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读杜甫诗选有感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汇总10篇)

2023年读杜甫诗选有感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9 01:09:10 作者:文轩 2023年读杜甫诗选有感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汇总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一

不记得是第几次读《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了。从前印象很不好。为的郭沫若挖空心思地贬低和糟践杜甫,看了叫人生气。我又向来鄙薄郭沫若的为人。因此,总是带着抵触的心理来读。这一回算是耐着性子,又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对于《关于杜甫》部分,还是极反感。

窃以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完全不必写。除了标榜阶级立场之外,看不出郭沫若在杜诗研究方面下过任何功夫。郭沫若写杜甫,通篇都是一种“找茬”的调调;读之令人生厌。我们若想从郭沫若对杜甫的具体论断里有所受益,注定是缘木求鱼。但若换一个思路,将郭沫若对杜甫的论述,当作特定时代文学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解读,则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于学术史的了解大有裨益。研究20世纪学术史者,不可不读该书,尤不可不细读该书《关于杜甫》部分。郭沫若挖空心思诋毁杜甫,亦时时见出其天性之黠慧,若能抛价值判断于一旁,读者自可从中找乐。

但说句良心话,该书的《关于李白》部分,确实写得好。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并无几人能出其右。我每次读,都要为之拍案叫绝。

郭沫若的文史功底和才气真是罕见。郭沫若尤其擅长直觉式判断,往往不待繁琐考证,一眼即能看出问题。郭沫若论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可能是伪作,说帖中“癸丑”二字写得过扁,分明是后来添上去的。我最佩服他这种直觉式断论的本事。非兼得天才与学力之长,不能作此直觉式判断。郭沫若论李白,亦颇多此种判断。譬如他说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奔流咸秦”的“咸秦”二字是“碎叶”之讹;又据魏颢《李翰林集序》“生子曰颇黎”,论断世传李白子名“伯禽”,实乃“伯离”之误。这些判断,皆前贤所未能道。虽然不免有臆测的嫌疑,但足以备一家之说。郭沫若论李白,处处见出大家风范。诸多判断,看似出于直觉,却又与史实若合符节。

《关于李白》部分,“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这一章,写得最为精彩。永王事件,错综复杂。读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往往如堕五里云中,难得真相。郭沫若却将玄宗“制置”、肃宗称帝、永王东巡三者之间的时间差算得极准;将玄宗、肃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各自算盘,剖析得细致入微。此一部分剖析事件原委,可谓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所下判断,真如老吏断狱,精悍绝伦。故足以发千古之覆。我每读此章,必大呼痛快。郭沫若作为大史学家的政治洞察力,不是一般的文史研究者所能具备的。这大概与其一生从政、谙熟政治斗争有关。

“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这一部分,亦精彩。郭沫若分析李白下狱及流放夜郎前后心理变化,极为妥贴。较之一般的人物传记,郭沫若在还原诗词作品的情境方面,亦见出他作为大文学家的敏感。他在行文中,随意插叙《早发白帝城》《上三峡》两首诗,说明李白遇赦前后心境的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学术研究,往往因袭者多而发明者少。郭沫若论李白,于史料左右逢源,而其论断又是这等醒透痛快。是以可贵。

说到文章的写法,郭沫若《关于李白》也具有典范价值。同样是写李白,他绝不像李长之那样缺乏深度,但也绝不是陈寅恪那样纯粹论文写法。郭沫若用纯粹的白话来写作,语言生动,表达到位,不愧为现代文的大手笔。

郭沫若博闻强记,随手援引的资料,也很有趣。原来陆游对李白和杜甫的功名思想,都很有些看不惯呢。陆游批评李白,说:“以布衣得翰林供奉,此何足道!遂云‘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宜其终身坎坷也。陆游又写过一首《秋兴》诗批评杜甫:”功名不垂世,富贵但堪伤。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可满足猎奇心理,此亦一乐。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三

初见这本书,以为是老大哥和小迷弟之间的绝世情怀,没想到却带我走进了当时那个社会下传奇二人组令人心寒的事件。李白依旧是那位卓尔不群的谪仙人,杜甫仍然是那个踏青大地游走河山的爱国少年,只是,他们二人均在世俗的摧折下多了几分悲哀和孤独、更令后人惋惜和心痛。

