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期刊论文格式内容(模板18篇)

期刊论文格式内容(模板18篇)

时间:2023-12-25 15:20:16 作者:笔舞

通过研究范文,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写作表达技巧和思维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范本,它们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达形式。

期刊论文

在使用word过程中,对于排版格式,发现如下问题:

1)页码:按本模板设置要求排版,总页数不超过6页。

如何插入页码?

2)图、表: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号;有中英文对照的标题;图表中的变量用中文或变量符号表示,单位使用国际制单位;图面中坐标刻度设置为在坐标轴内侧,多条曲线者用不同图例的黑色线表示;曲线图尽量使用excell或origin软件做图,照片或截图要保证图片的分辨率在300以上;最好插入能在word文档中打开编辑的图;表格使用三线式表格。

如何保证图表的格式规范?

章参考文献不超过15条,综述性文章不超过35条,需有半数以上对译为英文。

具体书写格式参见我刊《投稿须知》。

5)如何保证word在黏贴文字时,不自动在各行首添加数字编号?如共有10篇参考文献,若要在参考文献后黏贴文字,则黏贴后的文字的每行首自动添加了数字编号。

期刊论文

致谢本工作受到北京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农业5有关建议“致谢”在科技期刊中只是一个细节,但也是学术规范的体现而不应忽视。

为此笔者建议:。

(1)在期刊征稿简则中应明确要求“致谢”应简要而概括地表述他人或机构对研究工作以及论文撰写的贡献要点或涉及的具体方面。

(2)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对内容过于笼统、含糊的“致谢”应提请作者修改、补充,使内容适当具体、明确;同时,应注意篇幅限制,做到言简意赅。

(3)在修订《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r7713一87)时,对有关论文“致谢”部分的内容和表达格式的规定应进一步明确,对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应有原则性要求。

相关阅读: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及论文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

对那些付出劳动并且做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论文发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

未简要说明他人或机构为论文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哪方面的贡献;只有36篇(占30%)的“致谢”概括说明了致谢对象的贡献要点(如,提供了什么文献资料或测试材料,协助完成了哪方面的实验等)。

可见,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论文“致谢”都是泛泛地对某人或机构的帮助(或笼统地说某方面的帮助)表示谢意,而未说明他人或机构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实际贡献;缺乏具体内容可说是目前论文中的“致谢”存在的一个较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为此,本文简要阐述“致谢”的主要内容,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并对此提出有关建议。

2、“致谢”的主要内容。

所谓“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是指,“致谢”不仅要对致谢对象在某方面的帮助或贡献表达谢意,同时应言简意赅地概括说明其具体工作或贡献的要点。

以笔者的调查归纳,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致谢对象对论文的选题、思路、观点、论证所给予的指导、启发或探讨。

(2)致谢对象对论文的审阅提出的重要修改、补充意见或建议。

(3)致谢对象对论文提供的重要参考文献或未发表的数据、图表或照片资料。

(4)致谢对象承担或协助的部分实验及数据处理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

(5)致谢对象提供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使用等方便。

(6)致谢对象提供的资金或基金资助。

3、“致谢”内容适当具体化的必要性。

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了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可信度。

对审稿人或编辑提出的有重要建设性修改、补充意见的致谢,还可促进审稿人和编辑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

(3)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和传播的角度看,

尤其对一些以后被誉为重大研究发现的事件,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能够提供珍贵的文献线索困。

但在“致谢”中笼统地假称得到某知名专家的指导或与其进行过有益讨论,甚至声称本文已经过某知名专家的审阅等。

就可能暗示该专家与本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很可能反而使被感谢者不悦或尴尬。

而具体表明感谢的内容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科学院的郭荣君老师在荧光显微观察方面给予了宝贵的协助和指导。

体现了作者对他人工作或帮助的尊重,又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科研工作作风。

这无疑会给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留下很好的印象。

期刊论文

戴要:策略性寰球效劳推销--中包疑息手艺、贸易流程战常识流程,经由过程低落老本、进步逸动力妙技战博注策略性办理,能够增多整卖商的利润。

操纵ito、bpo战kpo让企业流动入进较低老本地域,整卖商能够累赘失起店内主顾效劳收入战贩卖代办署理收入。

要害词:寰球效劳;中包疑息;整卖业;促销。

1寰球整卖业效劳的特性。

效劳寰球化趋向给整卖商们进步了剖析更多更快数据的时机,异时也协助整卖商停止老本办理。

今朝,许多整卖商曾经到场了疑息手艺中包(ito)战商务流程中包(bpo)的离岸业务。

但是,更为庞大的贸易流程战常识流程中包(kpo)给整卖门提求了改擅促销战获与利润的新时机。

neoit钻研领现,只管离岸水平年夜,财富500弱整卖商外有80%的企业曾经将局部效劳业务离岸化。

整卖业效劳业务离岸化滞后于其余财产,例如,金融业战手艺效劳,形成那种情景次要起因是整卖业的许多罪能战决议计划疏散正在部门司理脚外。

大都整卖商次要发展疑息手艺效劳寰球业务。

一些理解寰球效劳的整卖商只管次要存眷买卖流动,然而他们也在开端中包贸易流程。

今朝,整卖企业将面对取得更为庞大的贸易流程中包战常识流程中包的当先时机。

将来几年,整卖商将经由过程高列体式格局晋升效劳业的寰球化程度:。

(1)产物推销将增多供给链的庞大水平,鞭策整卖商觅供低老本体式格局办理新的庞大事物。

(2)新废手艺可以使整卖商改良效力战发明一种新的合作力,从而鞭策他们从寰球供给商这面觅供低老本手艺处理计划。

2传统效劳中包:疑息手艺中包(ito)战商务流程中包(bpo)。

整卖商结合其余私司发展中包“传统”商务流程,例如,人力资源(hr)战财政管帐(f&a)。

整卖商也否操纵寰球效劳供给商解决诸如订买办理战推销等业务。

寰球效劳供给商不只能够订买商品并且借能够对所订买商品停止跟踪效劳。

正在推销业务上,寰球效劳商次要处置供给商办理、推销订买办理、分销取物流办理以及战略推销等效劳。

尤为是正在波及年夜质商品买卖的状况高,整卖商也能够把拍售战商野对商野(b2b)买卖中包进来,果为那二类买卖是典型的购置-贩卖形式而非小我私家购置决议计划。

主顾效劳包孕主顾撑持、吸没德律风营销(outboundtelemarketing)效劳、吸叫外口撑持、正在线贩卖撑持、目次贩卖撑持以及特许计划跟踪等流动,那些业务异样也可以有用天离岸中包。

