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热门宋代散文文体(案例19篇)

热门宋代散文文体(案例19篇)

时间:2023-10-24 00:42:11 作者:笔舞 热门宋代散文文体(案例19篇)

一分钟,成就你与众不同的机遇。一分钟的总结应该包括我们的观点和经验。以下是一些优秀作家在一分钟内总结创作心得的经验分享。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题解]。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头:树的枝头。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散文文体的详细介绍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散文首先不是文学样式,而是哲学、历史的经典。正如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正统的。因为它是一种‘载道’工具,而诗却是抒发个人性灵的或言志的手段。这是因为文学、哲学、历史还没有来得及分化。散文,作为一种传达工具,它起初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思辩记实。”孙绍振先生从文体的地位以及“载道”的工具特征入手,言简意赅说明当初文史哲学何不分家的历史缘由。含混于文,不及分化,这使得人们认识散文这个文体的时效性受到了限制,也使得散文以独立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免不了笼罩着哲学、历史、政治、道德、经济等上层建筑的'“载道”阴影,不可否认地增加了人们清晰认识的难度。散文是相对于韵文、骈文而说的,所以它叫作散文。现代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正在完成从思想评论和事实的记述(如新闻通讯)中分化出来的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在取得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散文的审美规范也在逐步积累,探寻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似少年游古文体抒情散文

青石畔,烟雨薄雾似轻纱悄然覆住这江山如画,闻弦音,凉初透青山暮水,弦骨铮铮,倾泻而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琴音,徐徐入耳,余音袅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江上微风拂面袭来,夹杂着薄雾的凉意,丝丝缕缕,不觉几分心旷神怡。如墨洗的江水,深不见底,极目而望,郁乎苍苍。

曾在这江畔,寻觅来往的各色人马不知是否停留过片刻。只道,事过境迁,万里苍寥之景,雕栏玉砌应犹在,所感所叹之人却早已朱颜改。眉头轻蹙,昔日楼台轩榭,繁华荣秀,而如今,草萧疏,水萦纡,华屋丘墟似无人住.追溯往昔,此刻之景,应有一人,白发三千丈,举杯消愁,断肠魂。

试问君家酒醒何处去,道只是无处话凄凉。本该一纸笑春风,奈何仰天大笑无人应。如辞根散作九秋蓬,如浮萍般飘沉不定,如孤雁吊影千里,又如深入骨髓的枝枝蔓蔓,根根缠绕,丝丝入扣,缭绕不断,渗透心扉。

几世恩怨,了了无还休。刀光剑影,马鸣哀嘶之间,江山易主,朝廷改代。醉生梦死于温柔富贵乡,渐渐忘却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骁勇善战的曾经,直到‘后庭花’歌声的传来,方才如梦初醒,为时,已晚矣。无限山河泪,南冠之人又该如何怨?残阳血染半边天,孤影扑朔展翅,了然无踪迹。道是,人生在世不称意。纷纷愁绪似一江春水。泪洒江中,与那星汉灿烂之苍穹,烟波浩渺之海天一色,汇成一体,凄凄惨惨戚戚。回望,仓皇北顾,气吞河山;难觅,持节云中,燕然未勒。

也罢,过春风十里,得黍离之悲。金戈铁马戎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那又何时才为尽头?只惜此刻此时,尚且聊诉衷肠。须臾片刻,那名叫生世的墙,轰然倒塌。断壁残垣,徒留给后人一段茶余饭后的轶事。也不过是,一代名怜香消玉殒,一世英雄长眠于地。弹指间,灰飞烟灭,往事终成过往。抚弦轻唱的飘逸,顾影自怜的萧瑟,漠然孤寂的背影,义无反顾的决绝,直至最后,断那三千愁绪,纷扰但愿不再纠缠于心。欲说还休,谈笑过残年。月落乌啼,风吹皱一江春水,波光乍起。青石畔微微泛光,似承载那一轮皓月,银霜悄然而覆。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终不似,少年游。

散文:体验幸福

世态炎凉,人间之温暖何在?或许只有那被我所体验到的亲情,才能驱除我心中的寒冷吧。

天微冷,月光寒,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之下,昏黄的路灯在我的身后拉出一道又长又细的影子。此时街上空无一人,唯有寥寥几辆车穿梭于其间,巨大的呼啸声过后便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我刚刚上完补习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我的单车坏了,所以我只好自己走回家,这不禁使我有些害怕。

