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2023年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10 19:52:02 作者:雁落霞 2023年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篇一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篇二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实物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篇三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篇四

成功之处:

1、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会怎么分?巡视学生的操作,发现有不同的分法。但大多数学生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总数多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2、注重学生叙述分的方法。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上台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分的过程,以及分的结果。学生做到了做数学、说数学,真正参与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不足之处:

应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我设计的稍有片面,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前让学生分果冻,学生很认真地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我只注意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而没有预设不是平均分的反例,结果在操作中就出现了每份分的不同样多的情况。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用平均分与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