李白两次进长安,第一次本想做官干大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被皇上在宴会上传诏作诗以此来取悦皇上,终因得罪高官贵族而被“赐金放还”。第二次进京作了翰林,成为他一生最华丽的乐章。相反,杜甫到长安却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痛苦,考试时遇到考官李甫林下令不录取一人,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经济也愈发困难,只能在贵族府邸中陪他们饮酒赋诗维持生计。同时,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杜甫硬生生地从少年磨成了“老杜”、也愈发接近百姓的心,这样忧国居民的他,更令人心疼。

从后代角度来看,世人调侃最多的是杜甫写了二十首涉及李白的诗,而李白被证实只有两首给杜甫。最令人悲哀的是,连一个小小的官员李白都可以为人家写一首《赠汪伦》,真一股心酸涌来。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闪耀的星,而李白的天空里,群星灿烂浩若烟海……最后,李白身亡,杜甫过了很久,才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长叹一声,半晌未醒,数年后,五天未吃东西的杜甫在县令的招待下暴饮暴饮、活活把自己撑死。

李白一生风流,无数人为之呐喊,杜甫半身凄凉,无人为之欣赏,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被称为老李?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这本书是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重新解说和塑造。分七章描述李杜间的`遭遇和异同,保留了那份最原始的初衷。二人都是诗坛的奇迹,交相辉映,缺一不可。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四

从小都在背唐诗,却甚少去了解唐诗背后的人物。在学生时代,喜欢浪漫和华美或者清新的此句,也喜欢豪迈自由的不羁,很少有人会喜欢破败忧愁凄苦的场景。所以很多人会喜欢李白的洒脱,喜欢高适岑参的边塞的壮阔,但是在读完这本小传之后,才发现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多么的伟大。

伟大恐怕还是有些单薄,还有淳朴,单纯和正义。当周边的好友都寻欢作乐花天酒地时,杜甫依旧钟爱妻子一人,日夜思念。虽然他通过献诗期望能得到引荐而做官,但是当他发现所在职位并不能协助国家,救难百姓时,他选择离开,哪怕变得更加清苦。重情义的他对待友谊是那么的单纯和可爱,他用诗作日夜思念他的好友,见到好友时好像他的世界都没有了阴霾,好似快乐的孩子。

自古以来,天妒英才。如此才华的人生活得却如此凄惨,穷困潦倒。不仅从文学艺术上,更是历史研究上,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真的可以说老天辜负了他。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五

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六

他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愁,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见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春景,他用诗叹咏着历史,他便是那少陵野老,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世人称其为诗圣。杜甫生于北方的大士族,家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进士考试落榜后,在洛阳与李白相识,李白正值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落魄时期,两人一道游玩,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的他意气风发,充满志向,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可见他的理想抱负之远大。他的仕途曲折,无法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连转走权贵之门也没有希望。

年近百半的杜甫为了生计,只谋得一个无用的官职。杜甫的处境艰难,刚刚进到家门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不幸沦为叛军的俘虏,但因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时刻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写下了许多诗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并且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慢慢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时刻记挂着人民,时刻惦记着国家,真让人为之感动。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样善良的人时常让我们热泪盈眶。

与他身上朴素的品质相同,老人生活十分节俭,家里不富裕,母亲手部骨折,妻子患上癌症,治疗费用达十几万。但就是这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人,为了无亲无故的受灾村民而捐了一万元,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老人并没有犹豫的捐出,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动。他像极了杜甫,虽没有才华横溢,但亦是一介平民却忧国忧民,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一个尽管仕途不顺但仍有治理好国家的抱负,一个尽管生活不如意但却竭尽全力的伸出援助之手。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七

主人公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资产超过620亿美元,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懂得管理和影响的人,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令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创造能力而赢得世人盛赞和追捧……。巴菲特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和普通人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因为他很小就树立了理想,长大后追逐他的理想,中年实现他的理想老年成就了今天的他。巴菲特是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天生便对数字有浓厚兴趣,随便说出某个城市的名字,他便能报出人口数、死亡率、赛马胜算率……而即便是老年的他随便说出美国任何一家持有股票的公司他便能说出5年甚至20年的盈利情况,这一点在投资上是非常有利的恰好他又投身于股票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年幼的巴菲特6岁便开始做生意并跟妈妈肯定的说长大能赚很多钱,因为他的理想就是挣很多钱。

