可能学生读的时候

,感情把握不准,教师相应指导,接着提问:”在庐山众多景物

中,作者最喜爱的是云雾,你从哪里读出这点来?”学生不难答出(更,神秘)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应突出”更,神秘”两个词,同时板书:神秘的云雾.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领悟词语,进入文章的意境:

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们看,在山上游览,似乎……漫步山道……此时,你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让学生做出伸手摸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样子.使学生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这时用导语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庐山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请看第2自然段.”

2、精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爱,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画”______”.

(2).文章哪个词说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千姿百态.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千姿百态的?请用笔画出来.”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像绒帽,像玉带,是大海,是天幕.

然后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具体描述如何”千次姿百态”,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绘画不同姿态的云雾,使他们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及文章语言的美.指名一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通过直观画面使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引入下一段的学习:“庐山的云雾还有一个特点,请看第3自然段.”

3、精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结构与第2自然段相同,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 中心句

(2) 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怎么写?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瞬息万变: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4自然段

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完后,教师小结: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并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你能说一个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说.至此,教学目标2已完成.

(三)、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是庐山的一绝,有机会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去领略一下祖国的美好河山.”使学生充满向往,激起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完成了教学目标3。

(四)、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本册教材训练的重点.因此我布置了此道练习: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最后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法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像绒帽,像玉带

是大海.是天幕

神秘的云雾 瞬息万变: 眼前的——刚刚是——转眼流连忘返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掌声》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次比一次有激情的朗读,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层层铺陈、重锤出击,把这段文字中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实现了文与人、文与己的相遇交融。

(5)换位传情:

在学习句子三时,师问:此时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这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这个道理,在这里我用“角色互换”“移情体验”的方法,把文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

(6)聚情导思:

学生通过充分的体会、感悟、想象、表达,心中涌动着真情,这份真情在荡漾流淌,课堂沐浴着人文的光辉。此时让学生比较两次掌声,体味“掌声”的内涵:两次掌声的指向虽有不同,却有着同一个源头:那就是同学们对英子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啊!自然地升华课堂主题:爱!到此学生的精神得以充实,心灵得以丰满!

(三)以情导行,品悟“爱”的真谛。

1、拓展练笔,学会如何去爱:

(屏示:英子的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先让学生从英子的来信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后随着音乐出示《爱的小诗》:引导学生练笔,放飞思维,同时积累语言,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爱是给公车上的老奶奶让座,

爱是给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

爱是困难中一双双温暖的手,

爱是雨中的一把小雨伞,

爱是———————————————。

爱是———————————————。

2、激情结课:

在音乐中,师生一起诵读小诗,尔后,老师总结本课、本单元的主题。单元主题“爱的教育”的终级目标是什么?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六、说板书:

鼓励。

忧郁掌声开朗。

赞赏。

掌声是本课的关键词,(忧郁、开朗)展现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的变化。(鼓励、赞赏)体现着两次掌声的不同,蕴藏文本内涵。一颗爱心即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点化文本主题,实现学文明理、无痕育人。整个板书简洁美观,给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

七、说效果:

这是一篇充满暧暧、浓浓爱意的课文,不论是课文,还是英子,只要营造起一种合适的氛围,都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撞出美好心灵的火花!我的语文课堂里经常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相信这次也不例外!当然,更高境界的效果,应该看孩子以后在学习、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爱的行为!请我们一起检阅吧!