3寰球效劳前沿:常识流程中包(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

bpo的步调比ito庞大,而kpo的步调比bpp庞大,以是,正在三品种型的效劳中包外,kpo最为庞大。

kpo或者说数据剖析,十分远似于促销,果为kpo解决的数据皆是促销体系所须要的,那些数据皆是促销胜利取可的要害。

差别于ito战bpo,kpo会给整卖商带去宏大的利损。

有一些存货能够正在堆栈停止办理,但有一些存货必需正在售场办理。

堆栈办理战售场存货办理必需联合起去,那样整卖商能力时辰跟踪存货情况:哪些商品正在库房?哪些商品借正在运输途外?哪些商品正在售场?pos数据办理提求了有价值的分外疑息--主顾念购置甚么商品。

kpo别的一个紧张做用是剖析一篮子数据。

整卖商很长具备外部才能剖析年夜质的真时主顾疑息去制订没抱负的促销名目,而kpo可以既快又节俭天剖析数据并给整卖商带来宏大利损。

kpo效劳提求商能够提没系列修议,那些修议从全副商品战个体商品二个层里上对商品、贩卖战利润停止片面剖析。

kpo能够让整卖商精确定位促销方案去呼引目的主顾。

kpo经由过程剖析一篮子数据去提求利润概略,异时借会让整卖商洞察各种主顾范例。

寰球效劳最劣范畴随差别整卖商将会差别。

正在决议计划时应该从二个圆里停止评估:手艺传送战寰球文明竞争上的事情志愿。

例如,正在订价流动外,一个没有干涉的整卖商让效劳供给约定价否能感触非常痛快酣畅,而一个怒悲节制的整卖商否能只让效劳供给商办理模子战提求修议。

正在效劳中包,整卖商果该给效劳供给商提求入进差别体系战数据的时机,效劳供给商否接触到的数据包孕整卖商的供给商战贩卖点的疑息。

期刊论文

《学报》编辑部于开始使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编辑)初审-专家(学科编委)外审-作者修改-主编终审-编辑加工的流程设置,然后转入线下进行排版-执行编辑校对-印刷的流程。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1)稿件处理周期长。

齐、清、定的稿件很少,需进行多次编辑加工,这也导致此阶段的处理时间较长(1个月),影响了稿件整体的处理周期。

(2)稿件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把关环节有待改进。

例如,优化前同行评议没有严格送两位专家评审,有的只送了一位,且没有采取双向盲审制,影响了稿件审理的公平性。

后期主审后管理层对期刊格式和规范化方面的审查比较薄弱,影响了期刊的出版质量。

(3)各阶段衔接不畅,影响运转效率。

采用将《学报》整期需排版的文件传递至印刷厂,而印刷厂往往要同时进行多个期刊的排版工作,需协调时间,编辑部对这部分工作时间的控制比较被动。

2优化措施。

7年起编辑部从每个环节入手,逐个改善,进行了多次的优化和调整(图1)。

2.1缩短、控制流程时间节点,稿件进程可追踪。

首先,于在系统后台将初审和外审阶段时间分别设置为7、40天,运行稳定并达到预期效果后,于继续设置为3、20天,使三审中前两审的时间严格控制在30天内。

采取的措施是:结合系统功能设置过期自动颜色标注和邮件自动催审功能。

责任编辑进入系统后对稿件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追踪控制稿件进程。

其次,调整作者单次修改、主审和单次编辑加工的时间,将其分别设置为30、7和15天。

这样,线上的总体时间约4个月,全程由同一责任编辑(学科编辑)负责,线下也进行了时间的调整和控制,由当期执行编辑负责,总体控制在4个月左右。

采取的措施是:送主审、终审和付印的时间为每月固定的时间点,只能提前,不能延迟,并配以适当的奖惩措施。

这样编辑、主任和主编就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稿件处理时限进行把控,达到预期效果。

2.2调整稿件处理流程设置,提高稿件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

2.2.1线上流程调整。

(1)流程源头控制,增加收稿初筛环节。

在收稿时对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写作不规范、经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不经入库直接退稿,减轻后面责任编辑的初审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2)调整外审设置,提高审理公平性。

外审实施双盲审制度,并规定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至少有2个外审专家意见,才能对稿件做出外审结论,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保障了录用稿件的学术质量。

(3)增加返作者修改次数,并提出不同的修改侧重要求,提高稿件修改质量。

一般编辑部都与作者联系修改一次,但由于作者要同时兼顾内容和格式修改,一次修改到位的不多。

因此我们进行了2~3次甚至多次的再次修改设置,但每次侧重点不同。

一般首次修改在外审之后,侧重对学术质量的审查。

主审同意录用的稿件,要求作者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次是结合主审意见完善格式。

这样经过几次修改返回的稿件更规范,看似环节繁琐,但提高了后面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

(4)增加编辑加工次数,提高稿件规范性。

《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日常稿件中图表、公式、符号等内容较多,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一次加工不能全部兼顾到,在后面校对时就会出现较多问题,改动也较多。

这样不容易遗漏项目,这种方式虽然使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了,但编辑的实际工作量并没有额外增加,而且由于针对性更强,编辑加工的稿件质量得到了改善。

