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专业电视新闻稿(通用18篇)

专业电视新闻稿(通用18篇)

时间:2023-10-30 05:34:28 作者:飞雪 专业电视新闻稿(通用18篇)

新闻报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各类新闻事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新闻报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

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

所以,电视新闻稿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

然而,近几年电视新闻稿却出现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些问题。

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

但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如画蛇添足。

如某电视台播出新闻《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文稿如下: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

而且,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颇有卖弄文采之嫌。

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稿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

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

如某电视台播出一篇关于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建设的新闻,文字表述如下:

“……为使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2006年就投入8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拔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乡镇级1086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农民技术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

这简直就是一篇工作汇报。

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湮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

但《××市30万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这里是××市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现场,……年底工程完工后,这个市又将有30多万氟区群众用上安全水。……”如此阐述,将一件进行状态中的事件改写成完成状态,如果记者不是有意混淆事实,那就说明该记者的思维混乱,说理不清。

表里不一声东击西

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作到一致。

如《××成为第一个用电量过100亿千瓦时的革命老区》,从题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电量的增加,但文稿子却是另一回事:

“今年以来,××供电公司坚持活跃经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全年电网建设总投资14亿元,增加主变容量10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0公里,全面开展标准用电村建设,完成145个标准用电村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市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

稿子全没说到点子上,像是供电公司的一个年终总结。

夸大事实信口开河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切实际,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又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

而在一些电视新闻记者的稿件中,对事实不负责任的夸张,缺乏依据的夸大等并不少见。

另外,在一些稿件中记者不加调查,不动脑筋,随意对某一个工程、某一项成果冠之以“亚洲最大”、“中国第一”、“全省之首”等头衔,没有把精力放在新闻事实本身的特征上,而是在表象上做文章,而且消息来源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不明就里采访肤浅

有一篇反映小学生义卖献爱心的稿子: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朋友又成交了一笔对她来说不小的买卖。

记者:你都卖了些什么东西?

×××:我卖了一些吃麦当劳赠的玩具,还有家长帮我画的画,还有日历,还有一些小玩具等,然后,我想把它卖了钱捐助那些贫困的人。

……小学生们的推销能力还真不错,不到三个小时,摊上琳琅满目的小人书、玩具、文具已所剩无几。

他们把义卖所得的钱全放进了“爱心箱”。

经合计,此次活动义卖得款共3000多元。

这篇稿子从立意上来讲没任何问题,由于采用了现场声整体上也比较鲜活生动,但有一个关键因素记者没有交代,这些旧玩具被谁买走了?稿件里面没有交代,这样处理稿件难免会让受众对此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在记者发现这一问题时,活动已经结束,稿件留下很大的遗憾。

由于前期采访的不用心造成的缺陷靠后期是无法弥补的。

缺乏关爱追求噱头

有一篇报道一起连环车祸造成人员伤亡的稿子:

“……您瞧这个主还没爬出来,后面又来了一辆,只听‘咣’的一声,两辆车亲一块了,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呢,紧跟后面的又一个伙计一头撞了上来……真是一场惊险刺激的汽车大冲撞啊!”

由于采用了调侃的语言风格,把一场人命关天的悲剧事件,变成了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缺乏关爱的笑料,明显反映出对生命的不尊重。

照抄术语愚弄观众

有一篇题目为《山东信息公共平台》的稿子开头就是:

“氧化铬催化剂制备是××集团绿色环保制冷剂 134a的核心技术,从氯化铬制备的氧化铬系列催化剂,结晶度很低,催化性能有一定波动,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一度影响了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生产能力……”一系列专有名词陈述下来,观众对电视台所报道的内容依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而,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应该认真领悟电视新闻稿件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的内涵,更准确、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电视新闻稿更好地服务于画面。

电视新闻文字稿件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

同等重要。

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处理。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实在.听觉鲜明。

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

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摄编写工作时。

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

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

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

2、注重细节描写。

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

3、取材精练,篇幅短小。

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

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

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

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

新闻核心来说明观点。

具体到电视新闻写作。

无论是倒金宇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

整体操作。

(一)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

这样的导语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

就是一个好的导语。

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规律性的准则o l.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

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

3.讲求新意。

写出特点。

导语最忌老套,要力求新颖独到有特色。

4.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要体现电视新闻导语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包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念文稿、出镜导播和现场采访。

总之,导语不管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

应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二)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之后的承接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全面展开,用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全篇的中心意思。

要求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观点和问题。

语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表述简练。

这就要认真消化新闻材料,提出观点。

并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闻规律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地写作出来。