朋友们,我们的掌声是对他人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吝啬您的掌声,让它响起来吧。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画》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认识文中“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首谜语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谜底是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重点是认字,练习朗读。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生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中就把生字记住了。然后,我把要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抽读卡片,同桌互读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已认识的生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通过观察图画,用课件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等,(例如,把耳朵贴在画上听水流的声音和小鸟打招呼等。)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一》、谜语导入。

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引出课题《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或直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过同桌互读,抽读卡片等学习生字,教师指导、正音,然后再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生字。

《三》、再读古诗,引导质疑,揭开谜底。

1、逐句讲解诗句与画面的关系。(课件)

(1)、出示“远看山有色”。老师描绘: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颜色呢?(青色)

(2)、出示“近听水无声”。同学们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听,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着的水。)

(3)、出示“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可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

(4)、出示“人来鸟不惊”。请小朋友们和小鸟打招呼吧,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不是真的小鸟。)

2、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画—一幅山水画)

3、指导朗读及背诵。

出示课件:“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 画 有色 无声 开放 不动

小学语文说课稿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掌声》小学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克服忧郁自卑的心理,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

二、说学情。

陶行知说过:“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有的放矢、优化教学。

本文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文语言质朴简单,对他们来说读懂这个故事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平淡的叙述后面却包含着充沛而深厚的情感。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小英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促进学生实现文心和人心的和谐交融。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阶段学习目标及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犹豫、忧郁……”的意思;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鼓励和关爱的。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语言,揣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掌声”为突破点,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

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进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最后一段的内涵,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别人,升华情感,将暖暖的爱意渗透到生活当中。

2.教法。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教若渡河,教法乃舟,无舟则望洋兴叹;教若登山,教法如绳,无绳则见山徒呼。可见,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基于设计理念,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我主要采用“悟读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掌声”为突破点,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用心去学,动情去读,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局限了其理解和表达的快速到位,需要在对语言文字的层层读悟中渐渐达到悟情和传情。所以本课教学我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生情”的教学特色。

3.学法。

陶行知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能力和本领。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体会法、联系生活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谈身边的人与事,由此真正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字词回顾,巧妙导入。

1.学生听了老师范读后自读课文。

2.选取了“小英残疾”和“小英变化”的三个标志性句子,同时考察学生重点词语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1)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3.抓住第(3)句提出一个问题: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以前的小英是什么样的吗?由此引入教学过程的下一步: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二)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1.了解过去,感受小英的忧郁自卑。在感受小英的变化时,我主要做法先是让学生抓住“默默地、不愿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等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字词品读体会,并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小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小英的性格特点。在学生深刻体会了小英的忧郁孤独,内心涌动着对小英的同情和关怀的基础上,顺势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我们内心的同情,读出小英的忧郁自卑的内心世界。

3.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抓小英前后变化的关键词“自卑忧郁”与“自信开朗”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法,更强调学法指导。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四)聚焦“掌声”,感悟内涵。

两次“掌声”背后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2:“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表达出自己对掌声的体会,充分展示感悟的过程。

3.想象说话:“听到这样的掌声,假如你就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和相互启发中,逐渐清丰富起来,真正懂得“掌声’的内涵就是“爱”。

4.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投入地去读最后一种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体现本课的主题“爱”,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六)作业布置。

“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学生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本文讲述了建筑师莱伊恩恪守自己为人的原则,不被外界压力所服,坚持自己的科学设计,并想出妙计对付市政府检验的故事。文章第1、2节概要写出了莱伊恩运用工程学原理设计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市政府大楼,遭到权威人士的反对;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既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不会“惹恼”官员的办法,在大厅里只增加四根柱子,但不与天花板接触。第3节叙述了三百年后,人们在修缮时,发现了这个“秘密”。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准:悖、恪。“恪守”“有悖”这两个词语比较生僻,让学生查字典先理解“悖、恪”,然后再理解词语。“旨”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二:能读懂课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义;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含义。

“秘密”含义隐含在课文的描述中,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知道,因此在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后,结合板书,说说文中“秘密”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固执”、“弄虚作假”的理解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三: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

1、引发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课开始,通过老师的叙述,引出“大厅里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质疑、解疑的空间,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摇篮,问题是创造的基础。课文的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莱伊恩的评价,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试图从学生的问题着手,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立足主体,选准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着重抓住“固执、弄虚作假”这两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

