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最热体育教学计划名词解释(汇总18篇)

最热体育教学计划名词解释(汇总18篇)

时间:2023-10-30 20:30:24 作者:琉璃 最热体育教学计划名词解释(汇总18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学计划范文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

体育教学计划

20xx年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同年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也取代了执行多年的《体育锻炼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一个国家能够振兴,关键在于教育,成人高校肩负着各行各业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成人体育教学的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已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必须对落后的成人体育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成人体育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活动规律和鲜明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成人体育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许多成人高校当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仍是按照一般普通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因此,研究高校成人体育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2.概念与分类。

成人教育是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社会教育的总称。它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以对各类从业人员进行各种适应性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在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显著作用,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人体育教育,即对成人高校包含的所有在校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xx年7月1日全国成人高校共有569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约为560万人。但目前我国开设体育教学的成人高等院校不足总数量的20%,不管哪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体育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成教班的学生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来自社会,也有应届毕业生。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受过一些基本体育教育的,也有一些可以说完全没有上过正规体育课的。年龄跨度大,集中在20-40岁,来源复杂。

3.我国成人体育教育的现状。

体育课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成教生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沿用的是大学生本科或专科生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就大学本、专科生和成教生自身特点而言,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本科生大多在大一至大三开设体育课,年龄集中在18-22岁,专课生一般在大一至大二开设体育课,年龄集中在18-21岁间。这部分学生大都由高中直接进入大学;而成教生年龄跨度较大,从20-40岁不等,多数学生是参加工作后考入大学。因此,大学本科或专课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基本不适合成教生的体育教育。

从生理上来讲,成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和感知觉有下降的趋势,身体各部分僵硬。那些大运动量、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对那些大龄人来说不是增强体质,而是对身体的摧残,对他们来说上体育课是非常头痛的问题。

从心理上来讲,有的人记忆力开始减退,但是思维判断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志坚韧并且有较强的自制力。但是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不愿意运动的心理占据上风,总认为体育课还是老一套,不过是在操场上跑、跳、投,又脏又累,还学不到一点知识,不如有空坐下来多看些书。而且大部分成教生上学时都抱有为了晋升、得到高学历、提高某方面的专业知识等等不同的目的,表现出单一的学习实用性,目的是提高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能顺利拿到文凭才是关键,其他的都不重要。

许多成人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缺乏弹性,不能及时因教师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也缺乏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在职学习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模式,这样就给大部分成人学生造成了困扰。

体育理论课不受重视。我国体育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少,理论部分只占1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项目太多和缺乏整合,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生理、心理知识内容的灌输。而体育理论课讲授内容应主要是体育的目的、功能,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校体育卫生,体育保健,运动损伤的处理和身体运动的自我感觉监督等内容,涉及心理、性、情感、家庭、社会、环境及行为改变技巧等的内容有所欠缺。而很多成教生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和成家立业,扮演的社会角色较普高生复杂,面临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较大,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对这方面知识的需要比较迫切。

3.2课堂组织结构与教法。

课堂组织依旧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偏重于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不分男女生、不管你学过没有、不论你的年龄大小,统一授课内容。这样不但得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对部分学生身体是有害处的,这就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生畏,甚至讨厌上体育课。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作业。仍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三步曲,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个宗旨,学生只能被动的练习,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感到厌倦,出现了:课上不爱练习篮球的学生,课外却在球场上打的热火朝天等情况。同时“一律化”、“齐步走”容易造成素质好、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素质差、基础差的学生“不消化”的现象,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倦并远离体育。

教学方法仍是注入式或填鸭式,忽视了体育本体和学生的主题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很少引进目前流行的开放式教学手段,缺乏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等手段流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还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技术课教学也多以授课教师先讲解师范,成教生再个体练习的模式,教学缺乏只管性和形象性,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枯燥乏味,教育手段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将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指导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体育教学,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而不是重新回到“放羊式”的老路上去。在活动中进行指导和传授,尽可能不割裂学生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其次,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简化及娱乐化竞技运动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3师资力量。

体育教师严重短缺。成人学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弱,专业、专职体育教师很少,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强,而且一般对所兼体育课也不够重视,有的完全是应付了事。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格外重视教师的职后再教育,而我国许多地区、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进修还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体育教师的进修还没有被作为教师的义务和教师该有的权利来对待,这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师参加成人教育的积极性。李岚清同志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建立一支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3.4场地器材。

目前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着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通常只有3-5个篮球场,极少数拥有室内场地或田径场。近年有资料显示,有近70%成人高校的面积达不到国家的有关规定,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着严重缺额,特别是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场馆。拥挤的场地,单调、简易的设施器材阻碍了体育教学在成人高校中的顺利进行。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位因素是缺乏体育场地。体育场地的紧张,也影响到体育教学。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成教生的人数也会大规模的增加,而体育场地设施在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一情况,严重制约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和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5评价体系与标准。

成教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使大多书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在许多国家,如日、美、德、法、英等都非常重视个人参照评价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和成绩提高的幅度等因素。因此,应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学习积极性、进步情况、努力程度等,实现考核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相对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即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即重视能力,更注重态度,使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客观。

4.措施。

1)确定成人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

4.2改革课堂组织结构与教法,以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代替体育课。

3)教师将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指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动起来;

4.3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扩大教师队伍;

2)重视教师的职后再教育,定期派送老师去学习深造;

3)加强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评定,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末尾淘汰制。

4.4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多开展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比较低的项目。

1)加大对场地器材的经费投入;

4)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的学习。

4.5制定新的评价模式与标准。

4)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任一个所学过的专项技术进行考核;

5.结论与建议。

成人体育教育改革应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以为国家培养健康的合格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成教生的身心特点,改革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更新课堂组织结构与教法,以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代替体育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定新的评价模式与标准。

有人认为,大学体育的目标应是: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成人高校体育体育教学也应注意结合实际,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既追求近期效益,更要追求长远效益。培养学生基本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教会学生身体锻炼的方法,并使他们选择一、二个项目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1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广义上,指把体育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范畴应当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品的生产、开发、流通、销售与服务等整个领域。侠义上讲,是把体育运动本身作为商品和劳务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的集合。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是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尽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地心理学分支,它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4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是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5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6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7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8生物年龄:人体在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程度的快慢。

9运动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

10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脉搏数除以安静时的每分脉搏数。11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取的过渡性练习。12体适能:个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3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或身体某些部位移动的路线。14终身体育: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15来回式:

16社会适应: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17路:前后叠成一行称为路。

18异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整体实力上差异不大。19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20健身运动:健身运动是指一般健康者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从事的体育锻炼。此运动主要是使身体正常发育,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活动能力。

21超量恢复:体育运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超出原来的恢复,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22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强烈的刺激所发生的严重的综合症。23同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2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25氧债:在剧烈的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的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26绕环:

27支撑:身体某环节握器械时,肩轴高于或平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28学习领域:按学习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田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30径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

31地域性运动项目:流行于某些区域、带有地方特色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32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了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确保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3力量:身体或身体某部位肌肉工作克服阻力的能力。

34整理运动:体育运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35悬垂:握于器械时,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36间隔: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相互的间隙。

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38徒手体操:在均匀节奏指挥下,徒手进行身体各部位简单的、对称动作的练习。39单循环赛:参加比赛的各队(人)之间轮流比赛一次。40练习密度:课中学生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41肺活量:最大吸气时,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42身体素质:人们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机体能力。

