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设>最热社区推进法治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8篇)

最热社区推进法治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8篇)

时间:2023-10-31 11:37:59 作者:梦幻泡 最热社区推进法治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汲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不久前,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5年)》,强调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化解矛盾纠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近年来,从各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情况来看,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多地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基层信访接待大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场所设立矛盾纠纷化解处理中心,配备专职调解员,接待来访群众,实现信访引导分流、调解对接移交、法律援助后续补充的有效衔接,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

“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首先应当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各地应当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有效整合基层力量资源,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起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包括调解、仲裁、公证等在内的各种形态的纠纷解决机制,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安排;对于各类调解组织,要建立配套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矛盾纠纷多发领域,要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

以“枫桥经验”助力法治社会建设,还要在精细化、专业化上下功夫。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治理必然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需要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比如,在医疗纠纷、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领域建设专业性调解组织,引导那些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员进入调解员队伍。在家事领域,建立专业的家事调查员制度,协助法官就未成年人心理状况等问题进行专业评估。在制度领域,则需要深入推进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动各类调解与司法确认制度更好地对接,积极贯彻落实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建立健全调解员的选任、培训、考核等制度。

当前,社会治理正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智慧治理”,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与治理成本。例如,一些互联网平台运用大众评审方式,解决了大量的网络买卖合同纠纷、网络保险理赔纠纷。这种低成本机制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同时,又不影响当事人诉诸司法的权利。各地在线调解平台的搭建,甚至能让部分纠纷的解决不用迈出家门。相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近年我国法治工作在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让法治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路要走。

一要从建立健全法制入手。有法可依要求法律法规要完善,做到解决问题能有法可循。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韩非子曾说“国有常法,虽危不乱”,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意识到了良法对治国的重要性。那么何为良法?韩非子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意思就是说良好的法律只有随时代变化,社会才有可能变得稳定。而就目前我国法制体系来说,虽较为完备,但确也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就拿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有关城管暴力执法、校园欺凌、“医闹”等事件来说,就突显了法制不够健全、法律惩罚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都有待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法律来解决。

二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地位并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这就要求任何单位、团体、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尤其是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要依法执政,要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对法律要有尊崇之心,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

三要严格执法。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就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严格执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准确适用法律条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秉公执法,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只有这样,才能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

四还须公正司法。人们常说,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庭是一切纠纷的终极裁判所,这是法治社会有别于其他权治社会的根本特征。西方法谚有云:“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为害尤烈,因为犯罪污染的不过是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污染的却是水源。”司法的不公正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英国的拜伦曾说过,“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如果审判机关在审判每起司法案件时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他是何种身份,只要胆敢无视法律、作奸犯科,就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绝不法外施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实现依法治国还须从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领导干部服务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强化警示教育、简化司法程序等方面着手。

法治新疆建设心得体会感悟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新疆地区大力推动法治建设,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等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在亲身参与新疆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有一些个人体会和感悟,下面就我在新疆法治建设中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过去,由于新疆地区存在一些民族矛盾,社会稳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法制建设的推进,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法治建设将各个群体的权益固定在法律之中,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依法行事、享受法律保护。这为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人们更加安定和谐地生活。

其次,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法律是公民的底线,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在新疆地区,政府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各个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够形成法治建设的合力。

再次,法治需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规范,还需要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在新疆地区,当地政府一直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执法效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司法机关履行了公正司法的职责,加强对各类案件的审判和裁决,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执法和司法的有力支持,只有执法和司法的严肃性才能给予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和依靠。

最后,法治建设需要兼顾和谐发展。在法治建设中,重要的是要做到统筹兼顾,兼顾各方利益,兼顾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法治建设也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法治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在兼顾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

总而言之,法治新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我个人的参与,我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才能够实现法治在新疆地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我将继续关注和参与新疆法治建设,为法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权力制约”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权力必须有理性和刚性的手段——法律——加以制约。当前,权力理论可分为两大主要流派。一个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韦伯主义”,其认为“权力是某种社会关系中一个行动者所拥有的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然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另一个是帕森斯主义,其认为,权力是一种系统资源,“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加尔布雷斯则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

