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实用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案例22篇)

实用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案例22篇)

时间:2023-10-19 21:40:57 作者:文轩 实用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案例22篇)

感恩是一种传递爱的方式,它能够让我们体会到爱的力量并将爱传递给身边的人。感恩的文章应该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以下是一些感恩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反思和启示。

高等教育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规模日渐壮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每年都在上升,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针对这个问题,面对当前的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1.面对就业压力出现焦虑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焦虑的心理。毕业生在求职时,既想谋得一份待遇各方面不错的工作,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所以经常在预期和现实之间犹豫徘徊,出现焦虑的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度焦虑就会阻碍人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为这部分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2.对待就业压力呈现自信与不自信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有过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兼职打工的经历,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经验,所以,在求职时表现的比较自信,也比较容易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同时也不爱参与校园的活动,所以在求职时往往表现的不自信,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关注的一类学生。3.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他们总是认为学历在求职中是一块敲门砖,无论自己的专业能力多么出众,但自己的学历根本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求职中无法占得优势,因此,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着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导致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惶恐不安、止步不前。在就业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面对挫折,缺少必要的主动性,裹足不前,导致自己与许多良机失之交臂。4.创业意识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是独自创业。但是,创业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所谓适者生存,为了使自己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在校期间,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充实和锻炼自己,使自己各方面更加的完善。这部分学生对于就业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之后的创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

1.学校不够重视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学时只有两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不够重视,使得这门课程只是形式上存在,实则可有可无。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很需要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的,在就业中面临的焦虑、不自信等消极情绪,都需要专业的老师给予及时、细心、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和以后的求职路上走得更顺畅、机会更多一些。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这些年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行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心理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却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的问题。纵观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大部分是从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上做的一些阐述,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形同虚设,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阐释,对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意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以后就业指导作用微乎甚微。3.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队伍由于高职院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所以负责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不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并且也没有健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就会使得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在面临就业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学生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建立健全就业心理指导的专业机构,聘请和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为学生做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获得更好工作,才能很好的立足于社会当中,更好的与社会环境融洽相处。4.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教育开始由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教育,同时就业工作也由统一分配逐渐转化为就业指导,并且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又经常性会进行交换岗位,而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则是一个全新化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不具备具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具体的表现在于:第一,有部分毕业生仍旧以为应该由国家和学校来包分配的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其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于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在“三资”企业,在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居高的大中型企业,于是不愿选择一些农村或者一些艰苦地区的企业进入一些较为基层的工作岗位;其三是这些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具备充足的各种形式的自主就业及艰苦创业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准备。

1.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以从学院层面入手,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中加入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内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出现的焦虑、依赖、不自信等会严重导致就业失败的心理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规划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因此,就要把就业心理指导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点。将原来只有一次的就业指导课程改为大一大二都开设的课程,并且将学时增加为8-12个。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就业心理指导要在内容上不断的创新,除了对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做阐述外,还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多增加一些可以指导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科学的意见,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健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和专业技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技能素质高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相对就会较好,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减少学生盲目就业的概率;思想素质高的老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且一般都拥有好的思想品格,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可以从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就业形式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心理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4.转变就业观念,更新高职教育理念第一步就要彻底转变学生及教师的就业观念。一个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需要破除教师“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必须要择优上岗,同时还要求要挂牌上岗。进一步使得教师的责任意识得以增强,并且又能够使得危机意识以及就业意识得到增强;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要求学生彻底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也即是只有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企业工作才是具体就业的观念,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再者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水平,选择出比较能够适合自己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要确定只要是能够发挥人生价值的岗位就一定会是好的工作岗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的差异性,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三是,必须要教育学生切实认清发展和现实待遇的具体问题,。有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方面很艰苦,但在发展前景方面来说却有着很好的前景,因此对于眼前的困难来说学生又一定要能够吃得消,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同时还要恪守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科技型全能人才。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良,从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大事,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

【参考文献】。

[3]顾韵芬.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教育,(3)。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我国权威学者的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了个人的情绪、意志力、性格特征等等,客观原因包含了学校学习情况、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研究目标。

通过对某市的一所医学学院、三所理工学校、一所文科学院中大一到大四学生随机选取30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据统计,回收280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75份,有效率高达98%,调查目标的年龄评价是16—25岁。

1.2研究用具。

1.2.1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

自我和谐量表是1994年王登峰编写的自我和谐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里面包括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三个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的测试实验,可信度较高,完全可以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工具。

1.2.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

癥状自评量表有9个症状因子,通过90道题目,每道题都是从有症状的有到无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就证明症状越明显的方式进行测试。

1.3研究过程。

在测试时以班级作为单位实施团体测试,都是运用统一的指导话语,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收集。测试的所有数据都是通过spss11.0forwindows实施解析、管理,对这些数据实行统计。

2.1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解析。

通过对自我和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得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症状因子以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正比的。而自我灵活性与躯体化和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反比的,和强迫、抑郁、敌对也是呈反比的。

2.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上明显不同。

通过以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测试平均分为分水岭,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分数也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表明了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要低得多,并且自我灵活性要高一些。

2.3症状自评量表的具体解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个人的自我和谐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知心理健康情况的改变,通过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因变量来进行具体解析。比如,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躯体化的因变量解析中,通过改变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可以预知学生心理情况为36%的异变率。通过躯体化作为因变量的解析过程中,带入的变量就是自我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可以预知躯体化的情况为31.5%的异变率。

