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15篇)

一万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9 06:10:08 作者:影墨

读后感是在阅读某个作品后,对其内容、结构、主题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个读后感来分享我们的观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分享,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对阅读更多的热情。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因为要看话剧,所以先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写的像百家姓,老杨,老裴,老李,老蒋,老姜,每个人都不提名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有的爱说话,有的不爱说话,但是都有说的着和说不着的人,有共同的爱好说的着,彼此需要说的着,缘分到了说的着,不管年龄,男女,老幼,说的着才在一起,说不着捏在一起也没话说,好多夫妻都是这个样子,彼此说不着却和别人的老婆老公说的着,说不着的人对你再好也不珍惜,说的着的人一起过穷日子也开心。有些人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的着了,有些人,最开始说的着,后来因为些事说不找了。事会变,人也会变,说不说的着也会变。

说话分怎么说,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说怎么做,有人把坏的说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说成坏的.,有的话可以这么说,但是不能这么做,有的事可以这么做但是不能这么说,有的人说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爱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几件事。

说话和道理,交织成个色的人,个色的关系。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书中男主,这不是男主一开始的名字,因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小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家乡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刚看到小说名字的时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话呀,怎么有这魔力,顶一万句?当然了,一翻开,我就被书中所描绘的我所熟悉的那种浓浓人间烟火气给吸引了,已无暇寻宝,特意去找这一句话。看完,书从头到尾都没直接写有这么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经默默告诉我们生活在世间,确实一句是可以顶一万句的。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个是“说得上话”

小说写的是中国最底层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着孤独的哲思在里面,我们生活在千年孤独中,无边无际的茫然和如影随形的疲惫,生活中能够说贴心话,慰藉灵魂的朋友和亲人并不多,因为说不上话。真正说得上话的人,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振作生命的颓废,化解彼此的冲突、激发情欲等等。

与一般人说话,高兴的事说得高兴,不高兴的事说得败兴,但是说得上话的人,不高兴的事,也能说得高兴。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当然了,说得着说不着也不是永恒不变。

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写着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间烟火气的声响和热闹一直在你耳边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说最是这样的人间烟火气,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个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就像书中一个主角说的:“我活了七十岁了,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小说就是写的一些家长里短,充满了琐碎,街角发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发生的事一件牵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选择过日子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本书大概读了一个半月,很喜欢这种题材,平铺直叙,每个人物都各有性格。只是这个故事吧感觉完整度不太够。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到罗长礼;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人,经历的一桩又一桩的事儿看罢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正如文里那句: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摘一下喜欢的句子吧:曹青娥讲,我活了70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感觉这本书讲的分离聚散,皆是起源于人与人说不说的着。

之于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是因为之前说的着。庞丽娜跟人跑了,又是因为日子过了八九年,和牛爱国说不着,遇到了一个说的着的小蒋。

之于章楚红和李昆和牛爱国。

牛爱香42岁嫁给56的宋解放,说她结婚不是为了结婚,是想找一个人说话,单身到42,整个一个人要被憋死了。和宋解放结了婚之后,说没嫁他之前,我见他就笑,自嫁了他之后,我一次也没笑过。对老宋来说,这段婚姻给他最好的一个结果就是认识了百慧。

很推荐呐,已经是下半年看过可读性很强的书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那些表面上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交往甚多,宾客盈门的人其实骨子里最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动物,也是利益的动物。人与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利益的关系。被现实的诸多利益所羁绊着,有些人就逐渐变得不好意思说,不往深处去说,不敢说。因为假如好的时候,你说了心里话,到不好的时候,你的话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为别人攻击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伤着你的人,却正是你身边的那些“哥们”、“闺蜜”们。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还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们就只能藏着掖着憋着忍着。久而久之,许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闷,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压抑都无处倾诉。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样,可以跟上帝去说,跟主去说。所以虽身处热闹,心却孤独!找个能说话的人容易,但找个能说得上心里话的人确实不容易!话,一旦成为了心与心沟通的最佳方式,寻找和孤独便会伴随人的一生。

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给我的最大心灵震撼是原来人的孤独竟如此巨大!两个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虽近在咫尺,心也可能会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无话,也可能说不上话!这不,为了找话,书中的主人公牛爱国一个人翻山越岭,从河南滑县到延津,又从延津来到陕西咸阳。最后还是何玉芬戳中了牛爱国的心事。何玉芬说,就算你找到了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烦。的确,牛爱国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红说的话,因为章楚红没说出的话,和吴摩西(杨百顺、杨摩西、罗长礼)临终前要对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说的话同样重要。可是当牛爱国再想去找章楚红,这个唯一能和他说得上心里话的女人却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实此时的牛爱国只是想要告诉章楚红一句新话,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带她走!