近代的法治是从古代法治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治和法治之争。柏拉图早期是典型的人治论者,其在《理想国》中主张贤人治国或“知识专政”,他认为“哲学王统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理想国家是靠贤人的智慧和知识而不是靠法律来掌管的。理由是“尚法不如尚智,尚律不如尚学”。不过晚年的柏拉图却认识到法治的合理性,将法律当作人们追随的“上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氏的这句名言在人治法治之争中显得尤为耀眼。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先师的“哲学王统治”,而主张“法治”。他认为:“凡是不凭感情治事的统治者总是比感情用事的人们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平衡”,继而,亚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指出了今日我们早已熟知的关于“法治”的经典定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到了近代,法治的光芒穿透了人治的黑暗。英国成为法治实践的策源地,英国哲学家哈林顿对人治与法治也有精彩论述,他认为“有完备的法,则有善良的人”,而不是“有善良的人,则有完备的法”。现代法治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诚如洛克所论证的:法治的真实含义就是对一切政体下的权力都有所限制。

由此可见,法治从精神到形式都对政府权力的行使提出了要求。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既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问题,它回答的是法律是否具有最高权威问题。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而是什么所谓的“人格魅力”、“权力道德”,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是法治社会,即便不是“赤裸裸的人治社会”也只能是“法治面纱下的人治幽灵”。在凡有权力高于法的地方,法都是随执掌权力人的意志而被随意塑造的。这种社会里的法是呈“人格化”的,没有理性而且多变,人们既无法信赖法律也无法依靠法律,这样只能专而投向“人身依附”或“权力依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不好的现象横行于世。当法律的权威远不及一人之言时,其结果便是人人自危、无法无天、国将不国。

在权力制约理论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亚里士多德的分权论可以看作是一种萌芽形态的国家权力制约论。继亚氏之后古希腊政治家波利比阿认为在罗马的制度中存在着一种各个权力互相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的关系,并认为这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他断言,如果国家由各种权力互相帮助,互相牵制,那么无论在什么危急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坚固的团体,除了这种政制之外,再也不能找出更好的政制。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约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立法权、执行权和联盟权分立的主张。他认为,政府权力如果成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就会成为专制的,而必然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并且明确地提出“用强力对付强力”的原则。孟德斯鸠在国家权力制约与分权理论方面比洛克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自由只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国家,但是有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却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保障自由的条件就是防止权力的滥用。他主张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够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体制,以确保人们的自由。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国家权力制约的论述和历史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2.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显然,国家权力制约与依法治国是密不可分的。权力制约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内涵。法治意味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力制衡原则被遵守。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必然存在权力制约;凡是法治成熟的国家,人民的权利定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权力的制约,就不会实现法治国家的状态。

法治新疆建设心得体会感悟

作为中国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法治新疆建设成为新疆地区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学习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法治建设对于新疆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诸多感悟和体会。

二、巩固国家统一。

法治新疆建设有力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新疆地区宗教多样,民族复杂,长期以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一直是困扰新疆发展的痛点。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打击恐怖主义分子和极端势力,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法治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法律权威,保护了各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促进经济发展。

法治新疆建设也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法治建设强调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规则,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同时,法治还为商务、投资等提供了更加清晰和稳定的法律保障,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腾飞。诚信经营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企业之间的交往更加合规合法,共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新疆建设进一步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法治建设,新疆地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诉讼、仲裁机制,为广大群众解决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法律不仅可以准确判断事实和权益,还可以公正审判案件,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公正司法。同时,法治还规范了公民行为,明确了权利和义务,引导人们的行为更加合规合法。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基石就是法治体系的健全,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才能达到长久稳定的目标。

五、维护人权和民族团结。

法治新疆建设为全面维护人权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地区依法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分裂、煽动等危害民族团结的行为,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通过严格实施法治,新疆地区改善了基础设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保障了各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法治的方法和手段为维护人权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六、总结。

总之,法治新疆建设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实践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法治建设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作为全体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依法行事,增强法律意识,共同推动法治新疆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治新疆建设心得体会感悟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地区的法治建设,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法治支持和投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政策引导,新疆地区正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迈进。作为新疆地区的一份子,我对这一进展深感欣慰,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法治构建了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社会秩序。在法治的指引下,人们的权益得到了保障,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过去,新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地理位置,存在一些传统习俗和社会问题,譬如一些群众可能会因为生活中的纠纷采取暴力来解决问题。而如今,通过宣传教育和法治意识的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学会通过合法的渠道来解决问题。这不仅减少了社会矛盾和纠纷,还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其次,法治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在法治的支持下,新疆地区的居民享有了更多的权益和自由。法治确保了人民的人身安全和产权安全,使得人民可以无忧地生活和工作。与此同时,法治还规范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新疆地区的政府在各个领域设立了多个投诉举报渠道,倾听民声,解决民忧。这种情况下,民众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得到妥善的解决,保障了他们的权益。

