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精选17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精选17篇)

时间:2023-11-15 08:44:00 作者:BW笔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精选17篇)

报告的撰写需要明确目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及清晰的表达能力。范文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不同写作风格和技巧的运用,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需要明确集团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一般来说可分为it管理、it研发、it运维等。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明确整体的系统的框架,能贯穿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单证流、结算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形成产品差异、服务差异、以及品牌差异,从而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2)实现管理模式转型,打造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实现业务、财务、结算、管理等多方面的无缝衔接。

(4)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企业更扁平化,才能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

(5)只有依托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才能拥抱互联网+。

2.2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的方面。

2.2.1信息系统的建设针对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或者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等方式来开展。系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的部分。

2.2.2it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上网行为管理、机房管理、软件采购、硬件采购等。需要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it管理的高效和有序。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管理或者外包管理等模式。

2.2.3it运维日常的桌面维护、软件安装、机房巡检、病毒防治、系统升级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目前主流的几种方式:内部自建模式、外部采购模式、混合模式。一般来说集团型企业的业务、结算、管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个性化要求,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来实现最终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要兼顾灵活性,因为需求的变化速度会远远地超过我们的预期。

3.1内部自建模式。

内部自建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it团队,对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系统都由自己的it团队自主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系统上线、系统升级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个性化程度强,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弊端,就是成本较大,同时开发周期也较长。

3.2外部采购模式。

外部采购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通过采购外部软件产品的模式。接口以及二次开发的需求也同样由软件供应商提供。人员外包、项目外包都属于这类模式的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上线实施周期短;同样也存在弊端,个性化程度不高,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度不够。

3.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部分通过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考虑到了系统的个性化,同时又能兼顾系统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对系统的更新、维护、升级、改进作出响应。

4集团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

4.1对现有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集团型企业内各个系统已经存在多年,并已经正常运行。建议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整合的同时要对业务、数据、流程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

4.1.1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考量的原则,全面考虑业务流、信息流、单证流、资金流、结算流的深度融合,要能具备界面整合、数据整合、业务整合等能力。

(2)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

(3)生态圈原则,系统的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

(4)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

(5)标准化原则,实现代码标准化,业务模型标准化,数据建模标准化。

(6)平台化原则,采用主流的平台技术,确保开放性和可靠性。

(7)流程化原则,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做到可自由的拆分与组装。

4.1.2系统规划的步骤。

(1)近期目标。a、对企业主要的核心系统如业务、财务系统进行改进和整合b、建立企业的管理分析平台、数据挖掘系统,实现包括业务、财务等方面的各类分析报表,并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2)远期目标。a、根据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应用实际需要出发,将现有系统以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应用到的系统进行规划,并且系统与系统之间,要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交互。b、对企业内各类应用系统进行评估,对一些不利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系统,考虑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更换。

4.1.3主流的架构模式。

(1)企业服务总线模式。esb被称为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在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service、xml等技术相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实现了系统间最底层的连接中枢,是搭建企业系统整体架构的必要部件之一。它颠覆了以前的软件架构体系,和传统中间件产品相比,它的解决方案性价比更优,并且esb还消除了异构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互相协同,在不同的服务之间实现了整合。就功能角度而言,它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交互,同时它内置了许多标准接口可供用户调用。国内很多erp厂商都提供此类型的产品,如金蝶的esb和中创的infors产品等。

(2)soa架构模式。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这是一个基于组件开发的模型,soa使应用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定义为服务)用这些服务之间所定义的接口和约定进行关联。接口是用公共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接口相对独立于相关的硬件平台、os和开发语言。这使得建立在异构的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采取一个标准和统一的方式进行耦合。soa它能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对软耦合的各种组件或应用实现部署、应用和拼接。server层作为面向服务的基础,应用程序可直接对其进行引用,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的依赖。soa是一种软耦合的服务应用的架构,每个服务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交互与通信,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接口开发与通讯机制。soa可以理解为是b/s架构、xml、webservice等技术的后续的扩展和延伸。与以往相比,采用了soa构架的系统能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

4.2尽量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再利用。

很多集团型企业内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尽量还是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优化改造的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it方面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优化和升级。

(2)参考其他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的建设思路,博采众长。

(3)考虑到业务、资金、结算、管理、风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4)要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开放性、灵活性。

(5)兼顾到作业层、管理层、领导层等各个层面对系统的需求。

4.3网络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

由于企业的业务、结算、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集团内部总部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网络环境各不相同,网络建设和宽带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由it团队牵头从各个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的进行网络基础架构设计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总部、各个子分企业进行优化与改造。同时,各分子公司需要配备it专员,it专员可以是专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担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网络基础架构的运维和管理。

4.4提升企业内部的it力量随着企业的业务不断地扩大,原先的人员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各种it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要提前要培养一支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it团队,这也是实现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对信息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2)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3)完善人员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内部外部挖掘it人才。

(4)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it技术的相关培训。

4.5建立it支持平台。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像以前那样企业内所以的it工作由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已经变的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it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包括(集团信息部、it供应商的支持)。

(1)对于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评定,选出一批优质量的供应商,做好企业信息平台运行的保障服务。

(2)根据具体需要,可采取项目外包、人员外包、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要尽可能的为企业降低it成本。

4.6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门户。

为了将企业所累积下的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源和项目经验传承下来,需要使用一种快速、便利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分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什么是企业信息门户eip?就是说一个应用系统框架,可承载企业内所有的应用,并与信息相整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一般来说eip都是基于web架构的,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可以从一个统一的渠道获取信息。eip着重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访问管理和无缝的对接。这类应用一定会包含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模块。结合现在流行的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在线商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直接与用户终端对接,为打造平台化运营模式提供支撑,打造端到端的营销和服务模式。主要优点包括:

(1)即时的发布企业信息,将重要的资讯和产品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外界推送。

(2)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与终端用户的沟通渠道。

(3)为终端用户提供实时、高效的服务通道,与竞争对手的形成差异化服务。

(4)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

(5)形成企业内部员工便利的沟通渠道。

(6)帮助企业积累优质信息资源,传承企业文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面对战略绩效管理在人本方面的缺失,落实并导正战略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融合人本思想入战略绩效管理之中,真正促使人本化成为战略绩效的核心内容。对此,本文认为,校园战略绩效管理真正落实人本核心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人员的思想优化。因此,构筑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针对绩效考核参与人员展开绩效考核相关讲座,真正渗透战略性绩效考核价值入考核人员思维体系之中,以此来保证考核人员拥有足够的思维意识,站在科学管理与优化发展的视域高度来审视与拟定战略性绩效管理方案,实现对教育人员物质、精神的多方位激励与抚慰,真正填充教育人员心理,保证教育人员于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2.2实现战略绩效管理以价值为尺度。

