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渔歌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

最新渔歌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5 07:06:26 作者:雨中梧 最新渔歌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一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课堂上紧紧围绕词中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而展开讨论探究。可以说,“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条教学线索“不须归?”——“不愿归!”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在学习后,找到了三个理由:

1、因为渔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才不回家的;

2、渔翁喜欢钓鱼,他正钓得津津有味呢,所以不回家;

3、因为景色很美,渔翁陶醉了!

妙哉!这其中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再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细细品味,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呢?因为问题明确、集中,教学线索非常清晰。

在教学中,把学法指导隐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在:

1、初读联结,让学生读通全词,借助课文中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词的意思。

2、细读感悟,想象,品出词中画面,品出词中意境。

3、拓展品情,品出钓中情。以诗带词,以词带词,借助刚才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收集的诗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维的《鸟鸣涧》等等。

教学时,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激励评价。其中,感觉最成功的就是采用古诗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说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时候,山上是有云雾的,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我的评价语是: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说到白鹭就用“一行白鹭上青天”,说到桃花,评价语是“千叶桃花胜百花”呀!“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说到粉红的花瓣儿飘飘悠悠落在了——流水中,想到了“春来遍是桃花水”;说到“斜风”想到不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课后的遗憾与愧疚:

1、教学时的语速太快,语调不够柔和,与那么美的词有些不和谐。

2、有的学生对诗词朗读不到位,该重读的地方没重读,该慢的地方读快了,老师范读、指导读少了一点。

3、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无心打断孩子的话,不够民主。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二

《渔歌子》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与景。词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道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唐代书画家颜真卿曾经夸他写得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象,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不仅看到了连绵的群山,飞行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白鹭,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花香……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一曲《渔歌子》。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由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长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并设计了和学生和诗的环节。这并不为拓展而拓展。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诵读词。了解了诗歌背景,又是以对歌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我适时发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呀?学生答案脱口而出。我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朗读时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都贯穿了诵读领学。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读得有点“词”味,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读,和诗读,直到最后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了感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三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五

20xx年3月31日,多媒体教室,校级创优课如约而至。曾经想过拖延,再好好准备一下,但是,既定好了日子,如果可以,也不想再改变。

上课之前,去了一趟多媒体教室,试了试课件,自己试着讲了一遍,理了理思路。带学生,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对于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课,上起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导入、揭题,课程一步步步入正轨。学生们的朗读尤其让我惊喜,很多学生已经跨过了生字生词,基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本以为会成为难点的“读出自己的味道”,没想到初步就成功了。但是,有的同学是一开始就掌握的不错的,也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好在,大部分同学,在这堂课上的朗读,能够有所进步。

在入情入境部分,我设计了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诗境,想象画面。由于感冒的缘故,我十分担心自己能否读好,这关系到孩子们是否能进入情境。好在,声音还算可以让人接受,加之配乐比较优美,即兴发挥了一下,学生们还倒算乐在其中。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同学们的所见比较丰富,甚至有的还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这课堂中的生成令人惊喜。期间穿插了“白鹭”这一意象的介绍,本以为会不好理解,没想到李言蹊和陈聪两个人帮了我的“大忙”,一个说出了一身洁白,志向高洁;一个说出了自由自在之感,为我节省了时间。随后,教师揭示,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理解了白鹭的意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志和眼前只看到白鹭,没有看到其他的鸟儿,就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此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说出来了,好在,学生也理解的差不多。桃花流水节奏的划分是课始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无意暴露出的,我借此埋下伏笔,现在揭示正是时候。同学们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桃花随流水的意境。但是,鳜鱼的讲解中似乎有些打破了课堂的美感。因为知道学生们可能很多都没吃过鳜鱼,难以产生对鳜鱼的喜爱,所以,我就找了几幅鳜鱼做成的名菜图片,告诉大家鳜鱼的味道,以期让学生们喜爱上肥美的鳜鱼。此时,再回头让学生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应是别有一番滋味。

接下来就是角色进入了,我直接说“此刻,你就是那个渔翁,下起了斜风细雨,你回不回去?”学生们不假思索“不回”,为什么?本以为学生会回答喜爱鳜鱼,但是,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回答的是喜爱这美景,享受这斜风细雨,当然,也有不在一个频道的回答“觉得这样做很特别”,那个学生总是不深入思考就回答问题,积极倒是积极,只可惜总是答偏了。好吧,这也算他的独特感悟,没有太多言语,找几个在频道上的救救场吧!

为了让学生对词的感悟更深,我安排了诗人介绍和《渔歌子》另四首。难度可能有些高了,我该再多解释几句,也许就更好了,但是,学生们也是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基本令人满意。最后,课堂在唱词声中美美地结束了,我喜欢安排这样的结尾,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今后,在难度的设置上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随着与学生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将会让课程设置的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更快的找准切入点,攻克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更加愉快。长路漫漫,其修远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