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范文(14篇)

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范文(14篇)

时间:2023-11-17 07:04:59 作者:梦幻泡 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范文(14篇)

阅读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范文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写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和用词表达,范本是提供给人们参考、模仿或学习的样例,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是许多人关心和追求的问题,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需要我们将自己融入到所写的主题中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是写一篇较为完美范文的要素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总结

我叫xx,现担任怀远县双沟初级中学九年级体育教学、九(1)班班主任等工作,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学校、教育事业凝聚了强烈的爱。我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把教育教学艺术作为我一生不懈的追求。服务、奉献、创新是我教育思想的最强音,真、善、美是我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老师人人都当英雄楷模。其实,只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给学生做个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给学生做个表率,又有何难呢?上课不要接打手机;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自己在上课铃打响时就要到操场;课堂上做错的动作,坦然承认,再更正一下就是,何必死扛着?不在校园里抽烟;不要带着酒气进课堂,其实稍微自律一些,做到这些并不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自己越是热忱,他的学生便越会表现热心。”走在校园里,有学生向自己问好,我点头微笑,并亲切地回礼,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校园风景线。

在这几年里,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国家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力争在思想和工作上能起到模范作用。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虚心的向前辈学习和到别的学习去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坚持继续教育培训,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体罚学生,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体育,科学锻炼,发挥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我提前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并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能力。

3、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测试,并按国家规定将真是测试情况上报。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搞好大课间改革及课外活动,抓好每天的早操检查和体育锻炼。

4、规范体育学科的教学,丰富教师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提高了全体师生的运动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精神。

总之,我在尽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出满勤。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到快乐。但我并不满足这些成绩,我还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学习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

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高校转型要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以喀什大学为例,分析了转型中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通识教育;转型;构建。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高校,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试从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质等方面,以喀什大学为例,来谈谈地方高校转型中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与问题。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高等教育发展亦呈现出不同于往常发展的新态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1.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职业取向”是现代高校区别于传统高校的价值追求,职业性是现代高等教育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

本科高校的职业性取向,从本质上说,不是“转型”而是“回归”.

回归现代高校的职业性,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在此意义上说,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首先,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三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经院化到社会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这三个职能以及每个职能可以有所侧重,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范围.”[2]253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究国家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哪一类高校,培养人才就是其最根本的任务,而人才又是职业社会中的一份子,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传统的职业人才,都是以服务为目的,其区别仅仅在于层次和类型不同而已.

因此可以说,所有高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应有之义.

正如有学者所言,“所有大学都应该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职业人才是各类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和教育期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遂逐渐为融合模式所取代,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为一体,“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双轨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已很少被区别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无缝链接.

如英国政府很早就在探索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改革,主张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消除双轨制.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也日趋凸显,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对高素质、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环节推广双语教学。环境科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环境科学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环境科学教学内容与水平,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增强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非常必要。

一、开课对象。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

(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

(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六、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进行的设计和探索,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研究与探索。21世纪高等学校的教学正面临着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对其进行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以及英语环境等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类型的教学模式。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和实践,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能成功地进行下去,双语教学定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的环境学教学同世界接轨。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

随着通识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为了更好的完善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

事实上,由于基本国情和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各国对通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认识即使相通,在教育形式上也会表现得各有不同。

基于此,本文从定义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对中外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浅述,为未来能够更好地研究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艺术教育;中外。

教育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进行教育上的多层次,多方面变革。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专业教育到通才教育又到文化素质教育的两次重大飞跃。

当前,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又纷纷加强通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