在注重人本核心的战略性绩效管理融合基础上,绩效考核在考核因素判定上也需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即考核手段应注重价值尺度的应用。对此,本文认为,传统的人事部门考核教师能力实在过于片面,教师价值考核的核心重点在于其创造性与引导性发挥的效果。因此,不仅注重教育者获得的教育成就,同时应考察其在教育中做出的贡献。在此,人事部门需联合校领导、校园其他组织部门,针对教育者进行综合性评估,了解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明晰其对校园发展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情况,明确其于教育中的真正所得,以此来确立教师在校园教育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才能建立绩效管理科学的评价标尺,客观且精准的评价教育者价值。

2.3确保战略绩效管理以应需为目标。

人本核心得以确立的基础上,价值尺度精确把握的同时,战略性绩效考核若想真正导正教育者的教育思维,提高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作用,需注重教育者的真正需求,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抚慰两方面齐头并进,从而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应用价值。对此,本文认为,当前校园绩效管理中物质激励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可保证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因此,相较于物质奖励的进一步优化,校园管理应从精神抚慰上更多的下功夫。注重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为教育者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借助不断的学习、精进、思想优化来促使教育者明晰师德的重要新,并真正认识到教育本质的价值与目的。以此来保证教育者在教育中注重挖掘每一个可能性,真正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精神导师。综合而论,现代绩效管理中若想真正践行战略性绩效管理,需克服人本丧失,绩效重视不足及教育急功近利等问题,从人本核心确立,价值尺度优化及应用目标践行等三个维度出发,为现代绩效管理打造科学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可保证绩效管理作用凸显,科学评估教师价值,确保教师教学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银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方向,不仅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新生力量(徐炜哲,2011)。当前,镇江市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x”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有力地支持了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税源、税基企业量质齐升,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潜力不断增强。2010年1至9月镇江市规模工业新兴产业实现利税总额82.6亿元,同比增长63.6%,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5.9%。

一、支撑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分析。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发布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熊勇清,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校园战略性绩效管理践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教育者的能动性,确保其在教育岗位发挥自身价值。然而,从目前绩效管理发展来看,其战略性特征表现并不十分明显。战略性绩效管理过分区域表面化,未能发挥人本化特征,不能真正的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教师的心理,也不能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可以说,绩效考核于校园管理中的应用过于表面且流于形式,其注重物质奖励高于精神抚慰,从而使许多教育者身心俱疲,也令部分教育者急功近利,无法真正落实教育本质目的,也埋没了创新教育的可能性。

1.2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提出校园战略性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可能会引发部分管理者的不认同,但是,从目前校园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管理者普遍认为绩效考核的主要责任部门在人士部门。因此,无论是绩效的制定,考核的评估,普遍都由人事部门加以权衡。然而,再观人事部门如何评估教师的绩效,其无外乎看准教师的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对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拥有科学的.教学手法,以及学生是否对老师的教育抱有认同态度都不能更全面的了解。即使偶尔有类似问卷调查来询问满意度,仍然无法真正的了解教师于教育中真正发挥的作用,更不能以教育影响度等指标作为战略性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1.3绩效管理的功利性极重。

由于绩效管理的人本化丧失,绩效管理重视度不足等问题,促成现阶段校园绩效管理呈现功利性现象。很多教育者为保证绩效考核成绩优异,针对学生教育极具功利性,对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倍加照顾,对学习成绩不佳学生漠不关心,从而使班级氛围十分尴尬,班级学习风气不佳。可以说,注重功利性的教育者在教育中无形的将优胜劣汰的非人本思想灌入学生心中,从而无视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可能性,抹杀了诸多具有能力者的未来,并与现代教育“一切为学生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银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近年来,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银行的支持力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的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能力建设,补齐短板,提升服务效果。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信贷支持力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以融资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作为信贷资金投放充分性的参考,则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与其占据gdp比重10%的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较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面临的多重风险。一是市场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初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有待验证,产品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存在较战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技术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研发投入大、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易受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冲击,技术路线和研发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技术研发的失误可能导致企业丧失竞争力甚至产品尚未投向市场即面临淘汰。三是政策风险。新兴产业在成长初期往往需要政策的扶持,政策的逐渐退出或是支持力度的变化将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四是财务风险。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客户在财务上呈现出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率低、现金净流出的特点,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五是管理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型企业占比较高,企业的战略水平、经营能力、管理规范性参差不齐,影响行业整体的信用状况。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的深度和复杂性有别于传统行业,给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挑战。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多样性强,对银行差异化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多样性强,不同行业、规模、发展阶段客户的经营财务特征和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银行现有的风险评价模型、客户准入标准、担保方式、产品体系等信贷管理技术无法完全适应新兴行业客户的经营财务特点。例如,银行风险评价模型通常对企业历史资产收入规模和经营获现能力的评价权重较高,规模相对较小、现金流不理想而成长空间较大的新兴行业客户可能无法达到银行准入标准;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授信时普遍看重强抵质押物,而新兴行业客户轻资产结构、无形资产占比大的特点,导致其很多情况下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措施。如何结合新兴行业特点更加科学地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和发展前景,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量身定制适合的金融产品,既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授信风险,需要银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持续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分析难度较大,银行专业化人才相对欠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众多,各类行业生产技术的专业性强,技术发展快速多变,行业技术因素对其市场表现、发展趋势、风险程度有着重要影响。从实践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内部专家队伍对新兴产业技术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尚不深入,专业化人才相对欠缺,大部分信贷人员由于专业所限,在对新兴产业研究分析时面临一定的专业壁垒,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客户调查、审查以及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利于对授信风险的把控,也影响新兴产业领域新业务、新产品的研究推广。

第四,传统业绩导向下,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拓展动力不足。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来看,贷款收益率和资产质量是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绩效指标;从外部监管要求来看,监管部门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有着严格的约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其授信风险较传统行业更高,授信环节需要银行投入调查研究的人工成本更多,中小型客户占比较高的客户结构导致单户信贷投放的规模效益与基础设施等传统行业相比缺乏优势。在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控制的现实压力下,商业银行往往更加偏好传统行业,对新兴行业客户的拓展动力不足。

几点建议。

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优化授信准入标准在授信政策和制度层面,商业银行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科学的授信政策和风险评价模型,优化客户准入标准,提高授信政策和风险评价模型的适用性。针对不同的细分行业,结合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制定细化的授信准入标准,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策略。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特色、资源禀赋,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地区,制定区域性授信政策,因地制宜地支持新兴产业特色区域发展。优化、细化客户风险评价模型,加强对细分行业客户财务指标水平的分析,设置合理的财务指标评分参考值;在评价因素中引入并适度提高行业技术评价权重、行业及客户成长性权重等,提高对高技术性和高成长性客户的支持力度。完善产品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根据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还款能力,研究开发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传统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处于行业成熟期、综合收益还款能力较强的客户,围绕客户生产经营周转、项目投资等需求,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固定资产贷款、并购贷款等产品,以及资金归集、结算、公司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对于处于行业导入期、经营起步期的客户,可开展委托贷款、担保贷款,并加强投贷联动业务的推广,开展产业基金合作。对于上下游合作关系稳定的中小企业客户,可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保理、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业务。研究探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担保物的新型担保方式,引入具备市场需求和可转让性的优质无形资产作为担保物,加强对新型担保物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拓宽中小企业担保物范围。加强对新兴行业的研判,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战略性新兴行业运行的复杂多变性和风险程度有别于传统行业,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新兴行业的研究力度,提高对新兴行业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一是提升专业分析能力。加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领域核心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夯实研究工作基础;加强对新兴行业的前瞻性研究,深入掌握行业市场运行、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行业风险状况。