再次,法治增强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水平。法治建设迫使人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水平。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法律面前的权益和义务,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合法权益。一些地区还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得法治在新疆地区更好地得以落地生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深入人心,为新疆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法治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在法治的引领下,新疆地区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能。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治理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上,也表现在监督的公正和公信力上。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法治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法治也强化了社会信任和社会安全感,使得广大居民可以更加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总而言之,法治新疆建设的进展让我深感欣慰,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法治的建设为新疆地区构建了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提升了人们的法律素质和意识,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希望新疆的法治建设能够持续推进,为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履行推进法治建设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履行推进法治建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并深入思考和体会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段: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培养。

法治建设需要良好的法治观念作为基础。我的法治观念形成主要得益于法治教育的培养。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我接受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教育,认识到法律是社会的规范,是人民的保障,更是我自己的底线。这些教育不仅让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还培养了我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名学生,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法治活动,如参加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律,了解了司法程序和法律运作的流程,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比如在模拟法庭中,我扮演过法官角色,体验了依法行事、公正判断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裁判员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第四段:法治建设中的难点与挑战。

推进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首先是法治观念的培养需要时间和深入。目前,部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知水平还不高,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其次,法治的实施需要配套措施和制度的健全。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个良好的法治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改进。最后,执法环节的规范和公正性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难点之一。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加强对执法过程的监督和保证,确保法律在各个环节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

第五段:总结与建议。

推进法治建设是长期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有自觉遵守法律、守护法治的意识;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的习惯。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法治建设的投入,提高法治水平,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和服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的共识和合力,推进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参与法治教育和实践,我明白了法治建设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也加深了我对法治观念的认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的义务,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履行推进法治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要享受法治所带来的利益,更要为推进法治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和积累经验,在此向大家分享我个人关于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法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个个体时刻保持高度的法律觉悟和遵纪守法的态度。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要守法从我做起,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并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只有自己履行好法律义务,才能更好地向他人传达推进法治建设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

其次,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就要发挥好自己的力量和影响。法治建设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有机会影响身边的人,推动他们行动起来。比如在工作岗位上,我常常通过工会、党组织等形式,组织同事参加各种法律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通过与居民们的交流和互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

再次,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就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处理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要学会审时度势、居中调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法治思维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家庭中,我坚持用法治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法律制度的作用和法律规定的约束力。在单位工作中,我遵纪守法,坚持诚信原则,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身边的同事树立榜样。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与邻居们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凝聚和谐氛围,推动社会良性循环。

此外,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还需要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全民法治素养,这需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治水平。我积极参加法律培训班,阅读相关法律书籍和判例,不断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将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更准确地把握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我还鼓励身边的人也提高法治意识,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大家的法律素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的使命。

综上所述,履行推进法治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发挥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努力下,法治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当今时代是法治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顺应时代要求,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头做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好法治思维的“加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在学法上做“加法”,更加全面深入,做到先学一步、高出一筹。一方面是理论学习。在法律广度上,广大党员干部应广泛了解和学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利用好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平台等相关学法公共平台,关注年度重点学法的课程,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和党纪知识,打牢法律框架楼的“地基”;在知识深度上,可选择准备司法考试,阅读所在领域内最有代表性的法学教材,砌好法律框架楼的“外墙”;另一方面是工作实践。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可积极了解本单位关于民事、行政等多类型的案件审理的过程,认真倾听群众问题和需求,运用法律语言进行讲解,以法服众,学好用好这部法律的“百科全书”,真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在尊法上做“加法”,更加坚定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西谚有云:“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尊法追求的是把法律铭刻在内心的境界,是法治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值得我们大力倡导,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学法之外更要尊法,在学习掌握法律法规的重点要点后,更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信仰,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守法上做“加法”,更加严格遵守,做到慎之又慎,严之又严。正所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上应做到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让党纪国法成为“橡皮泥”“稻草人”。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不仅都是履行职责的依据和标尺,也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客观要求。党政机关作为常见的民事主体,党员干部不仅参与主体所属领域的活动,也必须服从对应的规则,遵从相关民事法律规定。同时,党员干部在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群众信访纠纷等问题时,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才能更好地以法解决群众问题,使群众信服。

