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5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04:49:50 作者:雁落霞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1、检查预习,读准确下列字音

沔挟胜殆暗殷

2、学生齐读课文。

3、老师范读课文。

4、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5)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6)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说明:弄清楚了人物关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因为从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难。

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下节课引出诸葛亮的计策做铺垫。)

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一、学生快速阅读

二、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三、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四、请学生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有利条件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五、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五、把《出师表》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1、诵读感悟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一课时

1、请同学们说一说,三顾茅庐讲的是什么?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3、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1、给下列打点字注音:

陇亩()

倾颓()

猖獗()

存恤()

夷越()

2、熟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3、掌握重点字词句:

(1)找出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2)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信: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3)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下列是什么句式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君与俱来。()

时人莫之许也()

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1、熟读课文,能顺利翻译

2、完成基础训练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x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教师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