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对标交流总结(汇总5篇)

对标交流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10-02 04:49:36 作者:XY字客 对标交流总结(汇总5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标交流总结篇一

十月,丹桂飘香,金风送爽。10日上午,刘集镇小学20xx年秋季运动会在郭桥小学运动场如期举行。

8:00,开幕式开始,各校队伍依次入场,他们个个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少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小学中心校赵校长向全体运动员致辞,鼓励孩子们赛出成绩,赛出风格。

8:30,比赛正式开始了。运动员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奋力拼搏,勇争第一;啦啦队们也是不断地为队友呐喊助威。宁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不绝于耳。

田径赛场,选手们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奔去,不顾额头的汗水,不顾沉重的喘息,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勇争第一!女子400米和男子4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更博得一阵又一阵的“加油”,这加油声包含鼓励与支持,传达拼搏与争先,体现集体的荣誉,闪耀着不服输精神,今人振奋。比赛中,小选手面临的不仅是体力上的较量,更是心理、毅力的考验,所收获的远比取得成绩要丰富的多。

跳高场地,选手们纵身一跃,一米的杆子轻松而过,随即挂在脸上的是成功的微笑;像轻盈的燕子向下一个高度挑战。

跳远场地,运动员们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起跳、踏板、纵身一跃,西王的小学的孙艺翠同学轻轻松松就跳到了3米2的好成绩,最终获得了女子组第一名。

4×100米接力比赛更把整个运动会推向了高潮。每个学校的这四名学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小刘翔”,随着发令员一声枪响,他们铆足了劲地朝前跑,那紧撰的拳头,憋红的小脸,无不传达着一个信息:一定要为校争光!

本次运动会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张扬的是个性,收获的是品质,我运动,我快乐,运动创造奇迹,奇迹抒写辉煌。童年因梦想而更加美丽!

对标交流总结篇二

尊敬的领导、来宾、女同胞们:大家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在举国上下喜庆"两会"召开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第xx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我们的礼堂嘉宾咸集,高朋满座,用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共同纪念女同胞们的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的党、政、工组织,向出席会议的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教育局党工委、区教育工会以及区教育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各位委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向在场的全体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我校的女教工比例占到全校教工近60 %。多年来,广大女教工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岗位上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的女同胞更是与时俱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巾帼建功在课堂"、"争做学习型女性"以及女职工创立“巾帼示范岗”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我校女职工委员会一直在追求和探索妇女工作的新途径和新载体,今天的“六十二中学女教工职业形象代言人”的评选活动正是要把我校女教工在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的过程中那美好形象展示一回,正是要把女教工不甘平庸、自勉勤奋的精神风貌体现一番。以此来激励我校的女同胞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争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借此机会,我想对各位女同胞发出新年的倡议:

第一:我们要加倍地自信

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积极评估。自信是女性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当前,学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创造性。女教工作为普教战线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广大女同胞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第二:我们要加倍地聪慧好学

时代的发展呼唤富有知识和智慧的女性。21世纪是以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作为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神圣使命的女教工们更要弘扬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练就过硬的本领,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第三:我们要加倍地热爱生活

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妇女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织者。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是女性的优良美德。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希望全校女同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者、实践者。积极参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促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用良好的家风来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我还要建议男同胞们在家里要关爱、呵护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在学校要关心、尊重、帮助女教工,与身边的女性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校园,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再次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对标交流总结篇三

为给外国留学生打造一个与中国学生互动以及学习汉语的开放平台,2011年11月4号晚上,由招生志愿者协会主办的“汉语其实不难学”之“汉语沙龙”活动在办公楼一楼招生办公室举行,我院10余名留学生和20余名中国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更有老师到场助阵。中外学生欢聚一堂,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活动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以及中国志愿者作了精心的布场和准备:环绕办公室的气球,醇香的咖啡,中国风的背景音乐,以及聊天话题和小游戏。大家都怀着满腔热情期待外国学生的到来。约7点半左右,活动正式开始,外国留学生陆续到场。他们当中,无论是想要找中国朋友,或是学习汉语,还是学习方面寻求帮助,都十分积极地跟志愿者小组进行互动,办公室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

来自意大利的andrea,就主动请了中国学生帮他取个中文名——“王伟”。当问起为什么起这么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名字时,志愿者道出了深意:“这个名字拆分开来,就是‘be the king and be great’的意思,是我们对他的祝福。”而来自西班牙的roger,虽然中文的发音不太标准,却非常谦虚好学,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这一点从他的中文名 “儒哲”就可以略见一二。

