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优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论文(案例20篇)

优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论文(案例20篇)

时间:2023-11-01 16:31:06 作者:JQ文豪 优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论文(案例20篇)

通过积累和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下面是一些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所写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生态环境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仅严重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植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也是人类环境的最初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出现人类。目前,在城市生态绿化的过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城市生态甚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保护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以资源观、环保观和生态观为基本观念开展的,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现状,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因此说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降低污染的指数和生态的破坏,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协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载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生态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和双重提高,更加丰富了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科学内涵,因此说,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大部分城市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化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厂,但是由于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目前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城市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说城市绿化覆盖率无法达到该幅度,那么必然会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十分严重,绿化覆盖率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要求各地提高其绿化覆盖率,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用地情况非常紧张,要想实施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生态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为该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改变生态效益的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后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植被覆盖率面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两旁或者城市小区中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现有的城市植被。现有城市植被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减少植被踩踏现象,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

针对当前新疆城市环境污染重的空气污染和污水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对于污染的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及时控制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市民的共同家园,应该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语。

总之,如果城市绿化部门及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以上几点努力实施,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生态效益,使其增长方式由原先单纯的增加绿化面积逐渐转移到增加效益方向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红然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吴淑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北方环境,

[3]王立志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北方环境,2011。

[4]李凯,贾建丽,鲍晓峰等.大气污染控制典型技术(上)[j].环境保护,(1)。

[5]张兴林。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仅严重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植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也是人类环境的最初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出现人类。目前,在城市生态绿化的过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城市生态甚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保护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以资源观、环保观和生态观为基本观念开展的,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现状,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因此说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降低污染的指数和生态的破坏,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协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载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生态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和双重提高,更加丰富了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科学内涵,因此说,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1、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大部分城市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化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厂,但是由于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目前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城市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说城市绿化覆盖率无法达到该幅度,那么必然会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十分严重,绿化覆盖率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要求各地提高其绿化覆盖率,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用地情况非常紧张,要想实施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生态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为该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改变生态效益的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后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植被覆盖率面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两旁或者城市小区中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现有的城市植被。现有城市植被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减少植被踩踏现象,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

针对当前新疆城市环境污染重的空气污染和污水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对于污染的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及时控制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市民的共同家园,应该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果城市绿化部门及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以上几点努力实施,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生态效益,使其增长方式由原先单纯的增加绿化面积逐渐转移到增加效益方向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红然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2]吴淑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北方环境,2011。

[3]王立志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北方环境,2011。

[4]李凯,贾建丽,鲍晓峰等。大气污染控制典型技术(上)[j]。环境保护,2010(1)。

[5]张兴林。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2)。

生态环境论文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

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xx(6):297。

生态环境论文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gdp总量为7243.6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xx年的3.1倍;县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12.8%,是20xx年的2.8倍。已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1%,与全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较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低1.4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64.8%,较全省全口径存贷比高出2.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90.6%,较20xx年高出2.6个百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4.7%,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2.1个,较上年增长16.7%;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14.2个,较上年增长50.8%,是20xx年的2.3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8.9%,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1.7%。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东莞经济发展论文

东莞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总体上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今后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现在东莞市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分析东莞市的发展模式人手,对东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在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及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东莞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东莞经济的发展模式(简称“东莞模式”)及其特点和成就。

1“东莞模式”的概念。

“东莞模式”是对东莞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主要指东莞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迅速实现农村工业化、产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三赢模式,它不仅使东莞赢得了在国际经济中的一席之地,而且使国际资本寻找到了一个低风险、高回报、较稳定的投资场所,同时,更为重要的,这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

2“东莞模式”的特点。

第一,台商高度集中,在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有三千多家台商企业。

第二,传统劳力密集产业逐步被资讯科技产业所替代,高科技成分不断提升。

第三,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全部出口的经营方式,提升了台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使东莞成为大陆的出口重镇。

第四,地方当局主动为台商排忧解难,而台商也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形成台商与地方的良性互动。