在用法上做“加法”,更加积极主动,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会上提到: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是法治建设的大敌。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可通过奖励、晋升等激励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重视提拔任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依法办事落到实处,自觉养成积极主动用法、依法、找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党员干部须以解决地方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身传教,教育引导农村广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把民情、民意、民智、民利写进法治篇章。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做好法治思维的“加法”,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推进社区法治化建设,才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1.社区的含义。

“社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将社区定义为: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我国对社区比较权威的表述是2000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指为实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有序发展,各个治理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为指导,利用多种参与渠道共同治理社区,推动社区治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社区治理法治化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区居民改善民生水平的根本保障。

我国关于社区治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主要有《宪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但总体而言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较为分散。具体实践中,居民区选举、计划生育等常规性事务法律依据较为清晰;但对于近年来需求较大的公共事务,如社区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教育、文化建设、建设经费保障等,法律依据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且不健全、不完善,社区工作很难依法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我国的社区建设由政府推动的特征明显,加之传统的管理体制影响,目前社区承接了大量政府的行政事务。调查发现,社区承担了包括民政、街政、工会、劳动保障、治安、经济、计生、档案、共青团、妇联、司法、图书、卫生、综治、健康教育等几十个事项,行政化仍然严重,自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3.多元治理模式滞后。

社区治理法治化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仅依靠政府或居民自治组织是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目前,涵盖政府、居委会及社会组织、居民、驻区单位、企业、志愿者多元治理体系还未有效建立,基于多元治理基础上的法制保障便无从谈起。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报告还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结合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根据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社区治理法治化会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社区的法律,应尽快制定针对社区的法律法规,对社区自治机构、职责界定、组织体系等做统一、明确规定。其次,《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满足不了社区自治的需求,应尽快对该法进行修订。再次,完善包含社区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教育、文化建设、建设经费保障等在内的社区治理配套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依法治理社区的体制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政府负责主要体现在体制性建设方面。如探索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权力边界,捋顺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民主选举制度,民主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行使自治权,真正保障公民自治权的实现;贯彻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规定;加强社区法治队伍建设,为社区依法治理开展提供人才保障等。

3.构建多元化治理体系。

社区治理主体包含党委、政府、社会与公众,任何一个主体的缺失都会导致社区治理的失衡,因此应建立、完善多元化主体治理体系,完善社区自治体系。培育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区治理,拓宽民主渠道,增加居民依法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路社区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近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总的感觉是政府重视、职能部门思路开阔、工作务实、特色明显,主要反映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

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路社区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xx路社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地区,东起太平南路,西止洪武路,南接户部街,北抵游府西街,占地面积0.193平方公里,总户数3744户,总人口10799人。xx路社区是12月26日由社区居民户代表实行民主差额选举产生的,同时成立了社区党总支部。近年来,通过加强社区民主自治,成立了社工站。建立了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网络,军人家庭服务网络及两支900多人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民58项以上的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并从社区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服务群众,稳定社会,组织下岗职工自办社区小饭桌,老少特色娱乐服务等,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综合服务,创建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安全文明的社区生活。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检查,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交通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级禁毒先进集体、市文明示范社区、市信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社区成立后,始终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之一,详细制定了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社委会、社区警务人员、驻区单位、群众等组成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小组,围绕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把为社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使社区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社区党建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社区基层的任务,所以我们党总支在原有“金点子”信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居民接待日活动,直接将信访工作做到居民的家门口,定时、定点、定人,将原有被动式的信箱,转为直接面向群众征集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有关重点、难点问题转交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给全体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发了一封征求意见书、建议书,召开了党风监督员、社区党建联络员联席会议,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了由117名社区党员,158名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社区做贡献的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加强了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居民群众的联系,知道了群众的需求,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倾听了群众的`呼声。社区党组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做到“群众有困难我们帮”“群众有意见我们改”从而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合力,使党的工作贴近群众,融入到群众中去,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使社区群众真正感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把居民现实中的聚居区建设成为邻里大家庭的理念,通过社区党建给我们xx路社区居民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是确保新形势下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xx路社区共有刑释解教人员100余人,为此社区和他们签订了帮教协议书,并与社区管段民警,社区志愿者,被帮教人家属组成了三载一体帮教小组,在思想上教育疏导,生活上关心帮助,根据他们实际情况为其中15名生活困难的被帮教人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其他人员依据他们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例如,刑释解教人员姚公强元月回归,社区及时与驻区单位联系,帮其找工作,经多方联系,使其很快就去金陵刻经处做了门卫,工作期间表现良好。今年上半年因家里有人生病,需要照顾,就辞去工作,现家里的病人已经康复,他又来到社区,望社区再帮他找工作,社区经多方努力,现已安置他上岗,本人非常感谢,并送社区一面“为民谋利、分忧解难”的锦旗。目前他们很多人生活安定,思想稳定。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两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丰富的学习内容却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既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让我明确了肩负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对依法法国、治省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而大力建设法治交通,是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工作,我谈几点学习贯彻体会:

一、强化法治思维,养成依法办事良好习惯。

“最好的法律不仅仅是印在纸面上的条款,也不仅仅是写进判决书里的文字,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中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在于让法治成为党员干部的共同信仰。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要带头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一是要把“按法规程序办事”、“合不合法”当成自己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二是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主动运用正当程序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就是要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依法行政,依法履职,通过规范行政行为,落实岗位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建设,使行业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加强,行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全员培训教育、执法责任量化到个人、执法岗位交流、交叉执法、编制执法手册等措施,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二是要着力减少制度执行自由裁量空间,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对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范围、裁决幅度、处罚标准、处罚程序作出准确、科学、详尽的规定,保障裁决合法、合理、公正。要建立重大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报备制度和重大责任行政复议诉讼案件通报制度,加大对典型行政复议诉讼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交流,出台应对和防范措施,保障程序和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要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引发行业重大矛盾的决策,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评估确定决策事项的风险等级后再进行区别决策。严格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通过民意反映、抽样检查、事后评估等手段,跟踪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对违法决策以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提升服务水平,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有机结合。

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武器,是为民众谋福利的工具。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出发,法治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要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提供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作为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交通运输行业,我们要提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服务能力。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要进一步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审批环节、减审批时限、减审批费用,着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优化和完善各环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真正做到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二是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涉及交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对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交线路开辟调整、运力投放、运输票价制定调整等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是拓宽外部执法监督渠道。增加来自营运车辆驾驶员、经营业户和普通市民的执法监督员,将事后外部监督与事前内部监督相结合,将查案纠错监督与超前防范监督相结合,将个案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推动形成全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的长效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感悟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社区文化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社区文化建设旨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观念。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参与与共建。没有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无法真正取得成效。在我所在的社区,居民们自发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社区读书会、文化艺术展览等,旨在提升居民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得以交流心得体会,增长知识,培养情感。因此,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需要每个居民都积极参与和共建。

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社区的灵魂与记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组织民俗文化展览等形式,将民俗文化带入大众视野。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

另外,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重视青年人群的参与和引导。青年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社区未来的发展和传承。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年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发挥作用。在我们社区,我们鼓励青年人组织文艺演出、社区志愿工作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自己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相信青年人会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此外,社区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社区和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需要依靠更广泛的资源和力量。在我们的社区,我们与其他社区和相关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常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和做法。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实现更好的效果。

最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改革,不断创新和发展。一个好的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形势保持一致。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的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总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观念。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的参与与共建,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重视青年人群的参与和引导,加强与其他社区和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社区文化建设会取得更好的成果,为社区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调查结果公布,事故原因之一就是“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对此,调查报告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培养法治思维势在必行。

培育法治理念,破除思想根基不牢。培育法治理念是形成法治思维的基础,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培育法治理念就是培育领导干部崇尚法律、尊崇法律的理念,学会运用法律理论来分析利益关系,依靠法律逻辑来解决矛盾纠纷。培育法治理念,就是要引导领导干部掌握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理念,做到权由法定,权责一致;培育法治理念,就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依法用权的监督,划出权利的分水岭,指明责任的边界线,增强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保证法律实施。