穿过长街,我就要进入一条寂静而深不可测的小巷,恐惧悄然爬上了我的心头,传来阵阵寒气,再加上冬风一吹,我便开始牙关打颤。脚也是瑟瑟发抖。我望向两旁,迎接我的却是两面高墙,回望早已不见了巷口的那一缕希望之光。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由于害怕,我只好想一些温暖的事,便想起了父母亲。我想起了当我没有单车时,他们总会来接我,虽是同样的环境,却多了两张面含沧桑却温柔的脸庞,多了两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多了许多的亲情和爱的温度。

想着想着,我的心热了起来,身体也不再发抖,天虽冷,却怎能阻挡亲情与爱的温暖呢?

可是虽然有光,虽然有亲情,但那是回忆。天气似乎随着天色进一步黑暗而更冷了,我的心再次被周围的阴冷所包围,逐渐凉了下来。今天是冬至啊!这个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冰冷:别人都在家里吃汤圆团聚着,而我却只能孤零零的走在这黑暗的小巷中,想到这我不禁有些触景伤情。

亲情就像一个神医,虽不是无处不在,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抚平那黑暗与冰冷给我带来的伤痛,治愈我心灵上的创伤!

散文:体验幸福

幸福有太多种,爱默生说:“为美而献身要比为面包而活着幸福得多。”这里所提及的“幸福”,是为了尊严,是骨子里的傲气,伟大而空虚,是一种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幸福。另一种,是“提着菜篮锅边转”的幸福,这是一种被称为小女人式的幸福,没有大智若愚,没有殊死搏斗,温馨、儒雅,又似有些老子的“无为”,不论是大艺术家,还是漂泊在外的浪子,亦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班族,这种幸福,都可以体验得到。

和同窗六年的他们围坐一堂,用笨拙的双手包出笨拙的饺子,课本、作业、教诲全部扔得远远的,让白白的面粉将我们早已被世俗所迷惑的心重新染净,让香香的馅儿驱散早已在鼻头挥之不去的书本的油墨味儿,让热腾腾的开水来重温我们早已丢散的儿时美丽的记忆。

这又是一种幸福,一种爱,世上第四种感情。比友情多一点,比亲情少一点。同学之间处久了,这种感情便根深蒂固。无时无刻的幸福,纯粹的幸福,还是一种自力更生的幸福,一种像一片叶子飞翔的执著。叶子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飞翔的体验,而我们,如同在母亲眼里,儿女始终是最美的;在我们眼里,自己包的饺子始终是最好吃的。这时候的幸福,同叶子的幸福一样,虽然短暂、却很快乐、纯真、无忧无虑。

看着饺子一个个“跳”进锅中,我双手合十地祈祷:“快、快……”哦,出锅了,不顾烫,心急火燎地咬一口。啊,是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多么幸运!当嘴角漾着微笑,脸颊泛起红晕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像一株小草,从心底,蔓延全身,仿佛置身于云雾里,飘然欲飞。

据调查,儿童一天要笑四百次,而成人一天仅笑十五至二十次。一次笑容的绽放,也就是一种幸福的诞生。为什么孩子每天都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被幸福笼罩着,没有是非之分的他们,一切都是幸福的,纯净的。而成人,被都市生活的“有条不紊”所机械化,他们的眼中、心中,已经积淀了太多的世俗迷乱,忘记了幸福,忘记了陶渊明那世外桃源的与世无争,自由自在。

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吧,像叶子一样执著。

散文:体验幸福

3月17日,郑州下了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雨不大,像天真烂漫的儿童,随心所欲地飘洒着玩儿。如雾的雨丝粘着薄雾笼罩的河面,竟分不清了河水与雨水。刚刚萌芽的垂柳被雨雾幻化成少女的秀发,若即若离地随风摇曳。烟雨朦胧的如意河氤氲迷离,把郑州妆扮成了秀美的江南。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和爱人打着花折伞,沐浴着春风春雨,漫步在如意河畔,享受的不仅仅是温馨和幸福,更是甜美与浪漫。这纷纷扬扬的细雨,刹那间把我们带回了火热的青春年代。

二十多年前,我们求学于川大。散布的教室,见证了我们的上进与成长;校园内的野猪林,见证了我们的青涩与勇敢;轻松欢快的锦江,见证了我们的无忧与乐观;恬静多竹的望江公园,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与浪漫;成都,则给我们开启了瞭望世界的窗口,一直让我们梦绕魂牵。