第五,台商以东莞为家,把家眷也带到东莞来落户。

3“东莞模式”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多年,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工业制造重镇,东莞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其核心要素是外向型经济主导、区外劳动力支撑、合作共赢的营商文化、务实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发展创新的主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向前推进,东莞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社会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快速发展。随着“村改居”工作的深入,东莞真正以农业为生的传统农民已寥寥无几。东莞的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东莞还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典范品牌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30年来,东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自20xx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进入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东莞市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双转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管理、惠民生,初步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经济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20xx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56500元,增长10%。以来虽然世界经济有所复苏,外部需求有所上升,但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从东莞目前来看,经济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出口订单仍以短单、小单为主,实现出口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66344元,增长14.6%。工业生产和出口均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696亿美元,增长26.1%。从今年年初开始,东莞又出现了用工紧缺的情况,加之企业成本增加、贸易摩擦、利润较低等问题凸显,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外商投资出现下降的趋势,民间投资未有效释放,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未恢复,经济整体态势仍将面临一段调整时期。

1发展方式粗放。

众所周知,东莞模式主要是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在这三大要素中,除了资本外,土地、劳动力供给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粗放式发展方式相伴随的是高排放、高污染。东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相关资料表明,东莞的环境承受力也接近了极限。

2资源制约明显。

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东莞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矛盾不断加剧,近年几番遭遇的“油荒”无不向东莞地区拉响了能源警报。

3对外来资本和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

“三来一补”的主要特征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其优点是可以克服技术、管理和资金的不足迅速发展起来,缺点就是弱化了本地竞争力。一方面,研发、销售在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的销售渠道,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附加值较低,产业体系落后;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导致本地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受外部形势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

4特殊的人口构成制约了经济社会转型。

东莞模式造成的'东莞人口构成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严重倒挂。东莞的产业大军主要由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构成,这个庞大的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游移性,对东莞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十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这势必会影响产业的稳定性。东莞人口构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东莞低端产业所吸引的人口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者,统计资料显示,在东莞的就业人口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69.4%。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人口构成,极大地制约了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升级。

1产业调整。

从存量调整方面看,对传统产业,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实现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并果断淘汰少量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甚至完全只能靠违规排放才能生存的企业。产业增量调整方面,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把重点放在大项目引进上,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起东莞的现代产业体系。

2坚持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区内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和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应当通过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组织和与之相对应的基金及机制来加以协调解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使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口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产业整体竞争力领先珠三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于改善东莞经济的依存度,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水平;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第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拓展内需;第五,加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第六,建立完善的外贸指标体系。

4协调人口的发展。

把游民变移民。要立足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调整户籍政策,吸引一部分有意在东莞长期工作生活、素质较高的人口群体入户东莞,协调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比例。

5走智慧发展的道路。

智慧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经济产业,由互联网和物联网相结合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可以借助虚拟经济的翅膀再次腾飞。金融危机中东莞表现令人欣喜,而今后东莞经济转型升级要走向何方关系到东莞未来30年能否继续引领中国的经济发展。东莞有很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如果能够在智慧经济发展上抢占先机,就可以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从而实现成功转型。