2.2.2线下流程调整。

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环节后转给当期的执行编辑进行线下工作,流程的调整包括:(1)终审后增加主审环节,提高稿件审查质量。

针对终审后稿件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在1校后增加终审环节。

流程修改后,主审侧重学术把关,终审在辅助审查学术问题的同时,侧重编辑加工和校对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式既对稿件在内容和格式上进行了再次把关,又提高了主编(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处理流程的流畅性。

(2)返作者校对次数由1次改为2次,降低差错率。

目前一般编辑部的做法都是以pdf格式返作者校对1次,但经过后面多个校次及最后的终审后,有些稿件还要做一些改动需及时传达给作者。

基于此,我们采取了在定版付印前再将pdf文件返给作者校对一次的做法,这样作者对后期修改内容可进行确认,同时再次校对稿件时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降低了稿件的差错率,提高了稿件质量。

(3)改革排版方式,提高排版工作效率。

《学报》编辑部20之前的排版工作都由印刷厂完成,受制于印刷厂时间安排和人员变动的影响,排版、校对、改版效率不高。

分批或者单篇排版,对于一些棘手问题也能即时指导解决,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流程的周转速度。

审理更公平,内容更规范,各环节连接更流畅,工作效率更高。

3流程优化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目的是通过各项措施,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目的。

数据统计自《学报》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7—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3.1稿件处理和刊发周期缩短。

分别下降到2、22天,年以后,基本稳定在2~3天和18~22天,加快了稿件的审理进程。

审理阶段缩短了近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其他环节的优化组合,使整个稿件的刊发周期明显缩短。

影响了正常来稿的刊发周期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220~260天,缩短了近4个月。

经过改革,逐步增加,近两年来稿量稳定在篇左右,增长了66%,这是流程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人员基本固定的情况下,编辑部人员处理的稿件量也增长了近66%,而出版周期的缩短,说明整个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2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定提高。

流程优化不仅缩短了稿件的审理时间,也通过建立双盲审制度、增加终(主)审次数及增加作者修改次数等措施保障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逐渐升高趋势,稳定位于学科第二,且连续5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说明优化后的稿件流程设置为提升《学报》学术质量及其在生态类期刊中的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通过增加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作者校对次数及革新排版方式,《学报》的出版质量得到了提高,差错率得到了降低,并连续多年在期刊审读中得到优良评价。

关于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虽然还存在稿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科学、流畅、高效率的稿件处理流程是其重要保障因素。

4结束语。

稿件日常处理流程关系到作者、审者、编辑三方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也对期刊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建立高效、流畅、科学的稿件处理流程,每个期刊的做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目标是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最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对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出版实践中哪个环节不合理,就随时注意分析总结,找出适合的优化方式,并进行改革。

在《学报》稿件处理流程优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增加编校次数而导致相应环节时间延长的现象,我们发现这种趋势就立即进行了微调整,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每个科技期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期刊论文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二号宋体,居中,加粗)。

作者11,作者22,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

(1.学校院、系名,省份城市邮编;2.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

【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

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

摘要长度200~300字。

期刊论文

当前呼吁调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很喜欢引证日本战后的人口发展经验及当代日本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而绝口不提国土面积与中国几乎相等的美国。

这似乎容易理解。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国力上的相形见绌、人均财富上的捉襟见肘,让人很难回避中国人口过多的事实。

但日本不同。

日本以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弹丸之地,拥一亿两千八百万人口之众,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日本其实比中国人口更多也毋庸置疑。

而当今日本千方百计地鼓励国民生育,以挽救超低的生育水平,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强硬推行计划生育。

因此,中国民众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来杯葛国内的计划生育政策,乃是俯拾即是的现象。

自然也有人更愿意拿美国甚至澳大利亚作为参照,支持中央政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但很快被斥责为中国人口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做遥不可及的“美国梦”,澳大利亚更因为人口稀少制约国际影响力而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为不足为师。

从引证之学与辩论之术来看,反对与支持两方这样一来便沦为各执一词,形同鸡对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

假如基于中国国情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是理性的,那么无论比较美国还是参考日本,都应该衍生出相同的支援性结论。

所以,站在力挺计划生育的一方,哪怕日本这面镜子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拒绝。

相反,倒要看一看,人口问题上日本这面镜子到底照出了什么!

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年持续三年的婴儿潮,共出生八百零六万人,总人口增至八千一百七十七万人,出生率由一九四五年的23.2‰急速上升到30‰—34.3‰。

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而这个团块世代中的女性到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进入适婚年龄,又形成了战后第二次生育高峰。

经过两次人口增长高峰,到一九七三年日本总人口终于突破一亿关口。

经历了战乱之苦,新中国甫定同样迎来了人口增长高峰。

与日本相比,生育率水平不相伯仲,但中国出现了三次人口高峰,而且每次高峰的持续时间要远远超过日本,分别持续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一九六二至一九七零年的八年及一九八一至一九九零年的九年。

日本战后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增加了51.22%(一九四五——一九七三年),而新中国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飙升了109.29%(一九四九——一九九零年)。

面对战后出乎意料的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中日两国政府都先后做出了反应。

但日本政府反应迅速,在第一次婴儿潮来临的第二年即一九四八年,日本政府便出台了《优生保护法》,实行少生优育。

等到政府二十几年后才开始限制生育时,日本人口形势已是时过境迁,人口生育率在七十年代中期甚至下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政府在见识了整个第一次人口高峰的凌厉之势后,对人口问题虽有警觉,但随即被浮夸与冒进之风所冲淡。

一九五七年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限制生育的马寅初还被打成了右派。

直至经历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整个人口形势变得危如累卵,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坐视不理,这才在一九七三年出台“晚、稀、少”的人口政策。

可是人口基数已大,限制措施为时已晚。

接下来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虽大幅下降,但年均新增人口依然高企。

最终政府不得不在一九八三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战后中日两国的人口增长和有意识的人口控制,虽有很大差别但终究还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战后两国的经济社会景象以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态势,却是天壤之别。