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产物。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方案确定、表现手法等,与每一个项目环环相扣,进行“实题再做”或者“实题实做”。以一个“餐饮空间设计”项目为例,学生应掌握如下知识内容:设计任务书的解读、分析,与甲方交流沟通;对现场的勘测、记录,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大胆设想,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创意构思;运用图形语言视觉化表达,制作模型或小样,反复讨论,形成方案;设计方案在获得甲方签字确认后,进行施工图设计,将方案具体化;配合施工单位设计交底,协助监理公司和甲方有效监督,选材定样。由此看来,光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这几年,我们在课程进行到适当环节时,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设计师或项目经理给学生上课。我们把工地、市场变成课堂,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如针对居住、商业、办公等空间的不同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宜家、百安居、红星美凯龙、金盛装饰市场参观调研,为设计前期做准备。学生反映学习效果明显。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级刘长安分获20和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吸纳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内容的编写,即“教师+工程师”共同编著。这样可以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最新知识引入到教材中,增加一些工艺流程、企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实习指导、设计师访谈等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切合生产实际,避免纸上谈兵。

6.发挥学社作用。使学社成为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在学社中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让学生的技艺得到发挥和提升。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外,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择业竞争力,缩短岗位适应期都具有重要作用。环艺专业4届毕业生年内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专业对口或者接近的,占80%以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在企业中担任了主案设计。积极探索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为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毕业前与毕业后在设计实践与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通适教育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和理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教育的内容即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与科学精神以及个性健全的公民。

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考试规定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训练有速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缺乏创新的追求。

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承担者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任务,因此有责任开展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识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知识之间壁垒分明的界限,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及发现各专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从而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二)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情趣与知识大有不同,它不一定能化成力量,却可以陶冶人性,增添生活的多样化色彩,由此可以摆脱专业化带来的精神贫乏,使情趣在个人身上得到完美而协调的发展。

今天有关情趣在教育尤其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

(三)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

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必须有所选择,而知识的选择要因个体需求而定。

通识教育在学生综合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它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尊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培养独树风格的优秀人才。

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

未来社会不仅仅是科技发达、经济富庶的社会,还应该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充满激情的理想社会。

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评,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对科学的探索与创造等方法加以实施,帮助大学生超越功利与实用,从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求,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整的新人。

三、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是通识教育的宝贵物质资源。

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良好的素养,克服以往专业化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而大学图书馆正是这样的“通识”知识宝藏。

从横向看,几乎覆盖了本校所有的学科专业;从纵向看,也是囊括了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期刊、报纸、视听资料、中外文图书等多种文献资源。

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馆藏资源,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求知解惑。

(二)专业的学科馆员是通识教育的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和管理的专业队伍。

他们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检索、查询、筛选、利用各种信息,起到知识导航员的作用,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克服了求知的盲目性,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为通识教育服务。

(三)图书馆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维最活跃、极易吸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时期,图书馆蕴藏着大量思想性强、品位高的教育书刊信息。

这些馆藏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据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为社会思潮、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而其中报纸杂志和文艺作品的主要提供渠道之一是图书馆。

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图书馆拓展了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要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教学对于课堂的依赖,要从教师传授型教学的单向性、课堂式教学的封闭性向多维性、开放性转变,将教学活动的空间扩展至教室以外的图书馆这个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自己到图书馆去学习、交流、研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硬性灌输为极富吸引力的启发,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现。

大学图书馆除提供独立、灵活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外,还可开设如讲座、演讲会、讨论会或通识课程,举办参观、展览、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沙龙等等。

再加上图书馆的导读、咨询、定制、电子文献检索等读者服务形式,都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

这样的教学形式极富活力,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五)图书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创造性的时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个人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门类齐全的文献,通过自己选择、自主学习、广泛涉猎知识,增强对社会、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掌握利用各种学习方法,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专业领域迅速提高,而且培养了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自我学习技能。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获得终身教育能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四、高校图书馆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高校图书馆应该更加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开展通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优越的条件。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中,图书馆被称为第二课堂,处于被动跟随教学活动之后,只对教学起辅助补充作用。

而现代通识型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开放式、导学制等多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赖图书馆,也就不再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分,只是不同场所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因此,如果让大学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通识人才培养中只处于辅助补充的地位,显然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逐步提高到作为主要作用之一的重要地位,肯定它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为通识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做保障,发挥图书馆通识教育职能只能是“无米之炊”,若没有广泛的知识教育做基础,通识教育也只是空谈。