43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措施和原则。

44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46淘汰制:失败一次或两次以后就被淘汰出去,获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最后决出优胜者为止。47蹲撑:48正握:

49镜面示范:教师面对学生站立的与学生同方向的动作示范。

50第二次呼吸:极点后,坚持运动由于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进一步提高,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松,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这种情况称第二次呼吸。51脑震荡:

52运动处方:有医师或教练员给参加锻炼的人,按照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53加压包扎:小血管出血时,用几块消毒棉布或清洁手帕,出血后用绷带把它加压包扎。

54教材重点:身体练习的主要部位,指某一内容身体练习的技术环节或技术关键的重要连接部。55教材的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56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肌肉不自主的发生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57重力性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

58晕厥:由于脑血流量暂时降低或血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渡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59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紧张的思维活动,环境温度适宜的状态下的代谢。

60磷酸原系统:简称atp-cp系统。atp和cp都是贮存在肌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物。61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阳光空去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娱乐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的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62维尔维克指数:

63乳酸能系统:是指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的过程中在合成atp,也称无氧糖酵解系统,它是机体处于氧供不足时的重要功能来源。血乳酸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数。64有氧氧化系统:在剧烈的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要时,运动中所需的atp由糖和脂肪在有氧氧化过程中再合成。它能维持机体较长的工作时间。

65课堂教学评价:根据体育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予以价值的判定的过程。

66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67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属于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68身体健康:人体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69辅助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的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的简单的技术动作的练习。

70主题教学法:指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归纳主题特性进行教学的方法。如合作跑、接力跑等多种方法。71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72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73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74帮助: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

75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76篮球三分区:即以球篮的中点垂直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圆心,以此为6.25米为半径,画一个半圆的弧,弧线以外的区域叫篮球比赛3分区。

77拳:四指卷拢,拇指屈压于食指中节,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准凸出拳面。

78循环训练法:运动训练方法之一。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79侵人犯规:侵人犯规是队员和对方队员的接触犯规,无论球是活球或是死球。队员不应通过伸展他的手、臂、肘、肩、髋、腿、膝或脚来拉、阻挡、推、撞、绊、阻止对方队员行进,以及不应将其身体弯曲成反常的姿势(超出他的圆柱体),也不应放纵任何粗野或猛烈的动作。

80运球:有球队员在原地或移动中,用单手连续拍按由地面反弹起来的球,叫运球。运球是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的重要技术。它不仅是个人攻击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桥梁。有目的的运球可以突破防守、发动进攻、调整位置、寻找有利时机进行传球和投篮,尤其是进攻紧逼人盯人防守的有力武器,盲目的运球会贻误战机,造成被动。

81竞争意识:个人或团体间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

8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8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精力收缩。84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国内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85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86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87社区体育:指公民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i,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88体育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89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90体育能力:指由各种知识、素质、能力有机组成的综合能力,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主要包括对身体各种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迅速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动作重点难点的判断能力。91运动性心动徐缓:由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率变慢现象。

92个性: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93体育教材重点: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94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95中小学新课程具体目标:对课程总目标在五个方面和四个水平进行的细化和分解,以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应水平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五个方面的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了四级学习水平,水平一相当于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7-9年级。

96图形接力:是指在接力中,学生沿着预先画好的一定的图形行进的一种接力游戏。画图表示。

97亚健康:也称为第二健康状态,是一种自感不爽,检查无病的,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

98放松游戏:是常用于体育课结束部分的一类轻松缓和的游戏。

99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00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01幼儿启蒙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各种基本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及音乐游戏等。

102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03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104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105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106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107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1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2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3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4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5室外活动组织6师生之间交融关系。108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109课程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110教学分组: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1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精学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112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3分组轮换: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相互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4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115教材排列:

116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117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118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119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120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121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122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123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124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125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126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12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128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29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30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131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132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133拟喻命名:

134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135接触法:

136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137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138素质接力:是一类以计次数或者计时间来判定名次或胜负的特殊的接力。139天宗穴:

140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的处理。

141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142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143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144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145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146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147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148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149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150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151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152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和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的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153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154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155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56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57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158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159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60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61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162基础代谢:是机体在清醒状态下空腹安静时室温在18-25度之间的特能需要量即为基础代谢的热量。163目标定向:

164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地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地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的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即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165传染病:是指生物体的病原体进入人体,破坏了机体平衡,能在人群中传播和引起流行的疾病。166康复:是对伤病者和残疾者采用各种方法,在身体功能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获得全面恢复,使病残者重返社会生活。

167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

168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169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170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171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172路:指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

173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174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175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176脑震荡: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普遍的震荡所引起的一时性意识和功能障碍。

177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178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179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距离。180纵队:指学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

181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182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叠的两个以上的学生。183排头: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84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85传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称为传染。

186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187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188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189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190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191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

194极限运动:是指人类在于自然的整合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体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运动。

195运动性肌肉疲劳:机体在生理活动中机能不能持续在一特点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6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7体育的质的规律:是有目的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198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199体育目的:是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体育活动的归宿,它决定体育的方向,规定体育发展的进程以期获得最佳效果。200按摩介质:

201技术关键:在技术基础和各种环节中,总有一个环节对技术动作的效果起着关联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称此为技术关键。

202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地有系统的科学群。203体育过程:是一个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运动实践,运动恢复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

204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205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206体育人: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真正的体育人是能促进个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拥有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人。

207西方现代体育体系:是以德国杨式体操,瑞典林式体操和美国户外运动为三大基石构成西方现代体育体系。

208体育的基本手段:是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游戏。209电子竞技运动:是在2003年正式成为我国第99个体育竞赛的项目。

210野外游戏:是在郊游时做的一种助兴游戏,目的是娱乐,是为了在郊游时玩得更开心。

211平衡膳食:由多种食物构成,它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正常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数量的平衡,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利用。212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31横指处。主治:腹痛、膝痛等。213人工月经周期:214步长:步长是指跑时两脚着地点间的距离。215步频: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脚交换的次数。

216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217反握(单杠):两臂外旋、两手大拇指向外握杠。

218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19技术细节:在不破坏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技术结构。220淘汰赛: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赛出优胜者的方法。221综合密度:指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222语言法: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223课的类型:指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专业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224关节脱位:是指相邻的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

225功能锻炼:指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功能的练习,以发展肌肉的负担量,增强组织结构适应性,恢复肌肉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226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单位教学。

227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28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包括负荷量和强度。负荷量是指有效地练习时间和练习重复次数、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学生练习时用力紧张程度,如练习密度、节奏和速度等。

229有氧耐力: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30运动表象:在过去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231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232合谷穴:

233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234速度:是人体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等。235更年期:指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此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消失,突出表现为停经,内分泌活动也出现变化,此期历时数月至数年。236耐力: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237灵敏: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238髌骨劳损:指髌骨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

239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机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240体育实践课的结构: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即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

241蛋白质的生物价:是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表示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真正被利用的程度。

24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43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244体育学习: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245弹腿:

246循环竞赛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247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又称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的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248针对性体育锻炼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

249学校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250体育实践课: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251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252内关穴:

253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54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55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结果,并做出成绩评定。

257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与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总称,具体来说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258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259变换练习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化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60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新体育教师进行的培训,一般由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参加校外新体育教师脱产培训,通过由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来承担培训任务,二是在校内由本校组织学习提高。

261课余体育竞赛: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262家庭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是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的,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各种各样的体育和健康保健活动。

263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64策应配合(篮球):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篮筐或侧对篮筐接球,通过多种传球方式和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