这部小说语句洗练,干净利落,三言两语就说清一件事,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戳心。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上篇是写吴摩西为了寻找丢失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写牛爱国(巧玲的儿子)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吴摩西和牛爱国以及由这两个人牵扯出来的众多人,都是在“找话”。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个啥?恰恰是圣人伤了心,要是身边有朋友,知心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看来找个朋友难,找个能说上体己话的朋友更难。总之,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人永远不能被彻底理解,心与心之间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都无法无缝衔接。“亲密无间”或许只是人类的一个愿望,“肝胆相照”也不过是人类夸下的一个海口。因为还有“同床异梦”“貌合神离”“阴奉阳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对于“一句顶一万句”的理解,我认为,有时候关系再好,一句话,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个外人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就改变了你的人生方向。关键时候关键人物的关键的话,一句就顶一万句。比如《水浒传》里郓哥给武大和武松说的话,比如《三国演义》里貂蝉对董卓和吕布说的话;比如《红楼梦》里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比如《西厢记》里小红娘对崔莺莺和张生说的话;再比如书中冯修文和崔立凡对牛爱国说的话。这些话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影响着或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再来分享书中的两个小细节:一是吴摩西本来想在火车站杀死出轨的吴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们恩爱着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吴香香,他们能说上话。他们骗了吴摩西,但没有骗他们自己。吴摩西顿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给吴香香和老高打个对号了呢?是该喝彩还是该诅咒?二是章楚红破釜沉舟,与李昆各奔东西,为什么没去山西找牛爱国,而是割断过去,去往他乡。难道她和牛爱国能说上心里话也是假的?是该可怜还是该可恨?我想还是要回到本书的主题。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全书主要就是在讲孤独。在讲中国人的“千年孤独”、心的孤独,在讲孤独的历史,孤独的轮回,孤独的世代延续。书中所有的人最终都是孤独的。孤独似乎贯穿着他们悲苦的一生,无法抹去。

既知孤独,便守孤独。但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所以人还是要活在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以前的恩恩怨怨都一切随风,遇事想开点,看淡点,看远点,不要把悲伤和苦难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宽了,气也就顺了。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有一个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想不长寿都难!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独不孤独了!

当然,您也可以继续选择快乐的孤独着。也许孤独并不可怕,也许孤独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吧,既然不能彻底消除孤独,那么就强大内心,去享受孤独吧,您说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小说的前半部份讲述了吴摩西(杨百顺)年轻时孤苦无依的苦难人生,最后弄丢了养女而出走延津,后半部分讲述了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为了摆脱孤独的人生而走入延津,一出一入,延续百年,讲述了四代人的孤苦人生,描述了普通百姓的千姿百态。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却将每个人物的形象和内心刻画的如此丰满,写尽了世间百态,人生孤苦和沧桑。非常惊叹作者的文笔和经历。一直在想,作者都经历了什么才写出这么沉重而带着点希望的作品。看完这本书内心非常沉重和痛苦,触及心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明明就是一句话,一件事,可是中间却拐着好几道弯儿,最终就不是一句话一件事了。因为误会和赌气,成为了孤苦的源头,让原本的说的着变成一辈子不说话,变得孤独。把的好的是病,猜不出是人心,有时候顺着你说的人心里确憋着坏,表面上为你出主意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而人一旦有了隔阂,便无做的对地方,本来是为对方考虑,也变成了别用意。多么讽刺!曹青娥说她活了七十岁,明白了一个道理:别的东西能挑,唯独日子没法挑,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的确,人生苦短,原来世上的事情件件藏着委屈,看透了,心就不苦了。

读完小数让人感知的是数不尽的无奈和孤苦,但是最后的结束的一句“不,得找”又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书中人物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写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身边重要的人,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正在经历着委屈,正在经历的不如意和各种误会,也许现在的你无能为力。但请心中一定要有光!也许现在的你无法把生活的每一步都走的很好,但是请坚持用自己的力量朝着光向前走吧!在还能走的年纪尽情往前走!就这么一直坚持就好。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的习惯丢掉好久,近来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内的工作之余读完一本书。就把这当做一个开端吧。