3.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测试结果表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症状因子、症状自评量表的数据分布成正比,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要低于心理健康较差的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关系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自我的不和谐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另一方面是自我内部的不和谐。当代华尔街著名人物罗杰斯认为,个体要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机能,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去选择行动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和自我符合的经历。如果遇到了和自我选择有矛盾的经历时,个体就会由于害怕它通常具有的自我选择被摧毁而觉得焦躁以及受到恐吓。因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还没有正确的自我选择,因此在外界的激发下,就容易遭受和自我选择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他们就会采用一些防御手段来保持原来的自我选择,防止硬要改变自我选择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如果过分使用消极的抵制态度,就会直接造成无法适应的心理问题生成。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出现了主观自我以及客观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分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也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的情况。首先,在自我认识这部分,主观认识普遍都不等于客观认识,从而导致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不一致。其次,在自我情感这部分,一般是指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自己的主观自尊不相符。这些都容易给自己内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3.2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自我灵活性的量表数据情况为敌视、强迫、抑郁等等,都是呈反比分布,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自我灵活性要高于心理健康情况差的大学生。关键在于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学生,他们考虑问题的立场太过单一,在交际能力关系中,因为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会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就会造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他们的自我组成部分就更不会轻易的协调和统一。并且因为自我选择的刻板、僵硬,面对事物的态度也不在意,更容易和自我选择产生不同的经历,也更容易造成内心的矛盾,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当前的大学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会出现自我不协调的情况,这将会造成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表达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才能提早把握住学生的情况,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自助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经常会有人才需求方难招贤才和求职方难找到合适岗位的抱怨。这反映了毕业生职场即战能力较为低下,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学用落差”现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照本宣科”强调理论讲解,较少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大学生主要以应试为导向,沉溺手机,考试依靠“师生情”,没兴趣提升未来工作的即战能力。虽有许多文献都指出提升职场即战能力的重要性,但鲜有就其影响因素和培养方式做研究分析。本研究试图填补这一缺口,基于“教学相长”的逻辑,从“教与学”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调查和分析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提升对策。

2职场即战能力的定义与构成。

对于职场即战能力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大前研一在《即战力:如何成为世界通用的.人才》一书中提到,即战能力是指无论何时何地,即便身处困境或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能迅速做出正确的专业决策和即刻就能投入工作的战斗力。本文所探讨的职场即战能力即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所学习锻炼到的一种职业能力,不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一踏上工作岗位便能快速投入工作、适应职场环境和要求而胜任工作任务。

专家学者对职场即战能力进行了分类,大前研一认为职场即战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财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jackson具体指出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前所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应包括:问题解决能力、专门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技巧、危机处理、适应性等16项。综合整理专家学者对职场即战能力的各类描述,本文罗列共30个题项设计问卷,提取评分前十八名的能力素质特征项作进一步调研与分析。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汤姆森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发展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从情绪管理的目的出发,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比如马斯特指出,情绪管理是人们会在情绪管理以前,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以及自身应付能力有个自我认识,然后决定接下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它是为达到个人目的服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三,从情绪管理的特征入手来界定。例如伊扎德认为情绪管理在意识内外都有发生,是动力组织系统,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情况下,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综合上述研究,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情绪管理涵义进行了界定。这里我们将情绪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进行辨别、认识、接纳、控制,对他人的情绪反映状态进行识别与应对的能力。推及到大学生情绪管理,就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对他人情绪的引导、互动,以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持内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发挥出个人的潜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情绪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人长期处于负性状态,比如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内部紊乱,引起身体出现问题。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幫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学习、工作更有创造力,遇到困难更有力量。因此,大学生需要情绪管理,促进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别是自我情绪表达,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认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好的学习动机,目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时,他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现在出现学生困难的大学生中,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恰恰是影响他们的一个瓶颈。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通常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更好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认识、恰当表达自我的情绪,实时调整对他人情绪的察觉以及调控,以便与更多的社会取得连接。此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更灵活转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够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准备。

1.丰富性。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变得更丰富。尤其是当自己雨大特别紧急的情况或者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绪方面表现强烈,莽撞行事。

2.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应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困扰大家的自卑、焦虑、抑郁、易怒等等。这些情绪表现会让学生的状态不稳定,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时间长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3.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会随着不断成长出现各个节点,在每个节点各有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因为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情,满怀激情。到了大二,对学校的那种新奇感消失,对学校生活环境已经熟悉和适应,于是会出现不喜社交,目标缺失等特点。大三、大四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就业初期,在这些转折时期,学生的情绪特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愤怒等等情绪特点。

1.学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变化,学生容易产生种种情绪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目前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比如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教育相关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有益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1)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通过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情绪。课程教学或者专题讲座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课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更好调整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学习过程,对自身情绪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比如任课老师、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等,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这些力量多可以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学生不好的情绪进行干预。辅导员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状况等等。因此,辅导员这里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以这个为基础,对学生多多进行帮助,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出现特别严重的状况,必须接受心理干预,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帮助。这样相辅相成的培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处理情绪困扰,从而顺利的度过学习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样式的辅导。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在增进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来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比如团体辅导与单独辅导,这种方式就能够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缓解和释放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同样性质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自我表述、做游戏等等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危害,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从而调整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應该让学生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无论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要认识其意义以及价值,由理论升华至实践,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认识情绪。

