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2023年动物的特长教案 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精选6篇)

2023年动物的特长教案 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3-10-10 21:33:22 作者:MJ笔神 2023年动物的特长教案 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一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便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不相信,争先恐后地来考老师,结果不得而知。几轮过后,看到他们还是不服气的样子,我故作神秘说:“其实,是老师知道一个秘诀。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5的倍数特征相比较,2的倍数特征稍显困难,所以我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小组合作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经过这样的合作讨论,大多数小组能够得到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发现规律、举例验证、总结归纳。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四:

课上完了,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仔细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课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2.3.5倍数的特征,它们在知识体系中是一个整体,而在特征和判断方法上有各自不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参与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的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提出“某一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而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在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二

“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三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找准备知识中冲纷激发探索,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特征并对一些数据做出了判断而后我们“谁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刚开始我们先采用课本上百数表来研究,结果在一个班实践后认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数太多,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这些数时,并从中找出相同的地方,结果,很多同学找了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又讨论是不是找一些数代表百数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并观察这些数,这些数的个位分别从0到9都有,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没有关系,然后从中又把像45和54,75和57,123和321等特殊的数单独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结果我又重新上了这节课,效果比上节课要好。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四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对。

生4: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确实很厉害!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五

在执教《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虽然2、5、3的倍数的特征看起来很简单,探究的过程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要内容让学生学懂,首先存在知识衔接问题,整除、倍数、因数这些概念学生都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在课开始安排了整除、倍数、因数新概念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备课时也参考了不少资料,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将这一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学习,一节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节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确定用一节课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容量大,我的设计内容多,相应的学生自学、展示、巩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就压缩的比较少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又完全不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单独作为一课时学习。最后的环节达标测试拖堂了。

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学生会学,学会,在本节课上,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高,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学懂了,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在展示环节,学生讲的、板书的相互干扰,于是,我临时安排按先后顺序进行,没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立体式”这一特点。

动物的特长教案篇六

《青蛙看海》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并且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想创设的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氛围。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读通课文,读出感情,还能在读中领会课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并能从青蛙、松鼠、苍鹰身上学会一些可贵的品质。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串讲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临的困境也能体会出青蛙为了看见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到青蛙想看大海这个愿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艰难。苍鹰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引导者,是它给青蛙指明了道路。也是苍鹰让青蛙明白了现实情况的艰难,从迫切的失望变成了失望的情绪。在教这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和观察理解到整个情绪转化的过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心愿。为后来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青蛙遇见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实践者。是它带领青蛙最终登上山顶,也可以说没有松鼠的鼓励和帮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说话内容,反复阅读感悟松鼠的语言,从而让松鼠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根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孩子们在朗读中对松鼠如何激发青蛙的自信,如何言传身教地引导、如何保护青蛙登山的热情,有了深刻的体验。并紧扣课文在最后提问“小松鼠”“你为什么觉得青蛙一定能看见大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青蛙登上山顶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学小青蛙一级一级条台阶的环节。在跳的过程中让“小青蛙”体会到累和艰辛,坚定他们绝不放弃的信心。当他们最后看到大海的时候,通过读和看让孩子们体会到实现理想的快乐并能对大海说几句赞美的话。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遗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弥补。比如:让孩子学小青蛙跳的时候,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艰难,而只停留在了单纯的跳的层面上。应该在跳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再让孩子感受一下山的高,体会一到脚下的一小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跳过一座大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体会到小青蛙坚持不懈的努力。另外就是个别的细节和提问的方式上还需要更加完善,一个问题换一个问问题的方式,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问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学完这一课更应该让孩子懂的就是要学会青蛙的这种不怕困难的品质。而我们老师不正如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只有通过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才会实现理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相关范文推荐