巴菲特正如在电视剧《亮剑》中日本陆军高级将领评价李云龙一样:“虽然这个像农夫一样的人不起眼,但某一天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把他放入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巴菲特确实找对了他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从没有为寻找目标浪费过时间。再把他的处事方式、自身毅力相结合就成就今天的首富。我不禁感叹:“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这句话并不是说从小就想伟人,但从这句话我获得了一个启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比人来肯定我们呢?在看《生物》课本时在“性”上曾这样讲过:“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后其他的精子便不能再进入”我感叹上帝造就我,想想看我们是多么幸福从4亿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父母生下来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会是我们呢?所以在出生之前,我们实在已经打赢了一场大胜仗。在高兴之后我们便要去寻找、发现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扬长避短。虽然很多同学至今仍未找到但别灰心那是要慢慢磨合的,人生还很长。但如果不去寻找便会耽误自己一生,这时人生的漫长便会转化为持久的痛苦。

有了理想的我们是快乐的,但我们又要考虑了: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时我们要注意,有了目标不一定就拥有了成功,我们要尽量少考虑成败,那么,多考虑是什么呢?那应该是时间的是非和善恶,以便拨乱反正、止恶扬善。可惜现在从中学开始,很多同学便都在追求成功,研究抵达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却很少花精力辨是非、分恶善,这实在令人焦虑。不少年轻人为了成功,不惜抛弃原则甚至于罪恶联手,便是深刻的教训。

曾听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名要早”我突然来了一种感觉:成功不是可以等到的,成功也不必靠机缘,成功是要积极“去成功”的!

我从不认为我一定会成功,但我始终追求一个比昨天成功的自己。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知,但我不信努力的成果会不如人。我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是:

“每个人都应当从小看重自己!

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你自己!”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八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九

常听人言,一代“诗圣”杜甫何以了得,其心爱国何以赤城,其诗文笔何以优美……今日一见,果不负此般美誉,此外余于《杜甫传》一书所观,粗明杜甫生平,对其更为了解,对往日所闻杜甫之评更有感触,同时,也新多了几分对杜甫的看法。

读杜甫的一生,似是读一个朝代的兴衰、一曲盛世文化的哀奏。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大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种说法,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杜甫亦不能免俗,不仅如此,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家中的教育以及祖辈的影响,令他对致仕一途执念深刻,所以杜甫一生的沉浮也与着他的仕途升降相关。可怜杜甫半生的努力与漂浮,他的仕途可谓崎岖坎坷。早年杜甫到洛阳考取进士,却因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当时所有考生全部落选,后来杜甫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方得一小官。又因安史之乱,他几经沉浮,后投靠唐肃宗,终得小许重用,却因直谏为房绾求情,杜甫逐渐被冷落。后关辅饥荒,杜甫弃官,几经漂流,最后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的仕途便如此“碌碌无为”。

从小读杜甫的诗,听着崇高的解读,加之老师、些许文章等对杜甫的高评,我一直将其认为是一位如圣人般的诗人,但《杜甫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杜甫,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也有缺陷。杜甫并非就真十分正直。作文他是嫉恶如仇,但基本上只能表现在他的诗歌里;他也会阿谀奉承,为求得一官半职作出违心之诗;他也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性格也有偏激,他在成都依靠严武期间,曾指着严武大骂;除去作诗之外,我个人感觉,杜甫是有几分无能,每遇生活窘境,他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帮助施舍,而不靠自己尝试从其他方式去克服……以上这些看法,或许有些片面,或许少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虑而有几分欠妥,又或许有对杜甫太过苛求而使我钻了牛角尖,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后感受。

