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皇宫正传高二(优秀21篇)

皇宫正传高二(优秀21篇)

时间:2023-12-28 22:45:33 作者:MJ笔神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还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长春胡皇宫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国末代皇帝薄仪的伪满皇宫。

多少年来,它一直矗立在那里,好似在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谨记于心!”

我们乘着火车,踏上了去薄仪伪满皇宫的路程。

10月2日晨,我们来到了长春,薄仪的皇宫,当我们到达门口时,我与爸爸妈妈不得不被皇宫那宏大的气势所折服。

我们走进一间连体屋,那里有许多薄仪生前的用品,例如:金碧辉煌的灯、光亮如新的玉盘、杯、碗等餐具、薄仪用过的眼睛,剪掉的辫子、还有黄袍、军服、皇帽等好似在显示这他生前的辉煌。

接着,我们走进有关薄仪全部历史的展厅,那里面有许多当时的照片:有举止优雅的淑妃文绣,有楚楚动人的薄杰夫人,有美丽贤淑的二格格,有闭月羞花爱妃谭玉玲,有风姿绰月的福贵人李玉琴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倾国倾城、神仙玉骨皇后婉蓉了,只见她头上戴着贵重的头饰,手中拿着如意,俏丽多姿的笑着,让人感到她可爱动人。

最后,我们来到蜡像馆,看到了亡国奴薄仪的长相;蜡黄大脸,大大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眼睛,他的身体很瘦弱,一副书生气,蜡像馆里还有大气的老爷车,沉重的奖杯,金贵的玉玺,做工精美的头饰,小巧玲珑的模型等。

这就是薄仪的伪满皇宫。

薄仪,是一个亡国奴,前半生都在祸国殃民。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好效忠报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到曼谷的第二天,我去了曼谷最著名的大皇宫,那里景色秀丽,一座座建筑金光闪闪,金碧辉煌,我们刚到那里,门口就出来了四、五个士兵,他们手拿着冲锋枪,头戴着钢盔,身穿着军装,威风极了。

爸爸妈妈带我进了皇宫,我们先到大平台,大平台上有三座著名的建筑,第一座是圆形尖顶的舍利塔,下面很像金钟的样子,如果能敲一敲那就更好了。据说这里面供奉着佛陀舍利;第二座是藏经阁,那里藏着千年来的经书;第三座是碧龙天神殿,塔上有九叉塔尖,塔尖上还有一座皇冠。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玉佛寺的大雄宝殿,玉佛是泰国人民最珍贵的佛,如果损坏了玉佛就会收到最大的惩罚。玉佛头戴尖顶帽,身穿金袍,碧绿透亮,端坐在那里,就像一位慈祥的佛祖。玉佛有三件袈裟,每年国王都要亲自来换。大雄宝殿的前面有一个盆子,那里面装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圣水,据说洒过以后,明年就会有好运。我们也用荷花蘸了圣水,滴在头上,但我呢,因为洒得太多了,结果洗了个圣水头。

大皇宫里面张灯结彩,漂亮极了,它不仅是国王的宫殿,而且也是艺术的殿堂,小朋友们,啥时候有机会也赶紧去看看哦,千万别错过了。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泰国,让我有幸领略了这个中国近邻的别样异国风情。

泰国是个热带国家,植物种类众多,到处是高大挺拔的椰子树和五颜六色的花朵。泰国终年炎热多雨,物产丰富,也让这里的人们晒得皮肤黑黑的,但是穿着传统泰服、载歌载舞的姑娘、小伙还是非常漂亮的。泰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泰国现在是有皇帝的!皇室在泰国享有极高的权利和地位,曼谷街头随处可见皇帝、皇后的巨幅画像!在这次行程中,我参观了泰国皇帝的大皇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泰国的大皇宫经历了从一世皇到现在的九世皇的修建和维护,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虽然去之前听过了导游的介绍,妈妈还给我看了一些图片,但当我真正走入这座享誉世界的大皇宫时,还是被她深深地震撼了。金碧辉煌的大皇宫里到处是充满泰国风情的高大宫殿,数不清的金顶佛塔,每一处、每一座都匠心独具,让人流连忘返。赫赫有名的皇家寺庙---玉佛寺也坐落在大皇宫里。我很喜欢玉佛寺,大殿高大恢宏、金碧辉煌,整个大殿的外墙镶满了泰国盛产的红蓝宝石,富丽堂皇,让人叹为观止。这里有泰国最有名的玉佛---用整块翡翠雕刻的释迦摩尼像。泰国皇室还用黄金为玉佛打造了三套衣服,根据泰国的三个季节为玉佛穿戴,很有意思!整个大皇宫美轮美奂,精妙绝伦。