1990年的夏天,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办完所有的离校手续后,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就在离校前的那天,我们两个各自打一把雨伞,默默走完了熟悉的校园小径,肩并肩走遍了一教、二教和三教,又围绕着荷花池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干脆收起了雨伞,一任母校的雨露洒遍我们浑身上下。这场雨中漫步,成了我们永恒的甜蜜回忆。

1993年的冬天,我们第一次一起回老家过年。回家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了郑州汽车总站。买了票,坐着老式的公交车,在雨中颠簸了九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县城。下车后,冒雨换乘了通往赊湾乡的公交车。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到达了赊湾乡。再次下了车,我们背着给妈妈带回家的礼物,踩着恨不能一口就把鞋子吸掉的黄胶泥,冒着寒风苦雨,一路说笑着往家赶。多年来,每次聊到这次经历,我们都觉得是糟糠夫妻的幸福体验。

现在,当年的同学修成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快乐与皱纹比多,体贴与幸福齐飞。但是,唯一不变地是,我们仍然相伴在雨中,恬然,淡然,幸福如从前。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抒情散文:体验社会,得真知

今天,早早的到这尘土飞扬的工作场地,在这没有办公室的干净舒适,没有空调风扇的清爽湿润。我看到的只有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和辛勤的劳动。

没错,所谓的建筑工人,所谓的农民工,烈日下的仙人掌,没有娇艳的花朵开放,但是,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茁壮成长,没有向风暴低头,没有向骄阳屈服,没有向黄沙投降,茫茫惨厉中的一点翠绿。

紧接着我迫不及待的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带上黄色的安全帽,穿上了工农鞋跟随这的一个小工头去工地,这个人皮肤黑黑的,笑容特别的灿烂,浑身的黄泥,却毫不在乎,严重射出来的精神掩盖不住疲倦但炯炯有神。

到了工地内,我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工作,我开始过滤沙子。说得简单做的难,看着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却难以循环。在太阳的烘烤下,我也在不到半小时之内累倒了。

大汗淋漓的我,实在是受到了一次人生巅峰的体验。

我听了他们的梦想:一次去大海、买一套房子、回家看看孩子、亲自照顾照顾父母……这只是些简简单单的小梦想,在他们看来却可望不可即。或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些尊重。他们眼中的世界也纯净过,没听过讥笑的心里也微笑过,没尝过苦涩之前,也有过甜蜜的生活,没经历过支离破碎的人生前,也有过和睦的家庭。

公车上给他们让个位子,让疲惫的身躯放松;生活上给他们一些宽松,让他们紧绷的意识得到舒缓;社会上给他们一些尊重,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爱他们。

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尊重。比一个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要来的容易。

这次体验实践给予我的印象最深刻,我再次呼吁人们,给农民工人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眼,多一份尊重,少一些嘲讽。

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要求的只是局限性的规则,而真正应该退出的,是那些不懂得的尊重他人的 。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散文的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1]。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2]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2]”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1]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中国大学网

散文:体验幸福

我从不刻意追求幸福,也从不苦苦思索幸福的内涵。

我只知道,当风儿很轻的春天到来时,独自一人来到野外,寻找一片被太阳涂抹成金黄色,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芳草地躺下,用后脑勺枕着胳膊,任心中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飞上天空,变成一朵朵白云,无拘无束地飘在空中。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月儿很圆很亮的夏夜,搬几张小凳子,拿几把小扇子,带上一瓶雪碧,为爷爷泡上一壶浓茶。全家人坐在葡萄藤下,奶奶会为她今天种下的菜籽将在几个月后收获多少多少的蔬菜而津津乐道,爷爷会趁着二两酒意谈古论今,爸爸会对今日时事昨晚球赛作精彩评述,妈妈则会将报纸上的奇闻逸事与大家分享。一家人或长吁,或短叹,或扬眉,或大笑,葡萄藤下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大雁南飞,候鸟思归的秋天,坐上自家的小木船,撑着竹竿,任风儿把头发吹乱。撑累了,便将竹竿放在船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着河里的小鱼,把心中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它们。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被暖意包裹起来的冬天的午后,搬一张椅子,坐在屋檐下,在融融的暖意包围中,读读名家名作、古典诗词,然后闭上眼睛,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和张若虚同赏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忧郁,苏东坡的豪放,孟浩然的洒脱,我将一一领略。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幸福能让我感受温馨,懂得快乐,体味人生。幸福,只要不把它看得太复杂,就能悄悄走近它。幸福,在我的周围,也在你的周围。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我喜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我喜欢》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隽永,清丽流畅,文章的结构特别,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让文章有一种回环吟唱的气韵,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富于活力、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说学情: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学习本文,我抓住学生这一能力,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从而体味本篇散文的语言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并仿写课文。