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通识教育要从传授分科知识向整体知识教育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理工渗透、文理渗透,既要有自然科学,又不能缺少人文科学知识。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体系建设中要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阅读的需要,要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要围绕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需要,重新调整各种文献的馆藏比例结构,增加新型电子出版物,改变“重藏轻用”、“重书轻刊”倾向,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型书刊资料为重点的新型藏书体系。

强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发挥他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大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能否发挥主课堂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图书馆是否拥有高素质的读者服务队伍。

所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通识型图书馆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以学生为主要读者的大学图书馆里,要让丰富的馆藏“通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馆员的教育和指导:文献借阅、信息检索需要导航;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参观、展览、沙龙、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等都是互动的育人教学形式;参考咨询服务、开设通识课程等更是直接的教育指导;就连学生到图书馆自学自育,也仍有辅导的需要。

可见,在多维、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馆员就应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员、导师之责,要求其知识能力结构是通识型的,不仅要掌握通识,还要会整合通识,能为读者提供两次、三次文献服务等等。

总之,馆员除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掌握一门其它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服务技巧。

这不但是通识教育、也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对馆员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大学生利用和开发文献的能力。

图书馆良好的服务环境,高质量的服务效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更新服务手段,开拓服务领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和文献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里许多丰富的视听资料、教学光盘、教学软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深受大学生读者的喜爱,电子文献检索工作的使用及国际互联网的文件浏览、下载等实际操作训练,能使学生快速获取处理各类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调研能力和调研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更好地为通识教育服务。

(五)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通识学习,给他们提供更多帮助信息。

通过在图书馆网站开设通识教育专题,让大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对开拓视野、培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自觉进行通识学习。

在网站、宣传栏张贴本馆通识教育类书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列出索书号及馆藏地,便于读者查询借阅。

在网站开辟优秀通识教育图书推荐栏目,搜集优秀书目资料,为读者推荐质量高、普适性强的优秀书刊。

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通识学习内容上的指导。

深入、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发展对策,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开辟多种途径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

作者:刘建丽单位:山东菏泽学院。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新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结构性认知上出现偏差,基本上均是在肯定和维持原有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删和教学时数的增削没有突破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田径普修与专项提高同步进行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田径课程学习的时数,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消化田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田径专项教学时,与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学时又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学生专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时机与过程。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时数少、学习内容多的现状中,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目标的细化。

通过优化田径专项课程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专项多元化高级人才培养途径。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训练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实施,为学生精心设计各自的专项核心课程,引导学生向纵、横及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将教学训练过程延伸到职业实践过程。

教育学院普通体育课程设置方向刍议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及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有目的地培养药学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药学专业;能力;教学方法。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尽管在高考英语卷子中包括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围绕四六级展开,片面追求通过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英语能力。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取得学术平等的话语权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教学在我国开展已久,主要分成2大流派,“结果派”和“过程派”。

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教学步骤如下: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写作是出于一个孤立的环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写作的内容和过程往往被忽视。

二、教育部新要求。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要求》对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三个层次要求:

(一)一般层次:“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二)较高层次:“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三)更高要求:“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英语教学理论界对写作教学一直十分关注,呈现方面:(一)研究内容广;(二)实证研究和非材料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并用;(三)研究重点转向对学生主体研究;(四)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研究手段。

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普通高校受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限制,多数的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教师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上,写作教学也多围绕四六级考试展开。

四、研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写作属于有形语言的范畴,是书面语技能,与‘读’天然成对;还归为表达语言即生成语言范畴,与‘说’同为一类”(肖礼全,173)。

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英语写作是唯一现实可行的语言生成练习方式。

由于英语对于我们是外语,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说的机会较少。

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大量的口语练习也缺乏环境和条件。

其次,写作是一项实用语言技能。

在今天,英语的英语范围越来越广,如信件,简历,电子邮件,报告等,尤其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用英文撰写文章,报道并发表于国际性期刊杂志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写作不仅能提高语言生成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评估能力。

学生在掌握以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原则后,要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素材,完成写作,修订等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自评和互评。

罗少茜认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必须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并随时检查自己的进步。

这样,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负责,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罗少茜,22)。