泰国的大皇宫就坐落在湄南河边。出了大皇宫,我乘船行进在湄南河上。很难想象,我的左边是富丽堂皇的大皇宫,右边却是沿河而建的简陋贫穷的传统泰国水上人家!这真是一个特别的国家!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在丛林中有一只小松鼠,它有着灵敏的鼻子灵活的身体一双大眼睛和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它常常会站在高高的松树枝上眺望远方的皇宫。

有一天松鼠趁着夜色跳进了皇宫开始了它的探险之旅。

然而在这里松鼠见到的并不是有很多食物每个人都在欢笑的地方,它走进了一个房间宽广啊了像是树一样高大的书架和成千上万本图书。

小松鼠又去了别的地方转了转然而为什么到处都是冷冰冰的呢,松鼠不能理解的挠了挠头。

远远看着皇宫的'时候这里可到处都是温暖的火光啊。

这里安静得不像话而且每个人都像是被什么所催促着一样急匆匆的从走廊经过每个人都像是没有闲暇的时间来看看走廊旁边的窗外那片迷人的夜景。

松鼠叹了口气它回到了丛林不再幻想皇宫里是有多么美好了。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小喇叭响起:嘀嘀嘀嘀哒dd嘀哒dd)热烈欢迎我们人间人爱、树见花开、可乐见了也会开盖的“小猪”登场!

“小猪”档案。

原名:为什么要告诉你呀?叫我“小猪”就好了嘛~。

性别:和。

年龄:我嘴里只有两颗牙齿,你猜我几岁呢?

告诉你哦,“小猪”全身上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像两颗闪闪发亮的水晶球似的大眼睛,还会一眨一眨地“放电”,我敢说,就算是世界上最凶恶、最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小猪”那双威力无穷的“电眼”给“电”到呢!

“小猪”却常常利用自己超级无敌可爱的“优势”,“大开杀戒”来捣蛋dd全然不顾“绅士形象”在表姐的床边拉屎!“小猪”场子通了,又在一旁手舞足蹈,好象比当了皇帝还高兴,咧开小嘴“格格”地大笑,还不停地摆pose臭美,自我感觉好着呢!现在,你哪还有心思教训他?早就被“小猪”这个可爱的“小帅哥”、“小精灵”给迷倒啦!

“小猪”呀,你怎么就那么可爱呢?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这个暑假,我的脑海里又增添了一份新的记忆——泰国之行。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所以这次让我特别难忘的就是曼谷的金色大皇宫。

我们坐着小船迎着夏风畅游在湄南河时,看到了岸边不远处一些多姿多彩的佛教建筑,构成了别样的风景。游完湄南河我们便来到了大皇宫。

还在大门外,就能看见那金色的塔顶在猛烈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光,成千上万束金光,让空气也凝结成了金色。看着那些塔峰组成的形状,犹如高空俯视一片金秋的树林,在太阳下闪耀。

走进宫内,一切还没看清楚,阵阵金光早已射来。玉佛寺门口,威严地立着四根黄金方柱,这四根黄金打造的方柱上,立体雕刻着各种美轮美奂的图案,层层向上,每层各不相同————-龙,凤,云,河,花,大象·······目光随着柱子逐渐向上,停留在那镶满宝石的房顶,上面开着一朵朵红宝石组成的花朵,长着蓝绿宝石组成的叶子。外面墙上列着一整排金光闪闪的神兽小像,它们个个头顶金塔,脚踩双身蛇,双手抓着蛇尾,腰部长着翅膀,挺着胸,昂着头,好神的样子。