265拦网(排球):靠近球网的队员,将手伸向高于球网处阻挡对方的来球,并触及球,称为拦网。

266直接任意球(足球):当一方队员故意违反足球运动规则的有关条款时即被判罚直接任意球,由对方主罚队员在犯规地点直接射门,得分有效。

267侵人犯规(篮球):是在活球、球进入比赛状态或死球时涉及与对方队员接触的队员犯规。

268准备姿势(排球):运动员在起动、移动和击球前所采用的合理的身体姿势,称为准备姿势。

269越位(足球):指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对方半场内、比球更接近对方球门线。270足球头顶球技术: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前额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动作技术。271排球(持球):持球犯规的定义:身体任何部位击球时,将球接住或抛出。272篮球抢篮板球技术:比赛中双方队员在空间争抢投篮未中的球的技术抢篮板球技术。

273(足球)比赛阵型:是指比赛场上队员的位置排列攻守力量搭配和职责分工的形式。274篮球防守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防守队员两三人之间所采用的协同防守配合的方法。

275排球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竞赛规则和排球运动的规律、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竞赛的变化,合理运用个人技术及集体配合所采取的有意识、有行动的行为。

276接球(足球):是指运动员运用身体的有效部位,将运行中的球有目的接控在所需位置上的动作方法。277传球(排球):利用全身协调力量并通过手指手腕的弹力,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称为传球。

278篮球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两三人之间有目的、有组织、协调行动的简单攻守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战术配合的基础。

279抢截球(足球):是足球运动技术的一种,是将对方控制或传出的球占为己有,或破坏对方对球的控制的技术。也是比赛中由守转攻的主要手段。

280扣球(排球):队员起跳在空中,用一手或手臂将本方场区上空高于球网上沿的球击入对方场区的一种击球方法叫扣球。

281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篮球):是指由攻转守时,全场有组织地迅速退回后场,在半场范围内,每个防守队员负责盯住一个进攻队员,控制其行动,并协助同伴完成全队防守任务的整体防守战术。

282持球突破(篮球):是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

283传切配合二过一(足球):指两名进攻队员通过两次连续传球配合,控制队员抢球传给切入队员的配合方法。

284边二三进攻(排球):是指2号队员作二传,将球传至4、3号队员或后排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

285足球中路进攻战术:通常指进攻最后阶段发生在前场中间区域的配合。286排球技术:是指在排球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运动员采用各种合理的击球动作和其他配合动作的总称。

287(篮球)投篮技术:是进攻队员将球投入对方球篮而采用的各种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288溺水:

289分道宽:指每条分道的宽度。即从内侧分道线的外缘到外侧分道线外缘之间的宽度。

290直观法: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95地斜角:田径的投掷项目,由于器械的出手点和落点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和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夹角,通常叫地斜角。296腾起初速度:跳跃项目运动员在蹬离地面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速度。297外力:人在运动过程中,除人自身用力以外,由外界作用于人运动的力。298语言法:是体育课堂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是否能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目的、内容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手段。299跑:听到跑步的预令时,两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贴于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关节),提到腰际,约与腰带同高,拳心向内,肘部稍向里合。听到走的动令后,上体微向前倾,两腿微弯,同时,左脚利用右脚掌的蹬力跃出约85厘米,前脚掌先着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保持正直,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大臂略直,肘部贴于腰际,小臂略平,稍向里合两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5厘米,向后摆臂时,拳贴于腰际。行进速度每分钟170-180步。300身体素质:由人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组成的能力。301计算线:是计算跑道周长和各条分道周长的线,也称实跑线。302抱拳礼:

303跳跃:田径运动中的跳跃项目,是运用人体自身的能力(或同时借助一定的器械-撑杆),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高的高度或跳越尽可能远的远度。304过栏:是跨栏技术的关键部分,它由起跨、腾空过栏和下栏着地等动作组成。305跑道宽:是指跑道内突沿和外突沿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306起跨攻栏:从起跨脚踏上起跨点到后蹬结束离地时止的准备过栏动作。307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基础,贯穿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专门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314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动作。

315口诀化讲解:指把动作和动作要领按顺序编成顺口溜的讲解。

316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

317最后得分: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加上创新难度的加分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318分组练习:是集中指导后,将全班、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复习巩固的形式。319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320十二型:

321对练:指在单恋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322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323演练水平分: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劲力、节奏、音乐的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分值中减去扣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324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例如,专习浑元桩以调心、调身、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以增强腿力等。325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326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27对练328抱拳礼:

329弓步:是武术基本步行的一种,做动作时两角前后开立,左腿在前呈左弓步,右脚在前呈右弓步。

330田猎: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练习。

331集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术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组成部分。

332马步:指在武术基本步行中,两脚平行站立,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中间的动作。

333武举制:是唐朝承隋朝继续发展与完善府。。

334实用攻防技术:即防身自卫招法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把充分发挥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作为防卫和进攻对方的武器,突出表现了武术的技击性和对抗性。335擒拿:

336体育游戏(广义):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337追逐游戏:由一方或一人追逐捕捉或用物体击打另一方或一人的形式进行的游戏,被称之为追逐游戏。

338教育性游戏: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各种能力的一种游戏形式。339依照规则:340集中注意力练习:

341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

342接力游戏:依照一定的规则,依次重复完成某些规定的动作,以时间上或距离、数量上战胜对手的一类游戏,被称之为接力游戏。343散打:

344娱乐性游戏: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游戏。34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

346角斗游戏:依照规则,通过徒手相搏或利用一定器械进行搏斗,以直接战胜对手的游戏。

347室内游戏:又称课室游戏,在雨雪天操场无法上课时,在课室内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上课方式。

348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349智力游戏: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350竞赛性游戏:又称竞技运动,是活动性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

351攻防争夺游戏: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进攻与防守互相争夺的方式进行的游戏。

352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

353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参照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组织教法、学法等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反映出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技巧和工作态度。课时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形式。

354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一步向前运行的。

35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可界定为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356重复法:是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357体育实践课:体育实践课的结构之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358持续训练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隙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359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指在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设计、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360实效性: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的最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361经济性: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使用人体的能量。

362运动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表现的本领。

363周期性运动:它是人体的运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多次循环或重复做某一相同的动作,每循环或重复一次为一个周期。

364技术质量:指的是所完成的动作接近技术的好坏的程度。

369后蹬角:后蹬腿的力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和地面之间构成的夹角370重心波动差:

371补偿作用:人体做空中动作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身体其他一些环节所做的一些相应的补偿动作,这种补充动作所起的作用称为补偿作用。

372腾起角: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373腾起初速度: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腾起离地瞬间的速度。374出手角度:投掷器械出手后飞行的方向线与同侧水平面的夹角。

375超越器械:在投掷运动最后用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远远地落在后面的身体姿势。

376工作距离: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之间的距离。377地斜角。

378冲击角:是指器械的纵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79最后用力:是指在投掷运动技术中,当助跑(包括滑步和旋转)结束后,按由下肢到上肢的正确用力顺序,通过投掷臂和手的动作,以最大的作用力和最快的速度将器械抛射出去这一动作过程。

380合理营养:是指对人体提供卫生要求的平衡膳食,使膳食的质和量都能适应人体的生理生活劳动以及一切活动的需要。

381一般身体训练: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对于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382专项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383训练程度: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的影响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程度。

384心理训练:是指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力的练习。385恢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比赛结束时消除身体疲劳的练习。386内外突沿:是指跑道的内外边的突起边沿。