二是着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影响。针对新兴产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流程相对复杂,经营、财务信息获取和甄别难度较大的问题,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多种平台广泛收集行业信息,加强比较分析和实践经验积累,提高调查技术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

三是加强风险预警。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产业政策动向,跟踪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形势、技术升级创新,对企业竞争环境和经营财务的变化做好跟踪预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专业化团队与传统行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兴行业金融产品创新、信贷调查、风险评价、授信管理等方面,需要银行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经验。

三是与专业机构合作,聘请外部专家建立专家智库,协助开展业务咨询。

商业银行应注重新兴产业专业化团队的稳定性和吸引力,提升岗位价值,更大程度的发挥专业团队的研究和服务能力。优化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业务的开展有助于银行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在为银行获得现实收益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为银行的未来收益作出了贡献。银行内部考核标准应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相关业务的跨期效益,调整新兴产业信贷规模、ftp等指标,优化人员绩效考核标准,鼓励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拓展新兴业务。同时,建议监管部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适度提高新兴产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信贷人员开展尽职免责认定,提高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加强银政企合作,共同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是银行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建立战略性新兴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行业信息公开性,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增强银行信息分析能力和风险识别预警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影响,打造健康良好的融资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2.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之所以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它的战略地位和产业特性决定的。

根据冯赫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根据上述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支撑点和载体。从我国制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可以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及产业创新需求,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推进科技产业化与创新经济发展。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延伸,科技创新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产业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集群链接、转型升级与科技园区建设,调整主导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带来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各城市提升竞争力的瓶颈之一。各省市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重点发展某一项或几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顺应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浪潮,提升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那么我国多数产业的竞争力必将大大增强,变中国“世界加工厂”为“世界商场”。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型城市,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它们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为城市打造先进的基础设施,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二是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强辐射能力。

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对于构筑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以城市交通为例,当前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状况较差,尾气污染、交通堵塞、公共交通不发达,成为了影响城市效率和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改善这一状况要依赖科技的突破,打造舒适便利的公共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城市路网,使城市交通高效、安全、节能,增强城市活力。

任何一个产业对城市的经济和就业都有带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对科技和创新的高要求使得它在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有所突破,生产商品的附加值更高,对周边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大。在我国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下,更有利于实现产业化,实现高端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已经做出了产业规划草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广泛应用,汽车燃经济economy4现代城市研究.02油经济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每百公里4.5升。从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可以看出,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既契合了发展创新型城市对创新的高要求,又实现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淘汰过去资源依赖型、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索新兴产业,力图再次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内容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胚胎干细胞研究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取得突破;后来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主要是强调低碳能源开发领域,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把重点放在海洋开发、节能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信息通讯等领域。各国之所以选择这些新兴产业,一是由于已有发展这些领域相关产业的基础条件,二是由于在以往的既有产业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严重短板,亟待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弥补。

总体而言,各国的经验主要可总结为三点:一,明确部署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根据自身的发展和战略需求,把握科技发展方向,选取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扶持。二,政府出面力促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投入力度加大,资助领域更加集中。例如,美国不仅提出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人”,还详细罗列了计划增加的投入金额:将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的r&d预算提高一倍;将用于技术创新计划的财政预算从的6000万美元提高到的1亿美元等。三,大力增加人才储备,人才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4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思路。

我们必须把目光放远,把握机遇,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格局打好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成长是城市经济的核心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共同的思路和目标,构建城市创新体系,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的竞争力,推进产业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

我国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如下思路:一、解决制度问题。依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我国已经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开始部署近中远期的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关键,必须建立城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制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新的良好风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大环境。同时,还要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之趋于合理、节能、环保,减少新兴产业的发展阻力。

二、既要从金融、财税等方面大力扶持,又要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自负盈亏。成长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成长中的产业前期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发展壮大、占领市场。政府既要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投入,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的渠道,商业银行适度介入与投资银行重点扶持相结合,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上市、涉足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建立规范、易操作的投融资体系。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各个企业,企业在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创造更多的效益,既要以科技和创新为目标,又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带动更多的就业。

三、完善人才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增强人力资源储备和人才引进,加大新兴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依托城市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官、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以高技术的应用为重点,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同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孵化器网络,通过成果或专利转让,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它的成熟程度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它的竞争优势在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因此,推动技术创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

5结语。

城市产业的发展与成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既有经验和战略,同时考虑我国城市本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从制度、政策扶持、人才这三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部署,将为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既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又为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找到新的思路和着力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发展质量不高、缺乏创新驱动、消除不当激励实现转型发展的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代转型升级的迫切问题。

据统计,从1月1日至6月30日,仅中央层面颁布的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就多达416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众多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产业政策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政策往往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产业政策的碎片化。一是政策主体多元化导致政策之间有矛盾。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导致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相互矛盾,问题突出。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增加了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我国产业政策并不唯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政策文件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指导意见、纲要、指南、目录、管理办法、通知等形式,名目繁多,包罗万象。汇总起来看,主要有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中央部委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专项检验和专项整顿七大类,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政策变化频繁缺少稳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而且每个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产业政策要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新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又造成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引发贯彻执行难题。

