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最新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 形体美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策略建(优质8篇)

最新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 形体美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策略建(优质8篇)

时间:2023-10-16 10:25:04 作者:HT书生 最新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 形体美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策略建(优质8篇)

决议是我们为了实现梦想和追求成功而作出的决心和努力。决议的执行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决策合法合规。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决策制定的最佳实践,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制定决议时提供参考和指导。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一

摘要: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师德优秀、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搞好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师德建设;评价标准;构建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样,保定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师德优秀、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搞好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师德是从事高职教育教师所遵循的特定工作环境下的职业道德集合。它包括高职教师在从事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遵照的行为规范、道德要求以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操和品格。高职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阶层的教师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制造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多元不一。有校内专任教师,有效外兼任教师,也有合作企业的行家里手及技术专家。这样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但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素质差异。因此,教师的个体职业定位也也随之产生了大的区别。要对这样的教师团体采用统一的师德标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有着自己的独有特点,它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特点所制定的行为准则。高职师德评价标准在同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同时,有着更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它截然区别于中小学以及本科院校教师的师德要求。

二、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

在当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师德。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高职教育的生源不断增加,教育机构的结构整合改革使一些原本非职业教育的学校也积极地转型为职业教育院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很明显不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师资缺乏迫使学校一味地加大科研力度,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对象一般文化成绩差,学习自控能力弱。面对思维活跃、我行我素的现代专科生,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地抱怨,一味地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比较。经过实地调查研究,驻保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是师德高尚,师风纯正。可是部分中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不牢靠,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不能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总是以“朽木不可雕”的眼光看待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甚至部分教师教风不严谨。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多数院校制订了有关的文件和制度,启动了师德建设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研发了师德评价平台,定期对教师个人进行师德考核,同时各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师德建设方面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师德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方式和手段还不够合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师德研究和评价工作。

三、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敬业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风建设是其载体,和谐合作是其主要内容。我们只有逐步完善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才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师德情况。我们要构建的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可比性、代表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系统性就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兼顾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在教学质量及学生培养中的师德状况;时代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可比性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不受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为今后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代表性是需要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能够反映师德建设状况的评价体系;可持续性是评价标准不要仅仅适应某一时段,要承前启后,对以后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操作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尽可能的简单明确,把标准做到清晰、准确,同时要求所有的资料便于收取,内容要精确,要做到便于操作运行。一是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有效的考核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考核构成。重点是一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考核,新进教师转正定级或续聘前的师德考核,35岁以下教师阶段内的师德考核。教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员教师师德档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为将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提供师德方面的依据。二是构建科学的督导体系。科学的督导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督导构成。课堂是教学一线,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师德情况。因此通过不同层面的听课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院系二级督导定期组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上级领导以及社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全方位体现教师的师德情况。再者,在全国推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教师进行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更有利于高职师德建设。有评价就有等次,评价机制要采用奖励机制和一票否决相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的督导评价才是科学有益的。三是建立健全有益的激励机制。典型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组织评选的师德个人先进不仅仅是学院对教师个人的肯定,学校要以树立典型榜样为抓手,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院的整体师德建设。同时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师德榜样”,给予师德优秀教师物质奖励之外的精神激励,这样能为师德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同时合理的科学构建其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柯伟.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月.

[2]陈捍东.高职院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中共武汉电力学院委员会校报,期.

[3]薛金侠,姚芳芳.高职高专院校师德建设之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党史博采(理论),1月.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二

摘要:在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下,只重视学生的就职技能、面试技巧,却忽视了社会的一些潜在需求。素质拓展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却出现了就业难的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同与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的素存在偏差。学生就业后,往往还不能很快开展工作,用人单位还要花费相当打的经历进行培训。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利用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教授学生求职面试技巧之外,还应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空间。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development,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素质拓展有多种形式,其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对人的心理、性格、态度方面的教育具有突出的优势。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核心的,在十分开放的状态下,认识到自身性格等深层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种在人的心灵最深处施加影响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效地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身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释放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团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共同完成任务,相互协作。通过活动使其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使学生能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培养人的团队精神。

二、素质招展在就业指导中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招聘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任职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条件外,包含了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较强的.理解能力,善于说服,应变能力强,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勇于开拓市场接受挑战,行动力强,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热情,责任心强,有团队意识;勤奋踏实,责任心强,有独立工作能力与执行力强等素质要求。这些素质要求往往更影响学生的求职的成功与否。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考试成绩、相关证书看出学生的相应水平,但是素质方面的表现往往只能凭面试时面试者的讲述和主考的经验判断,没有一个实质的指标。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企业招聘提供一个参考指标,同时可缩短企业员工培训时间,节约了就业成本。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