当我脱了鞋走进玉佛寺的佛堂内,世界清静了,空气凝固了,只有风铃还在响,这一刻就是林清玄书中所说的'清欢了吧。大殿正中是一尊玉佛,这尊玉佛有着许多的传说。殿内雕梁画栋,四壁画着佛祖成佛的事迹。佛像前,金色银色的菩提树叶在旋转飘动。虔诚的男男女女盘腿打坐着,这一刻安静极了!我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了下,微风拂过我的脸,我只听到了树叶轻轻飘起的声音,风铃轻轻飘荡的声音。

走出大皇宫,已是傍晚时分,回头不舍地看看那华丽的皇宫,这前高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座千尺巨浪被落日染上了颜色,凝固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这天,“豆芽”正要出去卖豆芽,没想到又遇到了上次的那两个醉汉,其中一个醉汉说:“好小子,你那豆芽害得我舌苔都白了!”“豆芽”仍然疑惑不解,醉汉又说:“你那豆芽我吃了两个星期,所以……”豆芽立刻昏了过去!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我有一个舒适的家,在我的眼里,我的房间就是我的“皇宫”,而我当然就是这“皇宫”里的“皇帝”了。朕在这“皇宫”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享受了。

朕的“皇宫”就坐落在一个小区里,小区有花园,花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阴,这儿环境优美,不然,就有损我“皇宫”的美誉呀。

踏进朕家的房门,走廊的第二个房间那便是我的“皇宫”。“皇宫”不大也不小,约有二十几平方米吧。“皇宫”里所有的玩具、桌椅、摆设、床,都是朕的奴仆,朕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首先,最让朕引以为乐的就是朕的那些玩具了,它们都是朕的宠物,朕的宝贝,朕可喜欢它们了。朕的玩具有悠悠球、陀螺、变形金钢,还有我最喜欢的游戏机,它们都是朕的好伙伴。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玩玩这些玩具,悠悠球的技术,我在小区可是数一数二的`,引得很多小伙伴的羡慕呢。陀螺更是给我带来了多的欢乐,没事时,和小伙伴比赛转陀螺,看着陀螺旋转,我的心儿也就转呀转,别提有多开心。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游戏机了,玩起游戏,我可以废寝忘食,当然,妈妈严格控制着我玩游戏的时间,我呢,也要学会抵制游戏的诱惑。

接下来,朕就向你介绍玩具们的家——书柜。书柜摆放在房间靠窗户的地方,大约高2米多吧,有四层,最下面一层摆放的就是朕喜欢的玩具,我想玩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来玩。上面的放的都是书。朕看完了书,就随手一扔,弄得书柜乱七八糟的,有点惨不忍睹。那朕就不多说了,还是说说朕最引以为豪的吧。

在书柜的旁边有一个小帐篷。帐篷,听说过吗?这是“父王”特意给朕买的生日礼物呢,是朕亲自安装的。帐篷是天蓝色的,躺在里面,我就像躺在蓝色的天空一样。帐篷里还有睡袋,我最喜欢钻进睡袋里睡觉了,感觉不管怎么滚,也不会让朕冻着。当然,朕更喜欢的是躲进这帐篷里玩手机、看书了。最难忘的是一次在海边露营,朕躺在帐篷里,把脑袋伸出来,从望远镜里看天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朕感觉星空的神秘,那真是一种享受。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那是一个星期天,天空非常蓝,白云非常白,阳光照得人身上也很暖和。水晶王子正在皇宫外的草坪上玩耍。“咚咚咚”,水晶王子看见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公主正敲着大门。“皇宫里没有人,就我一人在家!”水晶王子走上前去,温和地对水晶公主说:“水晶国王和水晶皇后都出去玩了,晚上才能回来。”“我是逃出来的,自从我爸爸又娶了一个女人后,我的日子就没好过。爸爸好象被那个女人的美给迷住了,什么都依着她,根本不理我!”说着说着,水晶公主哭了起来。“别哭了!等我爸爸妈妈回来后,再想想办法吧!”说着,水晶王子把水晶公主扶进了皇宫里。忽然,一阵敲门声不停地响着。水晶公主跟水晶王子说:“肯定是那个女人发现我逃跑了,叫了一些追兵来抓我了。”水晶公主用她那虚弱的声音说。“没关系,不是还有我吗?”水晶王子勇敢地说。接着水晶王子和水晶公主躲在皇宫里不敢出声,直到那些追兵走了为止。水晶王子和水晶公主呆呆地等着水晶国王和水晶皇后回来。