387计算线:用来计算各条分道周长的线,也就是运动员实际跑的线。388直曲段分界线:389切入差:390起跑线前伸数:391赛次:392兔跳:

393极点现象:跑时,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道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以继续坚持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状态。394腾空步:跳远腾空时,保持蹬离地面瞬间的身体姿势。即腾空初期,身体保持跨步姿势。

395支撑时期:指从脚着地起至脚离地止。396腾空时期:指从脚离地起至另一脚着地止。

397后摆阶段:指自后蹬脚离开地面起至膝摆到髋臼垂直下方止。398前摆阶段:指自膝和髋臼成垂直起摆至脚着地止。399着地阶段:指自脚着地成本撑到身体重心与地面成垂直止。400401周期:是指从一个姿势开始又回到这个姿势的循环动作。

402退让:是指脚着地后为了减少阻力,所做的屈膝、屈踝等相对的放松缓冲。403纵轴:也叫中线,它把田径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绘图和修建场地时必须以这条线为基线。

404中心点:是指线的中点,即场地的中心。405轨迹角:指投掷物飞行的轨迹与地面形成的角度。406倾斜角:是指投掷物与地面成的角度。

407直段:指的是连结两个弯道的那部分直道,一个直段长等于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408直道:是指完整的直跑道,半圆式田径场有两个直道,供直道比赛项目使用。409跑道宽:是内突沿的外缘与外突沿的内缘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410分道宽:两条分道线之间一个跑道的宽度。411分道线:两条相邻跑道的分界线宽5厘米。

412背越式跳高: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杠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413俯卧式跳高:人体通过助跑、起跳后在杆上成俯卧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414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其中第一跳为单足跳、第二跳为跨步跳、第三跳用双脚落入沙坑内。

415撑杆跳高:是通过持竿助跑获得动能,然后借助撑杆将动能转换为撑杆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把人体送上高空腾起过杆、落地的一项运动。

416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就是身体锻炼要有适宜生理负荷的原则,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对增强体质要起良好的作用。417正弦丈量法:418余弦丈量法:419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来表达田径运动技术动作,与示范法结合,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以及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动作的方法、要领、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练习。

420示范法: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与讲解法结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了解动作的方法、要领,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421完整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以完整的形式进行练习。

422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田径技术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进行练习,最后再把各部分动作联系、完整起来。

423游戏法和比赛法: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424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或已经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错误动作产生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425间歇跑:是由跑的距离、速度、次数间歇时间,间歇方式等五个因素组成的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

426直接指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动作,在学生进行练习错误动作产生之前,向学生发出语言提示和信号,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427诱导法:是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采用诱导性练习,模仿性练习或专门性练习,使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提高相应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从而纠正错误动作。428太阳穴:

429田径运动锻炼:是指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目的的过程。

430推铅球:是单手持球置于锁骨窝处,站立在投掷圈的后部,经过滑步,用全身的力量和最快的出手速度,把铅球推出可能获得远度的投掷项目。431雾视法:432指量法:

433身体锻炼:是指用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434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35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436完整法: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437踢球:是足球运动基本技术的一种,指按一定的动作方法,用脚的某一部位将球踢向预定目标。

438垫球:是指用除手指弹击动作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的动作。

439交换防守配合:是为了破坏进攻队员的掩护配合,防守队员之间及时地呼应交换自己所防守对手的一种配合方法。

440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441小群体教学法: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442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教材化的内容包括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和媒体化等工作。

443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期)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444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体育教学论名词解释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3、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4、讲解技能: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

5、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6、变化技能: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7、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8、纸笔测验:指以书面形式的测验工具,主要侧重于评定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成就高低或在认知能力方面发展强弱的一种评价方式。

10、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11、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功能。

12、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1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15、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6、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是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所组成的。它能形象化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7、sts:科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增进科学素养,更应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以及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这一科学教育的理念被称为sts。

1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通过试卷分析确定本测验是否达到测验目的,是否真实有效可信。试卷品质的分析包括试题分析、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分析。

19、微格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21、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22、中学科学教学论:是研究与科学教学问题相关的学科,它以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中学科学学科的规范教育和教学工作,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2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结构。

2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2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7、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实质性联系,是指非字面上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用的表达词语可能不同,但二者是等值的。

28、教研:即教育研究,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教育科学方法对学科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

29、创设教学情景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的专业能力。

30、双向细目表:教师根据测验目的及教学目标的需求,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学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切片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一个细目里,并尽量使试题的取材能够充分涵盖所要评价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范围,以作为编拟成就测验试题的设计蓝图,这样的一个二维度分类表成为双向细目表。

中学体育名词解释

极点:在中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身体感到特别不舒服,会出现胸部发闷,心跳急骤、腿软、头晕恶心,步子发沉等现象,这就是极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极点”现象:跑时,由于氧气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得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于继续坚持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极点状态”。

体适能:个体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终身体育: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超量恢复:体育运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超出原来的恢复,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的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

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身体素质:人们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等机体能力。

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重力性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个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体育人: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真正的体育人是能促进个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

侵人越位(篮球):是在活球、球进入比赛状态或死球时涉及与对方队员接触的队员犯规。 越位(足球):指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对方半场内、比球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动作。

超越器械:在投掷运动最后用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远远地落在后面的身体姿势。

背跃式跳高: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叫背跃式跳高。

讲解法;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来表达田径运动技术动作,与示范法结合,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以及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动作的方法、要领,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练习。

示范法: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与讲解法结合,是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了解动作的方法、要领,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完整练习法:完整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以完整形式进行练习。

分解练习法:分解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练习,最后再把各部分动作联系完整起来。

游戏法和比赛法: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或已经产生的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错误动作产生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体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体育教学论名词解释

1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广义上,指把体育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范畴应当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品的生产、开发、流通、销售与服务等整个领域。侠义上讲,是把体育运动本身作为商品和劳务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的集合。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是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尽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地心理学分支,它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4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是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5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6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7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8生物年龄:人体在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程度的快慢。

9运动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

10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脉搏数除以安静时的每分脉搏数。11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取的过渡性练习。12体适能:个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3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或身体某些部位移动的路线。14终身体育: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15来回式:

16社会适应: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17路:前后叠成一行称为路。

18异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整体实力上差异不大。19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20健身运动:健身运动是指一般健康者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从事的体育锻炼。此运动主要是使身体正常发育,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活动能力。

21超量恢复:体育运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超出原来的恢复,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22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强烈的刺激所发生的严重的综合症。23同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2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25氧债:在剧烈的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的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26绕环:

27支撑:身体某环节握器械时,肩轴高于或平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28学习领域:按学习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田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30径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

31地域性运动项目:流行于某些区域、带有地方特色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32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了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确保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3力量:身体或身体某部位肌肉工作克服阻力的能力。

34整理运动:体育运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35悬垂:握于器械时,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36间隔: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相互的间隙。

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38徒手体操:在均匀节奏指挥下,徒手进行身体各部位简单的、对称动作的练习。39单循环赛:参加比赛的各队(人)之间轮流比赛一次。40练习密度:课中学生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41肺活量:最大吸气时,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42身体素质:人们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机体能力。

43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措施和原则。

44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46淘汰制:失败一次或两次以后就被淘汰出去,获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最后决出优胜者为止。47蹲撑:48正握:

49镜面示范:教师面对学生站立的与学生同方向的动作示范。

50第二次呼吸:极点后,坚持运动由于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进一步提高,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松,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这种情况称第二次呼吸。51脑震荡:

52运动处方:有医师或教练员给参加锻炼的人,按照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53加压包扎:小血管出血时,用几块消毒棉布或清洁手帕,出血后用绷带把它加压包扎。

54教材重点:身体练习的主要部位,指某一内容身体练习的技术环节或技术关键的重要连接部。55教材的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56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肌肉不自主的发生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57重力性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

58晕厥:由于脑血流量暂时降低或血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渡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59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紧张的思维活动,环境温度适宜的状态下的代谢。

60磷酸原系统:简称atp-cp系统。atp和cp都是贮存在肌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物。61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阳光空去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娱乐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的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62维尔维克指数:

63乳酸能系统:是指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的过程中在合成atp,也称无氧糖酵解系统,它是机体处于氧供不足时的重要功能来源。血乳酸水平是重要的评价指数。64有氧氧化系统:在剧烈的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要时,运动中所需的atp由糖和脂肪在有氧氧化过程中再合成。它能维持机体较长的工作时间。

65课堂教学评价:根据体育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予以价值的判定的过程。

66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67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属于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68身体健康:人体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69辅助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的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的简单的技术动作的练习。

70主题教学法:指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归纳主题特性进行教学的方法。如合作跑、接力跑等多种方法。71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72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73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74帮助: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

75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76篮球三分区:即以球篮的中点垂直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圆心,以此为6.25米为半径,画一个半圆的弧,弧线以外的区域叫篮球比赛3分区。

77拳:四指卷拢,拇指屈压于食指中节,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准凸出拳面。

78循环训练法:运动训练方法之一。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79侵人犯规:侵人犯规是队员和对方队员的接触犯规,无论球是活球或是死球。队员不应通过伸展他的手、臂、肘、肩、髋、腿、膝或脚来拉、阻挡、推、撞、绊、阻止对方队员行进,以及不应将其身体弯曲成反常的姿势(超出他的圆柱体),也不应放纵任何粗野或猛烈的动作。

80运球:有球队员在原地或移动中,用单手连续拍按由地面反弹起来的球,叫运球。运球是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的重要技术。它不仅是个人攻击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桥梁。有目的的运球可以突破防守、发动进攻、调整位置、寻找有利时机进行传球和投篮,尤其是进攻紧逼人盯人防守的有力武器,盲目的运球会贻误战机,造成被动。

81竞争意识:个人或团体间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

8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8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精力收缩。84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国内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85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86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87社区体育:指公民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i,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88体育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89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90体育能力:指由各种知识、素质、能力有机组成的综合能力,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主要包括对身体各种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迅速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动作重点难点的判断能力。91运动性心动徐缓:由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率变慢现象。

92个性: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93体育教材重点: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94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95中小学新课程具体目标:对课程总目标在五个方面和四个水平进行的细化和分解,以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应水平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五个方面的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了四级学习水平,水平一相当于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7-9年级。

96图形接力:是指在接力中,学生沿着预先画好的一定的图形行进的一种接力游戏。画图表示。

97亚健康:也称为第二健康状态,是一种自感不爽,检查无病的,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

98放松游戏:是常用于体育课结束部分的一类轻松缓和的游戏。

99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00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01幼儿启蒙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各种基本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及音乐游戏等。

102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03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104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105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106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107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1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2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3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4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5室外活动组织6师生之间交融关系。108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109课程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110教学分组: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1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精学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112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3分组轮换: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相互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4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115教材排列:

116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117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118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119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120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121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122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123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124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125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126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12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128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29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30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131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132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133拟喻命名:

134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135接触法:

136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137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138素质接力:是一类以计次数或者计时间来判定名次或胜负的特殊的接力。139天宗穴:

140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的处理。

141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142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143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144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145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146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147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148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149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150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151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152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和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的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153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154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155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56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57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158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159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60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61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162基础代谢:是机体在清醒状态下空腹安静时室温在18-25度之间的特能需要量即为基础代谢的热量。163目标定向:

164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地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地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的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即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165传染病:是指生物体的病原体进入人体,破坏了机体平衡,能在人群中传播和引起流行的疾病。166康复:是对伤病者和残疾者采用各种方法,在身体功能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获得全面恢复,使病残者重返社会生活。

167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

168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169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170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171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172路:指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

173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174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175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176脑震荡: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普遍的震荡所引起的一时性意识和功能障碍。

177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178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179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距离。180纵队:指学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

181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182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叠的两个以上的学生。183排头: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84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85传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称为传染。

186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187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188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189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190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191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

194极限运动:是指人类在于自然的整合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体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运动。

195运动性肌肉疲劳:机体在生理活动中机能不能持续在一特点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6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7体育的质的规律:是有目的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198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199体育目的:是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体育活动的归宿,它决定体育的方向,规定体育发展的进程以期获得最佳效果。200按摩介质:

201技术关键:在技术基础和各种环节中,总有一个环节对技术动作的效果起着关联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称此为技术关键。

202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地有系统的科学群。203体育过程:是一个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运动实践,运动恢复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

204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205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206体育人: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真正的体育人是能促进个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拥有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人。

207西方现代体育体系:是以德国杨式体操,瑞典林式体操和美国户外运动为三大基石构成西方现代体育体系。

208体育的基本手段:是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游戏。209电子竞技运动:是在2003年正式成为我国第99个体育竞赛的项目。

210野外游戏:是在郊游时做的一种助兴游戏,目的是娱乐,是为了在郊游时玩得更开心。

211平衡膳食:由多种食物构成,它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正常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数量的平衡,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利用。212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31横指处。主治:腹痛、膝痛等。213人工月经周期:214步长:步长是指跑时两脚着地点间的距离。215步频: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脚交换的次数。

216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217反握(单杠):两臂外旋、两手大拇指向外握杠。

218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19技术细节:在不破坏技术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技术结构。220淘汰赛: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渐淘汰成绩差的队或个人最后赛出优胜者的方法。221综合密度:指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222语言法: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223课的类型:指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和专业的特点等因素所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224关节脱位:是指相邻的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

225功能锻炼:指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功能的练习,以发展肌肉的负担量,增强组织结构适应性,恢复肌肉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226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单位教学。

227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28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包括负荷量和强度。负荷量是指有效地练习时间和练习重复次数、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学生练习时用力紧张程度,如练习密度、节奏和速度等。

229有氧耐力: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30运动表象:在过去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231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232合谷穴:

233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234速度:是人体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等。235更年期:指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此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消失,突出表现为停经,内分泌活动也出现变化,此期历时数月至数年。236耐力: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237灵敏: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238髌骨劳损:指髌骨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

239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机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240体育实践课的结构: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即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

241蛋白质的生物价:是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表示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真正被利用的程度。

24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43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244体育学习: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245弹腿:

246循环竞赛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247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又称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的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248针对性体育锻炼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

249学校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250体育实践课: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251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252内关穴:

253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54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55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结果,并做出成绩评定。

257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与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总称,具体来说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258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259变换练习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化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60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新体育教师进行的培训,一般由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参加校外新体育教师脱产培训,通过由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来承担培训任务,二是在校内由本校组织学习提高。

261课余体育竞赛: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262家庭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是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的,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各种各样的体育和健康保健活动。

263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64策应配合(篮球):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篮筐或侧对篮筐接球,通过多种传球方式和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