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利用校园现有的场地,自制一些训练器材,所需的经费相当低,有些训练项目甚至不需要器材,只要有一片空地就可以开展,这为素质拓展场地训练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时,要结合企业需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拓展项目,如,沟通交往素质可采用“‘盲人’旅行”、“风雨同行”等活动;意志责任可采用“信任后仰”、“承担责任”等活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分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体自身的特点,结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为学生量身开展拓展训练。

在素质拓展中,训练教师要对项目的训练目标和回顾要点进行学习和掌握,才能顺利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团队经验分享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训练到达其预期的效果。同时要事先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及训练的目标设置情景体验,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以后用于生活和工作。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正确、合理的保护学生,以保证训练的安全进行。

总之,在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模式,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为其主动积极的提供了就业服务,使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被动职前培训变为毕业前的主动积极的职前培训,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了平台,使毕业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三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持。在目前的情形下,“三生教育”的实践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在注重实践的前提下能够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决策。才能使得“三生教育”前进的更远,获得更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转变理念,加强自己知识的专业性以及针对课题的改变转变研究方式从而找出教育规律,促进“三生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正式的理论体系以及实验报告,在调研中发展“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即指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三观,即生命观、生存观以及生活观。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三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也同时是属于现代教育中基础的一环。“三生教育”旨在激发高职学生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生活的方向。

一、“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三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范围之内,这种发展模式是极其不健康的。“三生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教育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是明显缺席了的。

1.缺乏“三生教育”的家校联合平台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部门在实现我们高职院校学生“三生教育”方面做出了显而易见的努力,相反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部门鞭长莫及,而家校联系的平台形式较为单一。在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上除了家长电话之外寥寥无几,在家长委员会、家长意见信箱方面都没有做到全面的覆盖。在定期的家长会上,学生成绩更是老生常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足够的关注度。这的确是高职院校“三生教育”中较难展开的一个环节。在家庭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家长的行为模式以及三观早已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更变也极难受到他人的影响。此外,家长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高职院校与家长的交流带来了困难。沟通平台的缺乏就很难将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理念贯彻人心,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持。

2.“三生教育”理论探索不够深入

“三生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提出,代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新方向,也是一种崭新的尝试。高职院校对学生生命、生存以及生活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建校的人文关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第一回,与国际上对学生内心的关注理论接轨,但是由于一些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国内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在“三生教育”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学者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三生教育”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各自的理论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没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

3.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生教育”属于一个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一起参加的教育模式,除了上述两点问题之外,社会教育也没有利用好应哟的社会资源,为“三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校的其他教育模式,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少年宫活动等等,在游玩的过程中加强“三生教育”。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也可以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以及社会成员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之中来。人不可能脱离于社会而存在,这也是社会教育的巨大优势所在,“三生教育”也更应该利用好这一点。

二、“三生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三生教育”的专业性以及针对性课题研究

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想要长期地发展下去,造成长足而深远的影响,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将会变成昙花一现。“三生教育”如果想在教育界拥有立足之地这就需要“三生教育”理论的立论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2、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三生教育”

高职教育虽然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教育各自存在不同的差异,但是教学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新型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是先完成新理论体系的建设,其次在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实验最后再总结实验成果进行改良与优化,最后推广到全社会。这也是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3、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

在生活中接触、解读以及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被称之为媒介素养。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已然成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亟需我们高职院校学生加强自己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实行“三生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甄别网络消息的能力呢?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优势快速获取知识以及时政要闻,,在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之后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消息,达到“三生教育”中生活的教育效果。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以及鼓励高职院校学生文明上网。长此以往,“三生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四

一、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化学竞赛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主动的去对知识进行探索与掌握。当然这是建立在化学竞赛试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的。化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打破定势思维,突出猜想,重视想象,注重立体交叉和整体思维,采取开放性应答方式,这一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竞赛”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想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竞赛”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一定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二、塑造学生群体形象

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等是化学竞赛所具有的特点,开展化学竞赛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报名,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进行参加,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愿意将化学的学习作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起不再满足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而是向着更为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与分析,他们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富有创造性,大多能进行超前学习。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搞好竞赛辅导是学校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形成优秀学生群体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三、开展化学竞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现代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自身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科研型教师则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化学竞赛是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对于组织化学竞赛的教师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且教学的水平相对较高,以此来为化学竞赛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化学竞赛需要一支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水平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更新与优化,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做好赛前的准备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素质,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效果。