令人惊喜的环节当属研究生二年级的任婧媛同学为外国学生奉上的京剧表演——《霸王别姬》,她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活动过程中,中国学生热情友好地与外国人“谈天说地”,还教他们唱中文歌曲《隐形的翅膀》。中外学生都表示,平日里觉得中国人和外国人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但这次的活动真正让彼此有机会交流,做个朋友,互相学习,享受学习汉语的无限乐趣。约9点半时,大家合影留念,宣告了本期沙龙活动的结束,他们纷纷表示下次还会参加“汉语沙龙”的活动。

本次会议由法学院科协办公部部长魏东达同学担任主持,首先由主席团成员以及各部负责人依次向大家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且由主持人向大家补充介绍了各部门负责人及其功能职责,主持人轻松幽默的主持点燃了会议欢快的氛围。接下来由科协主席毕鑫同学代表法学院科协主席团进行了大会发言。

而后各部分别召集本部干事进行了关于开展本学期各项活动的讨论,干事们集思广益,纷纷建言献策,为法学院科协带来了丰富的灵感与创意。

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自己能为科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作为法学院科协的第一批干事,他们有信心为法学院科协书写好这历史的第一笔,做好历史性的奠基,将法学院科协建设得越来越好!愿他们在科协中能够有所收获,也愿法学院科协工作顺利越办越好!

活动开始时先由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随后由老师们结合多年经验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作了精辟的讲解,然后再由学生们结合自身的需要进行提问,同过问答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解决了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问题。通过互动的方式——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学生们相当活跃,大家广开思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嘉宾点评,不少同学反映这次活动受益匪浅。本活动中多次提到:学好自己地专业,选择好第二专业,对前途有信心,大学生不但要培养智商,更要很好的培养情商。最后主持人进行总结:大一博业,培养兴趣;大二通业,通用知识;大三择业,具体领域深入了解;大四试业,实习。

对标交流总结篇四

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所谓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就是多写新闻,多出好作品。在基层采访,特别是到乡镇采访时,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经常受到批评。还有的通讯员因为“写不出东西”而被调离了岗位。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了解,笔者发现了他们带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新闻写作热情很高,但新闻敏感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笔者认为,提高基层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提高新闻写作严肃性的认识

新闻写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基层通讯员,特别是乡镇的通讯员应当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乡镇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有不少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其表现在:

1.在占有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的情况下,未经采访,就忙于动手写稿,写好后又不经当事人和领导审核。

2.采访不深入,凭印象引证事例和数据,道听途说,把口头传说的当成事实,人云亦云。

3.在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下,凭想当然写稿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张冠李戴。

4.在写表扬稿时说大话讲绝话,表扬先进溢美夸大,写批评稿一概否定,言过其实,缺乏客观性。

5.有些领导要求通讯员多发稿,造成通讯员心理压力,写的稿子难免粗枝大叶,出现失实,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发稿的情况下,出名心切,不顾事实,夸大事实,追求生动。

6.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子反复使用,今天写了这个稿子,投到新闻单位,过一段时间又投了同样内容的稿子,只是变变日期,换换数字。

7.写稿时对某件事不懂装懂,不认真学习,说外行话。写的稿子出现差错后,不认真吸取教训,而是找客观,推脱责任。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新闻写作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对此,广大通讯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写新闻稿既要对被报道的事实负责,又要对受众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轻率对待。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事业。如果认识不提高,即使在采写方法上有一些进步,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做“巧妇” 找“好米”

通讯员要做“巧妇”要找好“米”,就必须锻练写作的基本功,必须具备“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打破沙锅问到底。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材料,记录积累起来。

通讯员的“米”从哪里来呢?有些通讯员每日苦于没的写而烦恼。其实在基层,鲜灵灵的新闻多的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有没有去挖掘它。在基层,有的通讯员缺乏新闻敏感,见到什么写什么,上边传达什么,他就鼓捣什么,写的稿子只见皮毛没有血肉。没有掌握抓新动向、新事物、新成绩、新风尚、新经验、新问题的本领。在基层,通讯员要发现新闻线索并不是很难,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发现新闻线索的简捷途径有许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争取领导同意,列席有关会议,以便了解上级意图,掌握全面情况,搞好新闻报道。

2.经领导同意阅读有关文件,听传达报告。根据上级新闻单位的宣传意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段时间的报道计划,并征求大家意见。