265拦网(排球):靠近球网的队员,将手伸向高于球网处阻挡对方的来球,并触及球,称为拦网。

266直接任意球(足球):当一方队员故意违反足球运动规则的有关条款时即被判罚直接任意球,由对方主罚队员在犯规地点直接射门,得分有效。

267侵人犯规(篮球):是在活球、球进入比赛状态或死球时涉及与对方队员接触的队员犯规。

268准备姿势(排球):运动员在起动、移动和击球前所采用的合理的身体姿势,称为准备姿势。

269越位(足球):指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对方半场内、比球更接近对方球门线。270足球头顶球技术: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前额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动作技术。271排球(持球):持球犯规的定义:身体任何部位击球时,将球接住或抛出。272篮球抢篮板球技术:比赛中双方队员在空间争抢投篮未中的球的技术抢篮板球技术。

273(足球)比赛阵型:是指比赛场上队员的位置排列攻守力量搭配和职责分工的形式。274篮球防守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防守队员两三人之间所采用的协同防守配合的方法。

275排球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竞赛规则和排球运动的规律、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和临场竞赛的变化,合理运用个人技术及集体配合所采取的有意识、有行动的行为。

276接球(足球):是指运动员运用身体的有效部位,将运行中的球有目的接控在所需位置上的动作方法。277传球(排球):利用全身协调力量并通过手指手腕的弹力,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称为传球。

278篮球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两三人之间有目的、有组织、协调行动的简单攻守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战术配合的基础。

279抢截球(足球):是足球运动技术的一种,是将对方控制或传出的球占为己有,或破坏对方对球的控制的技术。也是比赛中由守转攻的主要手段。

280扣球(排球):队员起跳在空中,用一手或手臂将本方场区上空高于球网上沿的球击入对方场区的一种击球方法叫扣球。

281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篮球):是指由攻转守时,全场有组织地迅速退回后场,在半场范围内,每个防守队员负责盯住一个进攻队员,控制其行动,并协助同伴完成全队防守任务的整体防守战术。

282持球突破(篮球):是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

283传切配合二过一(足球):指两名进攻队员通过两次连续传球配合,控制队员抢球传给切入队员的配合方法。

284边二三进攻(排球):是指2号队员作二传,将球传至4、3号队员或后排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

285足球中路进攻战术:通常指进攻最后阶段发生在前场中间区域的配合。286排球技术:是指在排球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运动员采用各种合理的击球动作和其他配合动作的总称。

287(篮球)投篮技术:是进攻队员将球投入对方球篮而采用的各种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288溺水:

289分道宽:指每条分道的宽度。即从内侧分道线的外缘到外侧分道线外缘之间的宽度。

290直观法: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95地斜角:田径的投掷项目,由于器械的出手点和落点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和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夹角,通常叫地斜角。296腾起初速度:跳跃项目运动员在蹬离地面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速度。297外力:人在运动过程中,除人自身用力以外,由外界作用于人运动的力。298语言法:是体育课堂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是否能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目的、内容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手段。299跑:听到跑步的预令时,两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贴于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关节),提到腰际,约与腰带同高,拳心向内,肘部稍向里合。听到走的动令后,上体微向前倾,两腿微弯,同时,左脚利用右脚掌的蹬力跃出约85厘米,前脚掌先着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保持正直,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大臂略直,肘部贴于腰际,小臂略平,稍向里合两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5厘米,向后摆臂时,拳贴于腰际。行进速度每分钟170-180步。300身体素质:由人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组成的能力。301计算线:是计算跑道周长和各条分道周长的线,也称实跑线。302抱拳礼:

303跳跃:田径运动中的跳跃项目,是运用人体自身的能力(或同时借助一定的器械-撑杆),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高的高度或跳越尽可能远的远度。304过栏:是跨栏技术的关键部分,它由起跨、腾空过栏和下栏着地等动作组成。305跑道宽:是指跑道内突沿和外突沿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306起跨攻栏:从起跨脚踏上起跨点到后蹬结束离地时止的准备过栏动作。307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基础,贯穿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专门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314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动作。

315口诀化讲解:指把动作和动作要领按顺序编成顺口溜的讲解。

316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

317最后得分: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加上创新难度的加分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318分组练习:是集中指导后,将全班、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复习巩固的形式。319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320十二型:

321对练:指在单恋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322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323演练水平分: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劲力、节奏、音乐的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分值中减去扣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324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例如,专习浑元桩以调心、调身、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以增强腿力等。325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326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27对练328抱拳礼:

329弓步:是武术基本步行的一种,做动作时两角前后开立,左腿在前呈左弓步,右脚在前呈右弓步。

330田猎: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练习。

331集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术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组成部分。

332马步:指在武术基本步行中,两脚平行站立,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中间的动作。

333武举制:是唐朝承隋朝继续发展与完善府。。

334实用攻防技术:即防身自卫招法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把充分发挥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作为防卫和进攻对方的武器,突出表现了武术的技击性和对抗性。335擒拿:

336体育游戏(广义):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337追逐游戏:由一方或一人追逐捕捉或用物体击打另一方或一人的形式进行的游戏,被称之为追逐游戏。

338教育性游戏: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各种能力的一种游戏形式。339依照规则:340集中注意力练习:

341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

342接力游戏:依照一定的规则,依次重复完成某些规定的动作,以时间上或距离、数量上战胜对手的一类游戏,被称之为接力游戏。343散打:

344娱乐性游戏: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游戏。34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

346角斗游戏:依照规则,通过徒手相搏或利用一定器械进行搏斗,以直接战胜对手的游戏。

347室内游戏:又称课室游戏,在雨雪天操场无法上课时,在课室内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上课方式。

348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349智力游戏: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350竞赛性游戏:又称竞技运动,是活动性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

351攻防争夺游戏: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进攻与防守互相争夺的方式进行的游戏。

352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

353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参照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组织教法、学法等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反映出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技巧和工作态度。课时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形式。

354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一步向前运行的。

35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可界定为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356重复法:是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357体育实践课:体育实践课的结构之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358持续训练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隙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359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指在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设计、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360实效性: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的最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361经济性: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使用人体的能量。

362运动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表现的本领。

363周期性运动:它是人体的运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多次循环或重复做某一相同的动作,每循环或重复一次为一个周期。

364技术质量:指的是所完成的动作接近技术的好坏的程度。

369后蹬角:后蹬腿的力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和地面之间构成的夹角370重心波动差:

371补偿作用:人体做空中动作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身体其他一些环节所做的一些相应的补偿动作,这种补充动作所起的作用称为补偿作用。

372腾起角: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373腾起初速度: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腾起离地瞬间的速度。374出手角度:投掷器械出手后飞行的方向线与同侧水平面的夹角。

375超越器械:在投掷运动最后用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远远地落在后面的身体姿势。

376工作距离: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之间的距离。377地斜角。

378冲击角:是指器械的纵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79最后用力:是指在投掷运动技术中,当助跑(包括滑步和旋转)结束后,按由下肢到上肢的正确用力顺序,通过投掷臂和手的动作,以最大的作用力和最快的速度将器械抛射出去这一动作过程。

380合理营养:是指对人体提供卫生要求的平衡膳食,使膳食的质和量都能适应人体的生理生活劳动以及一切活动的需要。

381一般身体训练: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对于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382专项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383训练程度: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的影响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程度。

384心理训练:是指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力的练习。385恢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比赛结束时消除身体疲劳的练习。386内外突沿:是指跑道的内外边的突起边沿。

387计算线:用来计算各条分道周长的线,也就是运动员实际跑的线。388直曲段分界线:389切入差:390起跑线前伸数:391赛次:392兔跳:

393极点现象:跑时,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道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以继续坚持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状态。394腾空步:跳远腾空时,保持蹬离地面瞬间的身体姿势。即腾空初期,身体保持跨步姿势。

395支撑时期:指从脚着地起至脚离地止。396腾空时期:指从脚离地起至另一脚着地止。

397后摆阶段:指自后蹬脚离开地面起至膝摆到髋臼垂直下方止。398前摆阶段:指自膝和髋臼成垂直起摆至脚着地止。399着地阶段:指自脚着地成本撑到身体重心与地面成垂直止。400401周期:是指从一个姿势开始又回到这个姿势的循环动作。

402退让:是指脚着地后为了减少阻力,所做的屈膝、屈踝等相对的放松缓冲。403纵轴:也叫中线,它把田径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绘图和修建场地时必须以这条线为基线。

404中心点:是指线的中点,即场地的中心。405轨迹角:指投掷物飞行的轨迹与地面形成的角度。406倾斜角:是指投掷物与地面成的角度。

407直段:指的是连结两个弯道的那部分直道,一个直段长等于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408直道:是指完整的直跑道,半圆式田径场有两个直道,供直道比赛项目使用。409跑道宽:是内突沿的外缘与外突沿的内缘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410分道宽:两条分道线之间一个跑道的宽度。411分道线:两条相邻跑道的分界线宽5厘米。

412背越式跳高: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杠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413俯卧式跳高:人体通过助跑、起跳后在杆上成俯卧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414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其中第一跳为单足跳、第二跳为跨步跳、第三跳用双脚落入沙坑内。

415撑杆跳高:是通过持竿助跑获得动能,然后借助撑杆将动能转换为撑杆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把人体送上高空腾起过杆、落地的一项运动。

416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就是身体锻炼要有适宜生理负荷的原则,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对增强体质要起良好的作用。417正弦丈量法:418余弦丈量法:419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来表达田径运动技术动作,与示范法结合,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以及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动作的方法、要领、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练习。

420示范法: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与讲解法结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了解动作的方法、要领,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421完整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以完整的形式进行练习。

422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田径技术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进行练习,最后再把各部分动作联系、完整起来。

423游戏法和比赛法: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424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或已经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错误动作产生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425间歇跑:是由跑的距离、速度、次数间歇时间,间歇方式等五个因素组成的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

426直接指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动作,在学生进行练习错误动作产生之前,向学生发出语言提示和信号,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427诱导法:是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采用诱导性练习,模仿性练习或专门性练习,使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提高相应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从而纠正错误动作。428太阳穴:

429田径运动锻炼:是指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目的的过程。

430推铅球:是单手持球置于锁骨窝处,站立在投掷圈的后部,经过滑步,用全身的力量和最快的出手速度,把铅球推出可能获得远度的投掷项目。431雾视法:432指量法:

433身体锻炼:是指用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434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35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436完整法: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437踢球:是足球运动基本技术的一种,指按一定的动作方法,用脚的某一部位将球踢向预定目标。

438垫球:是指用除手指弹击动作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的动作。

439交换防守配合:是为了破坏进攻队员的掩护配合,防守队员之间及时地呼应交换自己所防守对手的一种配合方法。

440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441小群体教学法: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442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教材化的内容包括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和媒体化等工作。

443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期)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444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策略: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的考核、考试等,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评价

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务的总称。

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体育课程规划名词解释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 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本《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3、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4、 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5、 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互相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应急能力等心理指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 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运动参与: 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学习领域: 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本《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水平目标: 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本《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是通过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

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学校体育总论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策略: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的考核、考试等,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评价

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务的总称。

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学校体育总论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综合作用于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层次。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

与控制工作。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教学能力是教师驾奴有关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研究是为完善体育教学理论好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以体育叫徐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揭示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并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探究工作。

体育教学中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正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的进行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与个体的社,同时,他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分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的体能。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等学习范畴。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方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育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1)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2)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集合。

(3)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4)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5)室外活动组织。(6)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的一种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成。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组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进行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人员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化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体,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启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敏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放映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纤细的轨迹、时间、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i额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者相反情绪体检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气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语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这对行为较难预测,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79.目标方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多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指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成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成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

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对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对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95.队伍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符。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符。98.伍:指二列或者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制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是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和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缓解及其动作顺序。

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要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改变,其二体育课的重要。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用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用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他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利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体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别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

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

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1)(2)(3)。

体育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技巧、投掷、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3、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4、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5、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小学三年级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

授课时数根据我校校历安排和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本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中国象棋比赛、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基本体操、快速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将制定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成长评价记录袋。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

2.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3.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1、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2、培养优生,能自觉练习,善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体育教学计划

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大周以教学课堂常规、队列队形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其余如: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第二大周进行广播操《希望风帆》1---8节,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9岁之间,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喜欢竞争性的项目,但考虑到某些女生的天性,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既能广泛地获取运动知识,又能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在情境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计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景氛围,用语言描述、提问、音乐、场地等各种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一般操作的程序是:创设情境--激发运动兴趣--体验情节--产生运动乐趣。

体育教学计划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一般为9-11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9-10岁开始突增,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四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不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四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周次 计划进度

一 引导课,体育常识,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二 1、队列队形; 2、游戏:穿过小树林;

三 1、基本体操;2、游戏:守卫红旗;

四 1、基本体操;2、游戏:报数比赛

五 1、基本体操;2、游戏:春种秋收;

六 游戏课:1、穿城门;2、夹球接力;

七 1、技巧:前滚翻起立接球;2、游戏:绑腿接力;

八 1、技巧:不同开始姿势的前滚翻:2、复习前滚翻

九 游戏课:1、端水平衡:2、障碍赛跑

十 1、技巧:复习前后滚动;2、游戏:绕木棒接力

十一 1、韵律活动;2、走:各种姿势的走

十二 1、队列:报数;2、复习各种姿势的走

十三 1、技巧:前滚翻;2、游戏:跳垫子游戏

十四 1、劳动模仿操;2、游戏:迎面接力

十五 1、队列:齐步走-立定;2、复习劳动模仿操

十六 1、队列:走圆形;2、十字接力

十七 1、队列;行进间走;2、复习韵律操;

十八 考核

体育教学计划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强调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可能性来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可通过培养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改革意识、促进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控制感、改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减缓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等措施来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改革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1]。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点转变角色,落脚点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强调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可能性来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体育教师通过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来达成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但现有研究更多的关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2],较少涉及理论的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证实,相关理论的涉入有利于实践的整合。因此,需要结合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提升[3]。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主要通过对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信念的改变来促进个体意图和行为的改变[4]。因此,本文拟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假定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计划行为理论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启示。

计划行为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tma),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该理论由于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ajzen在1985年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并于1991年完善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5,6],具体见图1。

1.1关键概念的界定

行为意图是指个人想要从事某项行为的倾向程度,即个人所欲从事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几率。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图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进行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主要强调重要他人及社会对该行为的认识对个体造成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准备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可控程度,它取决于三个因素:能力、资源和机会。行为态度个体对某个特定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该行为的好恶。