四、拓展第二课堂学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的传播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的过程也不再局限在书本与课堂。因此,化学教师开展竞赛辅导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拓第二课堂,搞好课外活动,加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化学竞赛活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化学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不断地额对自身进行完善。在课堂竞赛的培训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多做探究性实验,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把竞赛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拓展学校课外活动的内涵。

五、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化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是一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在竞赛的活动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竞赛辅导为有效的平台,让我们的学生在化学竞赛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使他们都能主动的去适应未来,迎接挑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五

高职教育营销是指为高职学院在生源市场、就业市场、高校形象塑造、合作办学等过程中系统、全面地进行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推介,教育和引导目标消费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合作单位)进行选择而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

一、教育营销是“服务时代”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承载着人们极大的期望。如今劳动力市场对所需要人才的技能和素养的门槛大大提高,而就业要求提高的结果自然又传递到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之上。其结果是老百姓对教育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接受优质教育必须通过选拔性考试———高考,这使教育竞争的压力不断被放大。当代社会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从政府关注重点到教育机构自身都发生着不小的改变。一方面,政府部门的管理开始从“官本位”向“顾客导向”方向转变:消费者被动接受和听从的行为越来越少,择师、择校、择居等越区、越国就读现象都在演绎和诠释着顾客的教育选择权和自主权;顾客间的信息互动沟通也越来越频繁,顾客的期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加之政府更多地关注民众的需要和声音,并促使教育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向发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从教育机构自身看,市场环境和教育工作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一般学校面对着生源减少、裁班裁校、撤并校的压力更有着教育经费缩减与融资的困难。而优质学校则更关注学校形象、声誉和美誉度,家长或社区参与度以及满意度等的发展压力。在类似这些来自买方的教育选择权的压力、官方投资者的监督压力、教改中财权事权下放的自身管理压力及兄弟学校争夺资源的竞争压力之下,各类教育机构在获取资金、生源(特别是优秀生源)等各类资源过程中使用各种方式展现着自身的竞争力,以内外营销的方式,将教育机构办学理念、创新机制、各类资源及办学成效利用讲座、报刊、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以期获得更多的认同与支持。这些事实说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机构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着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导向的各类营销活动。或者说,教育机构正在开始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导向来规划自身发展的行为。虽然“没有营销之名”但却早“已有营销之实”。不过在教育体制僵化、校风保守,且资源经费不足的背景下,这些营销活动的运作机制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仍然是需要担忧和深入研究的。因此,当今社会需要教育机构能够随“需”应变、与“市”俱进,有必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产品和服务营销的各类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探索和发展当前教育服务营销的有效技术和方法。

二、教育营销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意识到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发展带来的冲击力,感受到了高校在优质生源、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优秀教师资源、社会关系资源、资金筹措、学校形象塑造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为适应经济体制与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需要,像企业一样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高校运作之中。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特点,引入市场营销观念,主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一系列营销战略和策略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每一所高等院校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校中的竞争处于弱势,而且人才培养的就业指向最明显,面临的就业压力最严峻,因此,打造本高职的教育品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渐成为了高职管理者的共同诉求。因高职教育办学历史不长,家长存在偏见,认为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其实,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着独特的办学体系、采用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就业,非常受到企业青睐。所以,只要加大宣传力度,耐心解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择校,满足消费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高职就能获得稳定的生源维持正常的运转,从而进一步改革,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营销有利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营销是贯彻执行高考政策、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由于学生及家长在择校过程中的急切与盲目性,职业院校招生已形成巨大的利益“黑洞”,乱象频出。招生回扣现象越演越烈、虚假招生简章满天飞、招生代理也应运而生,然而很多非专业的代理人对国家政策和学校特色了解不够,不能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后最终“被骗”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同时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增加,对社会、学校、学生形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育部要求高校实行阳光招生,实行“六公开”“、六不准”。高职院校通过教育营销公布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录取政策,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管理,使录取行为和录取过程得到监督,不仅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切实维护了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营销是满足考生了解高校、选择高校的需要