2.从内容上看,过于强调选择性政策而忽视功能性政策。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没有注重对市场功能的培育,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是产业政策覆盖面太广。由于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的科学指标,导致政策执行越来越宽,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不严谨,重复建设十分突出。二是政策干预市场过多。既包含了从产业初创时期的研发支出支持,到中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培育扶持,甚至对部分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相关的政策优惠,政策体系覆盖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均有明显的价格扭曲情况产生,并显著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效率。三是政策选择性太强。从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内容上看,现有的政策倾向对于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技术路线加以支持,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不确定性高、研发风险大,很难预测到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会被市场选择,最终结果就是政策无法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分割了有限的产品市场和创新资源,以致出现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3.从执行结果看,产业政策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有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推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一是政策并未起到明显的技术创新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创新作用。例如,政府直接补助与产业产能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间接补助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政府补贴甚至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政策执行扭曲违背初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本意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但由于方式不当、措施不力,结果诱发了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过强,一辆车补贴的金额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出现了多家汽车企业“骗补”的问题,企业不是通过补贴促进技术进步,而是“寻租谋补”或“琢磨骗补”,导致政府补贴成了“唐僧肉”,而非“药引子”。三是政策脱离实际难“落地”。一些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相脱节,造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根据政策,只有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没有考虑到新业态、“互联网+”等新发展模式,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产业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它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基础,以相对价格为分析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从静态看,对于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一定的,这种特定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不一致,产业中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从动态看,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最优产业结构可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禀赋结构。有效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价格竞争机制,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引导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是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进入哪种产业、采用何种技术。因此,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的前提是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也就是要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整个经济才可以创造最大资本积累,使得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逐渐向资本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解决企业之间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协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企业选择的技术符合了区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交易成本过高,而政府一旦采取措施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交易成本,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二是总有一些企业处在创新前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创新完成在不容易通过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无法收回创新投入,为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提供创新激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了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根据潜在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把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成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五大类。分析不同产业,利用两轨六步法分别应用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一轨,甄别什么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轨,根据这个产业中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因势利导,改善软硬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具体过程如下:对于追赶型产业,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国外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先型产业,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必须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领先型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退出型产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过剩的产能。战略型产业,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有政府的保护才能发展起来,但要避免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由政府的`财政直接拨款来支持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政府采购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支持其产品的生产。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主张,产业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取消可能影响反映资源真实相对价格的一切政策,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渗透兼容,避免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人为干预和扭曲,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将政府作用限制在“有为”区间。新结构经济认为有为政府的有为就是除去“不作为”与“乱为”之后剩下的补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因为行业特殊性政府既不能“无为而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政策不当而“乱为”。政府的作用限定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产业政策不要产生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直接干预,对行业中第一个而非所有技术研发者进行鼓励支持,其余问题交给市场解决,让企业家有最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协调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者是不同的目标,两者都重要,有效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解决公平问题,有为政府可以促进公平却缺少有效率的激励机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2.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相机抉择,协调好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关键是对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进行有效组合。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应鼓励企业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符合的技术组织生产,这其中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空间范围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特定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性政策要选择性和功能性相结合,选择性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提供具体分行业的指导性政策,重点支持关键少数“吃螃蟹”的企业,功能性政策则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上,在产业发展初期注重选择性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在产业发展中期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并用,以促进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自主创新转变,鼓励转型升级。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性政策应以支持涉及国家安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技术为主,而功能性政策则更适合产业中的一般技术和大部分企业。

3.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注重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匹配。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融入到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一是产业政策目标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从注重激励要素投入、扩大规模转向以鼓励增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投入为重心。二是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梳理、清理以及评估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实施成效,尤其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由供给型产业政策为主向供需结合型转变。三是产业政策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国防科技工业中也有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从以往“以民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力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是产业政策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及世界政治有重要影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借助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布局、联动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李美桂,林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韩超,肖兴志,李姝:《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政策与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差异?》,《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3]韦结余,薛澜,周源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碎片化”原因及对策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2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在近20多年中,中国的企业在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模式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家的骨子里。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集团型的企业由于点多面广,组织架构庞大,在信息化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链。这是目前很多集团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之一。造成该困境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1)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思路上并不完全成熟。

(2)企业内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

(3)企业内各个系统独立运行,存在各个信息孤岛。

(4)企业内部外部的数据之间无法有效的交互,存在重复输入的现象。

(5)系统中的功能有待完善,定制能力较差,难以满足集团的战略变化。

(6)企业没有专业的it团队,难以支撑集团的战略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权利作为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学说纷繁芜杂,各具其理,但就其对权利进行界定的角度和方法来看,权利主要包括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自由、利益、主张、资格、规范与选择等。权利人对自身利益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关键在于这种主张是否具有正当性,正当性是由某种外在的权威来评价和保障的,可以是习惯,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法律。而新兴权利则是对于法律没有规定的,在新兴案件中出现的权利利益的主张。权利的主体是社会个体,其目的是自由,形式是实质为理性的主张,实现和保障力量是正义(正当),基础和质料是利益。权利所包含的客体所指涉的客体一般包括物或者行为,主体对客体,为了实现某种利益或者价值,而能够积极采取的某种行为手段。而该种行为手段是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的,是符合其目的和正义的。因此,作为权利的逻辑结构,其前提是必须符合正义的,能够为社会所公认,其主体是人,行为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和人们的普遍认可。权利的每一次的发展与完善都是权利所指涉的客体的范围的扩大与发展。而这个扩大的逻辑也是人类认知扩大的逻辑。

二、权利的生成。

权利既然包含有主体、客体、行为、目的等要素。权利的诸要素中主体和行为是不变的,都是人和人的行为,目的一般都是一定价值导向的利益,前提都是符合正义的。因此,权利的形成实质上是权利的客体被人们认知,再到普遍接受,最后制度化、规范化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权利的形成过程。现代社会各种权利的要求,最终都要得到法律的确认,作为众多具体权利的主体,司法的救济为其权利的维护提供了途径。相对其他现代权威和力量,独立的司法权和有效的司法运作机制更能稳定而经常地调整和调和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救济则无权利,因此,诉讼成为了权利救济的主要途径。司法过程不仅是权利救济的过程,同时也是权利生成的过程。在一个具体案件中,人们因纠纷而起诉到法院,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在诉讼程序中,起诉的事件必然是与当事人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而当事人的目的是希望法院受理此案,并且主持公道,支持其诉求。当事人适格的前提下,其提出的要求也即是诉讼请求,这个诉讼请求时与当事人为了排除其妨害而行使的在实体法上行使的请求权密切相关。当事人某一物的利益受到他人不当影响时候,所采取的行为就是行使相关的实体法请求权,这一请求权在诉讼程序中也就表现为诉讼请求。当诉讼起诉到法院的时候,法院经审查受理后,就是当事人双方之间围绕案情,各自主张举证。法院会根据双方的举证情况,进行判断。但是新兴案件一般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法院就需要自己给出解决方案。法院的解决方案一般会包括对就法律的`适用与解释,同时还会综合考虑案情,以及双方的利益关系,最后作出裁判文书。而法院的裁判基于既判力,又会对后续的案件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一个新型案件,法律没有规定的案件,法院的判决就是创制法律,同时也是创制权利的过程。当法院支持原告方的诉讼请求的时候,说明原告方请求保护的利益得到了法律的承认与确认。法院经过审判认为原告对该项利益享有一定的权能,法院依法予以确认与保护。但是当法院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那么说明该项利益目前还未被法院所认可,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诉讼的胜败,也可能是该项利益还未成长到法律所认可的范围。但是这并不代表该项利益不会被法律所承认。当利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请求损害赔偿,这种利益演变为请求权,请求权表现就是诉权。诉权根据救济种类的增加而增加,随后进入实体法层次的行列中,获得了权利的外观。这种利益就是诉的利益,其作为中介把实体法与诉讼连接起来,并通过诉讼程序对实体法进行加强补充。在救济法中,诉的利益要件已经定型化(的要件)进入实体法领域,这种诉的利益在救济法中得到认可,其请求权经作为新的手段性权利。由于给付和确认都具有连续性,这种值得确认的法律利益得到认可,最后定型化,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手段性权利在实体法层次摘到自己的位置。

