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大全(18篇)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20 19:29:10 作者:书香墨

范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模仿和学习,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对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1、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体育锻炼后能让身体在健康方面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外形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所以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才行。

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论文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学生时代的后期,同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到了第二高峰期的后期阶段,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将对其就业后的身体、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体重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的问题是目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级的学生,着重分析了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生存现状的影响,以期提出积极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500名学生,男生236名,女生214名,作为母样本,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通过的体质指数标准,把超重学生和肥胖学生筛选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随机样本的超重及肥胖率和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生健康体检资料以及相关教师的对比资料,采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超重肥胖的研究成果报道;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链接,浏览国内外关于超重和肥胖的前沿动态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套用相关的公式,运用excel进行数据采集整理,采用spss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超重肥胖现状严重。

本次研究在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母本,超重肥胖检出率统计后得出超重和患肥胖大学生共161名(男145名、女16名),占被调查学生的32.20%,其中超重42名(男34名、女8名)、肥胖119名(男111名、女8名)。从统计中我们发现女生超标率远远小于男生(见表l)。

表明超重、肥胖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4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比较,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状差异最大,达到1・75,比全国常模均数高出0・18,说明肥胖的体重已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体育课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忽视其心理健康感受,他们与普通学生随机分班,学习相同的项目,使用统一的考试标准,这只能让学生品尝失败的滋味,可以想象超重、肥胖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弱势状态,考试、体质健康测验对其心理施加的压力不言自明。

说明超重、肥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性别而差异,男生的心理调节能力高于女生。虽然男生、女生同处于青春发育期,但女生爱美的天性让她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形态,而肥胖则成为她们展示身材美的障碍,进而形成心理阴影。

从表1统计看,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大学生的超重及肥胖率为32.2%,与我国较大城市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相当,甚至略高。其中男生为29%,女生为3.2%,女生超重及肥胖率远远低于男生,这与女生注重形体美、自觉控制体重发展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血压的统计分析表明,普通学生和超重学生没有高血压,患高血压者都是肥胖学生。说明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了解,大学生体检只是着重肺结核及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检查,项目非常简单。另外,由于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认为不会有明显的显性疾病症状,并没有得到重视。

超重与肥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反映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还是反映耐力和下肢爆发力的项目,都呈现随体重增长而下降的总体趋势(见表4)。

从表4中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对比来看,体重增长对肺活量影响较小,且对女生的影响明显小于男生,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体现了组别差异,而女生不太明显,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组对比,差异不太明显,与有关研究所示的肺活量体重指数随bmi值的增大有明显的下降不太符合;其次,超重及肥胖学生的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随着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下降趋势,男、女生台阶试验,肥胖学生与普通学生平均成绩相差近3,立定跳远的测验成绩也很悬殊,这说明体重的增加对身体素质产生的综合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反映力量素质的握力体重指数,超重及肥胖对男生的影响显著大于女生,体现了性别差异,所以超重及肥胖对力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女生总体也是呈现随体重增高而下降的趋势。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现状不但如实体现了专家提出的所谓“软”、“硬”、“笨”,即肌肉软、关节硬、动作不协调的体质下降状态,还增加了一字“晕”,就是晕倒。因为,课堂正常运动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与普通学生一起坚持的。

3结论与建议。

3.1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其它与肥胖相关的生理疾病由于没有健全的'体检监督,且大学生体检侧重对乙肝、肺结核传染病的控制,对于大学生肥胖、超重等现象还没有着重的监测,所以无法进行相关研究。鉴于大学生肥胖已经引发高血压低龄化,呼吁在每次的学生体检项目应有针对性的细化,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超重及肥胖与血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的相关性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3.2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调节能力低于普通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建议在高校针对超重及肥胖学生开设专门课程。

3.3大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后期,超重及肥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软”、“硬”、“笨”、“晕”已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现状概括。建议在定期进行体质检测的同时,要加强对测验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提出干预措施。

3.4加强体育部与校医院、校团委的横向联系。在校园网络健全的今天,校医院为学生建立体检电子档案,团委为超重及肥胖学生组建社团电子档案,加上体育部体质健康电子档案,联手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节约人力物力,高质量完成对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调查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r],1995.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许多体育锻炼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考验、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考验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力等心理素质。例如长跑就很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力与韧劲。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心理素质,从而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健康强劲的心理,这肯定会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高效率、更美好。