生态环境论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村就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中。由于邻近昆明,除了农业方面,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东村相继发展了采石、建筑、运输、制鞋、印刷、粮食加工、个体商业等行业,全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就农业方面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东村经济发展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的方向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村就有农户开始经营农家乐,整个90年代,东村的农家乐数量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东村有近10家农家乐,此外,还有几个由外地企业投资兴建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旅游度假村也在东村境内。在目前包括东村在内的沙朗坝子种植无公害蔬菜、鲜花、水果等的大棚已经成为最为显眼的景观,据沙朗东村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东村实有土地在册面积93.33hm2,目前已经转让72.93hm2,也就是说在东村的土地中,有78%的已经出租或转让,这些出租或转让的土地都作为农家乐,水果或蔬菜种植、苗圃等经营性用地。东村的经济转型,与整个沙朗的总体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几年前,有人对沙朗的整体发展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其中对处于沙朗坝子的大村和东村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村、东村沙朗坝子,要充分利用大村白族一条街这一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农舍及地下温泉的自然优势,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兴建体现旅游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从规模、档次、特色、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现有农家乐,发展壮大农家乐。同时结合白族的民风民俗举办一些如唱山歌、对调子、火把节等民族风情浓厚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观看、消费,从而带动沙朗坝子内的观光农业的同步发展。在近30多年来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还是发展以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效益型农业”,甚至是即将开始的包括沙朗厂口在内的“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在本世纪初期沙朗乡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兴乡”,这早已成为沙朗乡(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战略重点。然而,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在东村近30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来自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方面的压力并未减小,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则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最近一二年中才出现的新问题,这些来自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问题,必将严重制约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山林面积萎缩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东村山林茂密,历代的村规民约都有对山林严加保护的规定。但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由于人口的增加,昆明城市的发展等因素,山林面积急剧缩减,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东村周边山林破坏严重。自古以来,包括沙朗东村在内的昆明周边的农村地区一直是昆明城市居民炭薪的主要来源地。据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一直到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挑柴、背炭到昆明城里去卖,仍然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林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西郊垃圾处理场的污染位于东村境内红水塘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近千亩,设计总库容为914万m3,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1999年底投入使用后,平均日处理垃圾1400t以上,高峰时达1500t,200多车次,远远超过当初设计的日处理800t的承受力。西郊垃圾处理场预计使用年限为21年,负担过盘龙、五华、西山等地的垃圾处置填埋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填埋垃圾3751430.6t。据家住龙箐山庄的张某介绍,每年雨季,均会有大量的污水从垃圾场的山坡上流下来,经过他们家门前的水沟里的水也变成了黑色,以前他们是直接饮用水沟里的水,但是近年来,沟里的水已经无法饮用,不得不在水沟的另一边打了一个水井作为饮用水的水源。这里所说的这条从龙箐山庄出来的水沟,也是沙朗河的重要水源,沙朗河流经东村位于坝区的大部分田地,直接影响到这些田地里的农作物。随着位于普吉境内的垃圾焚烧场的建成,位于东村境内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已有所减少,但是已经填埋的近400万t的垃圾,其后患,可能是无穷的。渣土填埋场对东村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垃圾处理场日填埋垃圾减少的同时,在东村的东南面又兴建起了一些渣土填埋场,目前这些渣土填埋场虽然不在东村的地盘上(属于沙朗大村),但是这些渣土填埋场就在东村东南面的山坡上,这或许又是东村未来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曾经的采石场如果说上面说到的垃圾场、渣土场是现在还影响着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在东村境内存在数量不少的采石场。据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个统计资料,东村境内当时有采石场8个,扎石机3台。这些采石场,大多位于东村东南面,虽然这些采石场在本世纪初期逐步关闭,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山体破碎,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日益污染的没底坑水库在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还有一个方面是来自东村东面的沙朗街道办事处桃源居委会。位于东村和桃源交界的没底坑水库,是东村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的一个重要水源。该水库是在1976~1982年历时六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的,蓄水120余万m3,有14km长的东西干渠,涉及东村、西村、大村等近133.33hm2农田的灌溉。前些年,由于桃源大量工业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没底坑水库,已经使该水库的水质恶化。

聚焦沙朗东村近30多年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转型,从“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到“生态兴乡”,目前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东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水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取决于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相关部门的专家对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调研,对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会诊”,在此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自2004年沙朗划归五华区,进而在2009年8月“全员城镇化”,沙朗白族乡改为了街道办事处,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这样的变化,无疑也有一些好处,但是,这样的改变,从名义上、政策上取消了沙朗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待遇,姑且不说国家政策的倾斜,仅就沙朗白族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彰显地方民族特色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一并综合考虑。

生态环境论文

: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伴随着过度消耗资源、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选择。下面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是支撑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还能帮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当前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态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自世界走进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城市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文明。然而城市化在为发展经济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遭遇巨大的生态威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均遭受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值得人们思考。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保护好既有的生态环境现状,还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维护其再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去。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须依据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开发城市空间的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职能结构,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与高效发展,使城市生活空间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优势特征。

二是有机结合城市的生态空间分布,围绕山地、水系等主体,用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作为补充,与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串联起来,建立城市生态保护战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景观格局与生态屏障。