新的权力就开始了生成过程,新的诉权之创设和想请求的转化现象将可能同时出现。当然这个过程应该于必要的场合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而且必须在综合考虑应该保护的利益的性质。在救济法的领域认可诉的利益,创制权利生成机会的关键在于应于保护的法的利益的存在。这种方式在英美法系的国家或许经常出现,英美法系的法官更具有法官造法的传统,法官对创制权利的积极性也更为主动。法官积极主动的对新情况的理解,积极主动的处理案件,形成权利。在大陆法系也同样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只不过会引用法律在上位概念或者范畴的规定,来重新解释法律,以适应新情况。因此,对于法官来说,法官必须依法审判。对于新类型的案件,法官也只能在法律既有的框架体系下对法律进行解释和运用,也就是说法官必须在法律原则或者上位的法律规则的规范下,将涉及到案件的具体的规则通过解释适用到案件中。这个解释的过程也就是法律适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法律语言表述案件事实与法律的过程。而法律语言下的案件结果就包含有权利的影子。而这种权利的影子,是具体的初步规范化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在进过多次法院同类型的裁判时,权利就慢慢的浮出了水面。在法治社会,法院已变得习惯于社会变化,对社会问题以及自己所作出的裁决的效果富有敏感性。法官不仅离社会秩序的距离日渐缩小,且在反应上也更加灵敏,法院不再墨守成规,十分热衷于实现公民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权利,至少,法院在整体上是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而且这些变化也是公民对法院要求、希望的反映,是司法部门在社会秩序中应有地位的反映:当个人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时候,法院成为宣布扩张或恢复权利的机构是顺理成章的。通过司法能动主义考量社会正义保障更广泛的利益使司法权力的合理性有新的历史基础,并且获得人们对它的新的信任。

三、结语。

权利生成的过程,在一种程度上是利益救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前提,也即是正义与善。权利更多的关注的是人的利益的维护,幸福的实现,以及人性的解放,权利应该是富含人文的关怀。保障人权,体现人性,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这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也是权利价值的核心。当代我们的法律很多时候被人们当成了禁锢而规避,这一方面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的不健全,是不是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法律太缺乏温情。法治精神下的法律本身是主权者治民的利器,法律应该是公民维权的保障。而让法律多一点温情,让权利多一份人为关怀,是国家、也是每个人公民动应该共同推动的,而且也是可以推动的。人为关怀应该法律的固有属性。

参考文献:。

[3]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陈俊乾.略论权利概念的生成及其要素[j].社会主义研究,(6).。

[5]陈宜闪.社会发展背景下新兴基本权利的形成与保障[j].公民与法,(4).。

[6]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3).。

[7]何志鹏.权利发展与制度变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9.。

[8]罗飞云.论权利的司法生成[j].法学论坛,200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温家卞总理主持召幵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打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物产业、高端装侪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xx年,我丨k]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衍要山:[内生产总值比項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许能减排、提高人纪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州明显提高。根据《规划》,到,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m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值内生产总侦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个规划,财政金融政策必须要紧紧間绕扶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h:额的资金投人。似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人严重不足,需要财税和金融部门开拓思路,充分筹措资金和合理分配资金。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十四条看法建议:

一、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增加科技研发费用。

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人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人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人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人,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美国已决定将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领域。我国科研投人只占gdp的1.4%,同期日本为3.4%,美国为2.7%。我国“十一五”期间,研发占gdp比例计划达到2%,实际只实现了1.75%。“十二五”把这个比例目标调高到2.2%,20提出要达到2.5%。我们的研发费用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强度,要想赶超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认为,政府xx对科研开发投资一定要加大和到位,以引导社会资金增加科研投入,这关系到中国能否赶超别人,关系到中国避免挨打的大问题。

二、要切实发挥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和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三、要充分发挥金融政策扶持的作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新兴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金融支持力度就必须加大。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既定目标,要实现年均24.1%的增长速度,-年要实现21.3%的年增长速度。实现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是难以完成的。为此,需要金融部门统筹分工合作,对七类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和融资扶持政策,确保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实现高速顺利发展。

四、金融系统要着眼长远和全局,尽力解决其融资瓶颈等难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信贷结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予以配合、互相联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进一国的产业”。这种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事例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很多。日本、韩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对电子产业数十年的信贷支持和资本市场的融资安排,造就了诸如东芝、松下和三星、lg等一批国际电子品牌。而英国银行业长期偏好贸易融资,忽视对新兴产业融资,错失了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这些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我国金融系统一定要着眼长远和全局,掌握新科技知识,把握产业政策,把兴奋点从房地产等领域转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来,尽力解决其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难题。

五、金融业要根据创新主体不同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提供多样金融服务。

对于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如电动汽车等,研发阶段要加大研发投人,推进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开发电动汽车,优先安排有关项目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在导人产业化阶段,大力引入各类创业资本;在成长与扩张阶段,要综合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加大银行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于以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为基础的外向型的新兴产业,如核电产业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在引进和产品进出口环节,银行要采用贸易融资、外汇套期保值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和汇率风险;在消化创新环节,要支持企业通过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创新投入。対于以传统技术改造升级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质发电、垃圾发卑等项目,银行要积极提供贷款,支持企业通过锅炉震动炉排、秸秆发电除尘等关键设备研发和引进,进入新兴发电行业;要开展并购贷款,支持传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新兴行业。

六、金融业要根据不同创业主体,把握金融支持的机会和力度。

我国新兴产业中风电、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项目,由中央企业主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中许多项目,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唱主角。对这些优质客户,银行要抓住机会,积极支持。有些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已顺利导入产业化且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银行信贷可以优先支持,投资银行应积极进入辅导。有的企业和项目的新产品开发前景不确定不能提供有效担保,银行也不能嫌弃,而是要通过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落实担保,帮助理财等。

七、要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优势,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相对集中在开发区和科技园的新兴产业,应以园区为载体,通过发行联合信托、联合债券、联合票据等来解决其孵化期的融资难问题。

八、金融业要根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我国应建立健全与此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比如,通过启动贴息贷款、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对风险投资机构给予税收补贴、完善金融机构考核体制等方式,充分放大政府xx资金和行政管理的杠杆效应,引导包括金融机构、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在内的多渠道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许多新兴产业项目在进人市场争取融资时,金融机构要从投资回报、法人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和评审,这样有利于这些项目少走弯路,避免失败。已经导人市场并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兴产业项目,投行机构可以跟进作上市辅导,帮助其清理财务、产权、法律关系,完善公司治理。

一是要整合各地金融与科技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各地主要髙新技术开发区的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联网,统一标准和信息披露。二是建立对知识产权的评估体系。三是联合银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创新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四是办好北京、天津等地知识产权交易所和上海市股权交易托管中心(otc),规范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而今,绿色、低碳、环保及其产业化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必须要积极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要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还要探索建立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换机制,让发展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次第转人中小板、主板。主板、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资项目要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倾斜。鼓励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商业银行要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合作,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融资渠道。

十二、要建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防范风险的机制,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稳健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不同风险,要充分鼓励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开发信贷损失保险服务,降低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的损失风险。要针对科技创新特点,积极开发创业投资保险工具和产品,不断完善和推广研发人员人身险、研发关键设备损失险等产品,不断扩大科技保险试点范围。