我是一个嘴笨的人,从小到大没有和人吵过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冲突不多,二是嘴笨。我们那管嘴笨叫不会讲话,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有用的话,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说讲到人家心里的话,所以从小我就明白,讲话真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我才发现,讲话何止是一件难事,简直是这辈子最难的事。啥叫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了一万句好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可就因那么一句话离了心。你不知道哪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看似荒诞,生活的理就都在这里。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这是通篇的主题,序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上篇的吴摩西,下篇的牛爱国,以及这两个人物牵扯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说,做人难,说话难,有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难。总之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来就有表达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彻底理解。也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对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本书固然是可以长久的历经时间的考验,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离故事背景太远,不免会产生“怎么有这种人呢”的疏离之感。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接触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环境。

一件事牵扯着另外一件事,话讲着讲着就从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笔糊涂账,话说到底也讲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个例子,吵着吵着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这种人现在也不乏少见,但咱不能把它说成民族性上面,这么说和书中各种人物从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

“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真是心酸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这话没错,可是这肚皮带来的隔阂真让人无能为力。“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的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百口莫辩也是这个理。真的到了说了也白说的地步,人家压根听不进去,才会觉得这话说得是那么无力。而往往一个人觉得真伤了心,任说啥都没有用,这就叫百口莫辩。一件事连着另外一件事,一句话引着一个想法,人判断一件事时又是一个想法连着另一个想法,弯弯绕绕,话难就难在这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两句话,算是在一大堆难处里的两句劝慰话。“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宽不了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是想不清楚着一点,也活不到今天。”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活在当下。说话难,往往就是话里有话、客套话、真话、假话、大话、胡话。说话难,人生更难,但是知道了这个难处,能稍加体谅别人,也算是尽绵薄之力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跶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都说这本书像是中国的百年孤独,读完发现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

书中各色各样的人物,虽然多是普通的中国底层老百姓,但却几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书里将这些目标大多寄于“找个能聊的人”,以小见大,自然而朴素。

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百态,虽然算不上多彩,却也足够丰富,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看见自己正身处其中,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而活着。

杨百顺走出延津,因为故乡已无可流恋之处与可流恋之人。他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也被人拐卖,便更无回乡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为对命运和生活种种疑惑。但是现实的各种羁绊又让她迈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内心走回那个自己命运的起点。

牛爱国当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标,对于延津也并没有像母亲那样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无法找到自己追寻的东西。于是断然离开,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独中的那个小镇马贡多,经历平静、热闹、繁荣、衰落,在对生活进行了完善演绎之后,最终随着命运的风暴,彻底消失于世间,仿佛从未存在过。小镇的假兴真衰实际只是人心孤独的汇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乐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绎了伟大,却终究发现内心的想法早已无处倾诉,只得随着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以洗练的语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叙事安排很好地将充满八十年代中国乡村气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画了出来。在书中出现的人物充满了各自的特点,从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员人生的刻画和描写都随着主人公的场景移动轮流叙说,对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叹的孤独者的形象,众多丰满的形象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气。

文本中,人与人有说得上话与说不上话的关系,说得上话的少,说不上话的多。说不上话的又可以大致分为向外寻找说得上话的以及自己想象“喷空”两种。例如书中的两个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都属于与人说不上话、向外寻找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而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则是靠自己想向“喷空”来与自己对话,与同样喜欢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对话的人对话。在这本书中所出现的人物,大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与旁人无法进行合乎心灵的沟通,也就是说都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交流。无关谁对谁错,只是彼此内心的世界不能处在同样的水平线上。

比如说一开始,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老杨跟老马过心,因为他觉得自己跟老马是可以说得上话的。可是老马却不跟老杨过心,因为老马打心底里看不老杨,但他说起话来又离不开老杨。老杨“事不拿人话拿人”的感叹更是表现了人与人的对话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样的安排更具有点睛的效果。

看这本书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尬聊”一词。何谓“尬聊”?即双方之间极其尴尬的聊天。为什么是很尴尬的聊天?因为聊天的话题并不是双方都很想就此深谈的内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谈话方向所以只能选取一些双方都比较熟悉的比较日常琐碎的话题继续聊天,这种情况属于双方说不上话的范畴。人们的生活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变了,可是人内心的渴求还是没有变。以前,乡里邻里之间走家串户地四处聊天,只为寻找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和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现在,由网络连接的各头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表达自己,寻找说得上话的人。不过都是为了避免没有说得上话的人的孤独感罢了。