三是对应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对开发产业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一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快速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持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实现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依托科技手段对环保型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倡导低耗清洁的生产工艺,推进城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倡导循环利用资源,并倡导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环境入境标准,并合理划分城市开发强度不同的区域;针对在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以及荒地实施植被恢复、生态保育等措施;在引进项目时要坚决放弃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以及占据较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的项目,严禁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

三是保护好城市的湿地资源、水源地,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建设城市的水源地保护林,建设重点防护林、交通线绿化带等,推进建设城市的绿化林网,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的覆盖率,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对城市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建立新型环保工业组团,鼓励城市的各个企业集聚到工业组团里。组团内不能超标建设广场、道路等,进入的企业务必要严格遵循集约与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利用闲置土地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对仓储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铁出口周边等建设综合性的货场、仓库,以构建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是科学布局生活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规划建设居住地组团,使市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满足;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整合办公用地,并建设商业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经营效益;对商业中心区、行政区等优势明显的城市地段实施土地拍卖、招标等策略,引入良性的土地竞争机制,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以及授权经营、作价入股等业务,将城市的土地资产盘活;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价格,推行土地资源储备制度。

三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积极建设城市周边的环境绿化事业,打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圈,并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化的整体覆盖率;有效保护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用地,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征落实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基本农田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保持耕地占补的平衡;确保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从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与土地整治,形成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结构为入手点,积极倡导使用电力、液化气、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并发展核供热,鼓励开发、生产、使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广绿色生物质能的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及时将10t以下的燃煤装置拆除,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燃煤过程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落后的煤炭使用方式。同时,要重新定位煤、电、气等能源的价格,通过经济杠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核定城市各个单位及部门的燃煤指标,供应要限量;加快用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处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陆续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的日处理量有所增加;鼓励各单位、部门、市民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效率,全面落实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每一家污水处理厂都要充分考虑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装置,大型的宾馆、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断加强排水管理,逐渐将城市的旧区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区则建设成分流制,尽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沟的整治工作,做到截流污水,清查排瘀河床,且须处理截流污水之后再排海。

三是处理固体废弃物,使。

城市要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控制排放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当下城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清运以及集装箱式中转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时将对水体造成潜在污染的各个垃圾场关掉,遏制白色污染;大力营造城市再生品消费市场,推广对产品的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城市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经济发展建

2013年度,街道农业人口为2461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1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2.93%;总费用23032万元,比上年增长22.95%;农民人均纯收入8472元,比上年增长1420元,增幅为20.14%。第一产业总收入213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68%;第二产业总收入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06%;第三产业总收入141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48%。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36%,14.52%,34.11%,因此,小街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街道。

2.1、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不足。

小街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长20.14%,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难。由于小街街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农业是我街道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街道办2013年农业收入较上年增长缓慢,而且农业收入主要是烤烟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传统产业仍占一定比例;品牌意识和产业意识不强,农户缺乏敢闯、敢创、敢试、敢担风险的意识,小农思想、保守思想依然存在,难以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大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营上难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深加工等较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小街街道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为此,我街道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巩固和提升烤烟这一传统农业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坚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和科技服务,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2、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事业亟待发展。

从集体收入来看,街道村组集体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可以看出我街道村组运转主要靠上级部门扶持。如此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既不利于集体发挥应有的统一经营的作用,又难以开展水、电、科教、卫生、交通等公益事业。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委会)自主创业,积极争一取上级财政部门扶持资金,发展适合本村委会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和基层十部双向互动,为集体的事业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整体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增强可操作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长远规划,使农村公益事业扎实推进。

2.3、经济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坚持发展生产、广辟财源、增强实力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巩固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继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4、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待加强。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思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科普村建设。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改造,努力开创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使我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建议采取的措施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围绕市场调结构,促增收。进一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调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一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补助,在科技上给予示范、带动,集体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群众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吊。

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调整种禽结构,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努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我街道工业园区的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把增加就业渠道和创业门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街道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民在土地上取得更大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生态村镇”的思路,强化领导,加快发展,实现街道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农村经济发展中心怎么样

尽管在经济发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环境形势的恶化。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形势来说,也不仅只有不利的影响。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逐步加深,环境保护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另外,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扶植和指导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对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人们也通过全面科学的分析,制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环境保护工作是有着促进的作用的。