提升法治素养,破除思维方式滞后。提升法治素养是养成法治思维的途径,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行的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应当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提升法治素养就是要提升领导干部掌握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提升法治素养,就是要运用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系统性培训,既要学习法律的具体条文,又要学习法治的精神和原则,学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法治素养,就是提升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开展工作,以法律法规为遵循指导工作,以法律法规为尺度评价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决策做事,不另搞一套、不另辟蹊径、不另立标准。

规范法治实践,破除依法行政不严。法治实践与法治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运用法治思维,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开展实践活动的行为方式。规范法治实践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按制度、程序和规则办事,无论是执政、行政、立法、执法、司法,都必须做到守制度、守规则、讲程序,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情扰法。规范法治实践就是要强化监督管理,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以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有错必究,对于违背法治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惩戒,坚持有责必问。

法治思维,是增强领导干部政治领导本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汲取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的深刻教训,提升法治素养,培养法治思维,才能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才不会“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建设法治社会心得体会感悟

有网络视频显示,2月5日,云南镇雄一刚上任派出所长在疫情卡点,对涉嫌违法超载的摩托车驾驶员连续狂扇3记耳光,并大声质问:“哪个喊你骑的?你还带那么多人,你带几个人?熄火!”其霸道作风令人咋舌。令人欣慰是,镇雄县委回应社会关切迅速,免去其派出所长职务,由县纪委监委对其立案调查。

近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春节假期,奔赴疫情第一线,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硬核”力量。他们走村串户开展宣传教育、设卡定点排查流动人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网络上,晒出了各个地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实招”和“硬招”,如“高音喇叭喊话”“硬核标语”“铲车封路”“铁锤砸麻将桌”等等,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其紧张气氛不言而喻。一些“霸气村长”“霸气警察”成为“网红”,受到不少网民热捧。

疫情当前,我们不妨多些理性思考。庚子鼠年,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冲淡了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人们谈“疫”色变,“宅”于家中寸步难行,绝大多数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自觉遵守法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坚信中国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少数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一些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盛怒之下,出现了言辞过激、粗暴执法的行为,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接受。

大疫必大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不仅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更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出了挑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和执法工作者要树立法治思维,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在“疫”线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

硬核不是暴力,霸气不是霸道。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执法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科学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提高疫情防控法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一,确立法治政府理念,推进政府治理理念根本转变。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推动政府治理理念从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依法保障公民权利。

第二,坚持职权法定,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决策和执法程序制度,明确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方式、程序、责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三,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着力推进重大决策法治化。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依法追究重大违法决策、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省管县”体制改革,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进一步深化经济发达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明确界定区县(园区)部门与镇街执法职能;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第五,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着力提高法律权威;加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公民合法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质量、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稳定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监督和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的责任,健全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机制。

第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着力建设阳光政府。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制定政务公开清单;推进从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各个环节信息尽量公开;健全政务公开责任制度。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精选经济开发区发展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这些心得体会都是作者自己对一段经历的真实感悟和思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 10-31 专业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捡烟头报告(汇总16篇)
    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不仅是对自身成长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馈和感谢。3、这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呈现了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实践经历和心得体会。
  • 10-31 最热小学生线上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习或工作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高。这些总结心得的范文各具特色,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深入透彻,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这样一个全国
  • 10-31 实用小学班主任自我鉴定(汇总12篇)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促使我们有更多的创作思路。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
  • 10-31 2023年医学留职申请书范文(20篇)
    申请书是我们与招聘单位或学校建立联系、展示自己的第一步。为了方便大家写好申请书,以下是一些优秀申请书的案例,供你参考和学习。领导:本人系岗位的员工,于20xx年
  • 10-31 热门护理学发展史的心得感悟(汇总19篇)
    护理是一项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护理总结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提升写作能力有所帮助。心理护理学是一
  • 10-31 2023年病假个人总结范文(13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益。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写出更好的总结作品。炎炎夏日随之而来,
  • 10-31 最优施工用电协议书大全(17篇)
    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的及时供应和检验,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施工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甲方(供电方):乙方(用电方):因
  • 10-31 2023年军人荣誉的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8篇)
    总结范文需要着重强调事实和数据,以充分展示过去的成果和进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范文包括各个领域的总结,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
  • 10-31 专业工程造价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心得体会是对学习或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在这段时间里,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收获了许多快乐和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