十三、加强金融与财政等政策性手段的相互配合,共同合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转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方式,除保留必要的财政补贴扶持外,要逐步增加更为市场化、更具效率且能吸引社会资本的创投基金引导。还应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补贴消费等手段积极培育市场,引导金融支持。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机构要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规范财税部门对银行科技贷款坏账的核销程序。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转让,应研究减免其资本收益所得税办法。对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和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重大科技专项,可考虑由政策性银行按政策性项目帮助其融资。政策性银行还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十四、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扶持绿色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显示,太阳光线一小时的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经济运行一年。如果这些能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那么新能源毫无疑问将成为摆脱此次经济危机的一大基础。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机遇》中文版序中指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其太阳能光电产业生产总值更是占世界的30%,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板生产国。但是,中国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几乎均销往国外。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中国国内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只有0.5%。鉴于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这一事实无疑令人失望”。里夫金的这一“令人失望”反映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上存在着严重的产供销脱节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协调解决这一产供销脱节问题,以使绿色能源革命能顺利得到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精选_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夺取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这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趋势,着眼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乃至科技革命,一些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萌生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将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去年9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方案,仅开发新能源美国计划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欧盟推出《创建创新型欧洲》报告,仅发展绿色经济就拟投资1050亿欧元。日本政府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2025》报告和“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纲要。全世界已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步伐!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了夺取竞争新优势,我国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据统计,中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也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大财政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核电等产业的发展,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重点领域: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扩大节约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将达980多亿美元,欧美公司约占销售额的90%以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国际合作,争取在医药生物、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美国在诸多至关重要信息领域引领发展潮流,2009年又提出发展“智慧地球”,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我们要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这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总体水平处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低端,缺少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重大装备和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我们要在发展光电一体化技术、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我们只有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尽快抢占制高点,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着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队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走上内生创新增长的道路。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行政干预司法。

2010年09月15日21:52中公教育。

字号:t|t。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17,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发生了群体性械斗,根源是矿权纠纷,导火索是一起久拖不决的“民告官”案。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

2010年7月20日,针对陕西省国土厅的抗法事件,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对于法院的生效判决,行政部门不能够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2010年8月1日,在陕西省横山县,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过程中,一份来自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的密函称,“如果维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对陕西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这份密函被指与陕西国土厅亦有关联。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向最高法院发出“公函”,要求对省高级法院的一审判决进行改判。法院独立、公正审判遭遇“行政门”。

【政策背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也将“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列为法官的权利。很明显,国土部门主持的协调会,根本无法使国家审判机关的判决失效,而政府部门给人民法院发函干预,则是公然地违反宪法和法律。

【标准表述】。

重要性。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谓法治,首先是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如果有人提出请求,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深度剖析。

一方面,行政权力抗拒司法,不是依法律知识而行,而是依现实而行,司法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作用决定了行政权力选择何种方式。

另一方面,陕西国土厅抗拒司法判决,是民告官“执行难”这一层面问题的升级版。“民告官”可以难在执行环节上,也可以难在起诉、受理、能否胜诉等各个环节上。在这起事件中,法院体现了一定的积极功能,明确作出了审判意见,然而在一些案件中,法院不仅不愿受理一些行政诉讼案件,甚至偏袒被告、动员原告撤诉、甚至擅自变更被告,这不仅导致目前行政诉讼中“民”一方胜诉率低,而且也导致了胜诉了也难获执行的尴尬处境。因此,不论是省一级的行政干预司法,还是市、县级别的,本质都是一样,法条与司法的实际作用并不完全对应,行政与司法都处在让人尴尬的位置。

对策措施。

首先,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其次,呼吁最高人民法院“抵制非法函件干预司法”仅仅是抵制干预是不够的,法院可以抵制,而某些地方政府也可以继续干预。防止行政干预司法,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作出安排,使之成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一个政治禁忌。

最后,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必须被履行,地方权力尊重司法独立是题中应有之意。把它贯彻到对地方权力的考核评价中去,并启动问责。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精选_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铜政〔2016〕49号)和配套修订文件,以及与市级基地牵头县(园)区政府(管委会)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以后补助方式,支持市级基地牵头县(园)区及企业建设。

1、申报条件。

赋予基地建设任务的各县(园)区。

2、申报时间每年一季度。

3、申报材料。

对照《铜陵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考核办法(修订版)》提供相关材料。

4、组织单位、联系电话。

市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工业科):马萧萧、盛雪松,电话:5880503。

二、贷款担保项目。

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和项目建设融资。

-1-。

1、申报条件。

符合市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规定的有关条件。

2、申报时间。

贷款担保按需随时申报。

3、申报材料。

市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要求的相关材料。

4、受理单位、联系电话。

市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程冠蕾,电话:2112077。

5、申报程序。

企业向市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申报,按要求提供申报材料。

6、申报责任。

申报由市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

三、奖励补助项目。

用于以下五个方面: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补助;新认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奖励;新认定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给予县(园)区工作经费补助;年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奖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服务经费。

1、申报条件。

(4)企业管理和运作规范、无不良信用记录。

2、申报时间。

3、申报材料。

一是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补助,提供企业申请补助报告和国家或省相关批复文件以及开户行和银行帐号。二是新认定的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工作经费奖励,提供县(园)区政府(管委会)申请补助文件和省相关批复文件。三是首次认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工作经费补助。由市统计局提供补助名单,县(园)区发改部门核实名单后通知企业提供申请补助报告、开户行名称及银行帐号。四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奖励。由市统计局联合市发改委提供补助名单,县(园)区发改部门核实名单后通知企业提供申请补助报告、开户行名称及银行帐号。(材料一式两份并盖章)。

4、受理单位、联系电话。

县(区)负责组织属地企业(含省属、市属企业的子公司)申报,并将申报材料汇总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6、申报责任。

(1)申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开展;(2)新认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工作经费补助名单由市统计局负责提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奖励名单,由市统计局联合市发改委提供。

-4-。

银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摘要:利用经济计量模型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效应,并对产业发展的就业扩张空间进行估算;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发展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根据教育部统计,20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攀升,高达749万。与此同时,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受到自身技术结构的制约,产业的大学生就业吸纳效应无法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在各层次劳动力需求比例会不断变化,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而专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因此本文基于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效应的认识,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探讨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学生就业效应。