(三)新闻背景资料的运用。

电视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对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的解释,在写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突破。

电视新闻报道在于把新闻事件的不凡之点、独特之处揭示出来,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

电视新闻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带进、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来。

(四)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做好同期声。

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符号之一。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

增添了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

因此,电视新闻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进一步解决目前大量电视新闻存在的有影无声、声画错位、音效粗糙等问题。

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同期声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言之有物。

避免空泛表态。

要尽量围绕主题,有实质性的内容,回答观众急需知道的问题。

二是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符合其身份。

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

三要抓住重点。

简明扼要。

把最能表现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内容让被采访对象说出来。

这样的同期声就有权威性,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导语,而且应该有一个俏皮的结尾。

这样。

才能使电视新闻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

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

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

水到渠成,切忌仓促唐突、生硬跑题、公式化、概念化。

电视新闻稿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实例

电视系列片    《中国之路》。

解说词。

(摘登)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风风雨雨。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稿

记者徐鉴www.之报道:20**年4月28日9点左右,福建福州出现日晕。

这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上做操,突然发现天上有一道似彩虹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普通的彩虹,可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它的颜色比较淡,而且是横着出现在天空,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张老师跟我们解释这叫“日晕”,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据百度介绍,日晕是环绕在太阳周围的彩色或者是白色的光环或光弧,颜色内红外紫。

日晕有时也被称为“日枷”,有全晕圈和缺口晕。

天气要下雨时,往往会在高空中出现象鸟类羽毛般的卷云,接着在卷云的下面6千米左右空中出现含雨的卷层云。

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

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实际上,有卷层云时,天空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的同一圆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颜色的光折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

天空中有由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云层中冰晶含量越大,阳光产生折射后所呈现的“日晕”形状就越小,光环也就越显著,容易使人观察到;反之,则无法形成“日晕”,或者即使形成也无法在地面上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日晕”多出现在春夏季节。

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意思就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第二天中午会刮风。

日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出现日晕天气有可能转阴或下雨。

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今年气候的旱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日晕出现时不要长时间用肉眼观看日晕,以免灼伤眼睛。

电视新闻稿件

根据本站消息:新都中学人口教育教师吴天海今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告诉本站记者: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五年多来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人口教育是贯彻“计划生产”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早在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就倡导在中学生中进行人口教育。

1980年3月,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签订的中学人口教育项目协定,新都中学被列为全国十所试点中学之一。五年多来,这所中学已经有1200多名高中学生系统接受了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学生写的5份专论被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处。

1984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教育顾问沙尔马博士来新都中学视察,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你们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赞赏”。

去年10月16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全面审评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后,一致表示满意。当审评小组成员海迪·斯温德尔斯女士听了几位学生用英语汇报学习人口教育知识的体会后,高兴地说:“我要把你们写的心得带回纽约,让我的女儿拿到学校去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们”。

今年3月,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在给联合国的审评报告中写到:“政府官员、教员和学生的高度主动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师和学生将人口教育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村庄,例如,劝说他们的亲属遵循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华代表孔雷风委托他的夫人访问新都中学后,称赞这个学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向新都中学学习”。

电视电话会议新闻稿

10月21日,全省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结夏季消防工作,安排部署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

副省长韩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全省持续开展冬春火灾防控、夏季消防检查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消防安保任务,保持了火灾形势的总体平稳,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气候转冷,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多,且元旦、春节等节日临近,人流物流交通流高度密集,已进入火灾事故的易发多发期,社会面火灾防控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查找和评估地区、行业火灾的风险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研究谋划具体措施,确保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要发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及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单位火灾和区域联防协作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全省不发生较大以上的火灾事故,坚决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我省火灾形势持续平稳的良好局面。

近日,全省“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整治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市环保局、市气象局以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信阳分会场收看收听了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强调,“小散乱差”污染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混乱、环境差,造成的.污染严重。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进行科学分析,作出整体工作安排,严格督导和检查。

要狠抓措施落实,切实提质提效、减排减量,在巩固扬尘治理效果、继续扩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小散乱差”企业整治战役。

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预测和研判,做好应急管控工作,确保今冬全省空气质量有大的提升。

务必在11月底前把省里下达的两批钢铁压减任务全部压完,同时要继续抓好煤炭、玻璃、焦炭等压减工作。

三要守土有责做好民生工作。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灾后重建,认真做好就业安置、社保、饮水安全、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控、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