三、说教学方法: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课件显示: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2、读写结合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要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五、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何凭借教材落实这一点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走近美。

1、导入。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揭示本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仿写课文,既贴近文本,又为下文学习打基础。

2、学习生字。

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汇报预习之后,我安排的是:

3、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每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本文提纲:作者喜欢什么?(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二)感情朗读,体会美。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点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配乐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散文的意境及韵味。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

在第三个环节我让学生再次品读,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由于放低了要求,学生大多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考虑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有很多,在第一课时不可能解决完,在他们质疑之后,我直接出示以下四个问题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喜欢的“另一种花”指的是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课文第11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喜欢”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在作者眼里会变得如此美好的原因就是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热爱,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观看图片,升华美!

(四)观看图片,升华美。

在这一环节,我用课件配乐出示一些有关自然、学校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特别是对学校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五)仿写课文,延伸美。

于永正曾说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渗透写的教学,基于此,我设计了——仿写课文,延伸美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在让学生仿写。在欣赏图片之后说喜欢什么,既降低了学生说文写文的难度,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散学生思维,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六、说板书。

七、说反思。

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仿写的语言那么优美,大胆的想象,用词的准确,让我感到欣慰。这让我产生成功感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发现他们也能写好作文呢?是不是自己引导不到位呢?真是值得深思。

试析散文体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之伦理道德观

论文摘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为创作基础,通过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客观地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伦理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理想。

一、菲尔丁及其“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从事戏剧创作,尤其致力于喜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剧大师那样,以喜剧的形式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他的剧作虽然广受好评,却由于抨击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尔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结束了他的戏剧生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为了养家糊口,菲尔丁曾经从事律师、编辑等职业,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也更加奠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由于这一点,菲尔丁不仅开创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小说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同时,这部作品也恰好体现了他所谓“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意蕴。

与其他文学巨匠一样,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种将叙事文学归类为史诗的做法,并不是菲尔丁的首创。十七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对人类生活的任何叙事形式的模仿,都应该尽可能的同化于由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无数阐释者为历史制定的原则。”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传》里,菲尔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从史诗的构成要素、史诗所具有的“教益或乐趣”,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严肃与滑稽的区分标准,来说明他所创作的这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史诗特点,从而得出了小说是史诗这种叙事文学的延续这一结论。然后,菲尔丁又把严肃史诗与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相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归类,在于寻找理论的根源;后者的重点在于对这种新兴文体的特点进行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其实就是一种以散文体写的喜剧史诗。

尽管在英国文学史上,菲尔丁的史诗理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种小说诗学,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这一理论对他创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这种史诗理论只是菲尔丁为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据罢了。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二、“善”与“仁”的自然伦理道德观。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全书的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该书刚刚出版不久,英国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就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部作品将邪恶的主人公描绘得富有魅力,使人无从分辨是非。然而,约翰逊的这一见解却是出于对小说的误读。实际上,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汤姆·琼斯的荒唐行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种与约翰逊不同的道德观。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尔丁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道德观:“他相信道德决不是根据公众舆论而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种向善或仁爱的自然倾向。”因此,菲尔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优良,但却难免过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试图向读者表明,与琼斯形成对照的布利非才是人们应当反感和唾弃的。