战后日本在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经过到五十年代中期的经济恢复,再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就由一个令人唾弃的列强帝国,一跃而成为叫整个世界惊羡的工业强国。

一九六八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基础,在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后,亦试图鼓足干劲搞建设,但随后演变成内部阶级斗争,“反右”与十年内乱将国民经济重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战后中日两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演变的泾渭分明,彻底改变了两国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先是五十年代的节制生育降低了人口生育水平,到了七十年代人口再生产已经无需政策节制,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崭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发的生育约束机制,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面对超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新人口问题。

反观中国,在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的同时,当国民的基本权利只剩下生育自由时,无度的人口繁殖反过来成为社会发展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计划生育前甚至采取了把城市青年赶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方式,来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今,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那么大,还要鼓励生育,而中国人口虽多,但国土幅员辽阔,经济资源固然不能与俄罗斯、美国相比,但比日本还是绰绰有余,况且经过四十年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之列,何以泱泱大国非得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第一,日本比中国更有能力负担较多的人口。

二零一二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四美元,中国五千四百三十二美元,日本人均财富是中国的8.43倍。

如果日本人宁愿承受与中国国民一样的生活水平,它的总人口可以膨胀到十亿;反过来说,中国人口继续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也会令目前由于人口过多而加剧的人与资源、人与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酿成更大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

日本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凭借一技之长足以从地球上任何国家那里获取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反躬自问,我们目前尚没有那种力量。

出于民族情绪而抵制日货之所以难以奏效,盖由于日本技术已渗透到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况且抵制所谓之“日货”,不仅包含着日本人骄傲的技术利得,也浸润着中国劳工的血汗。

第二,日本面临劳动人口枯竭的危机,而中国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

日本战后在短暂的人口增长高峰后,七十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出现逆转,人口出生率下降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生育率锐减使得每年新生儿数量有可能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少子化”呈明显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出台鼓励与奖励妇女生育的政策,以便保障经济系统必要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人口的供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的经济成就从来没有仰仗过“人口红利”,战后日本崛起之际,正是第一次婴儿潮抚育之时,而第二次婴儿潮尚未来临。

即便按较窄的口径计算,目前中国二十至五十九岁年龄组劳动人口为八亿三千九百万,三十年内仍将维持在七亿至八亿之间,在数量上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这还未考虑生产力水平因素,除非生产力水平踏步不前,正常情形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中还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根本不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人口总体上仍然是严重过剩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

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人口总量当然会逐渐减少,人们因此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却没有认识到,中国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是必然要消失的,这并非节制生育之过,而是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单靠消耗资源与廉价劳动力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第三,日本鼓励生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而中国不节制生育却只会加剧老龄化的社会负担。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

由于日本人平均寿命大大超过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眼下超低的生育水平,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的预测,二零五零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5.7%。

日本虽然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因为人口增殖的自我约束,能起到多大作用亦未可知。

但以日本强大的创富能力、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与福利保障体系相匹配,就算将来三人行必有老者,也构不成日本人口毁灭性的灾难。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有“跨越式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比发达国家较早出现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确系计划生育所致。

其一,这是“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之间,两害权衡取其轻,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总人口必须接受的一个结果。

其二,只要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率虽然提高,但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逐渐减少,因而养老总负担反而减轻了。

其三,只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化养老制度,佐之以延迟退休等措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社会难题。

试图通过多生人口来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四,日本人口发展具有自发的节制机制,而中国人口自我约束的能力微弱,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中日两国的人口问题,表面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少子化、老龄化,但彼此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一个是高度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一个则是初步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日本总人口虽然不少,但人口总量尚不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具备了自我约束的机制,即使政府鼓励生育也不致总人口膨胀到失控的地步。

中国的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说,既不是过去生的太多,也不是现在生的太少,而始终是人口太多。

人口超载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中城市人口已经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生育率自发降低的迹象,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再生产还缺乏可以信赖的自我约束机制。

目前要求中央政府放松生育限制的呼声强烈,把脉群情,中国人的生育渴望感同身受。

全国各地生殖中心的生意火爆,不少人试图通过生物技术达到一胎多育的目的。

如此情形,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唯面对日本时,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并不算多。

这差不。

多就是人们愿意拿日本当镜子的心思所在。

本文履行着论辩规则,只字不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但谁也不能否认,中日两国的人口还是有别的。

中日两国人口之别,不在数量上,不在人口的“口”上,却在人口的“人”上。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与日本人曾一起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

日本经济在战后奇迹般地崛起,理由千万条,从人口学上看,自明治五年(一八七二)颁布《学制令》以来,日本人口发展尤重“人”的开化、教育和教养,故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日本战败后虽然物质财富灰飞烟灭,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而战后中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大多数民众蒙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便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教育荒芜,结果几十年下来,除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真正的人类文明成就乏善可陈。

期刊论文

21世纪的今天,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低碳经济更是本着较为深远的角度,实现格局的不断转换和技术的创新,在新的合作形态寻求中,做好低碳经济的适应性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在长足发展中状态中,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一、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行业格局的调整和发展。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低碳经济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经济理念的结合下,注重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俄熔岩,低碳化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注重行业格局的调整。

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的优化调整中,主要是做好商品贸易的格局优化,将传统的石化能商品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注重资源消耗性的商品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有效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综合性发展。

在新能源以及绿色能源商品的应用中,实现高科技新材料商品的有效性应用,将节能化环保特点实现,注重国际贸易相关比重的不断提升,注重商品贸易结构的一种优化和调整。

其次,对于地区贸易格局而言,在优化调整中,就要结合经济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过程,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形势,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生产低碳化的商品过程,做好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发展,注重国家贸易地区的平衡性发展。

最后,低碳商品的生产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过程,结合资金技术的优势发展,做好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联系资金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和谐有效性发展,最终从根本上调整国际贸易的一种地区格局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内涵的拓展。