2.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

在过去,人们为了快速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意开采和掠夺。由于当时的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还对地质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大量动植物灭绝,淡水资源大量减少,土壤荒漠化日臻严重,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尽管,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也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但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活动不断进行,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减少,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阻碍是多么的大。许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自然资源的匮乏,致使其难以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2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纵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影响着动植物的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工业污染物和废气物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后就被排放到水和土壤当中,使可用淡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大量减少,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人们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这样的净化能力已经不足以完全将人们排放入系统内的污染物净化,就这样日积月累,生态系统中所沉积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环境形势严峻。特别是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呼吸道疾病等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长,人们的身心健康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正给今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3.1增强环保意识。

在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所造成的。许多人对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缺乏相应的知识,也不知道环境受到破坏后所给自身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对自己太过严格。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环境破坏的伏笔。因此,在开展环保工作前,要着力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起,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增强环保监管。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逐渐在全国普及。但仍旧存在着一些污染排放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环保监管工作,依法惩治这些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另外,还要对社区环保、城乡环保工作进行监管,让这些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改善人居环境。

3.3提升绿色科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在绿色科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先进的设备设施被投入到生产和环境治理上。一方面,这些新科技在运用到生产当中时,不仅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这些新科技投入到环境治理当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

4结论。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支撑,环境的保护工作需要经济发展来促进。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我们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农村经济发展中心怎么样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因此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量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大量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3结语。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经济发展建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有利我国农业长期战略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坚持农业经济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

经济发展建

伴随社会的进步,农村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平反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3]刘洪波.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农村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09:177.

生态环境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关键词: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1、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要点。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

1.1不能合理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湿地资源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湿地保护工程更偏重于政策手段,而缺乏经济手段的有效辅助。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实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能发挥其根本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更倾向于对相关政策手段的重视,往往忽视湿地利用、资源保护以及利益与市场化手段的平衡和协调,这就造成了湿地生态环境发展退化情况的发生。

1.2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湿地生态恢复是我国的一项公益事业,经费应由财政来承担。目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与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很难顺利实施,导致湿地的必要基础研究经费和日常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1.3动态监测必要手段的缺失。

我国湿地管理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导致管理手段不具动态性,使湿地监测体系尚未健全。湿地保护的形式又很少,主要集中在建立湿地小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工程等,而由于监测手段的缺失使得湿地资源的相关信息不能被充分掌握,从而延误治理生态缺水和重大污染的最佳阶段。

2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2.1建立科学健全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能够充分掌握我国湿地情况的变化,它也是作为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必要手段存在的。湿地检测管控系统需要依托先进的3s技术,它能够使该系统更加完善、科学和立体化。此外,可以通过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对湿地保护检测管理方针进行完善。湿地环保部门也可以采取奖励或政策扶持的方法,对湿地保护的个人、单位进行嘉奖,鼓励社会共同投入到湿地保护的工作中。

2.2进一步加强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素有“地球之肾”之称,而湿地保护是一项漫长持久且收益较慢的工程,离不开社会的持续关注,而该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湿地的使用权以及获得的收益要分散于各级地方政府,并按照我国的相关环境资源管理制度,由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行使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所有权,而各地方政府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合理分配利用并保护水土湿地资源,从而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2.3湿地保护工作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

我国资源管理体制的集中和延续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的大部分管理和条块分割体制中。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冲突和矛盾,首先要对各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强化。根据对世界各国湿地的保护实践结果表明,部分国家所建立的协调机制都具有跨部门性,例如:委员会制度、政府会议制度等。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的手段主要有:紧急磋商、说服、行政指令和建议等。这种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是通过对政府部门间的优化沟通、协作与联合强化建立的,它将要素式管理机制更新为协调式管理机制,使各个部门都能够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从而达成合理利用与湿地保护的共识。

3结语。

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湿地保护工程收益期相对较慢,造成资金相对短缺的局面。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该体制的建立应由政府做表率,并围绕湿地保护补偿投入方面内容。一方面鼓励投资者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开通渠道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公众集资、募捐等方式募集资金,从而提高湿地保护工程的公众关注度,使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作者:陈仁单位:前郭县林业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经济发展建