到了晚上,国王和皇后终于回来了。水晶公主向水晶国王和水晶皇后诉说了自己的痛苦。水晶皇后听了马上说道:“在外面的`山中有一个小仙女,那个小仙女能完成你的愿望”。后来水晶王子和水晶公主来到了山中,按照水晶皇后的指示,他们找到了那个拥有法力的小仙女。见到小仙女,水晶公主问小仙女:“水晶王子的妈妈告诉我们你能完成我们俩的愿望这是真的吗?”“恩”小仙女回答。水晶公主又说:“你能帮我把我的后妈解决掉吗?”“当然可以!”水晶王子说:“我们俩能结婚吗?”“当然可以!”当他们回家时,愿望真的实现了!现在王子也拥有了一个新娘,公主的爸爸也从昏迷中苏醒过来,那个女人也死了。

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傍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一蹦一跳的从英语培训班里跑出来,看见爸爸妈妈已经在路边等我了,“好热的天气啊”我大声的嚷着。妈妈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到水上皇宫去凉快一下?”我立刻来了精神,高兴的说:“那太好了。”

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就到了潍坊的`水上皇宫,已经有数不清的汽车停在那里了,就像一个大峰巢,买票的人们也排了一个大长龙,我们买上票进去后,那里的服务员礼貌的把我们带到了更衣室,我和爸爸换好泳衣就来到了游泳池,眼前的一切立刻吸引了我,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鹅卵石铺在脚下,踩上去感觉很舒服,远处的小山、椰林、小亭子为这里增添了大自然的气息,打闹声、笑声,浪花声,聚成一片,展现在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图画,美丽极了。

我正站在那里入迷的时候,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原来是妈妈也换好泳衣出来了,我们一起向泳池跑去,我像鱼儿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一会儿蛙泳,一会儿自由泳、一会狗刨,为这幅美丽的图画又增添的许多风采。

忽然我听到一声巨响,原来有人从大滑梯上滑了下来,溅起了巨大的浪花,于是我和爸爸也勇敢的来到了滑梯的顶部,但轮到我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心跳加速、腿也有点发软,有点想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为了不让别人笑话,我还是咬了咬牙,故作镇静的坐上了滑梯,瞬间我的身体就飞一样的向下冲去,我紧紧的闭着眼睛,几秒钟后我成功的滑到了水里,也溅起了巨大的浪花,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这感觉真爽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感觉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快九点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这里真是让我流连忘返,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的。

皇宫正传高二作文

“打游戏打腻了,聊会儿天吧。”我刚打开qq号,就听见一阵“呜呜”的哭声,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q宠生气了,它又饿又脏,心情极度不好!我赶紧给它吃了一个月光饼饼,一份五彩沙拉又洗了一个澡,逛了逛街做了几个游戏,这下q宝心情大好,赶紧让它去打工,自给自足,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这下它才安静下来,“嘘!总算松了一口气”

“喂喂”呀是姨姨的声音,你来的真是时候,我正想找人聊天呢!姨姨说:“小虎,我今天犯了一个大错误,非常对不起你。”我忙问:“怎么啦?”“我今早帮你把q宠升级时,发现你的q宠生病了,我为了节省看病钱,直接给它买药吃,结果一连吃了五种药,不但没治好,反而把它吃死了,最后没办法,给它吃了一颗还魂丹才救回来。真是对不起,浪费了你很多元宝。”我听完笑得简直喘不过气,强忍着笑说:“姨姨,你这个赤脚医生太不称职了,下次你儿子生病你千万不敢自己治,要是有你这样的医生,不知要害死多少病人,哈哈?”