与十八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菲尔丁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过汤姆·琼斯与布利非之间的鲜明对比,菲尔丁充分肯定了发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对虚伪做作的“文明道德”。琼斯从小虽然淘气顽皮,但是,从他对待黑乔治一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性。他和黑乔治一同偷猎,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给了黑乔治一家,若是被人发现,琼斯又总是独自承担罪名。他还不时地给贫穷的黑乔治一家以各种照顾,用奥尔华绥送他的礼物卖钱来救济他们。琼斯这种宽厚的心肠,在乡村里受到了很多穷人们的称赞。用苏菲亚的话来说,琼斯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琼斯的天性中就带有优秀的品质,这一直是作者所强调的,同时这种品质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来。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前往伦敦的途中遇到强盗抢劫;二是他帮助耐廷盖尔先生和南锡完婚。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情,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琼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质,也充分肯定了那种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走出巴尔涅特不远,琼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样子文雅的陌生人与他们结伴同行。当听说琼斯身上带有一百英镑时,这个人突然掏出枪,向他们索要那笔钱。琼斯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三个多畿尼交给他,可是当强盗要求要那一百镑时,琼斯坚决地拒绝了他,因为那一百镑不是他的,而是苏菲亚遗失的。于是,他们打斗了起来。最后,强盗不敌琼斯,被琼斯制服。受了惊吓的巴特里奇这时要求干掉这强盗,可是当琼斯听说这个强盗是因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难迫不得已才抢劫时,不仅将他放了,还把自己仅有的几个畿尼的一大半给了他。那位行劫的汉子对他感激不尽。琼斯来到伦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听说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难,就慷慨地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密勒太太用来资助那家穷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亲自来感谢这位恩人时,琼斯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强盗。由于琼斯的帮助,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对琼斯感激不尽,琼斯也把能够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慰。这件事集中体现了琼斯的诸多高贵品质。在遇到强盗时他勇敢而果断,在钱财上他仗义疏财,对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记的散文记的散文体裁

如我一般,在乡村田园长大的孩子,多少都是有些花草情结的,少了花草的点缀,田园也就不成其为田园了,年幼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房前屋后,花草灼灼的盛开芬芳满园时,我就忍不住满心的艳慕,变着法儿死乞白赖的跟人家讨要了些花种,回家找出妈妈的锄头,在屋前刨开一块僵硬的地皮,从此开始了我种花的历程。

可惜,我的爱花之心,没能获得父亲的嘉许,父亲不容许我把花儿种在他的晒谷场上。可,若非如此,又怎么能圆我花团锦簇的梦呢?所以,我的整个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都是在跟父亲玩着躲猫猫般的种花游戏。

小的时候,我与父亲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很疏离的,印象中的父亲是严肃不苟言笑的,他不会像别人的父亲一样,把我和姐姐抱在膝头或者扛在肩上,他甚至也不允许我和姐姐粘着其他的家人,我们在妈妈或者奶奶面前扭捏时,他总会板起脸孔斥责:“女孩不要扭扭捏捏,要有个女孩的样!”

母亲的亲切随和使得我和姐姐都乐意亲近,母亲知道我和姐姐的每一件心事,母亲愿意分享我们的每一个故事,而印象中的父亲,却一直远远的站在远处,静静的用他犀利的眼神盯着我们,仿佛我们随时都会犯错一般。印象中父亲并没有打过我和姐姐,但对于父亲的那种包含着敬畏的怕,又确乎是渗透到了我的整个童年里。

但对于花团锦凑的渴望,还是让我暂时的忘却了对于父亲的恐惧。我总是背着父亲,在屋前的谷场上种下我用各种方法弄来的花苗,并盼望着花草能在一夜之间茂盛起来,最好是一下子就花开满园;这样,父亲或许就会念在花朵盛放的份上高抬贵手,可是我的`花儿始终长得太慢,在风雨里孱弱的立着,三两天还长不出一瓣新芽。

我从未亲见过,父亲拨起我种的花苗的情景,我总是前一天还看见花草还孱弱的立在风里,转一天就不见了它们的踪影,然,虽未亲见,我却是很确定这一切与父亲有关。

为了留住我的花儿,我只得把种花的地点一再的边缘化,最后种到了晒场的边角,我们家的晒谷场高高悬于门前那片开阔的田地上,悬成了一道垂直的壁坎,我的花儿就那样悬在坎边上,我的退让使得凤仙、红菊、米兰、万年青、月季、芭蕉、桅子花……渐渐的在坎边的危崖上立住了脚。

我几乎无所不种,但除了芭蕉和红菊之外,我几乎从未真的种活过什么花,花儿总是莫名奇妙的消失,或者刚长出新芽,就忽然的被折断。

虽然后来我长大后,问起父亲关于那些花儿时,父亲说他只割过一截过于茂盛的芭蕉叶子,和过季的红菊残梗,其他的花儿也许是被雨水冲走,或者被动物啃噬掉了。但我总以为,那些消失的小花都与他有关。