现代化低碳经济的一种背景发展中,就要联系国际贸易的基本内涵,在内涵的拓展中,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内涵,实现碳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

碳金融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将人类社会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逐渐降低。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联系金融制度规范的相关标准,注重金融交易活动的充分讲解,在碳金融活动的基础发展中,实现资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资金的不断配置中,做好排痰技术的不断支撑和应用,实现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

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就要实现国际贸易内涵的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服务内涵的广泛拖住中,结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参与者的动向,做好低碳性的环保,在碳金融发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技术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联系低碳技术的一种技术支持,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低碳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国家贸易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技术上的不断擦红心,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发展全面实现。

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商的发展中,就要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特点,并在资金技术的过多投入中,实现技术上的不断革命和创新,在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中,将经济的低碳发展综合性的实现,注重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根本创新和发展。

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做好新一轮技术的有效性革命,在国家贸易技术的转移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实现国家之间的有效性技术合作。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单边贸易过程,避免各种贸易规则的产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一旦碳标签的出现,就要联系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过程,注重使用和推广的过程。

碳标签在始终中,往往是结合相关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储运相关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在标签的形式分析中,对消费者告知。

关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之后,就要结合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对碳关税措施制定,并将碳的排放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化低碳经济的基础发展理念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而低碳经济中的国际贸易发展更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主题,对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性的转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将碳排放量减少,对绿色产品生产,实现低碳技术的有效性创新和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应用和发展,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科学进步,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神州》“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2】。

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东连接着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亚太经济圈,途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家,最终抵达波罗地海岸,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洋沿岸。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家,最终到达非洲的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

“一带一路”经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草原之路等,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沿线的50多个亚欧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提高合作潜力,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就不断扩大。

沿线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主要出口轻工业、制造业商品以及资本。

在―的十二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了大约2000亿美元,从161.53上升到2308.25亿美元。

(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中国与战略沿线国家的商品结构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制造业产品。

如20,对西亚的出口产品中,机械运输设高备达285.63亿元。

而原料制成品占比不断下降,截止到年,已降至26%。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价值明显增加。

(三)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中国进口战略沿线国家的商品集中在化石、能源、燃料等领域。

截止到2012年,原油进口维持在80%左右,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战略沿线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稳定种类单一。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期刊论文

播平台为推动,这其中,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尤其是科普期刊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向大众进行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任务。

科技期刊担负着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的职责,主要为相关科技人员的交流平台,其中科普期刊是科技人员和感兴趣的大众之间的交流平台。

大众媒体则更多的是科技人员与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科学传播方面,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一样,也是科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其科技传播能力与公众科学素质密切相关。

大众媒体和科技期刊的科技传播活动,涵盖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科技期刊来说,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一方面是现代传媒受众的有力竞争者,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扩大期刊影响力并寻求与受众建立互动的良好平台。

随着这类大众媒体的发展需求增大,科技期刊完全有可能与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实现优势互补,并从中借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寻找新的机遇。

核心期刊论文

大家都知道,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对医学工作者来说很重要。那么,对于医学研究生呢?其实,发表核心期刊对研究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有诸多好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

1、毕业拿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大多都会参与项目课题研究,很容易出学术成果,把学术成果发表到核心期刊上,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肯定,一方面也能完成学校的毕业任务,顺利毕业。

2、拿奖学金、各种奖励。大学为了鼓励研究生创新研究,会设置各种奖学金,数额客观,如果能多发点核心期刊论文,奖学金很容易拿到手,那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啊生活费啊就不用愁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3、考博士。如果你毕业后想考博士,那研究生期间必须发几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博士生面试时老师都会看你在研究生期间都有哪些成果,考察你的研究能力,核心期刊论文是最直观的凭据。

4、找工作评职称。研究生毕业后如果想进研究所或者当老师、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等等吧,有几篇核心期刊论文无形中就拉高了你的档次,可以成为你面试成功的敲门砖,就是以后评职称,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呢。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无论是对学业还是工作都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研究生平时忙于学业之余,应该抽出时间发表论文。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常识就是在不同的医学核心期刊中,对于论文的格式都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要求的,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是难以获得对方的认可的。即使是论文本身的内容非常优秀,到时候也是会被要求修改的。因此在给医学核心期刊投稿之前,我们对于它的投稿要求是要搞清楚的。不同期刊的官方网站都是有着这个方面的规定的,大家是一定要看清楚的。

其次,我们在给一个医学核心期刊投稿的.时候,如果要提高成功率的话,应大致浏览拟投期刊最近几期的内容,一般来讲,同一期刊是不可能在近期重复刊登同一内容的,如果自己的论文与拟投核心期刊已刊登过的论文雷同,就不要再投给该期刊,应转投他刊,这样可以扬长避短。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投稿不被采用的常见原因也是要有所了解的,这样才是可以避免自己不犯同类性的错误。选题陈旧、无创新性是稿件不刊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所用统计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退稿的原因,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使用不当是相当常见的错误,在这方面建议作者多看一些统计学书籍,正确运用统计方法,使论文合理可信。

最后,除了上面说的地方,其实对于要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的人来说,选择期刊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表的期刊对大家的帮助其实是更大的。齐鲁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河南医药信息和河南医药论坛、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中国乡村医学、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胰腺病学、中华误诊学杂志、中国煤炭医学杂志、华中医学、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都是很容易获得发表的医学核心期刊。

论文尾注期刊范文

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

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02文献标注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word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

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核心期刊论文

合唱艺术和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性,并且也被群众所喜爱和接受,近些年来,合唱音乐也逐渐成为了音乐艺苑中一朵奇葩,更加受到了人们的瞩目与关注。

因此,探索与研究合唱艺术也便成为音乐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钢琴伴奏也就是一种广泛运用的音乐表演艺术,又被称为钢琴艺术指导。

采用钢琴伴奏的合唱形式,其艺术表现不仅得以全新的展示,也充分展现了钢琴多声部演奏的非凡表现力,钢琴伴奏与合唱之间的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交相辉映,同时也能够彰显出钢琴乐器代替整个乐队的力量。