1、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浙江省确定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不断推动浙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比重持续增长,由20的32.46%增长到的48.92%,年均增幅近25%。20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073亿元,占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4.50%,比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2、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持续向好。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24.60%,同比增长5.31%,增幅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税总额1001.35亿元,同比增长9.32%,增幅比规上工业平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特色开始显现。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链不断完善,区域特色逐步凸显。其中杭州的发展特色和优势是信息软件产业,拥有包括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核心区―杭州高新软件园在内的27个特色软件园及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产业是嘉兴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中节能嘉兴产业园、海宁光伏产业基地、海盐秦山核电关联产业园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led产业基地。宁波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点发展海洋高技术装备、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两大优势海洋高技术产业,抢占了海洋高技术产业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具有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特征,因此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政策,并积极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的新渠道,因此浙江大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以及向往度普遍较高。从-2014年,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专以上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也稳步增长,2014年该比重已经达到51.7%,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平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效应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历程上来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增长与专业知识型就业人员的需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人才的需求量都在提高;另一方面,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人才投入的合理化增加,必然会反哺于产业,使产业发展得到提升。本文利用eviews8.0统计软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是否真正存在相关性,推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为减少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从回归结果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向相关性,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大学生就业人数可增加0.76%。由此可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大学生就业吸纳潜力。但是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产业集聚度不高,制约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因为高校专业设置较为滞后,导致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足,从而影响了产业的大学生就业效应的进一步释放。

1、产业规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前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代表产业规模的指标―――工业总产值与大学生就业呈正向关系,因此一定时期内,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强劲的扩张势头必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张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持续的协同发展效应。目前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现有产业规模扩张的有效扩张,能最充分释放对大学生就业的正向影响效应。

2、产业集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集聚发展载体,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能有效提升人才聚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测算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该指数是某一市场上最大的5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能较好地测评产业市场集聚度。

3、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缺乏招生和专业设置自主权,无法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抑或在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时,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科学的论证和中长期预测,导致专业调整对市场反应失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很多高校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更新难以与时俱进。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力度。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释放产业的大学生就业效应,还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健全产业投资、融资的风险规避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要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而不聚”的局面。以产业技术路线图来集聚产业的高端资源,以产业战略联盟来提升集聚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高端的控制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创新网络,推进创新型产业集聚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化发展步伐;三是政府除了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还要创新产业扶持政策。首先,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要帮助企业创造市场需求,采取由单一的供给侧向需求侧与供给侧并行的双向激励政策,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拉动力;四是高校要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有效预测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握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变化的关系,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还要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生新.基于竞合战略的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4(12)。

[2]庞诚,王福鑫,戈逸秋.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3]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精选_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包括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设计育种和动植物种质中优异基因资源利用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数字虚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精选_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依2009年9月21和2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内容看,大范围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目前,国家、省暂未出台统计标准,市统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也无反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相关统计资料。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电子信息产业、led和平板显示等领域,发展有一定基础,取得较大的规模和发展优势,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发展刚起步。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强。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比较薄弱。

一、发展较好的产业有关情况。

(一)电子信息产业。

惠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良好基础。2008年,惠州主要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6.2亿元,实现增加值250.1亿元,占广东省的7.75%,占全国的2.82%。目前,全市已拥有tcl、德赛、华阳、lg、三星、侨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发展目标。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年将以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5年,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70亿元;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7700亿元,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重点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800家左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较完善的高端特色电子产业集群体系,打破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及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选择高速多功能全自动表面贴装(smt)关键技术及装备,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全自动封装关键技术及装备进行重点开发和研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取得技术突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家庭、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业、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rfid)等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领域。主要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专用设备的制造。加快东江高新区和数码工业园扩园,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合,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业园、“省市共建视听产业园”、激光头产业基地、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二)新能源产业。

惠州具备开发利用新能源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总体较高,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产业化技术、垃圾发电产业化技术、地热能高温热泵技术等都达到一定水平,在产业化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发展目标。努力将惠州打造成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新突破;以地热发电的技术研发为突破口,筹划建设深层地热发电示范装置,大力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推动风力发电建设,并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3万千瓦地热发电示示范机组,全市将有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1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到2020年,惠州将建成10万千瓦地热发电示范机组,全市将有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2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重点领域及布局。在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非晶硅薄膜和多晶硅两大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支持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实验厂、城市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发电和半导体照明集成应用等示范工程。重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惠城区和惠阳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以技术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地热资源开采、输送、转换及应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并对关键技术问题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重点在龙门发展地热能产业,在现有工业园区发展相关地热发电装备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核电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加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协助指导本地企业加入核电站设备配套供货商序列,培育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重点依托大亚湾核电站推动核电的发展。

(三)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目标。惠州将建成广东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汽车零配件采购中心、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促进广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夯实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年产8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到2020年,将建成更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形成成熟的市场需求;力争打造1-2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重点领域及布局。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园、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产业辐射能力。利用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工业园,重点发展客车及中、高级轿车零部件产品;在荃湾港区发展石化产品、汽车配件等专业物流业;抓住深莞惠一体化和承接东莞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惠州市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医药行业科技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惠州市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医药产业增加值1.3%。目前有惠州中药厂、九惠、先锋、罗浮山、艾希德、全一医药、宝芝林药业连锁公司等数百家医药企业。其中九惠药业的“安胃疡胶囊产业化专项”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医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左右,实现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建设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以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相结合,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基本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现代化和服务信息化。

重点领域及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包括:新药研发、医药设备、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备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物医学材料、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稔平半岛和博罗县西南部为辐射区,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五)物联网。

有恒睿科技、天泽盈丰2家企业,恒睿科技公司完成电子标签芯片rtu08设计、产品测试,即将投入小批量试产,该芯片的产业化将填补国内空白;天泽盈丰公司开发的ets实时数据采集及生产管理系统,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时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高速分析与处理,使工厂实现生产平衡、进度满意、品质提升、货物流向清晰的智能化管理。

(一)总体思路: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规划为指导,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载体,以发展龙头项目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促进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2年培育1-2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具体举措:

(一)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有序推动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出台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结合我市即将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加快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园区为载体,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制定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材料、电动汽车等产业的专项规划,促进上述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将财政资源向潜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助、前期共性技术开发投入等方式对新兴产业新上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新设备购置等给予支持。鼓励支持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使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具备科技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储备能力,形成真正的市场优势。

金融部门要制定扶持办法,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在融资方面给予倾斜。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有效生产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优先申报债券发行,鼓励发行股票上市;创立潜力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潜力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及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跟踪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惠州。加强与央企、省企及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其在资金、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惠州。加大对欧美日韩台等地区的资金、技术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推进深莞惠合作,充分利用深圳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面以及东莞在制造业配套发展方面的优势,找准主攻方向,错位发展,不断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根据我市重点发展的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会或合作交流会,搭建新型产业招商平台,实现产业对接。努力形成内外兼备、内外资并举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四)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与骨干企业。实施龙头发展战略,以tcl液晶模组项目、科锐led芯片、比亚迪铁电池、茂勤光电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启动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建设遵循“方案可行、目标明确、标准合理、措施到位”的原则,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依托示范工程,建立交流平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举措,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范本。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开拓市场,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配合省“双百计划”,用2-3年时间,培育和认定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省的“双百计划”。全市培育和发展50家市级骨干企业和50个新兴产业项目。

(五)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设立新兴战略产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依托重大专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平台,加强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积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创新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带动效应,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

(六)强化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创业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规定》,重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采用出国学习、高校培养、定向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对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等。

2、强化对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指导。建议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引导各地错位发展,防止无序、盲目发展。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建议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门用地指标,用于地级以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银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提要]经济新常态给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swot分析,全面地概括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集聚发展基地。