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消费者(学生)一旦接受这种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需要在这种服务模式中生活和学习,一旦选择难以轻易更换。并在服务结束后的长时间里甚至一生都将留下该服务带来的影响,正面负面皆有。消费者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学校)的选择应该慎之又慎。所以最佳的模式应该是在选择之前,对提供这项服务的学校机构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不应在接受服务后慢慢了解。作为教育服务面向的消费者(学生以及家长)受生长环境、文化氛围、职业与经济背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对教育的不同诉求。面对参差不齐的教育机构和海量的相关信息,能从中筛选出最适宜自身需求的服务与机构的消费者如凤毛麟角,而大多消费者则基本处于盲目或者“跟风”选择的状态。因此,消费者(学生及家长)急需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并筛选、分析他们所关注的学校或更多其他学校的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配备,以及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等,以便消费者能更方便地选择自己理想的好学校。所以,高考学生需要了解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专业教育营销人员指导填报志愿。

五、结束语

教育作为一项特殊服务,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及生活,有着时间长、变更难、影响广的特性,对从事教育营销人员的要求也特别的高。除了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与教育学理论以外,它的产品涉及面广、专业多、变化快,传统的营销人员很难胜任工作。这就是说各高职学院应该对招生工作人员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营销知识的培训,专门培养教育营销人才,既服务于教育行业,也同时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高职随着教育营销的实施,学校除了能获得更多的考生报考外,同时因为参与课程学习的在校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特色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将毕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从而在找工作时减少了盲目性;教师通过教学更全面的了解了专业特色对学生的重要性,既能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改革,同时因为学生的主动请教,也部分地将被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将促使教学改革进入良性循环;对高考考生而言,通过教育营销人员的引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一步步地按照自己希望的职业生涯规划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对用人单位而言,将合适的工资用到合适的人才并能长时间的留住人才,使高职高专教育全方位向社会渗透,服务于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能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达到三赢的效果。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不失为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楚红丽.教育服务营销与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袁国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等教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艾强,谭焱,谭恺枫,等.教育营销现代营销的创新方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4]薛娟.湖北省高等教育营销实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5]刘景涛.教育营销视角下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6]兰文巧.高等教育产品及其营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7]胡锐,毛金波.论继续教育营销策略与路径[a].会议录名称:第十四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4.

[8]卓坚红.基于学校营销的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六

摘 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推动高职院校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教学改革

一 、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排球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一项集体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判断力和团队精神更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排球运动的传垫扣发拦网等各项技术都对人的速度、弹跳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参与这项运动可以很高的改善人的生理技能水平,提高人对自身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力并提高肢体的协调和敏感性,而且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要求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因而对于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合作精神都有着非常打的贡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排球教学环境和排球运动氛围,可以很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参与排球运动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实现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目标。

二、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的障碍

(一)排球运动的专业性和高难度超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排球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在简单的场地和排球之外,对于排球运动的参与者而言,更需要他们有全面的技术、高超的技巧,并且身体能够承受得住激烈的比赛对抗性,而且在攻防转换意识上也不能有所欠缺,对于团队合作的精神更要贯彻到极致,在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弹跳和短距离移动速度的要求甚至高过篮球和足球,上述种种要求相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平均身体水平而言,显得过于高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工作的成绩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排球技术动作多而且复杂,除了传垫扣发等基本分类之外,尚有很多的辅助动作,并且每个动作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更长时间的复习巩固,才能够使学习者在比赛中较为良好的发挥和应用,而且技术本身不止要求学生有着诸如弹跳和速度一类的较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力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此外,对于排球运动的设施而言,也不太适合。目前国际标准的排球用网高度是男子2。43米和女子2。24米,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用这样的球网进行教学过于苛刻,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身高不够、弹跳不好,面对标准球网只能“望网兴叹”,尤其是对于扣球动作,学生无法展示并感受到排球比赛最精彩刺激的部分,因而使得教学工作大打折扣。而且标准用的排球也过于沉重,多数高职学校的学生并未在入学前接触过排球,因而大多数人都是初次接触排球运动,而目前标准的排球都是由皮革制成,不但重量重,而且空中飞行速度快,手感也比较硬实,而作为初学者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刚开始技术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会用不适当的部位触球,从而导致了手指挫伤,手臂部位红肿等情况,伤痛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排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敬而远之。

(二)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职院校的排球项目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排球课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练习了基本的传垫球技术,而对于扣杀、拦网乃至于排球赛事中的战术组织安排、判罚以及守势等方面的知识几乎不提及,这样一来,尽管学生对于基础技术有了相当的练习,但是依然无法全面地了解排球运动,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烦躁和反感情绪,从而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得排球教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这类情况的出现,首先应该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关,因为就排球教学乃至于排球运动而言,学生对于基本设备场地的认知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思考,而更多地技战术规则等内容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授乃至纠正的,因此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授课效率对于排球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对于排球教学重视不够