核心期刊论文

所谓人口老龄化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早在1999年我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会达到10%,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12.7亿人,60岁以及60岁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4%,说明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一、人口老龄化表现形式。

1、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而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最短是日本用了25年,故我国人口龄化速度与发达同家的速度相比十分惊人。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以后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人口的1/5,占亚州老年人口的1/2。

开成原因,由于我国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减少了出生,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同时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造成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出现了低生育、低死亡的结果,从而显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

2、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大。

当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94年41岁延长到70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低收入国家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对经济的压力。

3、老龄化分布不均和高龄化十分明显。

大中城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大中城市,如上海市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4.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

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

我国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1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

4、老龄化对家庭和赡养依赖性增强。

随着老龄化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老人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据统计,50%以上城镇老年人银行基本无存款,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

生理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

5、老龄化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有相应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脱离最低生活保障一线的困难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来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一旦失误很长时期难以挽回。

只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才能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动摇。

2、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增加老有所养措施。

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由现收现付体制改为“流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的成功果实。

同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待遇结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方式社会化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农村,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与村级扶持相结合,发扬子女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保证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

切实保障孤寡老人的五保待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

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及家庭不致因病致贫,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

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

开设老年医院、老年人护理院、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病门诊,实施家庭病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4、拓宽渠道,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大多一是卫生保健服务业,二是家政服务业,三是日常用品制造业,如老人交通工具,四是人寿保险业,五是旅游、娱乐业,六是房地产业如:老年公寓,七是老年教育产业,八是咨询服务业,在实施中,应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多元化投资使老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功能。

社区应积极实施老人照料,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空间服务站,文体娱乐设施,开展多样化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兴办托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各种照料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组织。

做到小事不出门,难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道)。

6、尊老爱幼,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有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应加大宣传和发扬光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尊老爱幼的风气,积极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老年人有一个温馨、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中国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分析【2】。

一、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开始出现长期下降的趋势。

随着死亡率的下降,生育率在十九世纪中期左右也开始下降。

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经过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先后降低,最终实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变化过程被称为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只有将人口转变作为核心,才能真正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也经历了上述人口转变过程。

在死亡率方面,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经历了迅速提升的过程。

如图1所示,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结果,在1950~1965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相对稳定,在45岁上下波动,而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略高,但差别不大。

可能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1960~1965年间的男性预期寿命降为42岁,而女性预期寿命则略有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虽然上升速度相对缓慢,但仍处于上升阶段。

在2005~2010年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2.7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为71.1岁,女性为74.5岁。

在生育率方面,我国人口经历了阶段性下降过程。

如图2,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结果,尽管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55~1960年有所下降,但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处于每名妇女生育5.5~6个子女的高水平上。

高生育水平和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确定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方针,并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后来经过完善,发展为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

这一政策对生育率的降低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从5.9降至2.9,在20世纪80年代生育率似乎停止了下降,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2.6左右,直到20世纪90年代,生育水平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总和生育率从2.6降至1.8左右。

在21世纪头十年,我国生育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上,从1.8降至1.6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数据和2006~2009年1%从口抽样数据推算的结果显示,2005-2010年总和生育率处于1.4左右的低水平上。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

人口转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人口转变过程为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发展契机,即人口红利。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人口红利概念和人口红利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将在澄清人口红利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口红利涉及的主要问题加以剖析。

bloom和williamson将人口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对1965~1990年东亚经济增长奇迹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这一时期东亚的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奇迹具有较大贡献。

一方面,这一时期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年龄人口增长大大快于受供养人口增长,从而提升了人均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东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政策使人口转变所创造的经济增长潜力得以实现。

bloom,canning和seyilla把人口转变过程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发展契机称为“人口红利”(demographicdivi-dend)。

他们认为,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人力资本等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andrewmason和ronaldlee将人口红利扩展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消费人口增长所形成的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被称为“第一人口红利”。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未成年人较少和人口寿命更长会提高每名劳动者的资本及其它生产资料占有量,而个人也会较强烈的积攒资产以备养老的动机,这将导致人均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增加。

这种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影响被称为“第二人口红利”。

他们认为,第一人口红利是短暂的。

虽然第二人口红利中资产积累的高速度也是短暂的,但人均资产和人均收入将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因此,第二人口红利是持久的。

我国学者对人口红利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劳动力供给和第一人口红利方面。

而对劳动力供给的分析也主要集中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问题上。

部分学者在分析人口红利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的建议。

如上所述,人口红利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

而储蓄率方面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方面探讨我国的人口红利问题。

三、人口红利与我国劳动力供给。

(一)我国劳动力数量与刘易斯拐点。

1.刘易斯拐点的概念剖析。

刘易斯提出了人口流动的两部门模型。

该模型假定,在同资本和自然资源相比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国家,产业部门可分为落后的温饱型部门(包括温饱型农业、小商业等)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工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期刊论文范文

:(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术期刊论文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般期刊论文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空一行)。

作者(宋体、小三)(空一行)。

[关键词](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目录(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

(空一行)。

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一、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附录(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致谢语(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引言(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

(空一行)。

引言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打印(空一行)。

(空一行)。

一、(标题)(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

(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

(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

(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空一行)。

(空一行)。

结论(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空一行)。

引用期刊论文

它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按照顺序,前置部分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有: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表。

2前置部分撰写要求。

2.1题名。

题名,即论文的篇名。是以最简明、最恰切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一般由短语和词组构成,而不采用句子的形式。这些短语和词组要能准确、概括地点明论文的最重要内容,包含尽可能多的关键词,这样也便干检索。要简短精炼,以不超过20字为宜。论文的题名往往给编辑部选稿者以第一印象。从题名可以看出论文是否有新意,学术性如何。题名起得过大或标语口号式,都应当避免。题名语意未尽,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2.2摘要。