在理解过程中,设置情境,促进学生角色迁移,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如:“在建筑行业里最有威望、地位的权威人士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他们和莱伊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面对来自权威人士和市政官员的阻力,莱伊恩非常苦恼。”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感悟人物当时心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发挥想象

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语言实践:当一回解说员,向前来参观这个大厅的人们,讲讲莱伊恩的“秘密”,既对课文内容又一次进行回顾,又让学生多了一次动脑动笔的机会。

小学语文说课稿

新课程语文中,语文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口语交际”、“展示台”等栏目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园地是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提高,延伸拓展,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今天执教的内容是新课程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教材有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五个部分。其中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两个部分都是有关成语的,我把这两个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个成语专题系列来教。

1.努力使课堂成为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以往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书上详细的详细讲,书上简单的简单讲,书上没有的不敢讲,这种“本本主义”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新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和开发教材。

2.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游乐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愉快因素,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愉快因素,张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体验。

3.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聊天室”。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互动的、是有意义的提升。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成语,丰富成语积累,体会成语的魅力。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成语资源,通过储存、积累、揣摩和领悟,使学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滋补,从而引发学习的情趣,体验成功的快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各种形式的成语练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成语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扩大视野,升华情感,受到熏陶。

1.通过欣赏成语动画故事、看图猜成语、趣味成语等,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2.使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成语,丰富成语积累,体会成语的魅力。

1.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规律,学习积累成语。

2.看图说成语,培养学生应用成语说话、写话能力。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教学,一是欣赏动画,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走进成语;二是巧填成语,积累成语;三是看图说话,应用成语。力求有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每个板块之间有个提升。

在第一板块中,通过欣赏成语动画故事、看图猜成语,主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有的成语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有的成语可以用生动的图画来表示。在学习了书上的看图说成语后,我及时拓展、补充了一些图画,(指鹿为马、鹤立鸡群、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目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在第二板块中,通过填成语,找规律,出示的成语有数字成语、反义词成语、生肖成语,让学生学习并积累一些成语,并找到一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成语。有些成语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的成语生动形象,可以用动作来演示。比如:捧腹大笑、狼吞虎咽、东张西望、张牙舞爪),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中穿插了游戏环节,安排了成语接龙、你演我猜说成语两个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在学习有关学习方面的成语时,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说,以达到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厚积而薄发”。在第三板块中,重点是在积累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说话、写话练习,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里,出示四幅图画,(春天、文具店、东方之珠、北京天安门)让学生试着用成语来形容所看到的画面,并用成语写一段话。这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运用成语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对成语的理解到积累到运用,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上好语文园地真的不容易,相对来说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小学语文说课稿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说课稿

《月亮的心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讴歌亲情,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本文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以童话的形式,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开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的主题。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准备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以抓住月亮的感情为变化为线索,也就是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月亮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月亮一会儿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一会儿又希望明天下雨,来感悟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郊游,学习珍珍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我想在播放课件时,学生边听边思考,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并在课文中划出来。学生通过比较月亮两次心愿的不同找出原因,基本上就能读懂课文了。在学生找出月亮的心愿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层次分角色进行朗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自己是怎样照顾父母、照顾家人的,来进一步深化主题。最后以月亮的心愿实现了没有,再次点题。

第二课时的基本教学环节是看——找——读——感悟——联系实际。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只是有些教学环节连接不够好。比如说学生在找出月亮的心愿后,适时出示,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就能更深入地领悟思想内涵。这一环节被我省去了,导致重点有点不突出了。其二,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指导不到位。有些学生连妈妈和珍珍的话都分不清,就急于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有点像是走过场,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上册《这条小鱼在乎》。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它们。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对字形中易错笔画,“蒸”字进行形象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是:

1、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所以根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认读本课字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并会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到小动物受伤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他们。增强孩子对弱式群体的关心与帮助意识。

1、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或读书,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2、以读为主线,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我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找重点句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由学生自由读,体会小鱼的感受,再让学生看课件,结合具体情境再次体会小鱼的感受,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学生用朗读感悟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阅读和领悟能力,在情感体验中感知课文内容、陶冶自己的情操。

