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优质7篇)

最新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优质7篇)

时间:2023-10-02 02:20:12 作者:字海 最新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优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一

摘要: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智能、信息、资源和网络早已渗透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为我们提供便捷。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利用信息技术能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辅助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灵活有效开展教学,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我国的教学水平。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对学生后续教育、国家社会人才需求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三年的学科教学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以多样全新的手段为学生进步发展保驾护航。其中,数学是高中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信息技术为课堂氛围、数形结合、空间几何和抽象逻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可能性。[1]本文将重点从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出发,提出高中数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的重点在于七大思想和六大素养的培养,七大思想包括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和或然与必然思想,六大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用和数学分析。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是我国教育取得进步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各个教材版本的更新替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考改革变更等,这些变化都在说明国家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目标。众所周知,我国教育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缺乏师资力量和专业设备的农村地区,如何转变教学方法、实行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渗透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它可以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能力去进行及时的调整,比如农村地区可以安装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城市地区可以建设多媒体教室、一体化信息电脑设备等,使现代科技深入多维式教学。[2]同时,在疫情背景下,信息设备为各个学科搭建了线上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稳定地开展教学,使“停课不停学”政策落实到实处。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必然,虽然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发和应用不够成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必然取得成功。

(二)信息技术是数学知识多方位解读的关键途径。

数学知识是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尤其是针对高中数学而言,空间立体几何、建模逻辑推理和想象思维发散等重点知识都对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从这个层面出发,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而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渗透则能有效帮助知识进行多方位解读,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黑板的板书是平面的,而信息技术的呈现往往是立体的,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去学习、思考和探究。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利用情境和氛围导入关键核心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三)信息技术是改善数学死板传统的有效形式。

二、高中数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策略

(一)课件ppt为课堂打基础。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课堂的内容和编排,这是很多教师常常忽略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容易对课堂产生内容和重难点上的疑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下的课件和ppt为课堂内容、流程和重难点做出解释说明,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为例,章节内容包括随机事件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三个小节,各个小节下又包含了定理、性质、事件判断和实际问题等多个章节要点,因此,教师可以在章节先导课的ppt课件上先有效梳理下章节内容,比如在第一页ppt课件上简要引出随机事件,介绍到随机事件的概率、意义和性质时,引出第二页ppt上的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第三页ppt说明古典概型的性质、第四页ppt说明几何概型的性质、第五页ppt说明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之后再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详细的教学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课件ppt向学生简要介绍了章节重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紧密性和关联性的认识,同时,这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此外,课件ppt是信息技术下最简单常见的教学形式,它能有效帮助教师去拓展和浓缩教学内容,把握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从而达到加强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微课穿插便于课堂整合。

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手段,具备较强的资源流动性、精炼简短性、内容针对性和重复利用性等优势,在学科中,教师即可以制作微课或网络搜集微课课堂教学上的整合和学生课下的复习。微课对于教学的穿插性很强,很少受到环节上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将微课用于课前回顾导入、课中思考讨论、课后总结回顾和课下交流复习等多个环节。[4]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例,章节以三个小节展开,小节之间是独立的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对小节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比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小节中,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平行判定定理的解释、定理的图形解释、如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定理运用时的常见误区等,微课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因此微课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不可出现脱节现象。

(三)动画视频还原知识推理。

知识的推理过程是学生真正去挖掘、去探究知识的关键,现阶段的教学更加追求知识的得出过程,而不是知识的死板照套,利用动画视频区还原知识推理的好处在于,它的每一个步骤是可以进行保存和修改的,即具有“快照”功能。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函数与方程》为例,在此章节中,学生会学习到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一核心内容,利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是有步骤的,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去还原步骤,包括在坐标系上确定区间,判断精确度、求得区间的中心、计算f(a)f(c)0、f(c)f(b)0、f(c)=0三种情况,最后,还原精确度的判断。数学的步骤是具有紧密性和逻辑性的,教师利用动画的形式去还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得出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促进对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理解。

(四)引导学生培养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渗透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运用上,更在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和对信息操作的锻炼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高效课堂、探究讨论等有机环节,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进行成果的展示等。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为例,教师可以将此章节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将课本划分为多个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完成预习、交流、讨论、探究、总结、ppt制作、微课查找制作等多个环节,最终利用电子设备将小组的合作成果进行展示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现阶段,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渗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它对教学的意义来看,信息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学的趋势和动力,因此,各个学科教师应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多重形式和开展方法,保障信息技术能与学科教学相吻合,与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和高效课堂等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出发保障学生的进步发展。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炜.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8):245.