我又聊了一会,因为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电脑。在梦里,我在电脑里和舒马赫一起比赛f1,当我超越对手时大喊:“michaelgo!”

这就是我的“网虫”生活!

《阿Q正传》教案z修改稿{3高二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型。

阅读--研讨--品评。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三、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3、《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雠送,从此种下情苗。雠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雠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雠送。雠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雠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热死。雠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雠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六、品味人性美。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雠送,因此,先让雠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七、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八、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九、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

爷爷古道热肠。

深爱至亲祖孙情。

聪明乖巧。

善解人意。

清纯质朴爱情。

腼腆多情。

天保坦荡磊落手足情。

傩送正直尚义。

高二语文《阿Q正传》教案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人物、语言、主题。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高二语文《阿Q正传》教案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位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去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人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阿Q正传》教案z修改稿{3高二必修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学生完成练习。

《阿Q正传》教案z修改稿{3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

《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浏阳九中李淑辉。

皇宫正传作文

“陛下,国王要见您。”

茹慧转身就见她最信任的骑士—存熙。他是从帕里达尼部族来的人狼,他不是白马王子但是他很高、有点黑的皮肤和相当有点帅气。他用帽子来掩盖他的耳朵和穿个简单的.盔甲已在快行期间会比较舒服。他是帕里达尼族和士兵里最强,最快的,他也是茹慧的私人士兵。不管他去哪里,女性的佣人和工作人员都会被他眯着。

茹慧整理着她那银色和波浪形的头发。她有美白的皮肤和一双明亮的眼睛。很多从小族来的王子都向她求婚但她都一一拒绝因她要一个人独立的统治她的国家。不多男人可以敌挡茹慧的魅力除了存熙,他很忠诚的为这国和这家族服务,所以茹慧对他有深刻的印象。他时常到处帮助人民和保持太史卡国的和平,当然没有用暴力,茹慧需要像他值得信任的人在她身边。

“什么事啊?”茹慧问。

“国王有些事情要交代公主。”存熙跪下来说。

“存熙,这里没有外人你不需要这样称呼我。”茹慧笑着。

“身为一个忠诚的士兵,我不可以称呼公主的名字。”“你总是在工作上这么负责任,从来都没改变。”她笑这说。

“你明天应该不会出去办事吧?”子信用着含泪水的眼睛看着茹慧。

茹慧看了存熙,存熙点点了头,然后茹慧亲切地告诉子信“我保证在你切蛋糕之前,我一定回到。”

“你每一次都这样说可是到最后你都不守承诺,你每一次都是在我生日时很忙的。”子信撅嘴说。

“这次会不一样的,我向你保证就像王后对她的人民保守承诺一样。”

“如果你不能做到呢?”