本课我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我先重点讲解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可是有一天,大海涨潮了,巨浪一层一层阵拍打着岸边,小鱼也被冲到了沙滩上。后来,潮水退去了,可是可怜的小鱼回不了家了,留在了沙滩的浅水洼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设计意图:引人入胜的课件和优美的语言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感情铺垫。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注意甚至的甚和蒸发的蒸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水洼”辅助学生理解“水洼”。指导学生用“成百上千”“忍不住”说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个别读,以流利、准确为标准,师生互评。

(三)深入学文、感悟真情。

a再现被捆小鱼,引起学生关注。

1、出示第一段话,指名读。根据课文内容,用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想象潮涨潮落的情景,理解这些小鱼为什么会被捆在水洼里。那么被困小鱼的是数量多吗?通过理解“也许、甚至”知道程度不断加深。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被捆的小鱼面临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无数小鱼在沙滩上,有的喘着粗气,有的在做最后的挣扎,有的已经奄奄一息。在音乐帮助下,把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聚焦,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谁不在乎?再次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两个心理冲突:

1、小鱼那么可怜,大人为什么不在乎?

2、大人不在乎,男孩为什么在乎?

b产生认知冲突,研读感悟生命。

1、读课文中的“我”的话“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生读到在乎时,我问:在家里谁最在乎你?那在学校呢?因为“在乎”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说话中自然地理解“在乎”的意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指导学生从谁在乎呢?这句话和两个问号着手理解。这里要让学生知道不是说这个“我”没有一点儿爱心,而是大人只关注着整个海滩。

2、读男孩让学生带着:你们从哪里发现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2—6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小男孩的一系列动作的词:走、弯腰、捡起、扔回、走得慢、不停、用力了解小男孩做事的态度和他的心理想法。出示第六自然段的文字:第一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问题一: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叨念”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念叨、自言自语、小声说、不停地说。)问题二:细细读这段话体会。此时,小男孩的心情怎样?(学生可能回答:担心、着急、紧张、伤心、难过等等)。第二层课件辅助读,课件再现海滩小鱼被捆的画面。引导说——这条小鱼在乎吗?这条呢—那一条呢—最后引导读这段话。第三层换位体验读,当你看到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听到不停地叨念,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3个层次的研读,让学生的情感与小男孩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角色替代。又在对比中学习更突出男孩的品质。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当你看到你身边的小动物,受到什么伤害或者它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时你如何保护它们呢?写一段小练笔。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2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 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 .(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 ,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 :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 .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 (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 :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水浒传到回读书心得(模板15篇)
    读书心得是我们与书中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 11-26 如何有效控制房地产项目的成本论文(通用18篇)
    房地产开发商要注重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提供优质的住房和服务。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动态和政策变化。在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它们对于
  • 11-26 学生元旦主持人竞选演讲稿(实用17篇)
    通过学生演讲稿,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合理组织思路和进行有效的演讲。接下来是一些学生演讲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11-26 小班幼儿家长育儿心得(模板15篇)
    在书写心得体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突出问题的核心所在,言之有物。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启示。
  • 11-26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优质15篇)
    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通过研究这些高中教案范文,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立体几何的证明是数学学科中任一
  • 11-26 生活处处有语文(汇总23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它能够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语文是多姿多彩的,是色彩斑斓的
  • 11-26 开在平凡里的花(汇总18篇)
    优秀作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在日常学习、工作
  • 11-26 师傅带徒弟的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这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心得体会,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和多角度的思考。时光飞逝,很快一年时间已经过
  • 11-26 季度项目管理的工作汇报(专业23篇)
    工作汇报是记录和总结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关于工作汇报的范文,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岗位的汇报内容,供大家参考。20__年3月11
  • 11-26 我朋友的名字是创客四年级(专业19篇)
    作文是展示个人才华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创客是什么,是一群通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