我真正与父亲的亲近,始于我十六岁那年,因了母亲过早的谢世,而姐姐又出嫁了,家中便只剩我与父亲,曾经连跟父亲说话都会畏惧的我,由此必须硬着头皮去面对着父亲,却发现我那曾经严肃坚韧得如顽石般的父亲,向我开口说起母亲时却涕泪交流,脆弱得像个无依的孩子,一种相依为命的苦楚,自我心底油然而生。

多年后,父亲的严厉和坚韧,早就被岁月磨砺得看不出形容,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慈祥的祖父,他会安静的听着女儿的训责他的过劳,他会扛着淘气的小孙子,任由他在肩头玩耍,唯一能报以的,就只有布满皱纹的脸上,挥之不去的笑容。

现在的我,已经找不出时间回故园种花了,偶尔的一次回乡之行中,儿子的玩具从晒场边缘滑落到壁砍底,这时的晒场边缘,已经因为岁月的侵蚀,形成了斜斜的坎面,我沿着砍壁滑下去,为儿子捡拾玩具,无意间却看见一朵雪白的桅子花在杂草中间盛开着,那矮小的花树被掩在杂草丛里,不远处还定居着一棵葱绿的万年青,密密实实的叶子挤做一团,我拨开丛生的杂草一一寻去,米兰、凤仙、月季……竟然全都在,只是因为长在坎底又有了茂盛的杂草掩盖,以至于多年来,我都误以为它们早已不在。

我问起父亲那些草丛里的花时,父亲告诉我,我原来种在谷场中的花,他给迁到了谷场边缘,因为谷场是盖房时人工填筑的,所以雨天的时候,泥土不断的被冲刷,他迁去的花和我后来种的那些,全都被冲到了坎底,并在坎底生活了下来。

我沿着坎壁往上爬时,爸爸站在晒场边向我伸去手,他是要拉我上来,我握着父亲已然粗糙的大手,温暖一如往昔,那时正是九月的天气,场边上的芭蕉还未谢去,红菊正值盛开。是啊,外表再严厉的父亲,也不会舍得摧折女儿的梦想!

针对散文体裁,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

四大寓言之莱辛散文体寓言

一尊出自某位杰出艺术家之手的铜像让熊熊的烈焰熔化成了一块铜坯。铜坯落到另一位艺术家手中。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用它铸出了一尊新的铜像。与先前那尊相比,新铜像只是表现的对象不同,在艺术趣味和美的方面却毫无差别。

嫉妒见了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它总算想出了个聊以自慰的解释:“要不是老铜像的材料让这位好人得心应手,他连这件十分羞强人意的作品也休想弄出来。”

【赫尔库勒斯】。

赫尔库勒斯被接纳进了天庭。当着所有的神灵,他首先向朱诺致敬。整个天界和朱诺都对此感到惊讶。

“你怎么对你的敌人特别有礼貌?”好几位天神大声问他。

“是的,我就是要这样对她,”赫尔库勒斯回答。“只因为她迫害我,才使我有机会完成那些业绩,赢得了升入天庭的.权利。”

奥林帕斯的众神赞赏这位新伙伴的回答,朱诺也因此消解了对他的怨恨。

【垂死的狼】。

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检查和回顾。

“我确是一个罪人,”他说道,“但是,我希望,我还不是罪大恶极。我作过坏事,但也作了不少好事。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咩咩叫的小羊离群迷了路,朝我走来,离我这么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扼死,而我没有伤害他。与此同时,我还忍着性子听那只绵羊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说着嘲笑和诽谤我的话,尽管我并不害怕看护他的狗。”

“这一切我可以替你作证,”狼的朋友——准备帮助他料理后事的狐狸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完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在那时候,你喉咙里正痛苦地鲠着根骨头,好心肠的鹤后来才把它取出来。”

【人和狗】。

一个人被狗咬了,盛怒之下打死了那条狗。他的伤势看上去挺危险,只好请医生诊治。

“我知道的最好办法是拿一块面包在伤口里浸一浸,然后扔给咬你的狗吃,”凭老经验办事的医生说。“要是这种感应疗法都不生效,那可就……”说到这儿,他耸了耸肩膀。

“该死的盛怒吁!”被狗咬伤的人叫了起来。“这法子不会有效了,因为我已经把狗打死。”

【葡萄】。

我认识一位诗人,他的那群渺小的模仿者的交口赞赏,要比他那些批评者的嫉妒、轻视使他受到危害更大。

“它是酸的!”狐狸这样评价一串长久以来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听见了,便说:“你说这串葡萄是酸的?我说它可不酸。”说着就飞过来,尝了几颗,发现它出奇的甜,于是叫来了上百个贪吃的伙伴。

“来尝尝吧!狐狸说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尝了。不一会儿,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没有狐狸冲着它蹦跳了。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重点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板书:四季景物、自然景物、社会生活。)。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学生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五、研读—质疑问难。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六、拓展。

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了铺垫。]。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写一写吗?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

自然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去尽情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吧!