互相评估培养的是沟通和合作技能。

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们也深化精化研究方向。

在原有的写作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国内外前沿写作教学方法、策略及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要求的符合药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际的情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技能,做好高中—大学—研究生英语衔接,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五、具体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写作教学理论研究。

研究国外现代写作教学理论及模式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跟踪其最新发现、进展和成果,为我校普及现代写作教学模式间接提供国外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研究。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论文写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性,将国际最前沿的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引入写作教学,让学生逐步熟悉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论文,符合国际规范,为研究生和日后的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为国内外同行接受。

(三)写作教学和学习策略。

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学生的参与,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用来促进写作教学开展的方式方法就构成了写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而学习策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习而有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因为学习策略是由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激发的,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处理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顾永琦,代序)。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培训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懂专业、会操作,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的旅游高技能人才,是一种专才教育,而通识教育所培育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知识广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综合素质强,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为出发点,以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通识教育。

1979年,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高校中正式开展旅游教育,是伴随着旅游业产生而发展的,具有起步晚、发展迅速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我国高校增加了715所,数量增加了1.66倍,在这些高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旅游专业,从规模和数量上而言,高校旅游专业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因为高等教育强调的是专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突出为知识匮乏,协调和分析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而通识教育正是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土壤,旅游专业呼唤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一百多年前,博卡德教授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首先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理念,该理念倡导学生应全面、协调、平衡发展。

同时,他还认为通识教育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传授给学生共同的价值观,立志于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所侧重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素质指的是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强、职业道德素质高以及专业技能素质过硬,如何设计既能满足旅游企业岗位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一专多能”的需要,是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在高校旅游专业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按照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观,以旅游学科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高职旅游专业设置通识课程的依据主要有:

(一)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仅具备高等教育的性质,又以职业教育为导向。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教授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包含了健全学生心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健壮的体格和积累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所有这些正是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自由教育思想”这一理念中所重点强调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心智,而不是单纯地以谋生为目的,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同时,通识教育所提倡的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求其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全面发展,这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二)基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要求。

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的旅游从业人员。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率先和国际接轨,具有综合性、涉外性和服务性特点。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比其他行业更高的综合素质,学生掌握全面的文化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等;旅游业的服务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懂得各种服务礼节,掌握规范服务程序等素质;同时,旅游业还具有涉外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能灵活运用外语,了解客源国文化差异,具备从事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高尖端人才炙手可热。

(三)基于旅游职业岗位群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关注的是实用主义和就业竞争力,旅游教育所培养的岗位群有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会展服务和空乘服务,这些岗位看似简单,如果单纯是为国际和社会培养符合条件的技能工、操作工,那么,培养的学生“优秀但缺乏内涵”,知识面狭窄,人生目标渺茫,情感冰冷淡漠和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的享受,是一个有利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教育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能为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

【1】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结合。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分析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优化诉求展开了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积极融合传统教育,能在建构系统管理机制的同时,提升整体教育的综合水平,保证文化传承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协同效果,也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在对教育体系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集中的分析,建构系统化的教育结构合常识性教学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中重要思想理念的传承机制,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神、制度以及物质生活,也是民众生活模式和价值系统的总和。

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物质以及民族品格等都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也是整体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型中需要顺利传承和发展的。

我国历史悠久,传承文化理论的过程中,传统理念以及传统行为模式也在影响着现代人,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文化观念,才能保证文化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通识教育的概念。

在教育理念和结构中,通识教育主要针对学校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性和教育针对性,要保证相关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贴合实际发展需求,其教育最终指向自由的发展理念,要求建构全面且个性化的理性教育框架。

也就是说,在通识教育中,主要目标是对共同科目学习过程以及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发展现状的过程中,其显示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不仅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存在社会文化基准以及文化发展困境等问题,只有建构深度剖析的框架,才能进一步了解有效的信息和数据解构。

研究结果表示,传统文化的认同争议以及社会边界问题都是非常突显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结构无法统一。

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相应的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及传承机制都是需要社会深度思索并且从中总结相关经验。

