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 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实用10篇)

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 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5 22:21:00 作者:琴心月 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 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一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性爱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激情感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花上,亲吻她美丽的小脸蛋;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花雨伞,开心地滑滑;还有同学说到小雨点落到臭水沟里,呜呜地哭泣;小雨点落到沙漠里,很快被吞噬了……这样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我们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为什么不到同一个地方去?”这本身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按常理讲,下雨的面积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个地方。我正想解释,这时学生说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大雨点儿选择了没花没草的地方,小雨点选择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讲得多精辟啊!这完全是对生命的感悟!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

我在教学《雨点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课文,谁来问一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声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可以通过图片或电脑课件展示雨过天晴,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绿的小芽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后集体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心,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如学习《雨点儿》一课可以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滴答、滴答,飘飘洒洒。云妈妈的孩子来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张着嘴巴“说话”的大雨点和小雨点。有趣的画面逗得孩子们露出笑脸,学习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说:“它们说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去读读课文,告诉你的小伙伴吧!”孩子们想学爱学的情感波澜马上掀起来了。

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寓知识于游戏中,不但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课文《雨点儿》这篇课文的生字时,由于雨点儿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于是我就在每个孩子的课桌里藏了些雨点卡片,背后写上一两个词语。开展“读雨点的话”游戏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的最多、最正确。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猜字、举字、摘苹果、打擂台、插红旗。”等等。深受同学们喜欢。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能保证孩子们在轻松、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二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奇思异想,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提出己见,培养批判与怀疑的科学精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露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思维方法甚至出现的错误不压制、不讽刺、不嘲笑;对学生的独创表现,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即使学生提出荒唐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批评,而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今天我们学《雨点儿》一文,在孩子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1~4段后,我说:“小朋友,如果你现在就是可爱的大雨点儿或小雨点儿,你会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还是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我也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为那里很美!”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可是我要和大雨点儿一起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一起去多热闹呀!”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也想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为我喜欢花草!”……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我说:“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有主见的雨点儿。那么课文里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一定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交换两个人去的地方好不好呢?我们到第5段里去找找答案吧!”

读了第5段,学习了句子后,一个男孩自己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我知道了!种子长出来是要有水的,可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泥土很干很干,种子在黑黑的地里长不出来,大雨点儿力气大,能让那里的泥土很快就湿了,那里也就能长出红的花,绿的草了!”另一个孩子也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有花有草的地方,泥土应该有点湿润的,所以长得出花和草来,现在它们只是口渴了,小雨点儿去的话,它们喝了水,花就会更红,草就会更绿了。”我正要表扬这两个孩子,突然,有个学生在下面轻轻地说:“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真聪明,哪个地方最需要他们,他们就去哪儿。”我立即肯定地说:“你们也很聪明,能自己从课文里发现这么多学问,了不起!现在你是雨点儿的话,会选择去哪里呢?”

这回,孩子们的答案更多了。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去沙漠,让沙漠里变成树林!”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去刚发生火灾的地方,那里的草啊,树啊,都没了,不漂亮,我要把那里变得更美丽!”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我要去城市,把灰尘都消灭!”……听着稚嫩的童音,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他们,不仅是善思的孩子,更是有爱心的孩子,学得好,想得妙,说得更棒!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雨点儿!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儿童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智慧与灵性将会得到有力的展示。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己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老师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窗户。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和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所研究的专题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由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播放课文动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其次,在识字环节中,我采用分散识字,先通过小老师领读,让学生初步认识一部分生字的读音,再让学生找一找需要注意的字音,帮助学生区分容易读错的生字,从而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读音。接着,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在巩固生字时,我让学生按这样的层次:顺序读——变序读——抢读生字,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再把生字放在文章中,让学生认读,认读时,联系实际理解词语,如:什么东西数不清,什么东西是飘落下来的?什么是半空,来理解这三个词,不仅巩固了生字,又理解了词语。

在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雨点飘落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雨点飘落时的轻慢的感觉。让学生在意境中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在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引导学生读出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内容。

接着,通过课件演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的变化,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说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学生感悟雨后的不同景象,从而读出这种神奇的变化,读出雨后的美。使学生体会到雨点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中,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一个是你喜欢谁?为什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更让学生深深的感悟到雨水的作用很大。

上完这节课,我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比较清晰,如:先读课文,再学习生字,然后在读文感悟雨点和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在识字这一环节,采用了分散识字,帮助学生减轻了识字的压力,学生掌握得牢固,准确,学生参与度高,识字方法灵活多样,复检时利用抢读游戏,把学生带入了识字高潮,学生兴趣极浓,认得快又准。

2、在学文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朗读兴趣很浓。重点理解了“数不清、飘落”两个词语。

3、拓展部分安排的得当如:在讲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学生能够充分展开想象,从而理解了雨点的作用。

1、在指导朗读第五段时,美读,用时少了点,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朗读时,教师应先示范读,再来练习读,用时再多一些,体会得再深一些,就更好了。

2、课件用的过多,向彩、清的记忆方法,可以不出示课件,还有课后题安排的不是很恰当,它和文章内容没有太大的练习,可以在第二课时处理。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四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五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性爱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激情感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花上,亲吻她美丽的小脸蛋;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花雨伞,开心地滑滑;还有同学说到小雨点落到臭水沟里,呜呜地哭泣;小雨点落到沙漠里,很快被吞噬了……这样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我们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为什么不到同一个地方去?”这本身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按常理讲,下雨的面积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个地方。我正想解释,这时学生说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大雨点儿选择了没花没草的地方,小雨点选择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讲得多精辟啊!这完全是对生命的感悟!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