1.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别容易。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关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并在平时加以练习。比如当你等一个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我等你等了这么久,你如果有事应该提前跟我说,我等这么久很担心你,等了多久就担心了多久。这样,表达出来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对方的担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感受、体谅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要多多重视。

2.学习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出现失衡时,个体对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消极情绪而言,它是控制调整,对于积极情绪,它是加强和管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情绪时,就是认识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时候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情绪调整办法,包括倾诉、散心、运动,这些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唯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情绪病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调整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有完全改变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好情绪。

3.学习如何把消极情绪的作用发挥出来。当被消极情绪困住时,学会借助资源,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比如,多看看书籍,多借助网络,弄清楚不良情绪的源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释放。情绪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有它的能量。比如冲动,通常大家认为冲动是应该要摒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冲动时,他的另一面也会爆发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认识到每个情绪对自己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行的阶段,这时候教育是引导其情感优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这种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够带领学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且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有个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个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担当面对各种问题。

体育锻炼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丈故资并法,对体育心理学中体育筱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津玲进行干预,通过个案分析并用明体育筱炼和心理栩导相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降碍的应用,建立体育筱炼心班摘寻实脸室,对大学生中心理阵碍的乎生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面对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利用体育心理学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制定计划,建立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实验室等手段,对大学生中具有心理障碍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千预,消除其焦虑和缓解压力,减轻心理疾病和病症的发生,并有效地对个体进行心理调控。

有研究表明,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0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级专家和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性、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神经症问题最为多见。主要来源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社会的急剧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带来的危机;还有如家庭的急剧变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五大职能:1.首发职能。学校医院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每年的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测,并建立首次病例档案,2.预警职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监控主力,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人员及时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报告。3.干预职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要尽心通过专业途径、方法对当事人进行咨询治疗和心理干预,努力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4.转介职能。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对学校现有力量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送到有关机构进行诊治。5.回归保健职能。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学习的学生,仍然要关注其心理保健,力求避免复发。根据这五大职能,整个高校心理危机千预体系由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组成。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将以往的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认知能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银炼和锻炼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竟赛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4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案例1、大学二年级某女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同学关系较差,但没有矛盾,有节食减肥行为,经常性怀疑同学说她坏话和跟踪她。一直压抑着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最后导致轻度精神分裂。

案例2、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突然性厌学离校出走,无任何留言,四天后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在成都找到。本人在离开学校第二天,在火车上身份证、手机、钱包全部丢失。

案例3、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平时话语较少,与同学发生矛盾,其他几个同学在寝室围攻殴打他时,随手拿起水果刀致一同学重伤,后被判缓刑。

案例4、大学三年级某男生,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昏迷脑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成了弱智病人。

(二)分析过程:根据与上述四位学生的会谈和接触,四位同学共同的心理是社交能力较差,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谈心,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体质比较差。四位同学在入学后就已经存在其共同点,在减肥、厌学、打架和电脑游戏的外部事件的引发,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一和第二两位同学在陪同性情况下参加登山、骑自行车、跑步机边跑步边谈心,小球类运动逐步发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锻炼,最后心理上明显发生变化,均正常毕业。后两位同学由于后果太严重,无法进行干预,其时之前对这类学生加强通过体育锻炼干预的方法,大学生中的悲剧将下降很多。

体育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如何服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体育运动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干预提出自己的建议。

(i)基本假设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高等学校要把体育运动途径纳入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体育镶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娱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各有各的不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要建立专门的锻炼实验室。

(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效应,但是不明显,如仅采用体育锻炼的单一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的干预,其效果不会很大。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对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教师进行培养,建立一支通过体育运动途径干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论文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9.

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自助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本次调研采取网上收集问卷的方式,共计收回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为313份。参与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通过问卷回收与分析,我们构建了包含十八项能力素质特征项的“职场即战能力素质模型”,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采用五级量表,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十八个能力打分,目的是获取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1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

职场即战能力的十八个指标平均分呈现一定的差距,最高项为专业知识3.61,反映了高等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现状,最低项为时间管理2.81。平均得分在3.1以上的较高能力有七个,从高到底依次为:专业知识3.61;责任感3.56;团队合作3.43;人际交往3.32;自信3.23;积极进取3.15与临场应变3.14。较低分的几项则警示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所缺乏培养的几个能力。平均得分不足3的6个能力中,从低到高分别为:时间管理2.81;自制力2.83;计划能力2.84;抗压能力2.85;沟通协调能力2.91与勤勉踏实2.97。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现状不合理。

3.2.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总体水平。

整体得分区间为[1.56,4.83],即最高分为4.83,最低分为1.56,能力总分高低分值差距较大,在接受同等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自我能力锻炼意识将起着重要作用。其中,313位被试者职场能力得分平均分为3.11,中位数为3.11,众数为3,说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较为平庸,仅为及格边缘。