2.3关健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浓缩,关键词又是对摘要的进一步浓缩。根据论文主题,可选取3-5个关键词。

3主体部分的撰写。

3.1层次序码。

一般说,期刊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按顺序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5部分。弓言、正文和结论要有层次标题。过去,层次标题的序码多采用“一”、“(一)”、“1.”、“(1)”的方式。现在已改为阿拉伯数字分层次连续编码。这样做的好处是层次清楚,便于引用。分层次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序码数字之间以下圆点隔开。划分一般不超过4级。如:。

第一级标题:1。

第二级标题;1.1。

第三级标题:1.1.1。

第四级标题:1.1.1.1。

引言的序码,采用0或1,或者不用序码,目前尚不统一,致谢和参考文献表是否与引言正文连续编码,也是不统一的。序码左起顶格书写,空一格后写标题。

3.2标题。

标题是论文每一层次的内容的概括。和题名一样,所用短语和词组要简明、恰切。标题的逻辑性很强。标题应当与论文的题名有逻辑关系。同一级标题应当反映同一层次论文的内容。同一级标题还应讲究排比这种修辞方法,用词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相邻两级标题的文字不宜重复。

3.3引言。

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和摘要雷同。因为期刊论文都比较短,所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引言的效用,尽快转入正文。

3.4正文。

3.4.1论文三要素。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论文有3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又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它们共同构成论文的主题。一篇论文只能有1个总论点,也就是说,只能有1个中心而不能有多个中心。分论点对于总论点是分属的关系。论点一定要正确,论点错了,论文便失去了学术性。论点要尽可能新颖,因为这表明了作者的研究所具有的创新意义。只有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论文才会给人以新鲜感。创新表明了学术研究的进步。论据是为了说明论点,在论文中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一定要充分。论据充分,是论证论点的必要条件。论据还应当是真实和准确的,尤其是采用的事实和数据一定要可靠,最好是作者自己亲自调查所得,也可转引自其他作者的论文和专著。为了说明论点.有时要转引权威人士的论述。转引时和原著逐字逐标点地核对,保证引用无误。所引用的论文和专著,出版时间越接近论文完成时间越好,尽量采用最新版本。因为数年前的事实和数据反映不了最新变化,所以它们应当新颖。论证过程是在正文完成,论证要符合逻辑,推论要严密。论证过程中尤其要保持上下文之间概念的一致性。

3.4.2图和表。

关于图和表,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但有些标准对此提出了要求。图和表都应具有“自明性”,比如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和表应分别编排序号,如“图1”、“图20,“表10,“表20”。每个图和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题名要得体,文字要精炼,题名长度小于图或表的幅度。

图序和图名置于图下方,表序和表名置于表上方,用黑休字。序号和题名之间空格。题名中不应再出现“图“自表”字样。

3.5结论。

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而是应当对各个分论点升华和提炼,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结论要准确、完整、明确、精炼,文字简短扼要。能得出结论可以,得不出结论但是有结果也可以。或者用“讨论”、“建议,作为结论的段落。

3.6致谢。

结论之后,空半行,变换另一种字体,对下列方面表示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或支持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者,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等等。国家标准虽有关于“致谢”部分的规定,但有时人们仍习惯采用论文题名加嵌号,并在论文首页加脚注的方法,这可能是为了醒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期刊参考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中外文摘要。

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为宜,同时要求写出250个实词左右的外文摘要。

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

毕业论文。

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用量较多,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3.目录。

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

开场白。

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

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总是多于摘要。

核心期刊论文

摘要:探究教学是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间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有关探究教学研究的论文有435篇,通过研读这些文献发现,国内探究教学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究教学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对探究教学的反思、对国外探究教学的介绍和信息化教育理论下的探究教学新视角。总结研究成果,分析不足,以期对进一步研究给予启示。

关键词:探究教学;内涵;特征;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20世纪末,国际上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根据他们自身的科学实践经验,联合教育界共同倡导推动了“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hand-oninquirybasedlearning)。,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启动在中国开展这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由此,探究教学在中国教育界推广开来。

一、探究教学的内涵、特征及理论基础。

(一)探究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探究教学的内涵有两个层次,广义上是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有涉及研究和探究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探究教学,包括探究式课程和学科课程中的探究活动;狭义的探究教学是指探究式学科课程。探究教学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其特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其核心论点包括:学生基于自己的问题需要决定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观察、思考和假设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探究学习环境中的职责,不是提供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学生参与学习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在合作、交往和对话中构建知识[1]。同时,他们获得的研究能力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主张“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些理论为探究教学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萨其曼和施瓦布等人是探究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的重要性。萨其曼主张“探究方法训练”模式,帮助学生认清事实,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并形成假设以解释新接触到的现象或事物。施瓦布以“科学的结构”和“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从理论方面揭示探究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性,力图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作为探究的学习。

二、探究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

(一)文献范围及数据采集。

本研究梳理和综述从20教育部推广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至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研究文献主要是通过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平台获得,笔者在摘要、篇名或关键词中输入探究教学、探究式教学或探究性教学进行搜索,时间跨度为1月至209月。通过系统检索和阅读,去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最终选定435篇有关探究教学的文章。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研读和分析文献,笔者把国内探究教学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类。

1.探究教学的应用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讨论探究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全部研究中占比最大,研究方法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涉及学科包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主干课程和部分大学课程,下表中的“其他合计”包括了地理、经济、土木工程、运输、摄影等二十几种学科,由于每种占比非常低,不具代表性,所以统一标注为“其他合计”。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探究教学的应用类研究在自然科学学科中较多,社会科学领域开展较少,这一状况主要由于探究教学产生于自然科学学科,其“问题—假设—论证”的研究形式更适合在自然学科开展。应用类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模式、策略、评价方式等。一部分研究者设计出适合本学科的探究教学模式。例如,孙利提出了开放题教学模式和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汤跃明()构建了高中生物探究教学参与结构的设计研究实践框架,林鹏等()构建了多层级渐进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部分研究者提出将探究教学运用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型策略。例如,陈峰()应用“问题串”进行物理探究教学,教师设定探究目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达成探究目标。在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中,由于无法设计假设、论证环节,研究者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探究教学模式。例如,王秀薇()在美术史课程上探索出“创设情境—讲授启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适时评价”的探究模式。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陆长平教授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指标、学生作品评价指标和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等级[2],使探究教学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这些应用型研究对探究教学的实践推广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探究教学的理论研究。