“那样你要怎样惩罚我,你就惩罚。”茹慧给子信一个大微笑。

“我要怎样惩罚都可以?”他在问过,茹慧轻微地点点头。

“好!交易!”子信笑了。存熙看了这场面也笑了。然后他护送茹慧出去,留下子信一个人在那间房里和还未玩完成的棋。

阿Q正传粤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高二阿甘正传观后感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谜,我们无端地被抛入世界,在成熟走向衰亡和死灭……此间的感受确实难以言说。影片《阿甘正传》通过创作完美的视觉造型,让观众在平和中,从视觉、听觉等感观中得到满足,进而上升为对影片理性的分析。影片塑造了一个公众所谓的“傻瓜”他遭受歧视,经历过战争直至最后成就实业。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他没有骚动,而整个美国都是在骚动中,军事的独裁导致了战争,而战争曾掀起过一代人的梦想,助长了一批人的嚣张,在这一喧嚣的人群中,“傻瓜”却说:“对于在越南的战争中我只想说一件事”。而这仅有一个件事却未能让观众知道,这断线的传声筒早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公众的喝彩、骚动并非表明他们对战争的理解,阿甘的平静和观众的骚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也完美了影片对社会的揶揄。这在人物的对白当中反映尤其明显,“你感觉怎么样?”“我想撒尿。”“你伤在什么地方?”“伤在屁股上。”“你踩着牛屎了。”这些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白在观众看来不就是对整个国度乃至于对整个世界的揶揄吗?让人悟到战争并未成就大部分人的梦想,而是摧毁了大部分人的信仰。

影片主要以长篇的独白完成对生命的审视,这些独白或亮丽有力,或诙谐风趣。普通的人是否有过对生命的审视呢?他们的言行,他们的骚动是否足以证明他们有过对生命的审视。请中主人公的独白“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在这流动的人生中普通的人追求的是片刻的热烈、兴奋、刺激。如果说他们的生活是有目标的,那么他们的目标是游离的,抑或是虚幻的,不可捉摸的,如果说影片的主人公没有目标,那么他的目标是充实自己,他参加战争,他长年奔跑是不带有任何功利的,他去捕虾与其说是为了生存,还不如说是为了成就朋友的诺言,实现朋友的遗愿。他怀疑过人生,但他对生命始终是真诚的,这是人物最可贵之处。是的“人生如夹心巧克力,猜不透其中的味道。”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依然胃口大开,这在聪明人或许不能做到。为什么?请听简妮的说白“我们的活法不一样”,这说再明白不过了。影片除以独白完成对生命的审视以外,还通过光、色彩和镜头的运用来完美对生命的审视,天空蓝得平稳、冷静使人忧郁。战火红得热烈、刺激、危险,而在广阔的背景下的黄色是浑然鲜亮明快的,让人觉得主人公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下显得多么渺小,又是多么超凡脱俗,这些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同样是含蓄隽永的,满足了众多观众高雅的窥视欲,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有超越意义的。

《阿Q正传》教案z修改稿{3高二必修

授课教师:苏元德班级:高二(1)班时间:9月21日。

教学目标: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这篇葬词的语言,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的认识。

教学方法:

以读促教,披文入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明确:

从第10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完成课后练习一。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

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阿Q正传》教案z修改稿{3高二必修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教学教案]。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妇女干部事迹材料(优秀17篇)
    事迹材料的写作风格应该简明扼要,语言生动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些优秀的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我们一起
  • 12-28 保安年终个人述职报告大全(16篇)
    述职报告是向上级领导汇报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工作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旨在客观、详尽地总结个人或团队的工作成果。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述职报告模板,相信
  • 12-28 走与跑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如果您正在编写教学计划,希望下面的范文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汉语拼音
  • 12-28 乡镇住建局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专业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定位和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接下来是一些行业精英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总结经验和写作技巧对我们有
  • 12-28 山水的风景(专业18篇)
    优秀作文展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阅读广度,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和帮助。”一.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 12-28 简易版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专业17篇)
    承包合同的签订可以帮助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实现项目目标,提高工程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请继续阅读下文,您将发现如何优化承包合同执行的一些建议。甲方(出租方):乙
  • 12-28 亲情暖暖中秋夜(优质22篇)
    锻炼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篇作文都是一个进步的机会。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不妨阅读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从中学习他们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寒假的一天,阳光照
  • 12-28 原产地证明书申请书(优秀23篇)
    申请书可以是对自身经历、能力或需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的一份文书。想要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更多申请书吗?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申请单位注册号:发票
  • 12-28 已毕业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精选17篇)
    党员转正申请书可以帮助党组织了解党员的成长历程和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面是一些优秀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敬爱的党支部:离转正的时间就快要到了,在这
  • 12-28 妈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精选16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注意内容的丰富与准确,还要注重表达的方式和形式,以体现作者的个性和独特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