3.2.3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得分区间分布情况。

落在[4,5]分值区间的有22人,占7%;[3.11,4)区间的有136人,占44%;[2,3.11)区间的有148人,占47%;[1,2)区间的有7人,占2%,所有区间共计313人。高分与低分区间人数均较少,绝大部分人数落在为[2,4]区间,约占90%,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所具备的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3.3υ谛4笱生职场即战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总体职场即战能力并不乐观,特别是在通用能力(如时间管理、自制力、计划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和深层素质(抗压能力与勤勉踏实)方面更显不足。根据调查,总结其原因主要如下。

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学习目标及计划不明确。不少大学生抱着“高考后即解放”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涯,无清晰的学习目标与计划,时间统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低。

自制力不强,缺乏勤勉精神,执行力差。大学生易受外界环境和自我情绪的影响,意志力不坚定,不能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更不能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从而偏离原有轨道。

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略抗压心理培养。学校理想化教育使大学生原则感强烈,行为准则高于社会平均标准,因此在遇到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冲突时易感到压力。

沟通意识薄弱,沟通训练缺乏。部分大学生沉迷自我,交流意愿低,不愿意接收外界信息;不懂换位思考,无法同时兼顾多方;表达能力弱,不能充分准确地描述想法,造成信息受众的误解。

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自助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

[4]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发展自我,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出发,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

1.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更加自信。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育人成才,战胜困难,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再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暗示、熏陶、舆论等心理影响学生,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使学生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是需要经过周密的安排,精心的设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陶冶情感的功能。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都会激励学生前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动和思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具有精神的延续性、潜在性,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影响的普遍性等等特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愉悦身心的调节剂,使学生心态得到调节。

1.建设目标不明确。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文化教育活动,要把精神文化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心理能量,要把文化发展为具备一定内涵的、乐于被大家接受的文化,校园文化要高于社会文化,在符合社会实际的情况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步伐相一致,争取在现有的物质精神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行动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感和对学校的满意度,这应该是我们去形成和践行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不够科学。

目前看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停留在表面工作,表现为形式,很多院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具体的形成过程,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设定目标时就已经忽略了大学生成长应该具备的条件,所有因素导致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心理来制定客观、科学的统筹安排,创建综合性的校园文化体系。

3.校园文化和建设主体不一致。

长时间以来,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文化主体不一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是学校职能部门起主导作用,比如学校的宣传栏是由学校的宣传部门主管来决定宣传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校园文化失去兴趣,出现漠视校园文化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文化主体和建设主体形成一致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从而达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目的。

1.加强文化主体和建设主体的一致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争取大量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真正的主体和受益者,学校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适宜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还要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要使我们的文化做到被文化主体接受,也就是说,所创建的校园文化要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潜在的影響,人们总是会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更多时候,我们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主体的需要,从尊重文化主体的角度出发,本着为文化主体服务的态度来建设校园文化,完成教育任务。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变的越来越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就需要校方为学生提供切实际的文化建设举措,例如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为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共同进行,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注意增添健康舒适的环境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确定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3.加强物质、精神文化建设,增强两者之间一致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环境建设,充分考虑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文化环境和文化主体的有力结合,就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在安置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同时,创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完美诠释人性化教育的魅力。

总的来说,校园建设以文化为形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设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契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时代发展,使学生在社会和家庭双重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态度,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提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

高等教育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论文

就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变,在就业过程中备受打击,认清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是常有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学校走进社会的过程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下面给就业大学生一些就业心理指导,希望能帮助学生接受事实,调整心理,直面职场。

1、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毕业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4、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

希望这些就业心理指导能帮助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面对挫折,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相信你会在职场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自助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的学生干部又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的带头人,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不断深化,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教育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有利于高校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帮助管理者做好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与功利思想影响严重。我国的封建社会铸就了人们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追求“当官”,只要有一官半职,就拥有了某种权力。而大学生无形中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只要当了干部就相当于“当官”,就认为高人一等,处处摆架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有的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是为今后入党、就业增加筹码;有的学生干部是为了个人利益,认为借此可以提高操行分、获得奖学金或“三好”“优干”的评比;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讲条件、讲报酬、生怕自己吃“亏”;还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开展中避重就轻,从简就便。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反映了高校学生干部价值取向多元化、实效化和功利化的特点。

2.团队精神不足,协作力差。目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社会不良环境与家庭的宠溺让很多学生干部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个人名利,淡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中只想做主角,不愿意当配角,协调能力较差。

3.抗挫力弱,心理问题不断。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般比其他学生要高。但是,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方面作为学生干部,要兼顾好学习和工作,但往往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有的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却冷落了学习,导致学习与工作没有协调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在学生工作中,有许多问题要反复向同学们说明情况、讲明原因,却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甚至发生误会,感到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则是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觉得工作压力大,自己能力低,表现出自卑、不自信。因此,一些学生干部抗挫力较差,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4.原则是非观念淡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很多学生干部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是非观念淡薄,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持漠然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搞“大团结”,工作中做“老好人”,缺乏对党、学校和同学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干部则拉帮结派,结兄拜弟,对不良作风不予制止,却代之以义气,原则性不强,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有个别的带头打群架或参加违法乱纪活动等,在学生中失去威信、信任和拥戴,失去榜样的作用。