出于种种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对于排球场地设施的布置通常都非常简单,多数院校只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排球运动场地,而只是通过临时拉网的方式与其他场地进行共用,这样对于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便的,而且即使在已有的排球场地上,也通常没有遮挡的围网等设备,这将导致学生一旦将球打出界外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捡球,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排球运动的吸引力,而且体育活动本身离不开院校的支持和重视,而排球运动长球受到各个院校的冷落,很难像排球或者足球一样组织起较为高水平的比赛,在一般的排球比赛中,女子组往往都是成了发球比赛和垫球接力,男子组虽然有简单的配合,但是激烈程度和对抗性都远远小于其他球类运动,从而降低了比赛的趣味性,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三、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策略

(一)大纲改革策略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大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主要涵摄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具体教学实践和课时分配,大纲同时也主导了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进程,并且是考核和评价学生成绩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遍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课程在教学大纲中一般只规定 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而其中理论课时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来看,学生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在此期间其他的课程都会暂停,平均每个高职院校的实训时间都在四到六周的期间之内,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时只有十三周左右,这也就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一个学年六十个学时的要求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用奢谈对于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了,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针对地调整课时,丢该大纲,相应地教材、考核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也需要做出缩减或者调整,因为只有制定一个可以切实有效贯彻实施的教学大纲,才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压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高职院校应当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并非为了培养专业的竞技运动选手,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排球教学当中来,并能培养出健康的运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二)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策略

规定了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往往照本宣章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教材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教学受到的其他限制而灵活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而言,学生本身并未受过扎实的排球基础教育,多数都是仅仅凭借兴趣而加入的初学者,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排球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而高职排球教学的内容,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具体应当是以健身和趣味为主要导向,相对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排球教材并不是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的,而是往往借用了竞技运动员的培训教材,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传垫扣拦网等技术都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战术配合和进攻方面也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大部分课时都在进行基础技术的练习,而无法更全面地去了解排球运动的知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更好地观看排球比赛,从而使它们能够理解排球运动的真正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排球运动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健身方式,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刻板教授,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教学乃至教育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点部分,往往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很大程度上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而逐步实现的,高职院校现阶段排球教学的教学方法普遍看来是比较传统和刻板的,一般的步骤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个别提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作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专选课程而言,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尤其是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久下去必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习惯的教学目的。在近两年的高职排球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尝试一种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轮流组织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每节课安排两个学生带器材,带器材的学生结合所学排球基本技术编排一个游戏。准备一周后学生利用准备活动时间带领其它学生做有关排球内容的游戏,使学生既练习了排球的基本技术,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编与应用改革策略

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目前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教材往往是采用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的教材或者是体育专科的教材,首先缺乏针对性,无法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授的内容,其次是教材过于专业化,同样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真实运动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应当由相关部门组织编订一步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排球教材,这也是一项相当迫切的需求。对于基本技术和战术的内容应当进行划分,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如正手垫球传球和下手发球等作为必修的内容,而其他诸如扣球拦网等作为选修内容,这样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来,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在垫球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缺乏基本技术,往往会导致手指挫伤以及手臂肿痛,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软式的气排球进行教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排球的基础技术的时候更换成标准的硬式排球,这样不但可以让初学者很容易就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比较快地掌握住排球的基础技术,类似的情况还有球网,可以考虑适当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适当的把网降低。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策略

就考核评价方面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地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项目的门槛不能太高,应当适当的取消某些比较难的内容,在保证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达到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互相考核评价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排球教学在高职院校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顾韶勇。当前高校排球类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12)

[2]周忠高。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内江科技,(3)

[3]谢洪。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体育裸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林区教学,(10)

[4]梁学军。高职高专体育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14)。

[5]文英。影响陕西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普及因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成功・教育,(2)。

[6]康帆。校园排球文化的结构审视。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 2009,(02)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七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的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等一线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内化管理教师行动性,加强提升全体教师素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学管理培训,缺乏教育管理与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都是通过自身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渐探索以及向前辈借鉴来的管理经验。另外,还有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对教学管理的创新与研究,教务处与教学管理者很少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的进行教学管理经验探讨,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未来的发展缺少具体思考与安排。