林业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林业经济又离不开人的经济性与宏观性行为。人类对林业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是否得当,影响着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近几年来,处于宏观位置的重要支撑者与引导者——企业与政府,在调节方面做的不到位,例如林业企业生产技术地,科研和创新的能力较差;林业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政府未进行合理的、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与规划,管理不当;产业结构布置不合理,发展差距较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1、遏制滥砍滥伐行为,合理培育后备森林。

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会付出高昂的成本,不能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将林业自然资源作为一种代价进行交换。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必然会反作用于国家经济,这样做更加得不偿失。所以,要提高林业的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改善林业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就要从根本做起,树立合理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天然的森林保护工程,加强对天然林得保护力度,个别地区可以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对相关企业的滥砍滥伐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鼓励企业与个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促进行为,增加对珍贵树种的培育,加大后备森林的存蓄力度。总之,就是要通过对林业经济与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以及保护性的行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林业产业结构改革,合理进行政府宏观规划。

要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就是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一改过去的一体化传统管理方法,将森林管理细致化、实用化、经济化。即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两部分,一部分为公益事业服务,一部分为经济发展服务。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建立科学实验基地,进行林业科研成果开发与创新,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与奖励,完善科技开发体系,结合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经营者的企业经营活动,树立林业相关经济科学研究的市场前瞻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学理论研究充分融入到现实的经营活动当中,加快高新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周期,从而增加林业的生产能力。

再次,要对林业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将集约化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与集约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的企业进行合并,提高林业企业的规模与合理性。最后,由于林业分布不均,以及各区对经济需要的程度不同,导致了林业产业分布不合理,针对这一点,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合理规划,对山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林业进行保护,或者是合理开发,拓展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事业,同时,也要加强较发达城市的林业投入,从而防止由于城市的工业企业的过度开发导致的城市环境破坏与污染。

我国目前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比如滥砍滥伐行为导致的林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投入不够,政府林业结构规划不合理等,这些弊端都是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相违背的。因此,要挖掘这些严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潜在问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防护工程,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林业经济发展与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

传统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而是周围的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舞蹈编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共同学习,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极,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很多因素,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等,其中,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学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此外,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当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新颖的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教学课堂,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是因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即使在高等教育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境,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信息,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如此,即使在家里,学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舞蹈编导教学是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继和繁荣我国舞蹈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生态环境是舞蹈编导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关键。提高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为舞蹈编导教学构建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让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等所有与舞蹈编导教学有关的因素均对学生产生积极和利好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及教师应协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舞蹈编导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舞蹈文化的繁荣。

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农村经济发展中心怎么样

农产品加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是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有效措施,各个加工流程都能够让农产品价值得以提升,通过加工转化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引进推广现代化的贮藏保鲜技术,结合各地区不同季节的实际需求情况,借助于现代化、科技化和标准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科技研究机构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给予支持,将农业科研机构、乡镇企业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前沿,让乡镇企业转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台,同时转化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载体,让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实际应用,让自己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2.2实施品牌组织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能够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新世纪,品牌战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展其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防止各类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应当尽快构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根据质量标准及市场实际需求来生产农产品,防止出现盲目生产的情况。同时,可以选择村组联包、农村生产合作社及承包大户等有助于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来塑造产业组织体系雏形,当地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体系持续健全的过程,借助于产业组织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即是将农民和市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格局。

2.3推进乡镇企业发展。

首先,应当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机制改革,确保乡镇企业实现体制创新发展。应当积极推行并在广大乡镇企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乡镇企业可以选择联合、兼并及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办法,对其实施产权制度与经营机制改革。其次,应当合理地引导乡镇企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以企业技术开发部门、区域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系统,让乡镇企业和周边的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展开合作交流,坚持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多边协同战略,发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最后,应当对传统技术予以优化改造,促进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组,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对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4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及经济组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农产品市场竞争机制,让农户的产品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对城乡各级农贸市场建设完善的同时,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年不定期开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展销会,支持农民群众和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借助于现代营销理念来构建农产品产销直供、委托经营的现代化营销体系,从而有效减少销售成本,增加农产品的实际价值。当前,农产品市场开始朝着国际市场开放,农民群众不但要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有所了解,还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

3结语。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所以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现阶段,在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虽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产业化及现代化水平,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召芬.积极调整并优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

[2]王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浅议.中国农业信息,2015(17).

