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螳螂捕蝉课文教案(通用23篇)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通用23篇)

时间:2023-12-22 14:39:24 作者:笔尘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

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捕蝉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案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文档为doc格式。

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部在意。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相关阅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两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婴《韩诗外传》。

韩婴,生卒不祥,燕(今属北京市)人。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著述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共6卷,杂述古事古诗。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积累词语: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课文《螳螂捕蝉》的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本文内容浅显明白,但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少年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恰好用来说服吴王,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年的机智与谋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小语教材,我感觉苏教版对学生的总体要求较低,而且要求不明确,这实际是给教师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一无所获。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挖掘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螳螂捕蝉》教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捕蝉》教案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课文《螳螂捕蝉》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螳螂捕蝉》教案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两课时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螳螂捕蝉》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两课时。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23。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三、作业:

附板书设计: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的原文课后题螳螂捕蝉的原文课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必修

……。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板书:刀郎)。

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

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

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前面已有同学说这叫什么劝?

生:智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妙劝。

生:巧劝。

师:能用四个字说吗?

生:拐弯抹角的劝。

生:旁敲侧击地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掌声)。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生:要很沉住气地读。

生:要不紧不慢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说说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不看书,能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有两生在掌声中上台。)。

师:(拿起一顶官帽,给“吴王”戴上。)您是吴王,官帽戴上。开始吧。(众笑。)。

(学生绘声绘色,表演较成功。)。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好,继续交流前面的问题。(众笑。)。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生:不知道会怎么样。

师:可以这样理解。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能够想像得到。

师:对!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能。

师:对!能,能够。还能怎么讲?

生:可,可以。

师:非常正确!可以,能够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预料。

生:后果不能够想像。

生:后果无法想像。

师: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无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怜的儿童和老人。

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生: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生: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生: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生: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师: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生: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

【总评】。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1)以简洁的线条拉动了丰富的信息。教者没有沿着课文内容一路讲下去,而是抓住课文重点,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留出大块的时间围绕这三个问题品读课文,训练读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线条流畅、行如流水。在粗线条勾勒课堂结构的同时,不忘在课文的细节处细细描绘,使学生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始终是引路人的角色,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层层深入、欲罢不能。(2)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体验成为常态,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学生都是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思想自由而不散漫,时间自由而不无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从师生精彩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激动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团委下半年工作计划表(精选18篇)
    在工作计划表中记录并分解每个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表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特点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工
  • 12-22 教务主任辞职申请书(专业20篇)
    转专业申请书应该明确表达出转专业对我们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写转专业申请书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以帮助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尊敬的校长:言及此事,实难启
  • 12-22 仓库试用期转正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2篇)
    在转正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分析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在转正期间,我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
  • 12-22 学校安全工作实施方案(专业18篇)
    工作方案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来的,它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的质量和效果对整个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
  • 12-22 重阳节系列活动方案(优秀23篇)
    活动方案还需要考虑时间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风险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准备,保证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这些范文展示了成功的活动方案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策划和组织达到预期
  • 12-22 小班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上学期(实用19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是班级的航向标,可以引领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7: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班级基本情况分
  • 12-22 企业拆借合同(实用19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双方需要谨慎阅读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查看以下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
  • 12-22 第四届中国医师节致辞(汇总20篇)
    9.致辞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结构,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致辞的片段,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情感。全体医师同仁们:医疗
  • 12-22 教导主任竞聘上岗演讲稿(精选14篇)
    在竞聘中,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资格。为了方便大家进行竞聘材料的准备,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竞聘样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 12-22 学生代表事迹材料(模板19篇)
    事迹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它可以被广泛运用于招聘、奖项评选、项目申报等方面。阅读事迹材料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