由于环境的变迁,以及传承结构的断代,社会动荡因素较多,加之文化发展趋势中,西方文化来势汹涌,也导致整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法实现有效传递。

另外,社会中宗法制度和农耕文化都是影响整个社会文化传递的原因,也会导致社会经济以及制度结构受到各方势力的挑战。

当社会传统文化在对比和冲突中行进时,就会有知识分子站在了批判的阵营中,而另一部分学者开始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开始反思以及检省,对比西方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往往能寻找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短板,这就会导致社会存在一边倒的局势,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以及全盘欧化的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传承成为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形式。

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发展和传递过程中,也会存在与现代社会脱节的问题,若是和现代文明存在冲突,就会导致其传承效果和实际水平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结构出现排斥时,传统文化统统都要推被弱化。

传统文化的实现和推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推广普及结构较为模糊的问题,不仅仅是边界较为淡化,整体运行结构和运维模式也存在争议,相应的操作和实践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传统文化就会存在无法界定的问题。

传统文化无法和社会体系相融合,特别是通识教育模式在传统文化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中国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缺失。

通识教育针对的是专业化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主要是对专项学习能力的教育。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左右,高校开展的教育都是围绕文化探索以及素质教育,注重人人接受教育,并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升级项目融合在一起,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全能型学习人才,并且架构系统化的学习管控机制和管理模型,旨在为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更加高素质且高专业度的人才。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升级,真正实现了传统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优化,并且进一步建构反思性社会发展领域。

细数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整体发展模型和发展机制在不断改变,教育模型和教育机制也实现了整体改革。

第一阶段,是在1987年到1994年,通识教育处于自我探索阶段,整个发展结构和发展状态都属于萌芽期,教育模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深化和反思,基础教育构造还较为简单。

第二阶段,是在1995年到,通识教育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仅仅是本土学者的研究,在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过程,也能实现整体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第三阶段,是从开始,我国通识教育开始自我反思,寻找相应的发展结构,并且在自我探索和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

正是基于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机制,在教育模型中,通识教育课程能做具体教育实施的基本,也初步实现了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融合。

正是基于这种初步探索,通识教育的传递结构和发展进步也成为了社会教育的运行趋势,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结构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

除此之外,由于通识教育是横向移植的西方教育模型,也就是舶来品,在理念结构以及发展方向方面,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相关运行维度。

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经验也是拿来主义,只是徒有通识教育其表,缺乏实际内涵,并且也没有建构本土化的运行机制,相应产生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1]。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教育价值。

在新时期,要积极落实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顺应时代教育的根本趋势,也是整体教育机制和教育要求的必经之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正对其运行机制提供有教育意义的管控方针,确保传统文化以及通识教育的融合机制,真正落实教育模型的完整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需求。

在大学教育机制建立过程中,积极落实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需求,确保整体教育机制和教育水平符合预期。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融合是文化传承项目的需要。

对于人类发展进程来说,除了政治经济的运行和进步,文化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和名族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也是不可获取的精神财富,需要相关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发展运行机制。

大学生在学习相应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内化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必修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通识教育体系,积极传递传统文化的需求,保证民族利益和民族资源在大学生教育中得到沿袭。

第二,将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融合在一起,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机制的升级转型,也是教育积极落实和优化发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将传统文化融合在通识教育模型中,能从根本上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以及重要运行方式。

在十八大的会议报告中,针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融合机制中,传统文化和教育系同的融合,需要教育工作人员对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实际运行维度进行系统化分析和集中处理,在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道德意识的同事,保证了人格以及政治素养的建立健全。

另外,教育是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机制,而学校是传递这种机制的主要媒介,这就要相关教育部门结合实际需求,确保思想掉的教育水平能有所升级。

在弘扬传统美学理论和道德素质的同时,以品质为基础,实行校园文化结构和思想教育的同步。

第三,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机制的建立,也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正是基于当今社会中不同的诱惑和西方思潮,大学生只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判定依据,才能有效运行多元化以及各个式样的学习机制。