板书设计:

我喜欢。

四季。

我喜欢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社会生活。

记的散文记的散文体裁

“我家有女给你做儿媳,你家有女给我家做儿媳”一种古代就有的换亲习俗,没想到会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亲人们的身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已经是十二月底了。

天气虽然不是十分寒冷,但田野荒凉得很,方圆十几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农民还在劳作。草色都成了赭色,只在根边还带点绿意。寒风吹来,令人感到一种岁时的肃杀,全没有往日的热闹。

为了赶上松哥的婚礼,我同父母一起急匆匆地行走在田埂上。

几天前父亲接到二伯托乡亲带来的口信,莺姐终于答应换亲,困扰了二伯一家好多年的松哥的婚姻大事终于解决了,这个月底松哥结婚,二伯请父亲务必回家乡一趟参加松哥的婚礼。

松哥是二伯家的老大。从小身体就不够好,并且长得又瘦又小,年龄最大,个子却最小,一点不像他的那些弟妹们。松哥成年后,婚姻问题就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请了很多媒人,可别人知道松哥的条件后都打了退堂鼓。后来有人给二伯夫妻俩出了个主意,松哥底下不是还有四个妹妹,何不跟别人换亲。因此,每个姐姐到了出嫁的年龄二伯和二伯母都会托媒人寻找合适的换亲对象,姐姐们当然不答应,哭闹、请求,最终都嫁了出去。松哥却一直蹉跎着。

莺姐是最小的一个妹妹了,早在三姐出嫁的时候,二伯母就说了,莺姐无论如何要为哥哥换亲,不然松哥这辈子就别想成亲了。

莺姐一直就想逃避、摆脱这种命运。高中刚刚毕业就离开家乡来到城里打工,虽然辛苦,但很快活。可是半年前,伯母忽然托人带来口信,说病了,要莺姐赶紧回去。整整半年大家都不知道莺姐和伯母的消息,半年后父亲终于等来了参加婚礼的请求。

从大哥(大伯的儿子)处,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半年前二伯母装病骗回莺姐后,就开始做莺姐的工作,让莺姐答应换亲。还请来了出嫁的姐姐们轮番轰炸,但莺姐一句“当初你为什么不答应换亲”就让这些姐姐无话可说,逃之夭夭了。厉害的二伯母不达目的誓不甘休。哀求、打骂、哭闹等等,最后在不吃不喝几天后又跪在了莺姐的面前“莺啊,妈妈求求你了答应了吧,不然我也不想活了”。松哥一声不吭,只是时不时地看一眼莺姐,那目光充满了无奈、哀怨还有乞求。

一边是苦着脸的哥哥和生养自己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的幸福。百般折磨下莺姐最后还是选择了亲情。

按本地的风俗,闺女出嫁上轿之前要吃满满的一碗上轿饭,母亲和闺女都要哭嫁。伯母愧疚加伤心,那天哭得非常厉害,可是莺姐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只是麻木地任人摆一布。拜别父母的时候,莺姐才说了这么一句“哭什么哭,这下你们该称心了。”说完,就很决绝地走了。当时,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莺姐有哪怕一丁点的喜悦,却让人感到尽管莺姐还是那么漂亮、那么美,但却令人辛酸、凄怆。

换亲不同于其他成亲。有说不完的规矩,比如双方的家具嫁妆完全一样,出门同时。结婚证要四个人约好在结婚这天一起去领。双方的`迎亲队伍行走的速度都必须一致,大家都担心对方反悔。那真得不是什么喜事,只是一场交换。等到两个新娘都娶回家了,婚礼也要同时举行,当年乡村电话还很少,手机更不用说了,也不知道是怎样统一起来的。终于烦琐的仪式结束了,两家的父母,两家的哥哥都感到了一种满足,至于两家的妹妹那就顾不上了。

莺姐结婚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她了。多年来只是从乡里的亲戚那知道了莺姐的消息。