[3]韩永宁.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18.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二

江苏省从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9).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信息化,(2).

[5]吴伟琴.由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引发的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加强深度学习[j].考试周刊,(94).

[6]吕松.信息技术课如何“活用”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z3).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要有所创新,没有创新的教学就没有创新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所以,教师要具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够应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通过变换文字的颜色和形状,给学生一种新奇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如同具备了动力,动力是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思想,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想象,学生肆意发挥自己的思绪,就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灵活应用教材有效延伸和拓展

新课改实施后,一个很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样,教材中内容的应用可以由教师灵活掌握,适当地延伸和拓展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不那么僵化。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学生获得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能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具备创新的动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性很强,在实践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给他们足够的创造空间。将教学内容适当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分层次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摸索,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四

示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但是示例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显得不足:呆板的呈现方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素使得示例的学习进入高使用、低效率的困局。学生学习了示例之后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不能解决与例题稍有不同的问题,不能实现迁移学习。为什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示例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改变示例呈现方式的单一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一例到底呈现方式

在“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操作性、技能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所以示例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示例的有效呈现就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节课的有效性。例如,在“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推出了三个示例:通过对历年淘宝交易额的分析,建立折线图;通过对班级日常评比情况的分析,建立柱形图;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建立饼图。但是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只能简单模仿图表的操作,对于图表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运用没有办法做到。因此,在实际应用这个环节中,学生面对数据分析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就随便选一种图表类型完成图表的制作,根本没有去分析这种图表是否合适,是否体现图表分析数据的优势。笔者认为造成这个困局的原因是教师过于强调三种图表的适用范围这个知识点,因此举了三个独立的示例,认为这样知识点会更加清晰。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高中生要学会图表的建立这个操作技能是非常简单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示例让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应用知识,因此示例的有效呈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笔者建议采用一例到底的呈现方式。通过对一个典型示例的多角度分析,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都串起来,帮助学生在认识、分析、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例如以“小明的成绩单”为示例,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三种图表类型进行分析。角度一,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六门课的一年八次的平均成绩比较中,引出柱形图的建立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思考从成绩上考虑要选择理科还是文科。角度二,从哪科成绩波动比较大分析,引出折线图的建立和范围,引导学生思考成绩波动的学科产生的原因。角度三,假设小明选择了理科,从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科四个部分所占比例的比较,引出饼图的建立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来补缺补漏和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示例的一例到底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2.对比呈现方式

示例的对比呈现方式,可以是新示例和旧示例的对比,也可以是示例中一个知识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甚至可以是正确示例和错误示例的对比,通过对比方式,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新示例和旧示例的对比,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差异,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循环结构———do语句”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尝试以“求1+2+3+…+100的和”这个旧示例和“当n为多少,1+2+3+…+n的和超过500”新示例作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循环结构for语句只适用于循环次数已知的情况,当循环次数无法确定时可以使用do语句求解问题,让学生对do语句的`使用感受更加强烈,从而能够进一步感知、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效率。示例中一个知识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巧妙对比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在“表格数据计算———公式法与函数法”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分别使用公式法与函数法计算学生考试总分和平均分”为示例,让学生在使用公式法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后,再用函数法计算总分和平均分。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而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掌握使用公式法与函数法这个操作技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学业测试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理解使用函数法时数据的表示区域的含义,而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学生更能深刻体会知识技能的要点,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呈现方式

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做示范时,有部分学生发出“可以”“我们会了”这样的声音。但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时,有部分学生又会表现出茫然、畏难、无从下手的情绪。因此在选择示例呈现方式时,教师不能忽视或排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示例中都能获得知识。例如,在“循环结构———for语句”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由于在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中,循环结构是比较难的,因此笔者尝试采用半成品式和有难度式相结合的示例呈现方式。课堂中,在学生学习了for语句的概念、使用格式和理解语句执行过程后,笔者推出了“求1+2+3+…+100的和”、求“2+4+…+100的和”的完善程序任务,让学生在补充不完整示例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for语句的概念、使用格式和理解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从而能够使用for语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笔者也推出编程任务:假设从今年开始,全班每个同学(共50人)都种一棵树,之后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那么10年后,共可以种多少棵树?两种不同的示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让学生各有所得。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五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

(4)实用性:不论是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日常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上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科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接触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实现应用创新的目标。