看《杜甫传》,或许我的感受千万,但那最深刻且从未动摇的,是对杜甫爱国忧民的忱心的敬佩。与李白携手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他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了山河壮丽;十年长安的仕途之旅,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杜甫的内心埋下了“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的种子。因为这颗种子,在杜甫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还是漫游,抑或是流浪、逃命,他不曾失一分对祖国的热爱,不曾少一毫对百姓的忧愁,因此,他的诗亦从着他的心,衬着他的见闻,和着他的感受,堆砌了其诗“诗史”美誉,基奠了他的“诗圣”雅颂!这就是杜甫,站立泰山之巅,观壮丽之景,能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安史之乱,从东都流浪到华州,目睹了百姓的百般凄苦,悲痛而咏出了“三吏”“三别”;晚年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一个自身难保仍在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对着爱国爱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读杜甫诗选有感篇十

《杜甫传》书毕,心敬万绪起。

常听人言,一代“诗圣”杜甫何以了得,其心爱国何以赤城,其诗文笔何以优美……今日一见,果不负此般美誉,此外余于《杜甫传》一书所观,粗明杜甫生平,对其更为了解,对往日所闻杜甫之评更有感触,同时,也新多了几分对杜甫的看法。

读杜甫的一生,似是读一个朝代的兴衰、一曲盛世文化的哀奏。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g,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大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种说法,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杜甫亦不能免俗,不仅如此,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家中的教育以及祖辈的影响,令他对致仕一途执念深刻,所以杜甫一生的沉浮也与着他的仕途升降相关。可怜杜甫半生的努力与漂浮,他的仕途可谓崎岖坎坷。早年杜甫到洛阳考取进士,却因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当时所有考生全部落选,后来杜甫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方得一小官。又因安史之乱,他几经沉浮,后投靠唐肃宗,终得小许重用,却因直谏为房绾求情,杜甫逐渐被冷落。后关辅饥荒,杜甫弃官,几经漂流,最后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的仕途便如此“碌碌无为”。

从小读杜甫的诗,听着崇高的解读,加之老师、些许文章等对杜甫的高评,我一直将其认为是一位如圣人般的诗人,但《杜甫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杜甫,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也有缺陷。杜甫并非就真十分正直。他是嫉恶如仇,但基本上只能表现在他的诗歌里;他也会阿谀奉承,为求得一官半职作出违心之诗;他也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性格也有偏激,他在成都依靠严武期间,曾指着严武大骂;除去作诗之外,我个人感觉,杜甫是有几分无能,每遇生活窘境,他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帮助施舍,而不靠自己尝试从其他方式去克服……以上这些看法,或许有些片面,或许少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虑而有几分欠妥,又或许有对杜甫太过苛求而使我钻了牛角尖,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后感受。

看《杜甫传》,或许我的感受千万,但那最深刻且从未动摇的,是对杜甫爱国忧民的忱心的敬佩。与李白携手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他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了山河壮丽;十年长安的仕途之旅,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杜甫的内心埋下了“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的种子。因为这颗种子,在杜甫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还是漫游,抑或是流浪、逃命,他不曾失一分对祖国的热爱,不曾少一毫对百姓的忧愁,因此,他的诗亦从着他的心,衬着他的见闻,和着他的感受,堆砌了其诗“诗史”美誉,基奠了他的“诗圣”雅颂!这就是杜甫,站立泰山之巅,观壮丽之景,能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安史之乱,从东都流浪到华州,目睹了百姓的百般凄苦,悲痛而咏出了“三吏”“三别”;晚年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一个自身难保仍在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对着爱国爱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0-09 读后感作者名字写哪里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作者是谁(模板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 10-09 短耳朵的动物 耳朵逃跑了读后感(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 10-09 家风读后感(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 10-09 白色给人样的感受 读后感想白色山茶花读后感(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 10-09 最新美工自我介绍(汇总18篇)
    尊敬的经理:你好,我是来之于x职业技术学院届的xx,在大学我学的专业是平面设计,以下是我求职与贵公司的淘宝美工的求职信。在大学,我选择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至于为什
  • 10-09 诗经蓼莪读后感(汇总10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
  • 10-09 2023年小学三年级笨狼的故事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
  • 10-09 风之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风之王读后感(实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 10-09 江城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
  • 10-09 2023年日的读后感(汇总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