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模板17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模板17篇)

时间:2023-12-28 17:01:49 作者:念青松

教案模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备的工具之一。通过借鉴他人的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相关资料: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1.积累:背诵自身喜欢的语段。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课文在写做客的内容中几次写到了爬山虎?请把它们找出来。

(2)指读相关的句子。

1.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一):

(1)读句子。

(2)引导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写景抒情)。

(3)“迷离”何意?为什么“像温柔的小精灵”?(兴奋、紧张、期待)。

(4)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种心情吗?(生想象表述)。

(5)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师引读、指读、齐读)。

2.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二):

(1)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2)理解词语:沉郁、摇曳、虎虎。

(3)引导比较句子一、二中的比喻句,体会心情。为什么此时的爬山虎“像一片浓浓的湖水”呢?(心情平静,兴奋,充溢信心,期待)(4)读句子。用自身的话表述此刻的心情。(生想象表述心情)。

(5)感情朗读句子。

3.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三):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4.指读第10自然段。

(1)这段话有几句?

(2)读第一句。“堪称楷模”何意?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很庆幸)体会读句子。再联系第6自然段朗读体会惊喜意外之情。

(3)指读第二句话。理解词语:懂得、模模糊糊。既然“懂得“了,又为什么还”模模糊糊“呢?(作者很年幼)“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哪样?(结合8—9自然段相关内容)“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哪样?(结合修改作文内容理解)。

(4)到叶老家做客后,作者又怎样的的感受?(读最后一句)。

(5)这里写的是爬山虎,实际上是写自身的内心世界。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6)请结合上文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1.自由读文,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讨论课文的命题。课文是写事的,请你重新给它拟题。

3.教师小结: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那是三生有幸!叶老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刻骨铭心。一天又一天,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年又一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师引读,凸显课题,升华认识。春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夏天,在我的眼前,总有-------;秋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冬天,在我的眼前,总有-------。

5.教师小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从春绿到秋,从下绿到冬,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修改作文。做客)。

1.自读课文3----5自然段,同学质疑。

2.指读3---5自然段,考虑:

(1)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2)“我”有什么感受?

3.指读3自然段。

(1)找出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读一读。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修改多·修改细。态度认真)。

(3)“愣住”何意?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想象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4.指读4自然段。

(1)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

(2)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读相关句子)。

(3)从“仔细”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指读写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逐句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5)从叶老的修改中你学到哪些方法?(逐句阅读体会,要求结合自身的作文实际来体会)。

(6)齐读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感悟修改方法,结合实际谈自身的习作体会。

(7)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他又是怎样的体会呢?(指读相关句子)。

(8)齐读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体会。

(9)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此刻的心情吗?(生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5.指读5自然段。

(1)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的?(生找出读)。

(2)齐读叶先生的评语。叶先生的评语中交给了我作文方法,你知道吗?(作文事实具体。亲切)结合自身作文实际谈谈。

(3)作者看了评语之后,是怎样的感受呢?(读最后一句)。

(4)此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1.找出课文中“修改作文”和“做客”的段落。

2.同座互读这两个内容。

一、自读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词语。

3.分节读课文。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学习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爬山虎的脚》反思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蛟龙铺开触着墙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难点: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对爬山虎的脚长在那里、什么样及到底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以理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运用那些生动、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培养自学的能力。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那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检查读文及理解字词的情况。

3.检查分段的情况。

4.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语文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放“爬山虎”的录象,让学生观察。

二:入境自学没,品读积累。

1.自由读文,汇报读懂之处和不理解之处。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读一读,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描写的景象。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爬山虎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画出重点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第2.3自然段。

三:寻找规律,发展思维。

1.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你受到那些启发?

2.结合〈〈读写例话〉〉加深理解。

四:作业。

完成〈〈同步〉〉。

28.2030年的一天。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漠不关心会导致我们生活的环境极端恶化。使学生受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理解“辐射、温室效应、臭氧层、酸雨、飓风”等词语。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二:初读释疑。

1.把课文读流利。注意词语的语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并结合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解决没弄懂的地方。

3.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精读,培养能力。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那几方面写出来的?

2.你对课文中的那一点了解最多,理解最深,能用简练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以下吗?

3.你还知道课文中没提到的那种环境问题?

4.为了人类有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做?

5.请你设计一则防止环境9恶化,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四: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语文辅导〉〉。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反思】。

“片断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片断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1、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2、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教案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多媒体课件。

第周

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以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

(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教学后记:

爬山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小学三年级植物园游记(优质20篇)
    优秀作文还需要注意用词准确、语法规范,以保证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如果你正在准备写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优秀作文范文。8月10日,我和爸爸、
  • 12-28 毕业论文总结例文(优秀22篇)
    毕业论文是对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的体现。以下是一些相关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从表1中可以看出,优秀论文较少,仅占3
  • 12-28 郑州特大暴雨事件(精选16篇)
    优秀作文要求作者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郑州特大暴雨事故是
  • 12-28 最美的逆行范文(18篇)
    优秀作文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巧妙选择词语和句式,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美感。读完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感受和心得,共同进步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 12-28 小学耳边的声音(优质15篇)
    优秀作文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世事苍桑,却无法侵蚀
  • 12-28 为小猪喊冤小学(热门12篇)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精准的表达和逻辑严谨的结构来展现作者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备受称赞的优秀作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2-28 年度师德师风个人总结(热门15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我约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
  • 12-28 社区健康心得体会总结社区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改进自己。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我院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
  • 12-28 应届毕业生护士自我介绍面试(实用16篇)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自我介绍,以便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您们
  • 12-28 介绍柿子小学生范文(23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除了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作文集的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星期天早上,爸爸有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