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二年级平均分教案(优秀8篇)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20:15:07 作者:飞雪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优秀8篇)

中班教案是一种教学计划的体现,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下面是一些五年级语文教案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一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一、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的果实都成熟了。为庆祝丰收,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森林聚会。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桌子上放有竹笋(12个)、桃子(20个)、萝卜(16个)和松果(15个)。哇!桌子上为他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有些什么呢?指生说一说。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1、(出示两只熊猫)它们正盯着竹笋,引出问题:怎样分竹笋呢?2、学生利用圆片代替竹笋帮熊猫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指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师板书:6、65、74、83、94、指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会让两只熊猫都满意。并说一说为什么?5、师指出: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6、同桌之间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分。活动二:第二次分竹笋1、(出示又来了一只熊猫)学生思考:怎样吧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呢?2、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3只熊猫。在分之前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3、分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4、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分法。(1)一个一个地分(每只熊猫分一个,分完一轮再接着分)(2)2个2个地分(3)4个4个地分5、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但不管怎么分,最后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活动三:分桃子1、同桌合作昂锿醢20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在分之前同桌先商量一下,打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2、学生动手操作。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4、指生汇报交流他们的分法。5、学生说一说在平均分时有什么窍门。活动四:分松果和萝卜1、(出示兔子和松鼠)兔子的想法:每只兔子分4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兔子?松鼠的想法: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能分给几只松鼠?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帮它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让学生说一说4个一份或5个一份,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2、出示图10条小鱼和5只小猫平均每只小猫分几条鱼?3、出示24支圆珠笔24支圆珠笔支包一袋,可以包()袋。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二

1、经历按数量平均分配物品的过程,感知生活中平均分配的现象。

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平均分配的含义。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过河”;2张小猴卡片,10张桃子图片;

2、学具准备:糖果、玩具若干。小猴、小狗、小猫、大象、桃子、骨头、小鱼、香蕉卡片若干。

一、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走线,走成u形队形。玩线上游戏:听口令跳圈。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口令跳圈。游戏的玩法:场地上有四个方形,当老师说:“跳圈圈,抢圈圈,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时,小朋友们开始跳进圈,每个圈中只能允许前三名小朋友留下,如果你看到圈里已经有三个人了,就不能再跳进去了。所以动作一定要快。然后数数一共圈住了多少个小朋友。

游戏开始,反复进行三次。

第一次游戏: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游戏前强调规则。

第二次游戏:四个小朋友挤圈圈。

第三次游戏:五个小朋友挤圈圈。

游戏结束,请幼儿自选位置坐好。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分配。 教师出示2只小猴、10个桃子的卡片,创设情境:猴弟弟过生日。

师:小猴皮皮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今天是它们的生日,皮皮摘回了10个弟弟们喜欢吃的桃子,怎样分才公平呢?才一样多呢?我们来帮帮它。教师将2只小猴摆在黑板上,引导幼儿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法将10个桃子依次分给2只小猴。(按图示)

教师小结: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一样多的,叫平均分配。

2、幼儿练习分配。

教师启发示范平均分配的方法。(先按顺序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到发完小组中所有幼儿,再接着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至发完所有玩具)看看分完后每个幼儿分得几个玩具。

师:这个好方法就是平均分配。现在你们就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玩具吧。

幼儿操作,练习分配。

教师小结、点评:先按顺序每人发一个,再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发,直到发完为止,这就是平均分配的方法,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就可以把东西分成一样多的几份。

3、分组活动。

师:宴会开始了,小朋友帮忙给每组客人配送不同的食物吧。

第一组:小狗吃骨头。

师:第一组客人是5只小狗,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骨头平均分给它们。

第二组:大象吃香蕉。

师:第二组客人是5只大象,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香蕉平均分给它们。

第三组:小猫吃鱼。

师:第三组客人是5只小猫,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只小鱼平均分给它们。

第四组:小猴吃桃子。

师:第四组客人是5只小猴,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个桃子平均分给它们。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操作结束,每组请一名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动物数量、食物数量、平均每个动物能分到几个)。

教师小结:平均分配的方法可以把各种物品平均分成一样多,我们平时也可以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东西。

师:小朋友帮了小猴的忙,皮皮准备了感谢的礼物――糖果。请你们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给自己分糖果吧。看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颗糖果。

4、纸面操作活动。

教师出示挂图“小动物过河”,创设情境:宴会结束了,我们送小动物们坐船回家吧!教师示范讲解操作方法,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册》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教态自然,思路较清晰,选材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交待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够简练,教具的准备较充分,但给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较少。教学活动设计需再进行修改。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四

1、经历把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配的涵义。

2、在活动中,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具:猴子图片若干,桃子图片若干,记录纸若干。