二、提升干部素质与能力的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让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因为它要求管理者必须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思维。而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作为全新的一种教育方法,立足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心理品质、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受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多功能性。可针对不同团体开展不同目标的辅导活动,操作简单,形式多样,效果却显著。二是感染力强。团体活动主要是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团体成员间可以真诚地互动交流、沟通,在各种情境中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感情的真实坦露,彼此间相互感染。三是成本低,效率高。团体辅导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在整个团体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注或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节时省力。

2.开展不同目标的心理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品质与素质,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可以从自信心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辅导目标开展心理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自信心训练。自信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马斯洛(maslow)认为健康的个体能接受自己和自己的本性,也能够接受与理想自我的不符之处。一个人能做到真正悦纳自己,是自尊的表现,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成熟的体现。自信心欠缺的人,解决问题缺乏内动力,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可能出现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或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可以开展自信心心理训练,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学生干部自信的认知及个人评价,提高其个人评价水平,培养自信、提高自尊,最终实现心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交往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理解、宽容、谦虚、真诚的待人态度和文明、大方、热情友好的行为举止,从而提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训练内容分为六个单元。(1)人际认知、沟通无极限。通过暖身活动,让团员相互认识、融洽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2)团体形成与接纳。通过“按摩阵线”等增进情感,建立相互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让每个人体会被人关注的感觉,提高自信心。(3)自我探索。通过“上下求索”等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了解与认识自己。(4)信任之旅。通过“盲人旅行”让团员感受和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5)团体协助,引入人际交往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得到行为锻炼,辨别能力的提高。(6)解决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增强思维的批判性,队员间集思广益互助解难,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第三,团队协作力的训练。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学生干部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第一,人际认知。第二,认识团队协作的力量。第三,体会团队凝聚力的力量。第四,认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五,感受团队精神。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团员感受团队的温暖与力量,并积极投身其中。

第四,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所谓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当今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1)客观自我评价。通过“自画像”“生命线”学会客观评价,懂得自我探索。(2)关注自我体验。通过“人生之旅”学习情绪的管理。(3)增强自我控制,通过“脑力风暴”等学会对时间管理,对压力管理的理解和体会。(4)完善自我意识,通过“假如明天来临”了解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5)成功的人生。通过“启航”了解个体差异,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和差异管理要素,并树立信心,展望美好明天。

三、心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项目目标设计注意科学性。在设计训练目标时是要考虑有针对性、科学性,体现团员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认真把握他们的思想、人格类型、智能、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记录、是否志愿参加团体和心理动态等。了解成员背景资料,有助于活动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握,有助于辅导目标的科学性。

2.项目实施注意实效性。在项目实施之前后,都要进行谨慎的分析、精心的准备。实施前,特别要对团体成员进行认真筛选,尽管团体辅导有很多优越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辅导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这样才有利于针对团员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作为指导师,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和团体基调,良好的辅导关系能够促使团体滋生凝聚力,使团员在指导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指导师不仅要积极与团员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更要对整个精心设计的活动全盘掌控,特别是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了解团员的情绪变化,从而达到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3.项目效果注重辩证性。团体辅导虽然在很多方面效果显著,但也要正确对待团体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任何心理咨询或辅导都有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最后团体辅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有很多因素在里面,除了与设计者和指导本身的水平有关以外,和团体辅导本身的特点也有关,比如场地、领导的支持力度、外界的干扰等。

4.团体辅导注重专业性。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独特方式,可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不同对象与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相应团体辅导方案。另外,高校应着手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尤其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要加大力度。总之,团体辅导是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和育人方法,它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华.团体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彭移风,韩国海.成人大学生自信心理训练研究[j].教书育人,2005(6).

[5]周秋红.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编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随机调查了180名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差异(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在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间没有显著差异(p=0.532),证明现行性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表现为“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的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大学生在性成熟的过程中,性意识也在相应地发展,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侵入,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作为大学生,他们的性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性教育,其性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种矛盾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已是迫在眉睫。编制出一套有效的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即是本研究目的之所在。

在国际上,关于大学生的性健康标准有达拉斯・罗杰斯标准,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只在某些学术刊物上零星可见,研究过于表面化,且皆属质性标准,尚未有一套权威的量表以测查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研究将编制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并做调查研究,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依据。

关于大学生性健康的标准,达拉斯・罗杰斯提出以下六点:(1)具有良好的性知识。(2)对于性没有由于恐惧和无知所造成的不当态度。(3)性行为符合人道。(4)在性方面能够做到“自我实现”。(5)能负责地做出有关性方面的决定。(6)能较好地获得有关性方面的信息交流。我国专家对大学生性健康的评定标准有:(1)有正常的性需要和性欲望。(2)有科学的性知识。(3)有良好的性道德。(4)有正当的性行为。

(二)概念界定。

综合东西方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性心理要达到健康的水平,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对性知识有足够的和正确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人类生殖系统的了解、对人类性行为的了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2)性心理及性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被社会所接受。

(3)与异性交往自然,无不适应感。

(4)性生理状态良好,有正常的性需要和性行为,无生理障碍。

(5)性心理状态良好,无心理障碍。

(三)量表编制与预测。

根据对性心理健康水平的界定,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五个维度:性知识;性伦理道德;异性交往状况;性生理状态;性心理障碍。每个维度设置5个问题,共计25道题,采用0,1,2计分,满分5o分,分数高则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则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编制出初始问卷后,我们随机选取190位大学生进行测验,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88人,女生92人,将结果录人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1.项目分析。