莺姐的丈夫身体极差,有慢性病。本来这在城里也不算什么。但是农村就不行了。干不了活。家里里里外外都靠莺姐一人忙活。莺姐每天日出而作,却不能日落而息。忙完田里的,又要忙家里的家务,男人不但不帮忙,每天还要冷嘲热讽,三天两头就要跟莺姐闹上一回。本来这就是一桩没有感情的婚姻,男人的坏脾气、婆家的蛮横,莺姐简直是生不如死。离婚那是想也不用想的事。另一个那位换亲者嫁到二伯家后,很快就收服了松哥,让松哥对她百依百顺。二伯受不了她的脾气只好躲到城里女儿那去了。这个新人天天跟二伯母吵架,动不动就用跑回娘家来威胁松哥,她的娘家莺姐的婆家那是完全站在她一边的。发展到后来竟然动手打我二伯母。想我二伯母年轻时那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可是在自己的媳妇面前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松哥、伯母最怕的就是莺姐起离婚的念头,那样一来到手的老婆肯定就没了,所以莺姐每次回家他们都是劝莺姐忍耐。

莺姐就这样行一尸一走肉地活着,一天天地苍老下去,她是二伯最小的女儿,看去却比几个姐姐还要老。亲戚们都为莺姐叹息、不平,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6月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有几个人来找。原来是莺姐的儿子初中毕业考上了我这个学校,今天特意来看我的。仔细打量眼前人,依稀可辨当年的模样。虽然老了很多,但是感觉不像以前别人说得那么夸张。看到我,莺姐滔一滔一不一绝地说起了儿子,说儿子的聪明、乖一巧;说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是三好学生,成绩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中考时发挥出色,考取了城里的重点中学,圆了莺姐年轻时候的梦想。忍了半天我还是一抽一空问了姐夫、问了松哥。知道松哥的儿子也是今年中考,成绩就不行了,只好上乡里的高中。面对我的“假如当年不换亲”的疑问,莺姐只是淡淡地说“老都老了,还想那些干什么,过日子吧。以后就看小亮(莺姐儿子)的了。”说到儿子不由得又开心了起来。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7月高考成绩下来了,小亮上了二本线,第一时间内我就打电话把这消息告诉了莺姐,透过话筒我好像看到了莺姐容光焕发的脸,感受到了莺姐的兴奋和激动。

“莺姐终于熬出来,相信她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相关范文推荐
  • 10-24 最新英文的调查问卷(案例15篇)
    典礼可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完美的典礼需要各个细节的精心安排和照顾,包括音乐、场景、服饰等等。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典礼的关键要素和成
  • 10-24 最新低碳绿色生活感悟(案例18篇)
    发言稿要与听众沟通,考虑到他们的需求、背景和兴趣,以确保演讲的效果最大化。发言稿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以便调整语言和内容,更好地与听众产生
  • 10-24 2023年环保公益活动感悟(通用16篇)
    好的总结应该包括对自己实际行动的评估和对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写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以保持写作的重点和准确性。总结是一种对过去
  • 10-24 优秀养孩子心得感言范文(15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使教学更加针对性和个性化。接下来是一些写作精美的军训心得范例,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借鉴。鲁安腾的妈妈有人曾经这样说
  • 10-24 最新上行公文申请书范文(17篇)
    低保申请书应该以客观、详实的材料陈述为主,充分体现申请人对救助的真实需求。如果您对如何写一份完美的辞职申请书还有些迷茫,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辞职申请书范文,或许能够
  • 10-24 优秀企业如何进行对标管理心得(汇总18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记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对员工的分工排班布菲台摆设方面多次
  • 10-24 优秀心里危机培训心得(汇总18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单位和导师的评价和感谢的一种表达方式。小编搜集了一些学习心得的典型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xx年5月19日,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关
  • 10-24 最新加入军工企业心得体会(汇总16篇)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阅读过程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读书体验。以下是一些读者通过读书心得表达自己对于不同书籍的独特感悟和体会。在现代战争中,军
  • 10-24 最新客户合作协议书大全(12篇)
    岗位职责的清晰性和明确性是指导员工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员工责任的明确体现。在写岗位职责时,应该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措辞,以确保工作任务的明确性。岗位职
  • 10-24 最新摄影师总结及心得体会大全(15篇)
    知识点总结是巩固学习成果、推动学习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学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而结婚摄影作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