可是,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这些方式都奏效了吗?并没有。那种与人说不上话的孤独感还是伴随在人们的身旁,没有消失;那种困扰了人们千年的孤独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没有消失。书中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两个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喷空”的杨百利都是在为了摆脱说不上话的孤独。

现实中,同一屋檐下的人们可以很长时间都不用话语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里的各类软件。在聊天软件上,对着熟悉的人不能有话直说,也不能有事说事,不然会容易变得生疏,因为要有所顾忌;对着陌生人的时候反而可以高谈论阔,无话不说,不必忌讳什么东西。无论是有所忌讳还是无所顾忌,都是为了能够拥有能说得上话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可是孤独的问题依然挥之不去,人们都希望可以无话不说,却只能无话可说。为了寻找而寻找,为了说话而说话,这种可怕的心灵孤寂让许多人都在迷茫中丢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独存在于各个阶层、各个时代之中,有些人比较清楚自己为何而孤独,可有些人却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独,尽管不明白,也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感觉的深刻体验。人多喜欢热闹,在喧嚣的环境下最是容易摆脱孤独的情绪,可也是这样喧嚣的环境中最能凸显人的孤独。俗话有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万句不过心的话语始终也比不过一句能够暖心的话,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有几句话,没有说清楚。吴摩西要跟后辈说的那句,章楚红要跟牛爱国说的那句。我大胆猜测,都是这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因为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很贴心。总把过去翻来覆去的回忆。而上下两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未来牛爱国怎么了,我不知道,牛爱国的过去追溯到杨百顺身上,我倒是门儿清。过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弯弯绕绕了,根本就说不清。

好吧简单说,就是祖孙三代人,未了一个“说得着”的人,从延津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荡气回肠。同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命运的无奈和在世为人的孤独。

杨百顺,本来是杨家庄买豆腐的老杨的儿子,最开始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七十年过去,他在咸阳死去,死时他的子孙辈都姓罗,因为他说他叫罗长礼。书外的人,永远记得他还叫过杨摩西,吴摩西,他跟过老曾学杀猪,跟过老詹信天主,他有过一个说的着的继女叫巧玲,后来巧玲丢了,巧玲也就是该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回到了盐津。没看过书的,必是听不懂这一层层人物关系。

杨百顺孤独,牛爱国也孤独,他们的孤独有不一样有一样。跟能说得着话的人谈对象当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须知人总会变,就像主人公频繁的改名换姓,过去说的着,现在说不着了,过去要好,现在也淡了,或许这就是人生。过日子不能总想着过去也是这个原因。过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来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个说的着的人,才能过好一辈子。

让我们致敬伟大的孤独。致敬义无反顾向前走的时间。致敬这机缘巧合弯弯绕绕的奇妙人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字

初读此书,本以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结果一旦掉进故事里便欲罢不能,三两天倒也看完了。

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像极了我们所处环境:我认识你,你认识他,他认识她,而我又认识她。兜兜转转,万事只是个绕。原来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杨百顺(吴摩西)在经历了卖豆腐、杀猪、染布、卖馒头等营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装寻找私奔的妻子,却因中途丢了养女而不再回头,其中描绘的社会生活颇有民国之风;下部“回延津记”讲述了牛爱国回到故乡寻亲的故事,读来有现代文学的写实之风。一出一进,绵延三代,跌宕百年。这些小人物平凡,孤独,在忙碌的生活中挣扎、呐喊。

高级知识分子总是通过艺术创作来舒展情绪,与千千万万的欣赏者获得精神的共鸣。而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劳动人民更多的则是通过“说话”来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说话”,最好的就是能找着那个倾听你“说话”的人,于是便有了杨百顺只和巧玲说得着;吴香香和老高说得着,甚至不惜背负骂名私奔;牛爱国和章楚红说得着;小蒋和庞丽娜说得着.....他们不惜翻山越岭百里寻找故人倾诉,只为将心中的事情码放整齐。

执着而又坚强的中国人总是会为生命刻上“寻找”的烙印,我们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个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个对的人。这种情感或许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这个愈加强调个性化的时代显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这孤单、漫长、荒凉的一生: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大利的老詹在传教时总是问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武林外传里吕秀才问姬无命的那一幕,姬无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这么深刻的哲学问题在当时的杨百顺看来太简单了:我不过是从杨家庄而来,想要随着师傅混口饭吃。

老詹期待的当然不是这个答案,但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维差距。如果我是老詹,听到这样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对牛弹琴,孺子不可教。杨百顺是卖豆腐的杨百顺,是假装信教的杨摩西,是嫁给了吴香香的吴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离乡只想着可以喊丧的罗长礼:他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个人。然而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谁。不过是随着苟且的生活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这种自我认知的迷失也是孤独的重要来源。

