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精选6篇)

时间:2023-10-08 21:52:21 作者:飞雪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 、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送元二使安西》反思1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反思2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xx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xx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二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看插图……)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 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 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抽生读课题。

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再抽生读第一二句。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 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更”

理解:劝、尽

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此时的酒是什么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2、展示老师搜集到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三

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谓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别挚友时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送元二使安西》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四

早晨,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洗涤了咸阳城的沙土浮尘,空气变得温润而清新。

道路旁一支柳丝拂过脸庞,我顺手折过一支送予元二,“就让这青青的柳丝见证我们的友谊长青,来,再干一杯吧!”我端起酒盏,斟满酒。“干杯!”老朋友连忙接过酒杯,我俩相视一饮而尽。

看着空空的酒杯不禁惆怅满怀,“哎,我亲爱的朋友呀,今日阳关一别,何日才能相聚?您这一别,我也许就难再遇到像您这样好的老朋友了。”话音刚落,不争气的泪水就顺着脸颊两行而下,而二元,也早已是泪湿衣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诗。

1.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出示: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逐字稿篇六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时

2.教学准备

3.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