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20篇)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0-15 03:35:04 作者:GZ才子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20篇)

编写三年级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能够把握教学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一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0.2%b.2%

c.10%d.20%

3、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二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三

1、知识目标:

(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

(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四

课题:第一节分子、

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一、分子、

实验1 :品红的扩散、

实验2 :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 :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 v酒精+ v水1 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 1--- 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 (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 – 2 、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

1、混合物: p28 、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氧化镁; (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五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六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七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实验引探法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八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归纳:

1、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2、蜡烛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的石蜡蒸气,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的原因:

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小颗粒即白烟,具有可燃性。

提示: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提示: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d)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b)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c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5、,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将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调整为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实验,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用清晰的语言叙述,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及简单的原因分析等,让他们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听到规范的语言描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验基础。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九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

1、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1课时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引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向学生展示一瓶黄泥水:让学生观察黄泥水,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黄泥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

泥沙、细菌等。

【教师总结】

黄泥水中有如此多的杂质,那么鲁滨逊如何把黄泥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水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来水厂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过程,之后再传送到家家户户,到底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今天就来学习水的净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附沉降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

【学生回答】静置。

【教师追问】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请学生注意观察静置后的黄泥水。

【学生回答】不能,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细微杂质。

【教师演示】放入明矾,让学生仔细观察瓶中水的.变化。

【学生回答】水中的细微杂质沉降了下来。

【教师总结】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这个过程叫做吸附沉降。

2、过滤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如何除去沉降在水底的不溶性物质,从而使杂质与水分离。

【教师演示】教师讲解过滤操作并演示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原因。

【教师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

【展示成果】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

3、活性炭吸附

【教师提问】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滤液有颜色并且有一些气味。

【教师演示】教师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学生回答】滤液中的颜色消失了,气味也减轻很多。

【学生回答】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作用,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蒸馏

【学生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水分消失。

【教师提问】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残留的物质?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出现了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引导】蒸发前没有这些白色固体物质,蒸发后出现,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水中含有部分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不再有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滤纸破损。

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谈收获。

【学生回答】知道了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掌握了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 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b、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所以是混合物。

c、它们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种类不止一种。

d、把它们共同灼烧,所得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作业]略。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2o c. na2co3 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三靠”

1. 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 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 软化:煮沸: 家庭

蒸馏:液 气 液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冰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b.沙尘暴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九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并实验。

4.收集证据。

5.结解释与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模板

初中化学水教案及反思篇二十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通用8篇)
    辩论能够提高我们的辩论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辩论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呢?需要进行合作文化和尊重他人
  • 10-15 墙的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安全教案的编写应该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关注当前热点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高三教案的经验和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
  • 10-15 最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方案(通用8篇)
    游戏策划涉及到创意、设计、营销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整改措施是对当前状况的客观反映,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整改措施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
  • 10-15 各种各样的萝卜小班美术教案(大全8篇)
    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大班教案,供您参考和借鉴。各种各样的萝卜小班美术教案篇
  • 10-15 2023年声音的高与低教案反思(优质14篇)
    在小班教学中,教案起着指导教师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的作用。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检验的一年级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声音的高与低教案反思篇一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
  • 10-15 最新树枝的作业 青树枝心得体会(优秀12篇)
    安全标语可以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使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安全标语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意和个性,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这些安全标语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问题,
  • 10-15 2023年新农合个人总结(汇总14篇)
    考试总结是一个自我挑战和进步的机会。以下是一些学习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写出优秀的学习总结有所帮助。新农合个人总结篇一1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我于2
  • 10-15 最新校园学生营养日活动方案策划(优秀8篇)
    游戏策划需要理解玩家的需求和喜好,并根据市场趋势进行游戏设计。以下是一些创意突出、效果显著的广告策划案例,它们展示了创新思维和精准制定的重要性。校园学生营养日活
  • 10-15 2023年数鸭子教案大班反思(优质13篇)
    通过幼儿园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案编写和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数鸭子教案大
  • 10-15 2023年我十岁的生日 十岁生日说说(汇总9篇)
    标语是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达特定信息或宣传口号的一种文字形式。口号和标语有何不同?适用场景有何区别?通过下面这些实例标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地传达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