另外,体育锻炼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帮助我们塑造健美的体型,帮助我们放松、娱乐等等。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

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在当今新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很多学者指出,企业在新的生存条件下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是网络、合伙和合作创业(德鲁克,;周小虎,),理论家们越来越重视关系网络的思想来研究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企业实践者们努力寻求各种办法:一是把注意力放在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内部效率的目标上;二是竞争观念的改变以适应环境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适应快速的变化。完全竞争的观念逐渐被协调竞争的观念所取代,企业更加强调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与协调,在竞争的同时寻找广泛的合作。

一、传统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沿袭了波特的“原子主义”的竞争战略逻辑,但与波特的研究视角相反,他们的视角由外部的产业结构分析转向与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分析。资源基础论是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之上,经过了wenerfelt和barney等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完善的。不同于竞争优势理论,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认为企业内部的不可模仿和难以转移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获取经济租金的基础,具有卓越战略资源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遭到了理论家们的批评。williamson认为关键性资源与核心能力几乎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同义词,而且资源、能力的思想也变成了“事后追溯”。

teece(1997)也就资源基础论指出,不仅核心能力可能成为刚性或者核心能力的陷阱,而且“企业建立专业化资源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核心刚性,企业运用这些专业化资源提高了资源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企业的灵活性”。资源基础论所出现的困境是由他的战略原子主义逻辑所造成的。

这种思维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独立于企业而存在,行业内财富的总量是既定不变的,竞争成了企业战略的代名词;二是在他们看来,企业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只是纯粹的市场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会影响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是“低度嵌入的”(granovetter,198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决策的任务要么是对市场结构的选择,要么就是不考虑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三是高度个性化的企业行为特性不仅在资源基础论中表现明显,其实在定位理论中也要做到与众不同,这显然忽视了企业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受到社会结构力量约束的存在(周小虎,2006)。

二、关系网络及其对资源基础论的扩展。

持开放系统观点的企业组织理论学者认为,企业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外部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gra-novetter,1985)。他们强调,企业经济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种观点认为,好的产业结构不仅取决于产业的经济结构,更取决于产业中企业的网络结构;企业的异质资源也不是企业主动的内部选择的结果,而是如同生物体一样的环境选择的结果,企业中只有与外部环境匹配起来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存活下来。企业关系网络是企业“利用和控制资源”的重要条件,通过企业关系网络的运作,这些网络资源能够为企业所利用,并且这些资源具有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特征,也是企业成功的源泉。

马歇尔(1920)曾指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会产生一种系统效应(systematiceffects),帮助企业获取成长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市场交易是在匿名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系统效应也就很容易被忽略。fos认为,马歇尔所指的系统效应正好弥补了资源基础观无法充分揭示网络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不足,并将这种系统效应定义为网络能力(networkcapabilities);dyer和singh()指出,企业之间特定的联结是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会跨越企业边界,嵌入于企业间的惯例和过程。gulat(i1999)将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视作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明确将其定义为网络资源,并认为主要包括网络结构资源、网络成员资格资源、关系链形态资源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邬爱其()揭示了资源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对资源的认识差异,认为企业的社会认知资源、其他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大多没有被纳入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而它们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郭劲光等()也认为,企业资源以拥有或可控制为标准的定义,势必会忽视一些不能或不易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如企业的社会认知资源及其他外部性资源;同样,如果以投入要素作为标准,则一些经投入后再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无形资源也可能被忽略。所以,以效果为目标,对资源赋予一个更宽泛的含义是可取的,即凡是能潜在地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事项都应视为资源。rindova和fombru(1999)也强调了人类释义(humaninterpretations)意义上的资源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资源在范畴上大于资源基础观下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从长期来看,正是这类无形资源而不是有形的实物资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rindova和fombru(1999)提出了扩展的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图1)。

rindova和fombru(1999)将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市场、资源以及宏观文化、微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图-1上半部分是传统资源基础论和产业结构论强调的“传统资源”,下半部分考虑了社会的认知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即个体、群体对企业的释义。当然竞争优势还将取决于外部社会认知者在产业领域对竞争条件的反应和修正。实际上,这些人类释义层次上的影响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区别于传统资源而被拓展出来的“新资源”,是一个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资源类型(郭劲光,高静美,2003)。虽然它们一直客观存在,但确没有被纳入到正式的资源研究框架之下。与传统资源相对,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正是企业与其他市场网络主体之间长期关系互动的结果,是企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入的最终体现。

