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2023年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精选8篇)

2023年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6 15:26:35 作者:影墨 2023年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精选8篇)

决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以及实现个人或团队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评估各种选择和可能性。以下是一些决策成功的案例分析,希望对你们的决策过程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三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板书展示: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四

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正方体。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的物品,如魔方、正方体包装盒、正方体积木等。

每位幼儿自带一个正方体纸盒。

粘贴工具、彩笔若干。

了解正方体的名称。

出示正方体实物,如魔方、正方体包装盒、正方体积木等,引导幼儿了解正方体的名称。

感知正方体的特点。

观察正方体,引导幼儿发现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6个面都一样大。

了解生活中的正方体。

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正方体的物品。

拆装正方体。

引导幼儿将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拆开,查数拆开后纸盒上的正方形的数目。然后将拆开的纸盒重新装成立方体。

引导幼儿用彩笔装饰自己的立方体,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生活中的正方体”。

幼儿园大班健康《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优质公开课视频+有声ppt课件教案音乐(主题身体的秘密)大班语言绘本《怎样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公开课视频+有声ppt课件+教案+音乐。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六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七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篇八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相关范文推荐
  • 10-16 初中教师假期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工作心得是对工作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的思考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学习心得-小学生学习方法心得体会初中教师假期培训心得体会
  • 10-16 饲料购销合同 饲料购销合同协议书(实用16篇)
    和解协议是一种解决争端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各方避免漫长的诉讼程序。以下是一份典型的转让合同范本,可作为起草合同时的参考和指导。饲料购销合同篇一甲方:乙方:经甲、
  • 10-16 大学生暑假打工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5篇)
    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归纳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或学习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下面是一些成功求职者的竞聘报告样本,供应聘者参考和学习。大学生暑假打工社会实践报
  • 10-16 致大学老师的教师节感谢信(汇总8篇)
    环保标语是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在设计环保标语时,可以借鉴一些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比如谐音、反转等,增加标语的趣味性和独特性。下面是一些经典的环保标语
  • 10-16 最新消防安全手抄报二等奖一等奖(实用13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范本的写作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积累,以保证其内涵和深度。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浏览一下
  • 10-16 2023年幼儿给老师的感谢信 幼儿园老师感谢信(大全12篇)
    无论是对于他人的帮助,还是对于自己的成长,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如何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依然保持感恩的态度和勇气。面对感恩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范文中找到我
  • 10-16 最新飘英语读后感(模板8篇)
    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它是商业合作和交流的基础。表达个人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诚信行为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
  • 10-16 最新小学生的新学期寄语和期望 新学期小学生的家长寄语(优质13篇)
    感恩是一种幸福的源泉,它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感恩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去体会和理解?这些感恩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意识到感恩的力量
  • 10-16 2023年自我评价描述(优秀8篇)
    标语的创作需要注意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直击人心。创作标语需要反复修改和优化,以求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标语,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自我评价描述
  • 10-16 2023年班级宣传委员工作总结(优质8篇)
    班级工作总结是班级工作中重要的反思和反馈环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可以为大家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班级宣传委员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