将原始问卷25个题目做项目分析。按照分数做高低分组,对每一个项目分数做独立样本t检验,剔除了未达到显著水平的第7、8、15、16题,保留剩余2l道题目。

2.信度分析。

在量表调查时,由于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主试强调了量表的匿名性质,承诺将对被试的答案完全保密,尽量使被试说出自己完全真实的情况和想法,求得量表克龙巴赫系数=0.81,信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3.效度分析。

对量表内容效度的检验是请心理学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考察了各个维度的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做出的总的评价是:本量表基本测出了所要测量的内容,效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在性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总体呈负偏态(见图1),即大部分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居于中等偏上,少部分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居于中等偏下,但这部分人群也正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要加强对他们的性健康教育,防止他们出现严重的性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二)差异比较。

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对性话题更加不敢触及,由此导致对性知识的缺乏和对性伦理道德的错误认识,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这是由于四年级大学生相对于一年级大学生而言,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性知识储备更加完善,性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更多的熏陶;在接受过性教育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之间,其性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532)。

三、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总是把性列人研究讨论的禁区,长辈与晚辈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似乎都不可以谈到性话题,稍稍触及便大惊失色,讳莫如深,甚至还有人认为公开谈论性话题是社会堕落的表现,这就使得性在青少年中成了极为神秘的事物,但是强烈的好奇心又会使得他们极力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方设法从一些歪门邪道获取性信息,导致性知识偏差和性心理困惑的产生,影响了他们的性、理健康水平,因此,广大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教育。

性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人类性生理成熟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但性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如果缺乏对性知识的了解,对性伦理道德判断标准认识不清,就会导致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性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也是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我们自身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家庭方面,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改变原有的陈旧落后的观念,自己对性抱有正确的认识,不再谈“性”色变,同时要了解丰富的性知识,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避免和封锁信息,要让青少年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防止不正当性行为和性犯罪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地成长。

社会方面,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大众传播媒体,对影视传播和网络信息传播严格加以控制,防止不良信息侵人,为大学生陛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国家于去年开始的对网络信息及网络经营的大力整顿,净化了网络空间,大大减少了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科学的性知识宣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侵入,让广大青少年走近性知识,了解性知识,用科学的眼光对待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学校方面,应大力加强学校性健康教育。从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学生之间,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就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现有的性教育并没有深层次地影响到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及正确的性观念的树立。我们的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自己都羞于启口,或者自己对很多知识都一知半解,又怎么能给学生灌输科学的性知识呢?因此,对专业的性健康教育老师的培养是我们加强学校性教育质量的首要保证。在此基础上,学校除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性健康教育讲座,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消除大学生存在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惑。同时,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男女共同参与的健康的文体活动,扩大男女同学问正常交往的范围,建立一个自然而和谐的两性交流环境。

大学生自身方面,要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对性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增强自我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地抵制淫秽的、不健康的影视和读物等,防止性犯罪行为。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异性交往,踊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

近些年以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为了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了问卷调查。

一、身体素质调查现状。

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肥胖和营养不良的问题,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一般。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每天摄入的营养不足,平时爱吃零食,而且,很多大学生三餐没有规律,吃饭速度快,运动量少,导致很多大学生比较肥胖。在大学生中,女生的营养不良率要高于男生,而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因为很多女生比较注重自己的身材,男生平时爱暴饮暴食,不爱运动,经常熬夜。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营养情况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营养知识和营养结构。有很多学生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营养搭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合理的饮食,对于什么事物中含有什么营养元素更是一知半解。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多学生从来不喝奶,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吃豆制品,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缺钙,营养不良。很多相关研究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讲座、海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宣传营养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

三、饮食习惯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展,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吃饭速度快,乱吃零食,抽烟、喝酒,不喝水只喝饮料等。在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爱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女生,其中有多一半的女生更加偏爱零食,但是,零食中的营养不均衡,不能为我们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而且,其中糖和脂肪的含量比较高,影响学生的正常进食,导致学生营养不良。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她们更加喜欢去校外的一些小餐馆去吃,她们认为校外的饭菜口味更加好;还有一些学生起床非常晚,食堂已经不供应早餐,她们就会到校外去买一些肉夹馍、豆浆等,吃完之后直接把垃圾丢在课桌里,导致教室的卫生非常差劲;很多学生到校外的一些小摊上或者小餐馆就餐,因为消毒设施不完善,所以,很多餐具都没有进行消毒,非常不卫生。不去校外就餐的学生的数量非常少,尤其是女生,因为很多女生都会吃早餐。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早餐,有些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营养含量却比较低。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吃早饭的,还有一些学生偶尔会吃早饭,也就是吃不吃早饭完全看心情,只有少数的学生平时会吃早饭。其中,女生吃早餐的数量要高于男生。因为很多男生爱熬夜,晚上上网玩游戏,爱睡懒觉。根据国内外的调查显示,不吃早饭会影响人的健康状况,会影响人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早餐教育,让大学生知道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搭配早餐。在大学生中,抽烟喝酒的现象不多,一般在校期间,学生都不会吸烟或者酗酒。但是,很多学生用饮料代替水,这对他们的健康极为不利。