要保证价值观念符合实际社会发展需求,要对其变化模型和要求进行集中审定和综合处理。

新时期,价值选择的矛盾化以及价值追求的实用化,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价值导向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教育结构结合实际需求,提升高职教育层级结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水平,并且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模型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契合度。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提高整体教育效果,确保其能了解相应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产生有效的影响和指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精神。

在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体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结构和教育框架之间的完整度,就要保证教育模型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契合度,切实维护教育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识教育在实际教学模型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全人类的发展和精神理念的升级,其思想文化离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寻找到本源。

例如,在我国孔子教育时代,孔子编撰六经,通晓六艺,在教育教学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践行的是专业化教育模型,不仅要集中提升弟子对礼法节度的认知,也对其进行典籍文化和逻辑思维的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识教育。

并且,在《中庸》中也有所标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教育要求之间的贴合度,实现更加兼容以及开放式的教育机制,真正以教育目标为根本,落实教育发展方针。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得到有效深化,因此,在通识教育机制和传统教育向=相融合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践行文化素质教育,利用不同的教育表达方式,在大学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中实现有效的传承。

第一,由于高校通识教育的国外特性,在实际应用和改良过程中,只有充分践行有效的管控机制和管理要求,才能保证相应管理模式和教育机制符合社会发展层级结构。

在教育结构融合的过程中,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问题只有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真正建构切实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确保教育效果和教育水平符合实际。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结构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才能有效淡化通识教育和我国教育情况不符的问题,支撑本土化教育模型,保证整体教育层级系统和运维管控要求贴合实际。

在传统教育和通识教育结构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弱化通识教育的“水土不服”,通识教育能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效果,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型对接,在完善教育宗旨的基础上,真正落实了教育的契合度,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融合机制切实有效[2]。

第二,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构更加完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层级结构,确保教学机制以及教学理念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且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具有异曲同工的教育价值。

只有保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理念。

另外,在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后,理论指导来自于通识教育理论,实际教育模型贴合实际,建构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教育模型,能真正推进两者的共荣。

正是基于大学的特殊教育机制,担负着传统中华文明的重任,从思想教育的演变发展历史中能总结出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秉持教育的本质和思想文化的传递力量,才能真正减少功利性的教育要素,将民族使命和文化传承重任作为教育发展目标。

在教育机制建立时,大学本身要清晰认知自身的教育地位和价值,并且深度贯彻教育建设目标,落实文化传承和提升的发展趋势。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优化之课程创新。

要想进一步提升教育结构的转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要针对实际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机制和教学措施,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贴合实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结合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型和教育理念,在大学开展融合式教学时,也要积极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保证结合地区的特色,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建构系统化学习理念和教育机制。

另外,在教学模型建构过程中,也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和代表性教育内容展开讨论,保证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运维系统的完整度。

只有构建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满足课程结构优化的需求。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目前我国大学按照培养学生方式的特点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其中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新型本科教育方式。应用型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培养以生产和管理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因此要始终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中的体育课程变得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观念的滞后,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以盲目增加负荷强度来促进学生体质增长的问题。这种观念不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限制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对学生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教学目标虽然写在了教学目标中,但是内容空洞并没有实际的措施行动来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缺陷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的实践练习和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不能只侧重某一方面来教学。有些高校只注重体育的实践练习却忽视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有些高校正好相反,这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但是却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们在选择课程时没有将学校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而是根据课程的难易、自己的喜好来选课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评价也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主流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可以向其借鉴相关方面的经验。为利于学生更好的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应用型高校可以在常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加入职业体能教学。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体能也促进了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根据各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针对性施教,可以提早使学生具有日后工作中所要求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使其养成自我保持身体素质的习惯。

3.1选修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

高校中的体育选修课是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的,它目前是高校的一种重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课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所以选修课设置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目的,老师们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性的对体育选修课进行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在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时要注意体育选修课与职业体能课互相结合,既要通过选修课来传授各项专业知识也要通过职业体能课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建设课外体育俱乐部。

由于学校的普通体育课程容易受到天气和场地的影响,而且上课的时间有限,单纯依靠上课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而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一种增大对运动爱好的重要方式之一。开设各种俱乐部如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借助课外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职业体能。