在每一个漫漫长夜继续整顿心情,第二天再度出发?是生存的惯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宁,是内心坚定的信仰。

变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灯塔。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当然不是官场小说,也不是哪个人说话一言九鼎,一句话顶别人的一万句话。而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在目前的中国作家里无人能及(当然是个人看法)。现在经常在某个生活的环节上,我依然能体会到《一地鸡毛》中主人公的感觉。幸好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没有像《手机》被拍成电影,否则,“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或许会成为网络热词呢。

新作宣传的“噱头”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到这几个字,心里很不以为然。很多人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和代表作。曾经在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无以言说的经历后,写下:我也要下得床来,给自己织一匹裹尸布。那个时候应该说我准确的理解了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

想起《读你》这首歌的歌词里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虽说是爱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孤单寂寞吧!

不知,我认为的然,震云同志认可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偶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对人性中孤独的刻画,让人震惊,令人深思。

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写了不同时代贱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运,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记》,杨百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为了找个能够说句知心话的人,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即杨百顺)在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寻找养女;下部《回延津记》,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不远千里走向延津。

对这部大手笔的优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论之,在这里只说说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都会孤独地离开。活着,也许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说的上话”的人,也就是现在说的朋友或者知己,活着本来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独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开心时有人可以分享,悲伤时有人能够安慰,那么这份孤独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话不在多,也许真的可以一句顶一万句。

人是一个群居动物,有时身处闹市,仍觉得孤独,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国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倾诉心曲,人神交流;而国人缺少信仰,当需要倾诉的时候,往往不知该向谁倾诉,谁会愿意听你倾诉,身处人海,茫然四顾,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这种心理需求压抑得太久,便成了难以排遣的孤独。孤独的人希望有人懂,却不喜欢别人把他看透,往往为了面子或者那点可怜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煎熬。

这个知己,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投缘就好。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找那个投缘的、“说得着的”人。大部分人身边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谈论国事、单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谈自己的少,敞开心扉的更少。我们缺少那种心有灵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达成默契的朋友,当然这个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这样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独就在所难免了。

有时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想说却不敢畅所欲言,怕别人抓住把柄,给自己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有时被传统的礼仪道德约束着,一些敏感的话题想说却不好说不便说;有时由于各自的认识水平不同,说了产生不了共鸣,说了也白说,干脆就不想说懒得说。

常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有了心结,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亲的家人,也难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虽不可小视,但内因才是关键。自己想通了,阴霾就会消散,孤独就成为你审时度势、拷问灵魂的利器,成为你人生之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孤独是无人能走进灵魂深处产生共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处不胜寒,是永不服输,是不向某个人或者某种势力屈服妥协。孤独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谛,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独的人,得意时一般不忘我,失意时不自贱;孤独的人,可以独享心灵的宁静,体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与淡雅。

偶尔的孤独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就像经常喝茶的人,偶尔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种享受。人们常说,情到深处人孤独,情深无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说,那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只能独享,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既想体会又想逃离的事实。

相关范文推荐
  • 12-19 一年级科学单元备课(精选16篇)
    范文范本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使得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和归纳,将这些范文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 12-19 护肤总结与体会(实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如果你对心得体会范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多多关注我们推出的相关内容,以便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
  • 12-19 运输违法案例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21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和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近年来,社保违法案例频频曝光,引起了
  • 12-19 女干部培训心得(优秀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此外,我还会在培训心得中提出对培训内容的一些疑问和深入思考,以及对培训组织和教
  • 12-19 非诉委托代理合同书(专业17篇)
    许多人利用代理来处理繁琐的事务,以便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为了更好地理解代理服务的重要性,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代理失败的案例。甲方:乙方:一、甲方因事宜,现委托乙
  • 12-19 学生会膳食部申请书(精选17篇)
    在申请加入学生会之前,准备一份精心打磨的学生会申请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你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认可。大家都知道,学生会申请书对于申请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大家一
  • 12-19 个人辞职报告草稿范文(14篇)
    辞职报告是对工作生涯的一个阶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辞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领导:您好!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xx
  • 12-19 观摩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12-19 煤矿瓦斯员安全承诺书(汇总17篇)
    范文范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的思考和兴趣。
  • 12-19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总结和分享的宝贵经验。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教案模板,供各位教师参考和借鉴。《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