经济发展建

我国一直不断地在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文章总结归纳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政策阶段,将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的策略。

[]。

经济政策;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方面率先成了我国进行改革的重要领域和试点路线。在国家经济飞速腾飞的过程中,我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中又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最为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施行,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之后的经济改革之路累积了改革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要想走出一条独属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所推行的一系列策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的浪潮开始在全国掀起,1950年6月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让农民开始当家做主,说明了农业发展应当遵循其生产规律,要协调好生产与人民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成功,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到了1952年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递增,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当时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稳定了物价和社会民心,为我国之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标志着改革的春风由此吹遍了全国,我国开始将改革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于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作风浮夸严重违背了客观实际的发展,所以在被废除后迎来了由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这是我国人民基于现状而进行的一次飞跃。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的热情由农民自己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明确了劳动者的责任,消除了农民的恐慌心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供给量的全面增长,解决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口贫困难题,稳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3)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中国开始从发展集体经济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在农业方面放宽力度,农产品供求开始由市场调节,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以粮为纲的农业单一结构被打破,农业生产开始向商品化、经营化转变。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国家工业产值,活跃市场经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活跃了中国的农业经济,使得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4)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高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可以结合农村各个地区实际特点,建设专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和绿色农产品,既宣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观光收入。利用互联网与我国农产品产销进行完美结合,完善“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物流链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节约农产品进出口时间和成本,提升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我国农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大好时机,应积极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立足于当下国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底蕴丰富,农耕技术水平高,劳作经验丰富,且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阔,有着各个方面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条件。但同时我国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清洁能源日益减少、森林植被破坏等农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在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阶段应坚持以下策略。

3.1、完善土地政策。

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应当与不同时期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适应中国形势的新变化。应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为实现城镇化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合理利用土地,适度控制土地开发。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3.2、扶持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政府想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保障农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深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完善扶持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继续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支持农业经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3.3、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逐渐显现出了不足,逐渐跟不上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在遭遇瓶颈之际及时转变了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及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发展策略以我党的“三农”政策为指导思想,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着力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在城镇互动中实现同步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党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机遇。

3.4、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于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用科学化手段、集约化方法、产业化目标、商品化特征,广泛运用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经营方式来发展的新型农业。目前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的过渡期,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加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以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才能始终保持决策的科学性、高瞻性、前沿性,达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1]胡跃高.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传云.2017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j].农机科技推广,2017(2):10.

相关范文推荐
  • 11-01 精选迎接新挑战辞职信(汇总17篇)
    辞职信是对过去在这家公司的工作经历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的机会。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辞职信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触摸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 11-01 最优房屋损失评估申请书大全(19篇)
    更多申请书是一种向组织或机构申请某种资助、支持或批准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对写更多申请书的技巧和要点感兴趣,不妨阅读以下为大家整理的相
  • 11-01 最热教师政治理论心得体会范文(23篇)
    教师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回顾教学中的成功和经验,并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心得体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
  • 11-01 精选雷锋学习的榜样广播稿(模板21篇)
    广播稿通常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引起听众的兴趣,主体要揭示事件真相或表达观点,结尾要有个人的思考和总结。刚才您听到的是一则特别精彩的广播稿,希望您
  • 11-01 最新房屋产权共享协议(案例18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在法律保护下达成的共同意愿,用于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乙方:____________。丙方:__
  • 11-01 最热局长统计培训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与成长的一种记录和证明,对个人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搜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 11-01 最热两会信访维稳工作总结(案例19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交代,也是对上级领导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展示。以下是一份跨部门合作的月工作总结,展示了团队间协作和互动的积极性。半年来,xx乡党
  • 11-01 最热心得体会给男朋友的一封信(案例19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阅读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某个领域的核心要点。ex:回来两个半月了。大部分时间是恨你的,偶尔你
  • 11-01 热门考勤打卡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一些个人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在类似情境中提供一些帮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钉钉考勤系
  • 11-01 专业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报告(案例19篇)
    在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教训。这份工作报告中对于团队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总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