学具:幼儿每人操作材料一份。

体会平均分配的涵义。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平均分配。

师:今天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分成了几组?每组都有几个小朋友?幼儿观察回答。

小结:我们把32(28)小朋友,分成了3,4组,每组人数一样多,都坐了8个小朋友。

二、在“分桃子”游戏中,进一步感知平均分配。

1、师:今天是猴宝宝们的生日,猴妈妈给猴宝宝买了一些桃子,请小朋友帮忙分桃子,小朋友愿意帮忙吗?小朋友分桃子的时候一定要公平,每个猴宝宝要分的(一样多)。要不兔宝宝会不高兴的。

2、幼儿尝试“分桃子”

(2)观察记录纸,发现了什么?提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桃子一样多。

(3)师:就在我们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会分得多少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呢?幼儿分老师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情况,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子分给许多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了一样的桃子

3、总结;像这样把许多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方法叫平均分配。

三、在“分食物”游戏中,练习平均分配。

第一组:“帮小白兔分食物”

第二组:“帮小猫分鱼”

第三组:“帮小狗,小猴分食物”

第四组:“帮许多动物分食物”

四、延伸活动

幼儿对平均分配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具体的操作体验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体验,幼儿兴致很高,在快乐的分食物游戏中轻松的完成了目标,实现了玩中求学,学中求乐的学习理念。4、5个孩子注意力易转移。需老师多加关注,及时调动孩子活动兴趣。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五

今天教学了“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况,将总体进行平均分,要求总共能平均分成几份。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则是一个一步步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分桃子给她的猴宝宝时遇到了困难,想得到我们班学生的帮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愿意帮助猴妈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奋感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帮助完猴妈妈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问:“我替猴妈妈感谢我们班的同学,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会使猴宝宝不开心哦,你知道是哪几种分法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进行分类。接着我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此时,马上又学生回答说:“那一类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宝宝会不开心,会觉得不公平。”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而另一类就不一样了,每份都分得一样多,这样猴宝宝肯定不会不开心了。”通过分桃和把分法进行分类这两个过程,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所以,在进行分类后,我马上让同学们分小棒,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体会到分得多样化。

在接着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六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七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部汽车的行驶过程

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两部车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看到这张图片,一部做匀速直线运动,一部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经验,学生马上判断出来,为下面测量办法的设计有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挡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车下落时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b、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落时的运动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引导,“小的时候有玩过滑滑梯吗?下落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次的运动有先慢后快的特点。

(5)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证明猜想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时间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评估a方案,由于要控制时间相同的难度大,人手操作误差大,因此选择方案b。

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

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下面半段的时间是比较难准确测量的,让学生换位思考,能不能不测下半段的路程和时间,以其他办法间接求出,让学生讨论。

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v上v下,教师引导总结: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8)评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组数据,应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过程中,

可以选择更为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例如课本的拓展性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会

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脚步为l

总路程为s=nl

用秒表测出时间t总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是否能大胆想象,并描绘出新颖的蛋糕。

2、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教具学具: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心型的、圆形的,三角形的……

2、新授:

3、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范画,介绍蛋糕的种类和作用。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请你来为他们设计一块蛋糕,你想怎样来设计?蛋糕上可以画些什么?(小动物、花、还可以写上给爸爸妈妈祝福的话……)

4、师:小朋友刚才说的真是太棒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了,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呢?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可以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形状可以你自己来设计。现在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5、切蛋糕比赛

将自己设计的蛋糕分给小组的成员,要求每人分到一块大小基本一样的蛋糕。利用切开的蛋糕重新排列画面,形成新的构图形式。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生日的小主人,可别性急,要吃蛋糕时,先得考考你,大胆切开它,还能变个啥?

四、讲评

五、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利用废旧纸盒设计制作立体的蛋糕。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tag标签:

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实习的收获和成长,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实习心得了吧。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好的军训心得范文,希望
  • 10-13 2023年小学教研组年度工作总结(大全8篇)
    单位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经济组织,通常包括领导和员工等不同层级和岗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工会工作总结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和启
  • 10-13 2023年物业水吧员年度总结(汇总10篇)
    考试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以后的考试做出调整和提高。军训总结是对军训期间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 10-13 2023年世界地球日演讲稿(优质5篇)
    一篇精心撰写的致辞致谢可以赢得听众的认同和尊重,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世界地球日演
  • 10-13 2023年防火宣传横幅标语(精选8篇)
    文明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提炼核心要点。以下是一些提高文明礼仪的方法
  • 10-13 班助年度工作总结 水电监理年度工作总结(优秀8篇)
    通过技术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这些工作总结样本是根据真实的工作情况编写的,希望能给你在写工作总结时提供一些
  • 10-13 2023年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教师(精选8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教师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会计实习经验分享,希望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 10-13 三年级写吹泡泡的日记(通用8篇)
    典礼的筹备和规划需要考虑各个细节,确保整个过程的有序和庄重。适当的音乐和表演可以增加典礼的氛围和趣味性,选择与主题相符的节目很重要。看看这位成功企业家在颁奖典礼
  • 10-13 会议纪要公司名称空白一页(模板18篇)
    爱国标语可以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学习、借鉴,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
  • 10-13 2023年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工作心得是提升自己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向上级和同事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军训心得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教师师德培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