三、企业成长与资源需求。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和战略,实现长期盈利能力最大化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和类型不尽相同。在初创期,无论企业强弱,他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此时,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机会,一般拥有维持运转所需要的基础性资源,同时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当匮乏并面临极大的风险,对资源需求非常迫切。羽翼未丰的企业通过寻求资源建立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获得了发展企业独特竞争力所需要的资源,它就会取得较强的竞争地位;如果失败,只能选择退出市场。经过激烈的竞争,企业实现质的飞跃进入成长期,现金流量和经营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此时,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企业试图巩固现有市场利基,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企业必须大量投资才能跟上市场的成长,寻找额外的资源开发新的技术和能力是企业的主要任务。按照daf(t1983)的理解,资源是企业所控制的且能用于制定和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因素(贺小刚,)。可以认为,所有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事项都是企业的资源(资本)。所谓资本,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的一切价值实体和价值符号。与经济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布尔迪厄(1985)在《社会学研究文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的短文中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经济活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资本,即社会资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成长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外部组织之间是资源依赖的,它与网络中其它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这种联结就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养份”―――资源(姚小涛等,2005)。在获得互补性资产方面,企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灵活的组织获取互补性资产的渠道和途径。从理论上讲,获得资源间的协同效应,是组织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由于企业资源基础的局限性,企业与企业间往往通过合作或联盟的形式获得互补性的资源来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信任、互惠和理解,将提高企业对于存在于本企业之外的`互补性资产的识别和利用效率。

企业网络资源是与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种资源,是通过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所能接触或控制的,能够加速目标实现必须拥有的现实或潜在的、可见或不可见的资源集合。关系网络理论对企业外部网络主体间的连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与其他强调网络结构的理论范式不同,关系网络理论强调网络关系在获得和控制外部资源方面的作用,进而可以确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是网络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机制。同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关系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显着的互动关系。

granovetter(1985)认为作为企业间嵌入性的网络结构,分包生产的组织形式可以使交易双方尽可能了解对方信息,建立信任机制,弱化交易冲突。市场与企业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企业间复杂多样制度安排的网络组织形态。企业网络影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奖励和惩罚的重要来源,不仅仅强调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程度,更关注企业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四、关系网络演进与企业成长。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资源需求的转变,企业网络也随之演变,资源的获得也不断演进。企业在获得资源方面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资源的可见性,即企业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所需资源;二是获取资源的途径,以及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三是不确定性,如企业任务的不确定性、需求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搜寻资源的难度与成本(黄江圳、董俊武,2002)。因此,企业之间的分工、客观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之间的活动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企业网络代表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的关键性途径,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扮演重要角色,也伴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需求而不断演变。

当企业依法成立后便进入初创期,其战略目标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对经济资本的需求更迫切。但由于初创期的企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依靠建立在个人身份基础上的企业网络获得资源。当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初步站位脚跟,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营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稳定,企业进入成长期,其战略目标是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对经济资本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的学习能力。处于创立期的中小企业网络是一个以嵌入式结点为主,结点之间联系稠密的内聚性网络和高度路径依赖的网络;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计算性网络是一个以混合型结点为基础、组织间关联得到加强的、倾向于有管理意识的网络(黄江圳、董俊武,2002)。

geoffreymoore(1991)指出,要想跨越断层,企业必须经常建立新的企业竞争力:必须积累新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在结构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稠密,有的地带稀疏,稠密地带更易获得资源,但是资源的重复性较高而多样性不足,稀疏地带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但是资源品种更多,甚至提供将不相往来的关系稠密地带联系起来的机会,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在企业初创期,在关系稠密的网络之内更容易获得资源成长起来,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弱关系有时发挥着比强关系更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者仍然停留在原有的以个人身份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势必丧失机会,长期处于动态过渡期,带来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得不到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所以中小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和资源需求变化,进行企业网络转变,顺利渡过初创期、过渡期,跨越断层,实现健康成长和发展。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选择正确保健方法和途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奚大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3):75~76.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3):1~6.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烦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的的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一种应对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

(一)心理压力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矛盾和冲击,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存在更多的压力源,如:父母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等。