3.3开设体育保健课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指导来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和职业体能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性损伤并且改善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人体体质、健康教育、体育运动过程等是体育保健过程的教学内容,体育保健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的学科。通过学习体育保健课程可以很好的了解相关知识以及基本的技能。

3.4以本校课程为基础创建信息平台。

在学校教学课程安排中通常每学期会安排两到四节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下相关体育锻炼知识以及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但是通常场地、时间和老师的限制条件比较大,通常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是可以本校的课程为基础创建教学信息平台,并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中可以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相关职业病以及疲劳的改善方式等。

4.结束语。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的加强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以及职业体能的训练,让学生的体质进一步的提高,防止出现运动性损伤,让学生可以改变目前经常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和消除疲劳,并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在进行保健、健身课程的选择的时候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和突出体育保健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

参考文献:

[2]杨方平.职业体能需求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家参谋,2017,(21):174.

高师体育课程多元化评析论文师范类体育教育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前列。随后教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线系统讲授核心知识体系,在两宋法制指导思想方面,应重点讲授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对宋代立法思想的影响;在立法活动上,主要讲授《宋刑统》、编敕、编例和条法事类;在行政法律制度上,应着重于两府三司的中央行政机构、由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和历纸、磨勘等职官考课制度;在刑事法律制度上,应把重点放在《重法地法》等刑事特别法和折杖法、编配法等宋代独具特色的刑罚制度上;在民事法律制度上,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宋代因佃户、雇工、婢女等有了民事主体资格而扩大了民事权利主体范围,婚姻制度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了夫权,宋代物权体系以所有权、典权、永佃权等为主要内容,契约制度以担保制度、契约中介制度和竞标缔约制度为主要特色,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户绝继承以及女性、遗腹子、私生子、义子、赘婿等的财产继承;宋代经济法律制度可结合王安石变法讲授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和市易法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禁榷律法;在司法制度方面,重点介绍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和审刑院,宋代临时审判机构案议、制勘院、推勘院,还应结合《洗冤集录》、《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等着作讲解宋代证据制度。

(二)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讲授宋代婚姻制度时,可以引领学生赏析宋代词人陆游的着名作品《钗头凤》。宋律明文规定,尊长对卑幼有主婚权和干涉他们婚姻的权利,因此尽管陆游和唐婉伉俪相得,但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在讲授宋代良贱制度时,通过介绍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被害后,其亲属遭到流放而没籍为官奴婢,揭示籍没罪犯为奴婢的制度在南宋遭到废弃。在讲授刺配刑时,结合《水浒传》第二十七回的记载,刑部官将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的行为定性为斗杀,遂得减死,判刺配二千里外之刑,揭示宋代以刺配刑惩治凶徒已是司法中的普遍现象。以苏轼通判杭州时在风流和尚杀人案中的判词为例来阐释宋代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苏轼的判词是: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兮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关键词:

通识教育;学习动机;必要性;教学内容。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十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或“取向”(orientation)。

garden和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比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升学,出国,父母的期望等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

学习动机不同,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学习效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地借鉴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有关工作满足状态的研究成果)来扩展garden(1985)的经典动机模式。

目前不同的扩展模式主要包括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自我效能”(tremblay&garden,1995)等新的因素。

同时,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差异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也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

而现如今我国有关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方向,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研究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关系。

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关注的“动机”侧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层面,对动机的类别并未做比较细致科学的划分(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1993;刘润清、吴一安,),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华惠芳,;石永珍,2000)。

关于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作者比较赞同学者高一虹的观点,即“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bilingualism)。

这一双语现象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得益彰,积极互动。

与此同时,作者将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但其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听力缺乏系统训练,词汇量有限,以及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太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提在公众场合发表英文演讲。

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当然,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也是占主导因素的。

他们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容易欣赏热门的英美剧。

事实上,语言学习最本质的意义,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好英语,有助于完善个人人格,提高思辨能力,做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方向。

目前,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从1995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等方面,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和ullmann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四大类: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灵敏而成功地加入全球共同体提供语言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教育大于专业教育,事业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兴民”,而是“扰民”。