一、引言。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聚集产业基地已为成皖江城市带为促进经济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冯德连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并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范晓莉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和发展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晴分别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经济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刘满凤和王小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两者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有学者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测度、评价、演化进程和驱动力。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研究却十分鲜见。为此,本文基于swot分析,全面分析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概况。2010年1月,随着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成为国家级示范区。这也是当前全国唯一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有利于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9市,共59个县(市、区)。并从各市县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其中“一轴”包括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双核”指合肥市和芜湖市,“两翼”包括滁州市和宣城市。以为例,皖江城市带面积和人口分别仅占全省比重的54.25%和44.57%,但gdp却高达16,385.55亿元,占全省gdp的67.94%,相比于其他非皖江城市带城市,占据绝对优势。

(二)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产值达到9,725亿元,占全省78%。各地级市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12~20间皖江城市带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不断增加,但各市间差异明显。产值排在前三位的一直是合肥市、芜湖市和铜陵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名第二位的芜湖市与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差距在逐渐拉大,合肥市首位优势在不断提升。排名后三位的是池州市、安庆市和宣城市,特别是池州市,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为123亿元,只为同期合肥市产值的3.42%。从战略新兴性产业占gdp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上升,上升最快的宣城市从的21.93%上升至2017年的50.5%,上升最慢的池州市从20的13.43上升到2017年的19.46%;从所占gdp比例差异来看,2017年铜陵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高达82.42,而同期最低的池州市只有19.46%,差距明显。

(三)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16个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两个实验基地。各地级市基地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芜湖市,两市共有10个基地,占皖江城市带基地总数超过50%,其他几个地级市基本上只有一个基地。从各地市战略性产业选择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在功能定位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存在着盲目重复投资、产业分工受限和产业规模效应无法发挥等问题。

(一)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皖江城市带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部地区核心地带,连接长江中游地区和下游发达省份,与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在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交通便利,邻近长江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分布有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大型港口,可常年停靠万吨级以上船舶,水运十分发达。陆路交通方面,京沪、京九、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并拥有合肥-武汉、合肥-南京及合福高铁,合铜黄、合宁等多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构成了陆路、水路和航空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系统。特别是近年来基础实施的不断完善,为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皖江城市带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雨水充沛,湖泊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大部分地区环境状况较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境内矿产种类较多,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及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也较为丰富,铜陵和马鞍山分别是全国著名的铜工业基地和钢铁基地。芜湖的海螺水泥和铜陵的电解铜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3、科教资源丰富,人力资源雄厚。皖江城市带科教实力较强,特别是省会城市合肥,在20世纪80年代就定位为我国重要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60多所,拥有两院院士60多人和各类研究机构4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40多万人。在职业教育方面,皖江城市带也位居中部各省前列。雄厚的人力资源为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经济虽快速增长,但因经济基础较差,经济总量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比较小。区域经济外向性偏低,各市间经济关联性较弱、经济结构单一。同时,各市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皖江城市带双核城市之一的合肥市,2017年gdp达到7,000亿元,而同期池州市只有630亿元,仅为合肥市的8.76%,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的不利因素。

2、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仍存在“资源依赖性产业多,高科技产业少;传统产业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少;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低”等问题。同时,区域内产品结结构也不合理,一方面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实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低档装备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总体规模小、比重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显著,这些都会对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行政壁垒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皖江城市带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地方政府并未完全退出市场。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仍然严重,使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无法实现市场自由流动,严重限制了经济区资源优化配置。这种行政分割和体制壁垒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产生障碍。

(三)机遇分析。

1、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当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轻工原料产品和重化工产品开始采用先进技术;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产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供给侧改革下,以节能降耗、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原材料产品的结构不断改变。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快速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多元化,新兴消费与传统消费并存。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人工智能、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产业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在客观上成为了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基地建设的助推器。

2、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占领科技制高点,创新战略已经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创新战略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点,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自主创新精神,改善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的建设顺应创新型国家战略。

(四)挑战分析。

1、核心技术引进壁垒坚厚。当前,大量核心技术仍牢牢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端,对向外转移高端核心技术实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对我国进行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的封锁更为严格,将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列为对我国技术引进的“禁区”。随着在我国投资的外商企业以独资方式投资的企业逐渐增多,技术外溢效应不断下降,通过同国外企业合资的方式来获取国外技术越来越难。发达国家向我国及皖江城市带输出核心技术的高门槛,对利用技术外援来促进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区域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引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此外,山东半岛、长江中游、成渝和关中等城市群,江淮地区、吉林中部、北部等地区虽比不上三大城市群,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新城市群。以上述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在招商引资、技术转化、人才引进、市场竞争方面并不占优势,给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综合来看,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清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骄傲自大、盲目乐观,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

(一)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宣传。以区域内大中型企业为龙头,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财税优惠、研发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定。同时,加强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注重区域内品牌建设,打造以现有不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二)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与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优势品牌塑造。同时,各地区、各产业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有优势,取长补短,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品,有利于开展错位竞争。

(三)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要建设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人才是关键。第一,各级政府要着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集聚计划”,积极引导优秀人才集聚,对区域内重点企业引进人才提供“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人事人才服务;第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鼓励相关企业采取咨询、技术入股、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第三,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育和孵化基地,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就业、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德连.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4(6).

[2]范晓莉,黄凌翔,卢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4).

[3]张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7(12).

[4]刘满凤,李昕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计量验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4).

[5]王小明.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4).

[6]曹兴,张伟,张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7]李巍,郗永勤.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7(2).

相关范文推荐
  • 11-15 发布会主持词(精选16篇)
    一个好的主持词可以让听众对活动产生兴趣,并期待下一步的发展。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主持词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启示。一、会前温馨提示:现
  • 11-15 初中面试时自我介绍说(热门15篇)
    自我介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适用于各种场合,无论是面试、社交活动还是新结交的朋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
  • 11-15 志愿者的活动总结与收获大全(17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成功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好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活动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相比我们去年开展的
  • 11-15 银行营销活动方案名称(通用17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规划和安排的一系列活动步骤。接下来是一些活动方案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强大。中国及海外的
  • 11-15 研讨座谈会主持词(汇总20篇)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主持人,并与各位共同分享这个特殊的时刻。如果你对主持人的素养有更多的了解和需求,下面的内容将对你有所帮助。z:亲爱的同学
  • 11-15 隔代教育讲座方案(优质16篇)
    制定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工作进度,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计划书。
  • 11-15 二手车销售计划书(优质20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迅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任务或计划,从而更加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编写计划书时,这些范文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但请务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
  • 11-15 选班委演讲稿班长(专业15篇)
    一篇好的演讲稿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充实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想写一篇出色的演讲稿,不妨看看以下优秀的演讲范文,它们可
  • 11-15 网店运营论文(优秀24篇)
    范文所呈现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和思路,启发我们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范文范本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用生e经抽
  • 11-15 公安窗口工作总结(实用13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这一个月工作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rt县卫生局卫生行政许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