1.2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受行为意向和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当实际控制资源充分时,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可以作为实际控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3)个体的行为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越大,知觉控制越强,个体的行为意向就越强;(4)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叫突显信念,他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知觉控制的认知和情绪基础;(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可从概念上区分开,但有时他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他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教师教学行为属于非个体意志完全控制行为,也即要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不仅需要考虑到教师的行为意向,还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相关教学实践的机会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同时这些条件或者制约因素之间能够产生联动效应,以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是下面各部分为了叙述的针对性和清晰性,主要是从某一个因素的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2.1体育教师的意图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教学行为转变的启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图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如果体育教师愿意改变教学行为(即有了改变的动机),其会更愿意去尝试、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促进行为的发生。前提是体育教师能够决定教学行为是否转变,并能够执行转变行为。林崇德等人指出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于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7]。因而,一个对教学改革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参与动机的教师是不会会努力的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并在执行改革任务的过程中积极的完善自我,更好的促进改革行为的发生。教师对于教学实践行为的理解是价值选择的基本方式,而且会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如果社会宏观条件有利于教学改革,学校能够提供改革的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改革行为中来[8]。因而,我们可以断定在其它主客观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越积极,教师的体育教学改革行为越积极。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控制感也是影响教学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子,也即如果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控制教学改革行为(如可以自己设定教学的进程并努力修订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会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控制感与行为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境,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对教学产生作用时,才会付出努力,才会在面对问题的情境中,积极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回避问题[9]。感知行为控制对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研究证实,如果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行为[10],同时会对该行为有更多的准备和计划,在执行该行为的过程中花费更多的努力,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11-13]。还会依据改革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和改革目标的达成。而感觉自己无法有效控制教学行为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以及不良教学行为的出现[10]。要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让其感觉到自身是能够有效的控制教学的过程能够促进教学行为改变的发生。对教学改革行为的可控性感知还受到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的技能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运动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且是体育课程的载体和途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为了技能的学习,试想如果没有技能作为载体,学生为何选择体育活动[14],而且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是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重要途径[15]。因此,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最大差异体现在体育教学不仅需要运用概念,命题等语言进行逻辑说明,同时也需要运动技能来作为课堂的支撑。体育教学的改革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则对教师自身的技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具备相应的运动技能之后才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改革过程中以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客观条件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程需要在室外进行,对场地和场地设施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场地和器材设施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职中、大学等都存在着场地设施不够的现状[16,17]。对于某些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而言,如果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的场地和措施,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进而延缓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因此,为了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改革行为的实施,有必要从学校层面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其参与改革意愿的转变,进而促进其教学改革行为。

2.2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教学行为转变的启示

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建构,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境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2]。如果教师能够对学校、教育和新课程的改革有认同感,那么他们就愿意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吃苦,并愿意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同时对教学有积极态度的个体会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进而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行为。王慧琳(20xx)也指出,如果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持有积极的态度,会更多的利用体质测试的结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18]。体育教师的主观规范也即体育教师在执行改革行为过程中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体育教学改革中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整合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合作与配合,如果团体或重要他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愿望不积极,教学行为的改变会受到较多的阻力,进而限制到改革行为的产生。另一个方面是我国教师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估教师成绩的重要指标[19],一旦改革的结果无法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就会收到众多的批评和指责,而改革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于改革可能获得的效益无法给出准确的判定,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对失败的后果所造成社会影响的考虑也会制约改革行为的选择。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实践的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价值。而计划行为理论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培养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动机和意图,改善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控制感和信心是有效促进体育教师执行教学改革行为的关键。改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改革所持有的态度,并从学校和社会层面减缓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身心所造成的压力是有效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执行的重要方面。

作者:陈国俅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体育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这是一个紧张的学期,因为九年级面临中考,体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目前中考体检已经确定参加哪些项目,包括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跳绳,男生1000m,女生800m。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对测试的项目进行全面的体能训练。为了使九年级学生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特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这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一是体育课,

二是课外体育训练。

1月和3月增加运动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使学生出现短期疲劳,要求篮球运动中动作得当,态度端正。

2.调整平时的训练计划,把上学期两天的实习改为三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有效性和成绩。

3.举办班级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4.快乐训练,防止学员倦怠,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边学边练,取长补短。

5.体育老师和学生一起训练,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本学期的教育主题是围绕中考进行速度、耐力、力量等相关练习。其次,学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参与一些球类、武术等科目。经过紧张的训练,他们可以放松身心,提高学生的协调发展,从而为进入高中或走向社会进行体育锻炼铺平道路。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教材和教学课程标准,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

2.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每节课的开始、准备、基础、结束都能让学生感到精力充沛,积极参与,身心愉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3.搞好课外体育锻炼,让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中学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结合新课标课程标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出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计划,达到锻炼体质,强健体魄,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由于七年级是初步进入初中阶段,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将学生树立好新的形象,学习简单的体育技能为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欢迎新生,初中学生行为规范队列队形练习广播操《舞动青春》、兔子舞跑、跳的基础练习足球。

1、七年级学生有18名,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因此本班级体育课的开展会相对顺利。

2、本学期无论是从场地还是体育设施都比较完善,上课内容比较丰富,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方便,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

3、本学期由于是与学生的第一学期的接触,所以在本学期多注重与学生培养感情,同时加强学生的自律性。

1、认真学习新课程,深入理解新课改精神。

2、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生情况,备好每一节课。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单元计划是课程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水平计划的分解和细化,是课时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说,编写单元教学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编写好一份高质量的单元教学计划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是依据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文件。因此说,体育教师在编写单元教学计划首先要把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中心。

课程标准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科本身的体系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了诸多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学科的特殊作用,以及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体现了时代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拓宽了体育教师创新思维的思路;导向了学生全面兼具特长的发展。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吃透标准的指导思想、熟练掌握各水平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编写单元教学计划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具体要求,这样的单元教学计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并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脱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计划只能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单元教学计划的实用性可想而知。

每一个水平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实现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完成各水平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制定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时我们应该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同一教学项目不同水平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水平应该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不同的水平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不同,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各水平的具体要求,教师在编写单元教学计划时,就可能会出现同一教学能容的反复重复,或者漏掉在该水平应该学习的内容。

2.处理好学习技能与应用技能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以学习体育技能为载体,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通过对技能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但是,掌握体育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一项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单元计划制定的教学措施中应体现技能运用环节,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措施的选择。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以体现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关注个别差异。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很多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措施的选择,往往考虑的是一个班级整体,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会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那些体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不能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程理念,也会造就所谓的体育差生,在编写单元教学计划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措施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

2.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作为同一个教学项目,在不同的节次中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教学手段千篇一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就缺乏了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单元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重难点,在不同节次中选取有效的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提高课堂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教学分组、练习的密度、教学措施的选择等。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使我们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给可是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合理的指导性参考,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当然,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是还应该考虑很多因素,笔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以上问题仅供大家参考,不对指出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优秀开完会如何写心得体会(汇总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和工
  • 10-30 优质年度银行柜员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0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数据分析和事实依据,让总结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我自从xx年到xx工商
  • 10-30 2023年拜访邻居的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读完这
  • 10-30 最热化验员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必要步骤之一,通过梳理工作过程和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哪怕是看看他人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也能帮助我们更
  • 10-30 专业自我检讨书格式(模板16篇)
    检讨书是改正错误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及时书写并反思。在下面提供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改进计划的描述。尊敬的老师:十一
  • 10-30 实用禁毒排查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个经历、活动或学习过程所得到的收获和感悟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毒品,是每个人都不敢靠近的一
  • 10-30 2023年如何讲好微型课心得体会(案例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些在工作中积累的心得体会,看看他们对于某项工作的总结和经验分享。品质课程是教育教
  • 10-30 最优电梯实训心得体会与收获(通用18篇)
    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或许与我们的经历和观念不同,但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问题和局限。
  • 10-30 实用机修工心得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提炼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10-30 专业换届心得体会(案例21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优点和劣势。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旗换届是指团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