3.跟本单位领导下去搞调研。

4.力所能及地承担上级交给的其它工作。

5.参阅报纸,在看报时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看看哪些文章跟自己单位有联系,哪些还报道的不够又有深入采访报道的价值。同其它地方比,自己所在单位有哪些事需要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报道。

6.新闻线索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给我们指示出新闻的所在,并指示出了采访的方向。

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一件事,别人当故事听,听完就完了,而通讯员不行,要多听多看,还要多想,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用心,才能发现报道线索,线索多了“米”就多了。

学会跟踪追击。发现线索后,就要跟踪追击,认真采访,用最快速度把新闻抓到手。采访完当事人还不算完,还要把有关的人采访到。

通讯员,应该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要注意、都感兴趣。许多好新闻,并不都是端端正正坐在会客室里采访来的。在随意交谈中、在街谈巷议中、在餐馆就餐时、在外出旅游的途中、在回家的路上等等,都可能发现重要的新闻。我们有的同志对采访理解比较狭隘,似乎双方端坐下来,掏出笔记本,才是采访开始。实际上,非正式场合的谈论,往往是重要新闻的来源和线索。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在康平乡采访时,在吃午饭的时候,当地的领导边吃边说:“过去总说,‘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可是这几年康平的荷包猪也长大了,你看,这肉的膘还挺厚呢!”范敬宜便问这是什么原因,那位书记说:“主要是喂粮食多了。过去总说是猪种不好,槽头不好,其实,关键是粮食不过关,人还吃不饱,哪有粮食喂肥猪。”范敬宜同志听后与同行的新闻干事说:这可能是一条从侧面反映三中全会政策的好新闻。回县之后,他又让新闻干事到畜牧局、供销社了解这几年收购生猪平均个重的对比数字,猪饲料粮增长的对比数字,很快就把新闻《康平的小荷包猪长大了》写出来了。新闻的导语是:“‘铁岭葱开原蒜,康平的荷包猪和小鸡蛋’——这句在铁岭地区流传已久的顺口溜,现在需要改一改了。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县的粮食增产,小嘴巴、大肚子的荷包猪的个子正在逐步长大。”

我们的基层通讯员应该向老新闻工作者学习,采访时不要“背鞋找脚”,带框框,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要认真细致地采访,不能认为这里的事我了解,知道个大概就写。采访还是要注重细节,要掌握特点。比如农事,各个村都差不多,如果你了解个轮廓就写,就会一般化,写不出特色。如果你认真采访、分析了,就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报道来。“米”从勤奋的工作中来,这就是答案。

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呢?举例子来讲:靠打鱼生活的渔民,在水边一走,他就知道水中的鱼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撒网。手艺高超的木匠,一看木料,就知道它能做什么材料。经验丰富的老人,看一看朝霞或月亮周边的色彩,观察地上的昆虫,就知道将有什么样的风雨。本领高强的老农抓一把地上的泥土,就知道应该种什么样的庄稼„„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们已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这一类事物,掌握了这一类事物的发展规律。熟能生巧,敏感性就是一个“巧”。

新闻的敏感性,就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这样一些本领和能力:

1.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和情况是否有一定的报道意义,判断它的价值以及预见它的作用的能力。

2.判断某一线索,即使是看来平常的事,但见微知著,可能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

3.在同一事实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出哪一个最重要、哪一个次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能力。

4.判断已发表过的同一条新闻中,还有哪些材料仍可能成为新闻的能力。

5.判断哪些事实能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以及兴趣之大小的能力。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你“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的特殊素质。

新闻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和新闻“眼”。这是一种借喻,意思是:新闻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素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千千万万,但大部分都构不成新闻,只有经过我们的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才能写成新闻。

某年,笔者在空军某部队采访时,刚吃过午饭,连队就开始集合看电影。此时,我看到该连连长走到门岗前,把站岗的新兵替換了下来,一连之长端着冲锋枪在门口站岗,让战士们去看电影。这件事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小稿,题目叫《我来站这班岗》,小稿一共才200来字,一个月后就在空军报上刊登了出来。如果当时不思考,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事”,就不会写出这条小稿来。新闻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左右,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了。基层通讯员要想练就一双“新闻眼”一只“新闻鼻”,就得处处留心,对什么都要好奇才行。“发现并记住了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事儿”,这是作为记者最起码的水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基层通讯员用自己睿智并且深邃的“新闻眼”去看,用灵敏的“新闻鼻”去嗅。

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外于采访状态中,在工作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这样,我们的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地增强。笔者以为,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进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对标交流总结篇五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郧县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湖北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

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以上是我在基层几年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一点体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权当我个人的哆嗦。说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