四、膳食结构现状。

在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每天吃豆类及其制品”。奶制品和豆制品的钙的含量比较高,人体可以从这些食物中获得所需要的钙。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喝奶制品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少。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从来不喝奶,因为摄入的奶制品不足,所以会影响学生的骨骼发育以及其他系统的发育。豆制品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广西巴马村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平时吃很多豆制品。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每天吃豆制品的非常少,这与我们的膳食标准相差很多。除了奶制品和豆制品,蛋类也是主要的营养物质,但是每天能吃一颗蛋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大学生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非常少。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摄入量不足,则会引起人体缺乏维生素或者矿物质,影响机体的功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农组织提出了每天要吃够5种蔬菜和水果。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每天能吃两种蔬菜的大学生就非常少,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从来不吃水果,这就导致大学生的营养摄入不足。而且,很多大学生不喜欢喝水,尤其是女生,每天的饮水量严重不足,他们都是等到非常渴的时候才会喝水。水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能够保护我们的肾脏。

五、结语。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饮食营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向大学生普及营养健康的知识,让大学生有健康饮食的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当面临健康的问题时,能够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雪.大学生的饮食营养与健康[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2]王大江.对大学生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03)。

[3]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02)。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并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新教育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历程的完善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全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改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面还局限于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电影观看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特殊情况,而是涵盖整个高校系统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几乎涉及每个学生,那么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只靠辅导员这一个单独的力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力量的整合。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出现的心理问题而酿成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综上所述,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可知,其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并且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影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是高校辅导员的单方面职责,而应表现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至关重要,在各方面齐抓共管下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也不时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关,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猛增,即便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扩招前持平,以现有高校规模,大学也已是“多事之地”;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学生求助的需要,预防性、发展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讲座,不能有效解决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学生的问题;而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组织的团体辅导虽然能帮助数量较多的学生成长,但依然受团体规模和辅导周期的限制;至于为了替当事人保密,连续几周甚至数月针对某一个来访者进行跟踪辅导,对为数不多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现有的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和速度,高校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而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而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构建大范围的“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而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一)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二)信息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经常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调研、春(秋)游、评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插曲,辅导员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对话、学会自我管理,探索如何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班级环境。

(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其中包括经验有限,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等。高校辅导员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对某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欠准确等,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四、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如通过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对不同学生科学归入相关类别,同类学生进行小群体活动,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专业水平的不足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辅导员心理学教育的力度,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的讲座、辅导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使全校师生均受益于辅导员队伍心理素养的提高。积极拓展多种渠道,定期组织辅导员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衔接。由于条件限制,大学新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展,这对于辅导员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在补习心理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审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和学校负责的精神及时请教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之,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而目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基础教育模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高校、家庭、社会需要联手,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晖,郭林春,汤腊冬主编.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谢安邦等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建军编著.成功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

[5]李方中主编.青年处世求职实用全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自助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单方面的茶文化教学会显得十分单调乏味,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在茶文化理念的应用上,要将这一知识点渗透给学生,能够在丰富学生课堂知识的同时将茶文化理念的应用呈现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也能够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好的理解。对于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利用茶文化的理念和体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控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茶文化与教育完美的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采取有效结合方式,深化健康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的优化教育了,所以,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加强茶文化的优化教育,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茶叶专题教学,将茶文化融入到学生自身知识体系之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而主动地探索茶文化知识。

3.3运用讨论式方式,进行启发教学。

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只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在今后形成自己的主张,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学会结合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并且组成小组进行集中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

3.4提升茶文化修养,舒缓压力、情绪。

尽管茶文化理念一直都被应用教学中,但事实上茶文化是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以,茶文化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中的许多理念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在品茶和饮茶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在主观上体会“静”“和”的精神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平复心绪。除了课堂教学,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增进大家对茶文化的交流的组织,茶文化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交际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得到满足后,心理层面上也能够有所触动。

4结束语。

结合茶文化思想内涵,对学生心理干预问题进行研究,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闫琳.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福建茶叶,,40(07):439.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本研究对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自身锻炼意识太差;体育课教学仍以专项技术授课内容为主,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有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

4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及实施办法。《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达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西安高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针对这种现状,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做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对西安部分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社会调查、有关《标准》及实施办法的法规文件以及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目的,对l5名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和随机抽取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长安大学等l3所西安高校在校500名大学生和6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专家问卷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100%。教师问卷回收率96.7%,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92.5%,有效率95.8%。

1.2.3访谈法。

对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访谈,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请教与探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谈所得的有效数据,在计算机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因素的筛选。

为了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对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大学生自身意识和体育课教学三个方面。

2.2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实施《标准》是各级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国家还要求各教育部门把各部门的工作细化、各负其责,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使学生和体育教师深刻领会实施《标准》的精神实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制度。

由表1调查统计可知,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不够理想,这说明有关领导部门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和体育教师了解《标准》测试的内容和精神。

《标准》中规定,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获体育奖学分。高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学校执行《标准》中有关规定的情况,见表2。

由表2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只有20.7%的学校部分执行了《标准》中有关规定,79.3%的学校是没有执行有关的规定。学校不按照有关规定办事,这就使学生理解为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无足轻重,对自己没有影响,也就没有了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2.3大学生自身意识。

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和自身锻炼的意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2.3.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是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动力。

由表3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这表明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体质健康测试,只是在测试前2、3个周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3.2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