四要提早精心谋划明年工作。

科学统筹安排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设定、预算盘子安排等重点工作,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上,张杰辉对全省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电视新闻稿

《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广播电视新闻稿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稿件

电视新闻稿件怎么写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电视新闻稿件的类型以及写作技巧,请看下面:

电视新闻文字稿件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同等重要。

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处理。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具备以下特点:

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

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摄编写工作时。

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

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

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

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

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

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

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

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

新闻核心来说明观点。

具体到电视新闻写作。

无论是倒金宇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

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

这样的导语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

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规律性的准则o l.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

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

3.讲求新意。

导语最忌老套,要力求新颖独到有特色。

4.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要体现电视新闻导语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包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念文稿、出镜导播和现场采访。

总之,导语不管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

应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要求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观点和问题。

语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表述简练。

这就要认真消化新闻材料,提出观点。

并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闻规律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地写作出来。

电视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对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的解释,在写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突破。

电视新闻报道在于把新闻事件的不凡之点、独特之处揭示出来,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

电视新闻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带进、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来。

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符号之一。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

增添了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

因此,电视新闻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进一步解决目前大量电视新闻存在的有影无声、声画错位、音效粗糙等问题。

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同期声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尽量围绕主题,有实质性的内容,回答观众急需知道的问题。

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

简明扼要。

把最能表现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内容让被采访对象说出来。

这样的同期声就有权威性,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导语,而且应该有一个俏皮的结尾。

这样。

才能使电视新闻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

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

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

水到渠成,切忌仓促唐突、生硬跑题、公式化、概念化。

电视新闻稿

电视系列片《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就是结论。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黄河,中国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这惊雷便来自府谷。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风风雨雨。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值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实现温饱。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农村在向城市进逼。农村在向城市挑战!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台新闻稿

发布新闻之前要先写一下新闻稿,那么电视台新闻稿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电视台新闻稿范文,欢迎阅读。

福州出现罕见日晕

记者徐鉴之报道:20**年4月28日9点左右,福建福州出现日晕。

这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上做操,突然发现天上有一道似彩虹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普通的彩虹,可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它的颜色比较淡,而且是横着出现在天空,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张老师跟我们解释这叫“日晕”,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据百度介绍,日晕是环绕在太阳周围的彩色或者是白色的光环或光弧,颜色内红外紫。

日晕有时也被称为“日枷”,有全晕圈和缺口晕。

天气要下雨时,往往会在高空中出现象鸟类羽毛般的卷云,接着在卷云的下面6千米左右空中出现含雨的卷层云。

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

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实际上,有卷层云时,天空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的同一圆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颜色的光折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

天空中有由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云层中冰晶含量越大,阳光产生折射后所呈现的“日晕”形状就越小,光环也就越显著,容易使人观察到;反之,则无法形成“日晕”,或者即使形成也无法在地面上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日晕”多出现在春夏季节。

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意思就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第二天中午会刮风。

日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出现日晕天气有可能转阴或下雨。

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今年气候的旱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日晕出现时不要长时间用肉眼观看日晕,以免灼伤眼睛。

【主播】

国家从1995年开始建设首期安居解困房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四个年头,在这期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平湖市农村安居工程的`落实情况,记者于2009年1月8日,来到了新仓镇大进村九组姚阿妹家中。

【直击现场】

宽敞的房子、干净的地面、洁白的墙壁,这就是姚阿妹的新房子。

今年76岁姚阿妹,已经住了35年的土坯房,她告诉记者,以前一旦遇到雨天,往往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如果遇到台风天气,土坯房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十分危险。

姚阿妹家中只有两个老人,既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经济来源。

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建新房,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出资1.2万用于姚阿妹家的危房改造,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姚阿妹与丈夫终于牛年到来之前,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水泥房。

姚阿妹特地把记者带到她家的厨房里,新打的灶头上,雕刻着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用着干净的自来水,姚阿妹最想感谢的就是党和政府。

今年,她和丈夫两人终于可以在新家过春节,心里十分高兴。

【后续】

在国家大力提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在,像姚阿妹这样住进新居的贫困群体还有很多。

具记者了解,我市广大群众对安居工程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有了强烈的愿望,因而热情高涨,经扶贫办深入的调查研究、选址、规划和宣传发动,目前,各示范点的工作进展情况良好。

电视新闻稿

1月1—2日,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长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书记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万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福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吉林,市教育局副局长于卫东,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志勇,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宗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xx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找准结合点,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视新闻稿