这一类研究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探究教学的内涵、特征、原则等。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性研究。第一,对“探究”的内涵认识有所拓展。郝志军认为,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3]。在此基础上,韦冬余()提出,不仅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探究,也要对教与学这个过程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探究,是“探究性教与学”。张华教授认为,实现生活探究与学科探究的一体化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完整内涵[4]。这些观点将“探究”提升到广阔的教育和社会层面。第二,关于“探究”的对象存在一些争议。应向东认为,探究要始于“科学问题”,而不是“简单问题”,科学探究才有实质性的意义[5]。而高绣叶指出,“探究教学并不等同于科学探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有不同的探究素材和教学策略,科学原著并不适合所有水平的学生”[6]。第三,研究者认为,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因素,如教师实践性知识(廖元锡,2006)、教师观念(黄燕宁,)等对探究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影响。探究教学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动态系统,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设计与实施、评价、时空的开放(韦冬余,2013)、探究活动的生成性(郝志军,)、与其他教学方式的交互促进(徐学福,)等。

3.对探究教学的反思。

这部分研究主要提出实施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上来说,教师因素(刘改琴,2004)影响探究教学的实施,教师的业务素养(韩志安,2006)、教学能力(姚山季,2015)有待提高;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学习,不太会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课业负担太重(韩志安,2006)、参与积极性不高(姚山季,2015)。客观上来说,教学资源欠缺;终结性的评价体系无法对探究教学的过程作出恰当的评价,打击了教师和学生实践探究教学的积极性。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开设探究教学要对探究的内容有预设和准备,对探究过程有把控。例如,岳欣云针对不同层次的探究教学提出探究教学的开放度要适当;要有基本的研究条件和教学资源;建立相应的过程性评价体系[7]。此外,翟京华还提出要建立探究教学信息库、加强探究教学策略研究等[8]。

4.对国外探究教学的介绍。

这部分研究介绍了国外(主要是美国)探究教学开展的情况,包括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观点(胡继渊,2006)、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王晶莹,)、美国探究教学的发展历程(严文法等,2010)、探究教学的操作定义和分析框架(张杰艺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首都师范大学王晶莹老师(2011)对美国ican探究教学培训项目前后的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的调查。她认为,培训项目中的科学探究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是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高水平认识,影响教学实践。她提出,有必要将科学本质、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内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9]。这项研究对我国探究教学发展和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当然,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国外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严文法等(2010),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美国科学教材中的活动缺乏探究性特征;相当数量的科学教师不愿意进行探究教学;学生缺乏探究活动经历,不能适应自己设计实验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教学的比例降低。

5.信息化教育理论下的探究教学新视角。

部分教育研究者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探究教学中。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探究教学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层面,能够为探究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赵淑贤,);课程层面,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阙仁镇,2013);教师和学生方面,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吴伟,2011),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领悟能力(蒋永贵,2006)。

三、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投身探究教学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可否认,国内的探究教学和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第一,一些探究教学实践是形式上的模仿,在操作过程中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教育者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缓慢的过程,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建议学校层面在开展探究教学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健全评价机制、创设科研环境等。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探究教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给予更多理论指导。第二,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应用研究一线教师经验总结类文章多,很少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探究教学的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价值。建议教育理论研究者能够与一线教师联手,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照,建构高水准的研究体系。第三,探究教学的应用类研究在自然科学学科中较多,社会科学领域开展较少。笔者曾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开展过探究教学(刘颖,2013),认为将探究教学与社会学科相结合有可行性和价值,建议社会学科教育者尝试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切的路线。第四,从参与教学实验的学校层次分析,中小学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职业学校,大学较少,开展应用研究的群体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高校研究生,这可能与我国2001年从中小学开始启动这项教育改革有关。笔者认为,教育是有持续性和关联性的系统,探究教学的愿景是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终生的影响,建议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教学实践,丰富探究教学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4]张华.论学科探究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8]翟京华.探究式教学实效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车位出租电子合同(实用18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确保各方在交易中的权益和责任。接下来将展示一些实用的合同协议模板,方便您快速起草和签署。。出租方:_________________
  • 12-25 天才在于勤奋的演讲稿(精选15篇)
    无论是学术讲座、宣传推广还是庆典演讲,一篇精心准备的演讲稿范文都是成功的关键。小编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演讲者们一些启发和帮助。“终生努力变成
  • 12-25 服务行业收获心得(优质21篇)
    服务月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小编对服务月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汇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服务月的影响力。
  • 12-25 辅导员面试自我介绍说(优质21篇)
    自我介绍是展示自信和自尊的方式之一,通过恰当的自我介绍可以让他人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 12-25 教师晋升岗位申请书(优秀20篇)
    无论是申请工作、申请学校还是其他方面的申请,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都是非常重要的。申请书是一种向相关机构或组织提出申请的正式书信,以表达个人或团体的需求和意愿。在现
  • 12-25 中班家长工作计划下学期(通用16篇)
    学期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接下来是一份学期工作计划的实例,作者通过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安排,成功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 12-25 学校防疫应急预案(优秀19篇)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应对需求,以便在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应对。了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 12-25 创意设计大赛策划书(汇总18篇)
    策划书的编写过程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书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 12-25 教学计划指导意见(热门18篇)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范本,供大家借鉴和参考。xx同学在实习期间能够认真遵守实习生守则,
  • 12-25 租房做生意合同(优秀18篇)
    租房可以给人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经济状况随时更换居住地点。下面是一些租房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引导大家更好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