2.缺少教学信息反馈

所谓的教学反馈就是指学生工作处向教务处反映教学信息,教务处通过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收集,交于分管教学副院长,并与其共同探究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的新发展及新途径,及时将学生工作处所反馈的问题解决。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有在每学期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时,才收集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导致学生对反馈教学信息缺少重视,只有少量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失去对反馈教学信息的信任感,不再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这样不仅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使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副院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3.教学管理理念较传统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对教学定位不明确,导致许多教师仍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中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封闭,没有根据学生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教务处管理人员将管理权力紧握在手中,全部规章制度都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制定,缺少对教师与学生的关注,使教师与学生只能处于被约束、被管理、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与发言权,只能服从管理。教务处只是注重规范性与秩序性,缺乏人性化管理理念,久之,教师与学生会对教学管理工作愈发反感,导致一些管理措施难以全面实施,打消学生与教师能动性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建议

1.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就是经验性管理,主要是教学管理者凭借教学管理经验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进行调和与指挥管理,很难起到持久性作用。因此,教学管理部门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管理的科学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与科学化。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发挥出柔性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增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为教师与学生创造更多选择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选择性教学机制与弹性教学机制。主要将选修课分为各种模块与层次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制定多种选修课制度,为学生增加学习空间。教师也应安排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在给学生空间性与选择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高效率教学。

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立起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如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副院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应全面、准确的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全身心投入到服务教学工作中去,同时,还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将教学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到位。加强学生学习与其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因此,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到标准、正确、精通以及让学生满意,让教师在办理业务工作过程中感到方便、熟悉、到位,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渐转向科学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强研究教学管理,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模式与作风,从而提升服务于教学管理水平。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要充分了解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政策与方针以及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条例与实施准则,熟悉教学规律、过程、方法,掌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规律,以及熟知教学管理业务。并且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与良好的行为能力素质,例如,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指挥组织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改革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对教务处教学管理者进行岗前培训,定去举办培训班与研讨班,开展教学监察、研究、总结工作,全面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

3.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为加强教学信息反馈,首先应建立信息员制度,所谓信息员制度就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信息员主要是收集学生对课堂、图书馆、学校设备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将学生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者。建立信息员制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还能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反应自身对学校管理的看法与见解,学校管理部门也能够快速、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感受,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分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繁忙很难及时了解到教学状况,对教师的讲课进度、水平、调停课,以及学生的逃课、迟到、早退的等情况缺少实质性了解。因此,则需要信息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分管教学副院长与教务处才能及时了解到一线教学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促进形成良好教学风气。信息员应根据授课教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师教学的态度、效果、方式、内容等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所在系部反馈,以便教务处与二级学院领导能够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信息员应由学生来担任,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教师教学状况与自身学习状况了解较深,能准确反馈学风状况,以便教学管理部门能对不良学风进行管理与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还能促进形成优良学风。

4.明确教学管理者职责

对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现纵向权力结构,将系部教学管理设为主体。将教学管理者管理重心下移,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分权”的管理原则,将各层级的管理职能与重心进行合理调整。并且相关行政部门要宏观调控系部管理工作,全面发挥其监督、协调、指导的作用,同时还要提供咨询服务,将工作重点从管理转移到监督与协调、服务。另外,各学院将间要坚强目标化管理,定期进行责任考核,从而加强监督、宏观调控、指导、决策效果,实现有序、高效教学管理目标。再者,学生管理处要加强过程管理,发挥学生管理处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基层适应能力与寻求发展动力。实现院系二级管理,应对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管理人员、教务处人员、学生工作处人员重新整合划分,拟定新型管理条例,严格规定每个人的职能、权力、利益、责任,并对各级职能部门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说明。综上所述,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学管理者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

[2]宋宝瑞.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

[3]张波.决策树与关联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

[6]田野.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

高职教育营销的必要性论文篇八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更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设置行业认识实习、社会调研、技能实训等教学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行业认识实习和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形成对休闲服务业的初步认识,明确专业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技能实训环节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实训,通过设计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拓展学生的休闲服务技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3.2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采取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学历教育必需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四学期暑假开始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休闲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较好的人文和艺术修养,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一门外语;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顶岗实习掌握休闲企业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3.3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

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结合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茶艺师、调酒师、健身教练、营销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优先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既达到学业水平的要求,也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

3.4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改变课程考核就是期末闭卷笔试的传统观念,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结合读书笔记、情景模拟、技能操作、ppt汇报、单元测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体现期末成绩评定的过程性。顶岗实习的考核采取“技能训练、效果展示、训练总结”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共同完成考核。教研室主任不定期抽查任课教师的作业布置、成绩评定情况,保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顺利实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