我在教学《雨点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课文,谁来问一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声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可以通过图片或电脑课件展示雨过天晴,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绿的小芽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后集体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六

从试教到上公开课,前后也就两天时间,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老师,同样都是入学不到三个月的孩子,两堂课的教学效果会相差如此之大呢?在试教时,我也是作了充分的准备,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的。满以为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许还会有不期而至的精彩。没想到,结果完全事与愿违。于是,我进行了反思,加以了改进,才有了之后那堂课的收获。从中,我得到了不少启示。

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些孩子入学还不足三个月,这一阵子大多时间用来学习汉语拼音,课堂上教的也才百把字,而课文,几乎还没怎么接触过。如今,我把几个单元之后的课文提上来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这跨度相当大,真是勉为其难呀!难怪在试教时一出示数量和难度都超过他们想象的生字,他们就闷了,更不用说放手让他们找文中人物的语言了。而在后一堂课上,由于分散了难点,且有了教师的适当引导作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看来在教学中,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学生撇在一边,不顾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一味地按着教师设定的步子走,要知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得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教学的梯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既非轻而易举让学生感到乏味,也非高不可攀令学生丧失信心。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孩子们对待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以上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识字过程的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则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想象体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表演激趣等来体现自主性与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读读记记说说演演中轻松地达成目标。

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阐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后一例教学中,我们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给了孩子一些阅读的方法,再给他们放手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并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即思考解决“为什么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些问题时,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之后的想象环节“如果你是雨点儿会到哪里去”,孩子们说得有理有据,相当感人。这正是因为孩子们的灵性得以释放,创造潜能得以激活,思维火花得以点燃所带来的良好学习状态与效果。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七

《雨点儿》是一篇童话,文章内容生动浅显,语言优美,富有童趣,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知道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会给大地上的植物带来变化。

课题《雨点儿》中的儿化音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指名学生朗读后发现问题,于是提醒学生注意有个“儿”,但是学生仍不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于是我就进行了示范读,让学生听我读然后再让学生读,有个别学生会读,在一次次的示范下学生逐渐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但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出现了这个儿化音,学生却读不好,特别是放到句子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读错。我又进行了示范,但是这次的效果不太明显。在句子中的儿化音学生总是不能适应,因此在读句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读准。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奇思异想,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提出己见,培养批判与怀疑的科学精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露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思维方法甚至出现的错误不压制、不讽刺、不嘲笑;对学生的独创表现,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即使学生提出荒唐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批评,而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在学《雨点儿》一文时,在孩子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1——4段后,我说:“小朋友,如果你现在就是可爱的大雨点儿或小雨点儿,你会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还是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我也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为那里很美!”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可是我要和大雨点儿一起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一起去多热闹呀!”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也想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为我喜欢花草!”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我说:“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有主见的雨点儿。那么课文里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一定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交换两个人去的地方好不好呢?我们到第5段里去找找答案吧!”

读了第5段,学习了句子后,一个男孩自己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我知道了!种子长出来是要有水的,可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泥土很干很干,种子在黑黑的地里长不出来,大雨点儿力气大,能让那里的泥土很快就湿了,那里也就能长出红的花,绿的草了!”另一个孩子也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有花有草的地方,泥土应该有点湿润的,所以长得出花和草来,现在它们只是口渴了,小雨点儿去的话,它们喝了水,花就会更红,草就会更绿了。”我正要表扬这两个孩子,突然,有个学生在下面轻轻地说:“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真聪明,哪个地方最需要他们,他们就去哪儿。”我立即肯定地说:“你们也很聪明,能自己从课文里发现这么多学问,了不起!现在你是雨点儿的话,会选择去哪里呢?”这回,孩子们的答案更多了。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去沙漠,让沙漠里变成树林!”有的说:“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去刚发生火灾的地方,那里的草啊,树啊,都没了,不漂亮,我要把那里变得更美丽!”有的说:“我是小雨点儿,我要去城市,把灰尘都消灭!”听着稚嫩的童音,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他们,不仅是善思的孩子,更是有爱心的孩子,学得好,想得妙,说得更棒!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雨点儿!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八

昨天布置的作业是让孩子们读熟课文《雨点儿》,我晚上也加班找到了《雨点》这篇课文的课件,在学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一、通读全文后,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我没讲一字一词,就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

二、课文第2、3、4小节,我让学生自由读,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话的句子。划好后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对方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朗读出来。指名朗读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九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心,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如学习《雨点儿》一课可以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滴答、滴答,飘飘洒洒。云妈妈的孩子来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张着嘴巴“说话”的大雨点和小雨点。有趣的画面逗得孩子们露出笑脸,学习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说:“它们说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去读读课文,告诉你的小伙伴吧!”孩子们想学爱学的情感波澜马上掀起来了。

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寓知识于游戏中,不但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课文《雨点儿》这篇课文的生字时,由于雨点儿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于是我就在每个孩子的课桌里藏了些雨点卡片,背后写上一两个词语。开展“读雨点的话”游戏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的最多、最正确。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猜字、举字、摘苹果、打擂台、插红旗。”等等。深受同学们喜欢。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能保证孩子们在轻松、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雨点儿教学反思篇十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