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常识类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学者吴鼎民认为应当拓展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注重培养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被用来诠释的整体性质的教育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其次是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教育。

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割裂开来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路前行的个体。

这种双重性正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也说明了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许多中国大学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学生变得不会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实通专相结合的理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现如今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经过通识教育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成型的做法是,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

通识教育课包括文理交叉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等选修课程。

当然在具体科目、选课形式和要求上各所大学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医院校,可适当增加中西医文化方面背景知识介绍。

比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者屠呦呦,正是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对抗疟疾。

要抓住课前五分钟,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课堂上,可就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达成社会共识,在英文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锦上添花固然容易,雪中送炭的人文关怀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压力和困惑,积极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另外,加强课堂之外的英语实际能力培养。

[6]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中医经典中英文对照版的习惯,通过参加英文戏剧表演,音乐剧,英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口语能力,发展思辨才能。

丰富听力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听力口语教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英美剧,英文纪录片均可涉及;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听,更应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了解具体语境下的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词汇,从而完善自己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为中医国际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彭贝妮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4):3-12.

[2]惠芳.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

外语界,1998,(3).

[3]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j].

国外外语教学,2000,(4).

[4]李曼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5]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ey,p.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张东海.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

复旦教育论坛.

(4)。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识教育的理念别逐渐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相关的实践显示,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何为通识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指的“非技职、非专业”的教育模式。从教育性质而言,其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指的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总体而言,通识教育指的就是结合基本知识以及态度技能的综合教育。在该教育理念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1]。

现阶段,作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活动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由于我国在教育领域逐步提倡素质教育。因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相关的`教育者逐步推行分层次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放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开始在教授学生体育技巧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事实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最终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的高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运用。事实上,通识教育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将基础教育、预备教育以及整合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文化涵养的提高。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教师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及创造性地发展。基于此,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对于教学的价值体系以及学习精神的分析,并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相关人员逐步树立起大以人为本额的发展目标,并在实际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增长自身的见识,并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并不断的增强人文教育,实现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学者进行体育比赛以及娱乐活动的组织,从而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构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提倡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改革主要朝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笑的相关部门在推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于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建设自主学习的体系中,需要相关的教育者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此外,还需要相关人员逐步加强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的实践显示,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对于相关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人文修养的提高。

在借助通识教学理念进行大学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对教学评价进行相关的改革。事实上,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教学评估的改革,对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评价。并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推动教学的发展[3]。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识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在实际被运用到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事实上,笔者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发展,随着相关人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我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运用,其最终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知识文化涵养的提升,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以及其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并最终阐释了如何推动通识教育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贯彻,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必将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8):312.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小学篮球教学计划进度范文(16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推荐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教师参考并提供不同思路的选择。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人体的基本技术、战
  • 11-17 监察法普法工作汇报总结(精选17篇)
    工作汇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调整工作计划,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工作汇报范文,提升自己的工作汇报能力和水平。二六年以来,我县“五五”普
  • 11-17 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篇(实用17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清晰明了的思路,避免遗漏和混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计划书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当公司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的
  • 11-17 学校公益活动通知(汇总18篇)
    学校总结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机会,通过总结来找到自己前进的信心和动力。以下是一些学校活动的报道,展示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各学校团组织: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
  • 11-17 森林防火工作会议讲话稿大全(23篇)
    通过讲话稿的准备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和自信心。讲话稿的撰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讲话稿范例,可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
  • 11-17 人教版一年级拼音课件(专业18篇)
    7.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规范和准确。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范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
  • 11-17 增值税税务筹划的心得大全(16篇)
    税务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启示。增值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税种,几乎
  • 11-17 狂欢节活动策划(优秀15篇)
    活动策划是指根据特定目标和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策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参考。在活动前夕,商家可以参加聚划算等活动以
  • 11-17 会议个人发言稿结束语(优质19篇)
    值此隆重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各位员工大家下午好:环亚在管理层
  • 11-17 收费站工作总结报告(专业16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次自我剖析的机会,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