(二)环境适应能力低。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更为明显。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而一上大学就要离开父母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猛然间很难适应。还有就是在高手众多的高校中自己在中学时间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有的学生因专业、学校等原因,感觉自己上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玩世不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能降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所以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或控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教育生活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一些团体项目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团体赛、足球等),这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方面的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男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明显不如经常参加的,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对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三)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行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但是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挫折心理疾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外,大学新生还应该适应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从容处理,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若能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人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则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效应。下面我就从锻炼成瘾和心理耗竭这两个不利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下不当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的影响。

(一)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通常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

(二)心理耗竭。

当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时,其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锻炼的兴趣减退,锻炼动机水平与热情降低,运动时注意力分散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情绪性抑制反应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后,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还可能会加重情感紊乱。在适应性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不足时,超过临界点之后,便开始对其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锻炼中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3]李闽。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初探[z]。文教资料,20xx―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级、级、2014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摘要: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体育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而让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使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从某高校的各个学院随机地抽取了五个班级,一共是200人,其中,男生的数量为75人,女生的数量为125人,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抽样问卷调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所谓问卷调查法,就是指我们把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放入问卷调查表之中,然后分发给学生们进行填写,在这个过程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合格的有效问卷数为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与心理健康进行联合分析;三是数理统计法。我们可以利用好excel这个办公软件,从而把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分析,然后我们可以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身体表征,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信息。首先,抽样调查之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很好,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且女生存在的问题要多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小一些。其次,女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不如男生控制得好,而且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也稍稍落后于男生,而男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个方面上。在情绪稳定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都普遍存在着问题,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知深浅具有着一定的联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如果非常热爱体育,对于体育活动具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然而,女大学生更多的是观看和欣赏体育节目,往往不是亲身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与体育锻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有所提升。

(一)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完活动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自主训练,教师给予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也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把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真正为学生服务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从而真正地培养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业务素质,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选择,激发他们的运动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获得心理愉悦。

高校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也应当关注体育教师们的综合教学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掌握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并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应当让体育教师定期进行学术水平交流,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进体育课堂的活力。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性的教学素质,不但要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知识,也应当了解这些知识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体现,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完善自己,让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起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做交流和沟通,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自身长处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体育素质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们更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投入热心与关爱,学生才能够彻底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合适的锻炼方式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锻炼情绪。

体育锻炼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也有着各种不同的锻炼内容。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学生们内心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大大的缓解,而且能够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释放自身的压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学生还可以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从而远离孤独的烦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应当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提升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常与人交流,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进行公开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和足球等;如果一个学生做事比较急躁,容易因为小事而冲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钓鱼活动或者慢跑活动,太极拳项目也是一项好的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气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跳高和撑杆跳等体育活动,帮助他建立果敢的品性。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升自我。

(四)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体育锻炼,它不但能够融入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具有十足的趣味性,让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因此,课外活动往往吸引着众多学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课外锻炼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激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在课外的体育游戏当中,学生们也能够进行有趣的竞争活动,从而体验你追我赶和争强斗胜的心态。在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之中,例如拔河等等,需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整体协调能力,只有队友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更新教学思路,为大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状态的建立而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

[3]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0。

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中体育课的重要性论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一方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另外一方面能够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更加深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稳定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对生态文明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生态文明理论教学资源,基于公共基础课程强制作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开发。

(2)推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父母为子女生态文明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得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通过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为子女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带来子女经常参与保护生态的公益活动,与大自然接近,实现了子女真正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子女的生态环境责任感得到培养;父母以身作则,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女树立保护生态的榜样。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引导,使得子女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3)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的丰富深刻。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要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生态氛围的构建创造条件。通过传统媒体,在公益广告、电视节目等加入生态文明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政府对生态文明给予足够重视,使得政府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价值感与情感体验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给予丰富与深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进行激发。同时,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体验给予重视,使得大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1]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1).

[2]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6).

[3]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空气(称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层或大气圈)处于不断运动中,产生各种现象如风、云、雾、霜、冰雹、光象、声象及雷电等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了解和掌握天气变化发生规律,探明天气变化对空气质量影响机理,从中找到保护环境和净化空气、避免或减少空气污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对于空气的治理意义重大。