[导播]:7月31日,省联社信用乡镇创建验收组到我县龙泉乡验收信用乡创建工作。

[配音]:龙泉信用乡创建工作自20xx年10月正式启动,于20xx年末全面完成辖内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龙泉乡信用社根据省联社信用乡(镇)创建的'工作要求,树立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利民惠民政策;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柜台服务质量;采取多举措大力宣传,增强诚实守信的全民意识,推动全乡信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信贷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努力打造具有服务特色的"百姓银行'。

通过审核资料及听取工作汇报后,省联社验收组一行对龙泉乡信用乡创建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验收组要求,要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倾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引导群众树立诚信意识,最终达到农民增收、政府满意、信用社增效的多赢局面;要再接再励、真抓实干,将信用乡创建的成效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进一步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发掘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随后,省联社验收组走访了龙泉乡葡萄产业基地,对该乡创建信用乡工作及惠民利民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了解。

截止目前,龙泉乡12个行政村1个社区77个村民组已评定信用村11个,信用村民组70个。全乡总农户3537户,目前已为3007户建立了经济信贷档案,应建档农户建档面达100%,信用农户占比100%。

电视新闻稿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

发布新闻之前要先写一下新闻稿,那么电视新闻稿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电视新闻稿范文,欢迎阅读。

吴邦国会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

(导语)当天下午,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坎贝尔。

(解说)吴邦国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距离中国最近、同中国交往历史最久的省份。

近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开,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在中加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在林业、渔业、矿业等传统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

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加关系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说)坎贝尔对吴邦国委员长在访问途中经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表示热烈欢迎,认为这对加强加中关系意义重大。

他说,作为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愿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乃至北美同中国友好合作的桥梁。

(解说)吴邦国委员长是在前往古巴等国访问途中在温哥华做短暂停留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抵达温哥华时,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戴伊等加方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和中国驻加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也到机场迎接。

《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台新闻稿件

1、字体要求:标题、正文均用宋体四号字。

2、段落要求:对齐方式为左对齐;缩进方式为首行缩进;间距方式为段落段后均为0行,行距1.5倍。

1、要清晰,最好用相机,手机照要像素高的`并且请不要抖动。

2、采用横拍的,竖拍的可以自己班级保存但不适合上传。

3、要从照片明显看出活动主题(最好是一张上既能完整照到体现活动的横幅或板报等,同时能将参与人照进去)。

4、体现主题的横幅等一定照完整。

5、活动主要人物应在构图的中心或显著位置。

6、注意如有领导参加请一定要有领导特写的照片。

7、注意全景收录和特写结合。

1、涉及到班级请用标准全称。

2、涉及到领导请注意职务称谓准确。

3、避免口水化流水账。

4、一般分三部分(第一:何时何地举办何活动,出席参加的有谁;第二:活动的介绍;第三段:活动的意义)。

1、邮件名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如:20131019ts13001经济一(学长会)

2、附件格式:日期班级(简要主题).doc(即office2003兼容版本,采用其他办公软件的请另存为兼容的版本)

注意:照片请不要直接插入文档内,请单独挑选3-5张与文档一起作为附件发送(不需打包),照片文件名修改为对照片的介绍。

请在文档正文最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如:(ts13001经济一张三)。

照片作者请在照片名后加括号注明作者所在机构及姓名。

电视会议新闻稿范文

电视会议,是指位于两个或多个地点的人们,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络,进行面对面交谈的会议。现在就和本站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电视会议新闻稿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月1-2日,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长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书记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万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福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吉林,市教育局副局长于卫东,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志勇,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宗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

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xx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找准结合点,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系部领导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本网讯(喻鸿志李飞龙)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精神,配合党工作的开展。11月27日下午2时30分,电子工程系于三教520召开“认真学习落实精神”会议。莅临此次会议的有系主任熊文元教授、党总支书记李春树教授、党总支副书记陈泽顺副教授、系副主任宫彦军教授、系副主任包本刚副教授、系副主任孔永红副教授、系副主任谭永宏副教授以及各任课老师。

会议伊始,李春树书记分别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内涵、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突出了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在党的精神方面强调应该要普及宣传精神,让精神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在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上,李春树书记指出要加强学习、并了解它;在学习方面,要认真做好高校学识工作,促进工作整改与相结合,紧接着强调如何落实精神并为此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最后李春树书记对各位任课教师提出一些建议,且希望党组织与各教师创新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会议至中期,陈泽顺副书记再次强调要宣传学习精神,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强调。在思想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和落实精神的重大意义。在立场上,要坚定,更要团结在党周围。在党支部方面,陈泽顺副书记强调党支部的成员要认真学习的精神。