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人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按“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暂行规定”要求,大学生一周至少进行两次身体锻炼,时间每次在30―60min。

多项研究表明,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大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能锻炼3次以上的只有14.9%,每周锻炼不到两次的占60.5%,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够。

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课教学又是高校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重要环节。为了了解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

由表5调查统计结果可知,高校体育课教学还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对体质健康知识传授的较少,体育教师作为《标准》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程度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指导能力引起重视。

3对策。

3.1提高有关部门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标准》实施后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并执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大学生、教师、家长了解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以及重要性。特别是要引起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重视,要求教师在体育课授课的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介绍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标准和要求,并且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要占体育课总成绩的一定比重。

3.2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

由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难以掌握,而且学生自己从事课外锻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议对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加以监督,可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组,组长监督该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做好考勤,纳入体育课的平时成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课外锻炼进行一定的指导。除此之外,学校和各院系定期要组织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群体活动。

3.3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标准》的实施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以前以专项化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知识的内容安排,并要在体育课中培养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锻炼的思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大学生自身意识和体育课教学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执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体育课教学仍以专项技术授课内容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知识的重要性。

4.2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提高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并且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文章,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运用文故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带庆学院男生与广东省高校男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带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平均水平;立定跳远和肺活童指标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握力指标的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带庆学院男生在广东省男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身高、体重、肺通气功能、胸廊发育状况、呼吸肌力和下肢力圣都比较好,但上肢握力较弱.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带庆学院男生身体发展不够全面,应引起我们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某些身体素质指标和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我国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从身体形体、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部分指标综合评价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对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广东省高校男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肇庆学院普通专业全日制0508级(19岁至22岁)汉族男大学生(共4368人)和广东省(19岁至22岁)高校汉族男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数理统计法.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监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和深圳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育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比较分析法.运用统计结果,对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广东省大学男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两个群体学生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身高和体重比较分析。

身高和体重是反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学生的身体匀称度、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能间接反映学生的身体状况flt.由表1可见,肇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平均水平都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这反映出了肇庆学院男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匀称度较好.这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肇庆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关.

2.2肺活量比较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心肺系统机能和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中可看出,肇庆学院男生肺活量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基本反映出肇庆学院男生在广东省大学生群体中,肺通气功能、胸廓发育状况和呼吸肌力量较好.这与肇庆学院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关,也与学校积极鼓励学开展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密不可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锻炼效果也明显。

2.3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1)握力.握力不仅能反映人体上肢的力量,也能间接反映出上肢的爆发力,与人体的全身力量高度相关.由表1可见,肇庆学院男生握力指标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高校男生2.59,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是反映人体下肢力量和全身爆发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肇庆学院男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握力和立定跳远项目反映出了肇庆学院男生下肢力量强而上肢力量弱的现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时忽视了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结论与建议。

1)肇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反映出在广东省大学男生的群体中其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匀称度较好.

2)肇庆学院男生肺活量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基本反映了肇庆学院男生肺通气功能、胸廓发育状况和呼吸肌力量比较好.

3)肇庆学院男生握力指标的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高校男生,说明肇庆学院男生上肢力量较弱.在立定跳远项目,肇庆学院男生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反映了肇庆学院男生下肢力量较强.从两项目比较也可以看出,肇庆学院男生存在下肢力量较强而上肢力量较弱,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身高和体重虽然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及地域等客观因素有直接关系,但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营养对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掌握改善体形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5)大众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中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体检和体质监测等措施,继续加强对学生营养失衡的监测.加强舆论导向,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严重性,认识到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责任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6)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既要有短期的对策,也要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家庭和社会应提供一定条件,以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进一步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将体育锻炼变为自觉行为,并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

7)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场馆,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场馆和器材的投人,特别配置一些适合各类学生特点的锻炼场地.

8)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 10-19 实用西藏调研报告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竞聘报告是向招聘单位介绍自己的能力、经验和优势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成功竞聘的关键。最后,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能够对开题报告的写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写出更好
  • 10-19 热门心得体会的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工作心得不仅仅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需要对失败和困难进行分析和反思,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仅供
  • 10-19 2023年做销售客服的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军训心得是对纪律和组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 10-19 热门人大财经专题会议心得体会(案例19篇)
    读书心得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感受和体会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和品味。读书心得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
  • 10-19 实用幸福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4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主题和思想的解读和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同学的培训心得,他在学习中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幸福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追
  • 10-19 热门中学生励志成语(案例16篇)
    安全标语要注重时效性,及时更新和更换,以保持人们对安全的持续关注和提醒。采用图文结合,形象生动。下面是一些关于安全的常用标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10-19 2023年申请印刷的请示(模板16篇)
    一份成功的申请书必须符合规范的格式和结构,同时还要注意调整语气和态度。对于第一次写低保申请书的人来说,或许可以看看以下收集的范文,希望有所帮助。xx委领导:x高
  • 10-19 专业抗日战争的心得感悟(通用16篇)
    教学反思不仅需要教师主动参与,也需要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平台,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随后,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时
  • 10-19 优秀学生政治课心得体会初二范文(15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后的心理、体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关于实习心得的成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 10-19 优秀天猫项目计划书大全(12篇)
    规划计划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浪费和拖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学期计划,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