一、合理安排课程,积极答疑解惑

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二、布置独特作业,进行个性化考核

说到底,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对一个学生的评判不能只靠一次笔试或机试,因为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创造性和求知欲的扼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让中学生对网上的精彩页面和动画视频念念不忘,我们可以“牺牲”一点静止软件操作的课时,增加一些动态软件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学生在学过word、画图等之后也能自行设计制作出一些名片贺卡,但对自己从小就钟爱的动画片却知之甚少。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动画的制作呢?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掌握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可以触及一些稍微有深度的新软件。在教学实践中,flash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挥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布置一些简单小动画制作的作业,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其实网上的东西并不复杂。他们充满信心地进行自我实践,加深了知识印象,也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会动的新年贺卡来进行考试。改变千篇一律的试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通过所学的各种知识和实践去完成考试内容,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

虽然很多计算机知识看上去是“死”的,但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确是一门高速发展变化的学科,创新是其改革前进的灵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因为创造从问题开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种“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国电化教育,,(03)

[2]韩正涛.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04)

[3]孙惠颖.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4]蔡海珠.课程改革中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教师),2008,(04)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六

形声性:形声性是指可同时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形声性是除听觉媒体之外的所有现代教育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学生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将客观事物抽象化,使学生接受知识时眼耳并用、视听并举。

再现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有图有声地在学习过程中再现,从而扩大学习者的感知范围。

先进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改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师口授的单一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篇七

今年春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区开始实质性启动。广大实验教师抓住机遇,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探索创新,出现了本地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随着实验的推进,自然出现了一些困惑。其中,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教师。笔者认为,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应在不断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重点通过树立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开放语文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评价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树立课程理念

树立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基石,反映了该课程服务于时代要求,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课改方向。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应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四点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经过一段实践,我们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应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态度,丰富语文的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个性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不能过分地进行理性分析,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理解,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学生的读书实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构建语文课程体系。二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二、把握课程目标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统一在同一过程之中。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

首先,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学习以书本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尽管这种学习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学习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学生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知识的同时,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经历和体会,失去了人类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这种传统的学习已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内涵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三、开放语文课程

开放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标志。

开放性的语文课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全程性、实效性。

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新时期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有活力的。

四、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传统教学主张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养规格化人才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变。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育的教学忽视情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过去的教学改革,尽管也强调学生为主体,但是到了具体教学上,考虑的还是教师怎样教,结果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所谓主体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

爱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同学们一道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

学语文,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识字写字,自己学习读书,自己去进行口语交际,自己学习写作文。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有层次地读书,由读通到读懂再到品读。正如课程标准提倡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无庸置疑,过去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两个偏向:一是具体情境下的学法指导多,一般情况下的学法指导少;二是教师教给学生统一的学法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方法少。这两个偏向要注意纠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还应有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的接受学习之外学会探究学习。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青少年为探究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的逻辑和道理的,有价值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能力的途径。这种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对自己是新的,对别人并不新。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学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探索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经历了,我努力了。

当然,探究学习并不是在所有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是必需的。我们的提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的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探究学习。

五、关注课程评价

关注课程评价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不再仅仅是得一个分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

评价内容应多样化。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目标。

语文课的日常评价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新课程不是原有的学业评价再加上几项非学业评价项目。二者是一个整体,应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之中。

2.激励性评价与一味表扬。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一味表扬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激励性评价有利于这种充满人文关怀评价的实施。

3.无错误原则与纠正错误。无错误原则是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言的,决不是不纠正错误。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纠正错误,用怎样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纠正。

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新课程的评价注重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体验成功。新课程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选拔性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

5.物质奖励与内部奖励。物质奖励不能滥用。在学习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内部奖励。与此同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外部奖励,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爱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关注划等与关注反思提高。划等需要,反思更重要。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学会反思,终身受益。

考试改革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按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进行改革。

以上,只是我们对上好新课程语文课的几点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反思。我们愿和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创造新课程,为新课程实践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0-02 2023年家电销售工作总结(模板7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 10-02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感谢信(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 10-02 工长简历样板 工长求职简历(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 10-02 最新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颠倒沙漏读后感(优秀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
  • 10-02 2023年庆祝共青团演讲稿 庆祝共青团成立周年演讲稿(优秀5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会对大
  • 10-02 2023年建筑行业个人年底总结 个人建筑行业总结(实用7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建筑行业个
  • 10-02 最新绿色校园升旗仪式 绿色环保国旗下讲话稿(汇总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10-02 最新结对帮扶活动工作总结(大全5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
  • 10-02 法院出纳工作年终总结报告(汇总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10-02 初二数学教学进度计划 初二上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汇总5篇)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