1夏季空气质量。

夏天的天气加剧造成恶劣的空气质量,夏季的来到标志着空气污染季节的开始。天气能促使各种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生成和降解、使污染物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无法准确预报空气质量,仅预报空气污染,就无法得知以后几天污染的变化情况,如果把风、温度、湿度、降水以及云量状况等天气条件考虑进去,就能更好地理解空气质量每天的变化。空气质量预报的好处是“空气质量预报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尤为重要,例如,对孩子、老人和患有哮喘病和心血管病的人群。知道污染程度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关系重大……当空气质量指数高时,对恶劣空气质量敏感的人就需要调整他们的行为,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例如,限制运动量大的户外活动。”[1]据估计,如果空气质量预报能把对身体的不利影响降低1%,每年可以节省10多个亿美元。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仅是自然界和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的结果,也是大气中许多变量之间复杂的化学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空气质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取决于有多少污染空气被不同的天气条件输送到或者说携带到另一地区。冷季和暖季的空气质量不同;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夏天里吸引我们到户外的天气条件(晴天,暖和,湿度小,微风)也有利于空气污染并使其滞留不散。例如,阳光,高温不仅会促使污染颗粒的生成也会促使臭氧的生成。相反,使我们想呆在室内的天气条件(降水,低温,大风)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物。强台风和降水净化了污染的空气,而由空气携带的污染物天空晴朗的周围输送带聚积,风起到了阻挡污染物的作用。当台风或减弱的台风即将来临时,预报空气质量是很困难的,天气也能影响污染物从一个地区移出或者被驱散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污染物的增加或从源头的扩散不会达到危险程度。但是假设污染空气滞留并达到对健康有害的程度,情况又会怎样?当风力非常小或者处于逆温期间,暖空气移动到冷空气上方,空气传播的污染物就会在地面滞留。晴朗的夏夜也可能发生逆温而且它可能影响第二天地面臭氧浓度。地理也能影响空气质量。主要的空气传播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和颗粒污染是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和报告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是由于两个关键污染物nox和vos在暖天时太阳加温形成。由于臭氧在白天形成,它也表现出相对稳定白天模式;然而,太阳落山后,臭氧会慢慢消失。臭氧也易于被风由一地输送到另一地,不仅造成城区的污染,也会造成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染。野火和火山会产生颗粒污染,树木和其它天气与空气质量。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降水与湿度、能见度、雾霾、风向风速、逆温以及天气现象。

2河南省南阳市空气质量现状。

就南阳地区的空气质量总体是优质的。南阳空气质量、水质、环境条件都极佳,是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较佳大城市。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省相邻,约北纬33°02′,东经112°3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接近800mm,属农业大城市,工业为环保型企业。本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不大,主要大的天气系统发生时从周边传播而来,对南阳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保护和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高度重视。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在达到不污染和减少空气污染,保证空气质量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体育与健康论文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索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体育健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构建各阶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轨,向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矗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玻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乃至情感问题都已经全面进入竞争化加剧的轨道,对大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据此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优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博学多才且拥有较好心理素质的有用之才。

1.重视不足,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学生的德与智方面的培植,心理健康领域在以前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教育的盲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就整体需求而言,这种提升还是远远不足。

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政策与宣传上,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此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身兼数职,相应的心理指导职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2.流于形式,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往往有专门的设施而不加以利用,说到底还是对有心理教育的不认同。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往往只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的主动咨询,这样就把大众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只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单一服务,推广效果很差。

3.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成体系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的,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评估。

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 12-20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心得体会篇大全(17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可以提升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愿大家都能从中受益。通知指出,“七一”重要讲
  • 12-20 农产品运输合同(优秀20篇)
    运输合同是承运人为履行运输责任,货主为获取运输服务而签订的一种协议。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运输合同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一、指定经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人员
  • 12-20 区委宣传部办公室工作总结(热门19篇)
    每个人都需要按时进行工作总结,以便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目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路。时光荏苒,转眼间
  • 12-20 一年级入学申请书样板(热门20篇)
    更多申请书是为了表达对特定机构或组织的申请,通过书面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资格。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申请书范文,可以作为你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团组织:我是初二
  • 12-20 名人传中贝多芬传的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经过精心筛选,以下是一些非常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罗曼罗兰希望通过《名人传》让
  • 12-20 论持久战体会和感受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问题。如果你正苦于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以下这些例子,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第一段:引言(100
  • 12-20 教育转化人员心得体会(实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进一步加
  • 12-20 人党誓词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写作方式,它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意义。在面对各种学习和工作生活的挑战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心得体会来提高自己的认
  • 12-20 邮政管理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事物深入思考和探索后的得出的结论和认识。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压力是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
  • 12-20 邮件写作技巧心得(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言和问题提出(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