本次会议主旨为宣传学习精神,贯彻落实的精神。并要以会议中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支部学习的重要思想,希望党组织所有成员和各任课教师认真的学习。至此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1】。

10月14日,《市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议在区招待所二楼会议室召开。来自国家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报社、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等部门的七位旅游专家担任《规划》评审委员会委员。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区长助理胡安玉参加了评审会议。

会议由市旅游局副局长张玉涵主持,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国伟致欢迎辞。评审委员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课题组的《规划》文本和图件展示和汇报后,逐一进行了会议评审发言。专家评审意见认为:该《规划》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结构清晰,体例科学,图件完备,符合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旅游主题与产业目标定位准确,功能分区合理,产品设计科学,项目规划富有创意且十分详细,规划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采取的“4162”的技术路线、swot-p分析、旅游形象系统设计、线路营销,旅游项目黑帝城、齐鲁武当山,旅游产业中的旅游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以及规划体例结构富有创新性。同时,《规划》能够依据区位特色,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为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评审专家还对《规划》中诸如法规依据、与周围城市衔接、非优势旅游地区如何打造度假目的地和大企业参与旅游事业等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

最后,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本规划是一部国内同类规划中具有领先水平的区域旅游规划成果,同意通过评审。

会议结束后,区委书记杜永光会见了评审专家。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

因此,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很容易一晃而过,受众听不清楚;单音词表达的意思也没有双音词清楚,也不符合人们日常的口语习惯。所以,应尽量少用单音词,改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声波留得长一些,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深一些。如因、能、但,电视新闻稿的写作,一般应将这些单音词改为因为、能够、但是等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为了让播音员在播报电视新闻时朗朗上口,尽量将读音不够响亮的字换成读音响亮的字,尽可能使观众听得清楚明白。

汉字中有两类字声音响亮:一是开口度大的字,就是以拼音字母a、i、o等为主要元音的字;另一类是平声字,即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平声字说起来能拉长声音送得远,且比较洪亮。譬如,将此次、立即、气候换成这次、马上、天气等,多用开口度大的响亮的字词,增加语言的美感,提高传播的效果。

电视新闻讲究真、新、快,具有瞬时易逝的'特点,电视新闻稿应尽量用受众一听就懂的口语化生活化语言,避免出现书面化的词句,让受众不容易理解,失去传播效果。例如乃、换言之、曾几何时等等,由于它书面化,半文半白,很容易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

在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应将这些词语改为就是、换句话说、不知什么时候等通俗易懂的词。不过,对于通俗易懂语言的运用还需要把握一个度,新闻播音也不能全照搬家常口语,过于通俗。诸如“盖了帽了”“没治了”“就那么回事”“这家伙”等等,这些口语在广播节目中应尽量少用,使用过度就显得俗了。

电视新闻稿是一种听觉语言,要让观众愿意听并且能听得进去,就要写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播音员解说起来顺畅自如,给观众以交流感。电视新闻稿宜多用短句,句子成分宜单纯。句子太长了,受众不容易准确理解和记忆。注意声调和谐,平仄相调,不单是掌握声调、字音、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时应把握词句的韵律。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优质司法所工作人员承诺书(通用16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需要与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背景相匹配,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理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范例。
  • 10-30 最优乡镇妇联工作计划和总结范文(18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在制定工作目标和安排工作步骤时起到指导作用的一类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 10-30 2023年产品优惠申请书(模板16篇)
    在写申请书时,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要申请的领域或机构,了解其背景和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申请书范文涵盖了不同背景和领域,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 10-30 最优培训班交流发言主持词(案例20篇)
    在开始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以下是一些主持人常见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经过学习培训,聆听了
  • 10-30 优质一盔一带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小编搜集了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学习。随着交通事故愈发频繁的发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
  • 10-30 优质药店辞职申请书原因大全(19篇)
    辞职申请书的撰写可以为离职提供一个正式的程序,使离职更加有条理。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辞职申请书示范,或许能对大家起到启发作用。引导语:一封好的辞职申请书会让领导眼
  • 10-30 最新课外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4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帮助。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教学目的:1、通
  • 10-30 优秀机电课后心得体会范文(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自我提升。以下是一些获奖的心得体会作品,它们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深入反思和总结。自古以来,机械和电子
  • 10-30 实用个人对小金库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或某个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看看他人的心得体会,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上级企业将应属本
  • 10-30 专业警察违法违规事件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真实客观,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成长找到突破口。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